02.29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情书》是根据日本作家岩井俊二的小说《情书》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由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主演,于1995年3月25日在日本上映,作为讲述爱情的经典电影,这部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蒙特利尔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等诸多奖项,整个影片的叙事风格符合日本电影一贯的温柔平静,但平静下所掩盖的,是怎么也控制不住的思念与情感。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影片从藤井树(男)去世后的三周年纪念日开始讲起那天的神户下着大雪,因着对逝者的思念,渡边博子给男主转学前的地址写了一封寄往天国的信却收到了回信,信与信的来往间,一段温柔沉静又不为人知的感情故事徐徐展开,那些看似平淡的书信里,承载的是对已逝之人拂不去的思念。

故事平淡的外表下,却是多种不平淡情感的杂糅,这也是岩井俊二对《情书》的理解,这种最深的情感和最难过的无奈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这部影片历久弥新。本文我将以电影的拍摄风格、影片故事内容与情感表达、悲剧的美以及本片的现实意义四方面来解读这部电影在观众看来是经典的原因。

01、影片看似平淡的拍摄风格其实是导演对极简色彩搭配与回忆叙事方法的灵活运用,两种手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给了平淡故事不平淡的情感输出

谈及日本电影的拍摄风格,大多数人都觉得平淡而美好,许多日本电影都是在平淡中讲述故事和道理。作为日本电影届的代表性导演,岩井俊二的风格也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镜头下的故事也趋于平淡。

可明明是平淡的故事,偏偏却让人心神往之,岩井俊二到底从何来的这种魔力,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

第一:以极简的色彩搭配,拍出极平淡的美感。这既是对主人公温柔外表下内心汹涌情感的反衬,又给影片带来了强烈的悲伤感和现实性

影片中的中山美穗一人分饰两角,分别是男主的前未婚妻渡边博子与男主的高中同名同学藤井树(女),这两个角色都是性格温柔的角色,影片中也大量的用毛制暗色或纯色衣物来表现角色平淡温柔的美感,让我们下意识的就想到,这是一个温柔的人。

在人的固有看法里,温柔的人大多数时候都会对别人的意见保持顺从,女主人公渡边博子也不例外,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怀念男主的问题上却拥有绝不妥协的倔强——即使面对身边人的反对也要坚持表达自己对已逝男主的怀念。导演用平淡色彩来反衬博子平静外表下的倔强性格与汹涌情感,既使影片情感有了层次,又突出了女主人公感情的弥足珍贵。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在景物色彩上岩井俊二也没有脱离平淡的风格,男主死后的故事以一场漫长的大雪作为背景,因此,影片几乎每个室外的场景都拥有大片的雪色留白,给影片一种简笔画和水墨画的美感,也给故事也染上了一层悲伤,在这样场景里的这个故事也拥有了悲伤的底色。

但在讲到藤井树(女)回忆男主的高中时代时,岩井俊二又大量的采用了昏黄的阳光,青绿的树叶,湛蓝的天空,夜晚的灯光等大面积的青春明亮又带着昏黄记忆感的色调,一面展现了初恋平淡隐约情愫的美感,一面又一直让人惋惜:如此美好的情感,如此温柔的人,可惜早已逝去

这种极简的色彩搭配既体现了影片平淡的风格,又从色彩层面突出了人物的温柔性格和故事的平凡,反衬了渡边博子隐忍和蓬勃而出的情感,同时加强了影片的现实性,唤起了观众内心对于影片不平淡情感的认同,给观众以真实的观影感受,让观众看后意犹未尽。

第二:回忆的叙事方法,将观众不断地置于回忆与现实中,进一步加深了故事浪漫感情与无奈现实的碰撞,给影片以更彻底的情感表达

本片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回忆部分,这部分故事从藤井树(女)的回忆开始讲起,讲述了一个渡边博子认知以外的藤井树(男),也在不经意间扯出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喜欢下,隔着时间长河的惊喜与用心。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这种被深深掩埋又极度美好的情感让观众联想到自身的过去,联想到那些年的初恋不就是这样的吗?隔了很久以后,物是人非,你突然从某一个地方找到某一个东西,然后细细回忆那些年的过往,恍然大悟,原来他曾那样喜欢我。

可下一秒,影片又将你拽回现实里,告诉你,那些爱恋早已过去,时间倏忽前行,美好已随风散去,想留的留不住,想拥有的也拥有不了,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唏嘘与感叹。

这不仅仅是影片里的现实与回忆交织,更是影片外观众的现实与回忆交织,是又一个层面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相撞的情感体现,导演运用回忆的叙事方式既给了影片所含情感更深层次的展现,又让观众有了同理心,同时表达了影片主旨:有些东西在失去后再回忆,除了唏嘘,就只剩下遗憾了。

在岩井俊二的镜头下,平淡的风格与回忆的叙事方法衬托了平静的生活下人们对于逝去的美好看似遗忘却又放不下的复杂情感,又通过男主出现在回忆与现实里的不同境况,不断更强烈的表达主人公内心从浅到深的情感,不仅给了影片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还让平淡故事拥有了让人心神往之的魔力。

02、影片出色的故事内容给了影片多种情感的表达,既丰富了故事情感的内涵,也让影片和观众有了更多的情感交织点

影片情感的高度展现,除了平淡拍摄风格与回忆叙事方法相辅相成的优秀配合外,还与影片出色的故事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达有关。

影片分为两个故事,一部分是渡边博子对前未婚夫长久的怀念,一部分是藤井树(女)对高中同学的回忆,两个故事相互交错,以渡边博子与藤井树(女)的书信来往作为线索,不断发展,不断勾起人的深思。

而因为两个故事的交错,也就使两种情感呼吁而出。一个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无限怀念,一个是高中时期的对喜欢的人的朦胧情感,以下,我将一一进行分析。

第一:对已经去世的人的无限怀念

影片从男主的追悼会展开,明明男主才离开了2(也有资料显示3年)年,可人们好像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连男主的父亲都能和来参加追悼会的朋友喝成一片,好像所有人都开始遗忘那个璀璨的生命。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这个疑问在藤井树(女)这里也同样存在,藤井树(女)的父亲死于一场重感冒引发的肺炎,可是在她的姑父和她的母亲无意间又提起她的父亲时,她的姑父已经连她父亲的死因都忘的一干二净,藤井树(女)的母亲感叹道:人若是死了,就容易被别人遗忘。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观众会拥有的疑问,人死了真的会被遗忘吗?应该会被遗忘吗?岩井俊二用细腻的手法,一点一点在影片中给出了我们回答。

在男主的家里,渡边博子还是会因为男主的初恋与自己长相相似而产生妒意难过到哭出来,而在藤井树(女)因为重感冒去医院的时候,恍惚间看到的,是她父亲被推到急救室的影子。

一个人的离去是伤痛的,而这些伤痛,并不会因为时间倏忽而去就被抚平,该记住的依旧会被记住,该留下的依旧会被留下。生命不是长江的一波浪,倒下后就趋于平静,毫无痕迹,而是水滴过的小石头,浅浅小坑,却总有印记。

第二:高中时期的朦胧情感

渡边博子在好奇男主的国中生活时,也牵扯出了男主一桩不为人知的暗恋。

这场暗恋发生在两个同名同姓的人身上,在藤井树(女)通过信件对渡边博子的讲述中,回忆了男主与藤井树(女)之间点名,值日,竞选班干部投票时所交集的过去,暗暗扯出了表面平静的少年心底对那个同窗姑娘的爱恋。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在一件一件小事的回忆里,一个完整的男主形象跃然人们心中,那些不敢言说的情感,以及少年躲闪的眼神,借书卡上写了无数遍的藤井树,都昭示着少年的心,也挑动着观众的心。

谁没有在青春期的时候喜欢过那么一个人呢,喜欢到你看都不敢看他\\她,却又持续关注他\\她,总想与他\\她有交集,偶尔你可能会逗逗他\\她,看见他\\她因为你产生情绪波动,心里就莫名的开心。

岩井俊二对这一感情的把握十分得当,通过少年男主在借书卡上暗搓搓的表白心意,对欺负藤井树(女)的人拳脚相向来侧面反应出男主对这个同名同姓姑娘情感上的不同,又通过藤井树(女)对同学在男主课桌上放菊花的行为情绪失控来表现藤井树(女)对男主的情感波动。

两人都未直白的说出内心感受,离别就匆匆来临,一场爱情无疾而终,却在书里,在记忆里,在毕业照里,在借书卡上,在那年的阳光里留下痕迹。也让人感叹,原来有一种爱情是事隔经年才恍然大悟的心意与追悔莫及的心动。

影片相互交织的两个故事给了影片多种情感的表达,让影片和观众有了更多的情感交织点,引起了观众更多共鸣。而无论是对已逝去人的无限怀念,更或是对高中时朦胧情感的心动,两种情感交错相织,塑造出来的,是更丰富的影片内容和更让观众心酸的情感表达。

03、这部影片平淡又温柔,讲述的却是一个逝去的故事,通过回忆美好再用现实告诉人们美好已不再存在,这其实一种悲剧的美

影片虽然并没有实质性的生离死别,却从两位女性对藤井树(男)的怀念里叙述悲哀,所谓悲剧,就是把珍贵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影片不仅仅把男主打碎,还打碎了一系列东西,我认为,这部影片的悲剧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第一:男主的去世

影片以书信为载体,以回忆的拍摄手法不停插入藤井树(女)回忆里的男主,徐徐道来男主曾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又时不时把观众拽回到现实里,告诉你,这样美好的人已经逝去,使人不住唏嘘感叹。

越美好的东西逝去越让人觉得难过,岩井俊二大篇幅的表现男主的温柔与美好,在青春的阳光里让男主肆意的散发魅力与生命力,却让他的生命在最灿烂的一年戛然而止,徒留怀念。

这是渡边博子与藤井树(女)走不出的怀念,也是观众内心抚不平的遗憾。影片通过塑造男主在正值花样年华的年纪猝然去世,既告诉了我们生命的珍贵,也告诉我们身边人的珍贵。

第二:藤井树(女)父亲的去世

其实影片并未太多提及藤井树(女)父亲的去世,但我依旧觉得这是本片的悲剧之一,在藤井树(女)姑父一句轻飘飘的“肺炎怎么会死人呢”里,藤井树父亲的丧命就好像一场笑话,这种现实主义的极端表达既是导演对生命的敬仰之心,也是观众为之唏嘘的一个点。

而影片的最后也照应了这一点,在漫天的大雪里,藤井树(女)遭遇了与她父亲一样的生死难关:肺炎发烧到41度8,救护车却因大雪到不了。是冒雪送藤井树(女)去医院呢?还是在家等救护车到来?一分一秒都是对生命的耽误,在这种情况下,藤井树(女)与藤井树(女)父亲一生一死不同的结果,给了观众对于生命更深的思考。

原来生命如此脆弱,一念之差就会让一个美好的人消弥于世。通过这种悲剧,更能让观众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这世界上有很多不被眷顾的人,他们可能天生就比别人多了磨难与困苦,可能他们穷尽一生,都求不到同样“活下去”的平凡,在这些人眼里,生活如何珍贵,而在我们所有人眼里,生命都该如此珍贵。

第三:追悔莫及的喜欢

初恋大多无疾而终,可也正因无疾而终,才让人觉得如梦一场。

那是说喜欢还会遭到起哄的岁月,窗边的白色窗帘还会因风吹起来就遮住一个人的身影,初回忆这个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同学时,藤井树(女)的心里还大多都是不愉快,可也奇怪,明明是一个让她觉得不愉快的人,回忆起来那些往事却像是长在脑子里一样,一件一件的往出蹦。

《情书》:信与信之间,传递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人长久的怀念

从第一次点名时的尴尬无措,到后来一起当图书管理员时的渐有交集,他们之间相处不多,却事事都仿佛带了浅黄色的滤镜,让人无端入梦。

我想藤井树(女)应该也是通晓过对男主的喜欢的,在她砸掉放在男主桌子上菊花的那一刻,也在她答应渡边博子回忆男主过去的那一刻。

那些喜欢,从未细想,到最后却在那张借书卡背后的肖像画里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而这种遗憾,就是那些朦胧情感最让人意难平的地方。

悲剧的美就美在故事的不完美性,因为珍惜的东西被打碎,人们的心才会拥有更大的波澜与更深的不舍,在这部影片里,三种美好被打碎,透露出的是现实的无奈与人们对美好逝去的不舍,而从另一种层面来说,这其实是对已经逝去的美好的美好程度的进一步固化。

04、影片通过两位女性对已逝者的追忆,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人生与心灵的感悟

影片通过两位女性对男主的追忆,展现了美好逝去时人们抑制不住的悲伤,这样的故事悲凉又难过,但是却让屏幕外的我们拥有了更深的思考,下面我将从人们面对美好应该拥有的态度和面对不幸时所要拥有的心态两方面来谈谈影片的现实意义。

第一:面对美好应该拥有一颗珍惜的心

影片中藤井树(女)是一位内敛且害羞的姑娘,在遇到国中时代的男主时,因着周围人的起哄,她对男主的情感是复杂甚至厌恶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抱着想要摆脱男主的心去生活,那时候她不知道,她急于推开的,是日后追悔莫及的爱情。

这里当然不是鼓励高中生在不适合的年龄追求爱情,而是在探讨人们对于美好应该采取的态度,我觉得影片中藤井树(女)自述的对于男主的厌恶与想要躲避的心其实也并不是她的本意,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同学起哄想要证明自己的心。仅仅因为想要摆脱嘲笑就对一段单纯的情感产生躲避的心,这其实是不可取的。

其实,不仅仅是在爱情方面,在面对整个人生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所要面对的究竟是美好还是恶意,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一切时,多使用珍惜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好多人都说在学校时总觉得长大就可以自由,工作后又觉得学校才是最好的地方,这其实就是对美好的一种不珍惜。

最好的办法是,在学习的时候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工作的时候体会自给自足的快乐,趁美好还在,珍惜一切美好,这样在美好逝去的时候,生命中也能少一点遗憾。

第二:面对不幸,也要怀抱希望生活

本片的不幸其实有很多,比如秋叶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比如博子固执的怀念一个已经逝去的人,但是在影片的最后,岩井俊二都给了他们一个释怀的结果,让博子心里的疙瘩在一句一句“你好吗”之间消散,也让秋叶的用心有了起色。

生活总会好的,只要我们在不幸中也坚持生命的希望,坚持努力就有收获。秋叶对爱情长时间的努力也给了我们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在爱情中,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要学习秋叶对待困难从不放弃的心,只要坚持,冰山会被融化,困难会被解决,美好总会到来。

结语:

影片通过两位姑娘对已逝去人的追忆,拼凑出了那个人曾在世界上留下过的温柔爱恋与美好情感,借此怀念了曾在这个世界上驻足过的平凡者,讲述了平凡的爱背后的珍贵。虽然影片本身并没有讲述实际意义上的情书,但我想,渡边博子第一次发往小樽的那封“你好吗?”是情书,男主写的那么多张借书卡是情书,藤井树(女)对渡边博子那么多回信,也是情书。而这么多情书串起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对那个回不来了的人深切的怀念。

本文从电影的拍摄风格、影片故事内容与情感表达、悲剧的美以及影片的现实意义四方面来解读了这部电影,作者也愿该影片能给你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宁静,希望前路漫漫,你的一生都是爱与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