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颠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幸福的勇气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心事重重、怨念颇深,觉得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我们经常会幻想换种活法,可一说到改变,就会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办呢?

《被讨厌的勇气》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青年,他也像你我一样曾经迷茫,深信自己无法改变。

通过和一个哲学大师五个夜晚的辩论,他开启了自己的心灵窗口,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人生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

颠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幸福的勇气


-1-经典的“过去决定论”

说起心理学理论,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这些经历变成了我们的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为了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潜意识,比如被催眠,从而发现自己过去的问题,解决现在的心理创伤。

这种理论就是“决定论”。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就像书中的年轻人,他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一直想改变,变成像Y那样开朗的人。但他自己也知道,因为性格有别,他永远也变不成Y。所以他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不幸福。

这样的理论看起来无懈可击,但是,难道我们只能这样机械般地任由过去决定现在、甚至决定未来?一切都只能像设计好的程序固定地向前运转?

-2-世界并非已注定,需要改变的勇气

本书中的阿德勒心理学说,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然后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现在。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即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书中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了“不幸”,不是真正的不能改变,而是自己主动选择了“不改变”。因为不改变,尽管有些不方便甚至痛苦,但遇到问题可以根据经验推测,驾轻就熟;而如果改变,未来则难以预测,生活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

所以年轻人并不是被自己的过去决定无法改变,而是害怕风险、担心更痛苦所以制定了“不改变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把过去的经历赋予了“缺乏自信、出身不好、学历不高、容貌难看”等意义。

“缺乏自信、出身不好、学历不高、容貌难看”,这段描述让我们想起了谁?这不就是马云年青时的生动形象嘛!相似的经历,但马云却为自己“改变的目标”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因此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又像一杯18度的水,当夏天时,我们会认为它清凉可口,而当冬天时,我们就会认为它温暖舒适。水还是那一杯水,清凉还是温暖取决于我们赋予它的意义。

世界并非已经注定,而是我们缺乏了改变的勇气,主观上注定了世界。

颠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幸福的勇气


-3-我们可以被讨厌,这是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既然生而为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打交道,发生人际关系。但正因为我们与人发生了人际关系,我们就会担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担心被人讨厌,我们才痛苦不堪。

我们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我们“追求优越性”,尽力超越,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我们与他人竞争,不如别人就自卑,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愿改变。

但是别人的意见就真得那么重要吗?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

《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我们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让烦恼轻轻飞走。关于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而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根本无法左右,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就像生活中“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根本无法左右。

《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我们不需要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我们唯一需要是与自己的对比,与自己的过去对比,与心目中的标准对比。

我们可以自卑,但不能有自卑情结。自卑是找到自己的不足、需要改进的方向,可以督促我们去努力;但是自卑情结则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去使用、去逃避。

就像书中的年轻人,他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结,把自己的关于“自信、学历、出身、相貌”的自卑作为借口去逃避改变;而马云则能把这些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正确的自卑感。

《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我们活在人际关系中,天生不想被别人讨厌。但“被别人讨厌”,这是我们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它是人际关系的“王牌”,拥有它我们将所向披靡,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怕被别人讨厌,那么剩下的就只是必胜的信心和前进的决心。

请默念《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颠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幸福的勇气


-4-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有三个必经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由自命不凡到普通平凡的三次跌落。第一次是发现自己的父亲是平凡人,第二次是发现我们自己是平凡人,第三次是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平凡人。所以人生就是甘于平凡、自我接纳的过程。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书中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甘平凡,但又担心“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的痛苦,所以又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平凡”并不是“无能”,平凡也可以多才多艺,只要陶醉其中。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而当认识到自己是平凡人时,我们就会放下所有的压力,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人生不是最后登上山顶的瞬间,而是登山过程本身。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在路上”,之前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临时的人生当然没有幸福。只有把登山过程当作人生,那么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正式的人生”。

人生也不是不凡的顶点,而是平凡生活过程的每一天。

我们在甘于平凡的心态中正式生活,这平凡的每一天就是我们的此时此刻。人生又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颠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幸福的勇气


————————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之一岸见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专家,另一作者古贺史健是对话体作家,其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畅销突破70万册。书中介绍的“目的学”心理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这本书被誉为积极心理学的入门经典书籍,参照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对话体方式,再现了一个被“决定论”困扰的年轻人如何一步步地学习“目的论”心理学知识,重拾积极幸福人生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此书的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这个年轻人思想的成长和内心的喜悦,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讲述的更像是一场心理治疗的过程。

戴着墨镜,这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

摘掉墨镜,我们就会感叹世界的光明。

人生的意义,由我们自己决定,

我们只需拥有幸福的勇气,即改变的勇气、被人讨厌的勇气、甘于平凡的勇气,

就能看到灿烂的人生。

颠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幸福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