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

甜宝爱学习


题主所提的问题在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相信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会措手无策。

记得在一个育儿节目上,有一幕记忆尤新:孩子吃饭的时候突然发起了脾气,把枕头扔地上使劲地踩,然后躲在门后嚎啕大哭,谁劝都没用。

妈妈把孩子拉到沙发边上,对孩子说:“你这个人,不能不讲理的。”

孩子听了,反而哭得更大声,一边哭一边喊着“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紧接着爸爸的第一句话,也是试图讲道理:“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好不?”

孩子毫不犹豫地拒绝:“我就不要!”

最后爸爸没有耐心了,威胁要使用戒尺打人,才使孩子暂时停止了哭泣。

孩子发脾气其实也困扰了很多父母

  • 跟孩子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
  • 不理不睬冷处理,孩子哭得更伤心;
  • 对孩子妥协,又怕骄纵了孩子,使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发脾气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因为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曾说过,很多时候孩子的愤怒,也是在向我们释放一个信号,我们需要读懂孩子愤怒背后的潜在表达。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该学会正确引导,逐渐去改善孩子发脾气的毛病。

一、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面对爱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要找出根本原因,才好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法。

1、发脾气是孩子本能的一种情感宣泄

孩子从小没有学会其他的表达方式,当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只能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用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我们父母看来,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是孩子并不明确这种行为代表的含义。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但父母不肯买,孩子不知道用其他方式表达不满。所以只能用发脾气的方式。

2、长期的溺爱让孩子形成了“小霸王”的脾气

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宠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习惯于小霸王式的享受。所以当孩子遇到批评或者是有不同意见时,孩子就会无法忍受,或者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容易顺从。就会让孩子误以为发脾气,是一个妙招,就会把发脾气当成一个无限索取的工具。

3、父母平时爱发脾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遇到事情,也难免有控制不住情绪,发脾气的时候。而孩子会不断的模仿父母,时间久了。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习惯。

二、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要学会正确的引导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要采取合理的方法来正确引导,逐渐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从而慢慢改善他发脾气的习惯。

1、父母要做好榜样,减少自己发脾气的次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了解这个世界。

当父母总是爱发脾气,孩子可能会有样学样,从而导致孩子也会爱发脾气。

所以呢,父母首先就要刻意控制自己爱发脾气的毛病,或者在自己想要发脾气时,找一个房间,让自己冷静,或者避免你爱发脾气的行为在孩子面前出现。这会给孩子一个直观的形象就是,父母是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的,孩子才会接受更正确的表达方式。

2、父母要理解接受孩子发脾气

因为孩子还小,他发脾气,这是一种本能的宣泄,还不知道该如何去自我处理和调整自己的心情。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要调整心态,去接受和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从而才能更积极的去帮助引导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

3、耐心的倾听,找出原因,处理问题

当孩子发脾气时,耐心的和他交流。询问他,因为什么事情生气,当他逐渐冷静,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把感受说出来,火气也就会慢慢降低。

在倾听的过程中,你要准确的表达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知道你很着急,我知道你很伤心。让他感觉到,父母是能理解我的。当他冷静下来,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可以怎么解决?怎么处理比较好?

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就会知道,除了发脾气,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他的问题,而且孩子还会明白,父母是希望可以和他一起解决问题的。

三、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当孩子发脾气时,如何正确引导

1、父母要做好榜样,减少自己发脾气的次数;

2、父母要理解接受孩子发脾气;

3、耐心的倾听,找出原因,处理问题。

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要学会帮助他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和他对着干。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不能一味的忍让和顺从,要帮助孩子使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让孩子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人生。


小二黑说育儿


首先我们要对负面情绪的由来了有一个认知,孩子有情绪了就哭闹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情绪发展过程和表达方式。一个孩子他情绪的成熟一定是经由这样一个过程才会变得理性和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首先应该放弃我们要压制和禁止孩子哭闹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个对孩子来讲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考验我们家长自己处理自己情绪的状态的时候。

\n

我们允许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负面情绪的接纳对孩子来讲尤其重要。他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我们对他的情绪是认同的,在这里要说的是并不是我们认同了孩子的情绪就是要满足他的要求和意愿,这是两件事情,共情是在情感上理解认同孩子但在行为上我们依然可以给孩子设限,尤其是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n

如果想给孩子的情绪做疏导我们大人首先要而让自己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情绪状态,我们可以试着先做一个深呼吸蹲下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绪别,比如说:妈妈看到你哭得很伤心,如果难过你就哭一会妈妈在这陪着你……所谓共情就是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和允许,帮孩子去梳理他的情绪。这是一个临在状态,而并不是非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孩子也会透过每一次他有情绪时我们对他的共情去越来越清晰的表达和把控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他会开始越来越因为借助我们对他的这份共情和接纳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情绪,他可能以前是遇到问题就哭闹慢慢地他可以表达自己怎么了,开始会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n

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学习自己为自己情绪负责任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爸爸妈妈或者身边成年人能够不去制止他而是能够去共情他和他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绪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帮助,

\n

当然有的时候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事件里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去共情他的情绪我觉得这也没有问题,父母也不用过于太苛求自己,给自己太多的要求。因为我们不是完美父母,孩子也是需要体验失望的,也是需要了解不是他的每一个情绪都会被看到,如果你一不小心没有hold住自己和孩子发脾气了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能找个机会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你自己的,让孩子明白你那一刻的情绪只代表那一刻你在心里是爱他的。这样至少对孩子来讲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这种接纳、看见以及对自己和他的情绪的尊重,这个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很好的被共情的情感体验。


张娟老师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真实经历,我的教庭教育就是不许哭,不许闹,不准发脾气,应该懂事勇敢。我是个女孩,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打针疼也从来都不哭,然后就会被夸真勇敢,有一次连打了十几天,实在太疼了,自己偷偷跑到角落抹眼泪,都不敢在人前大哭,现在想来,真心疼当年那个故作坚强的自己。以至于现在我是特别爱哭,有点烦心事,不哭一场都过不去,好像是把以前没流的眼泪都找回来了。就像有人说,在恋爱时拼命作的,都是小时候没作够。我是小时候没哭够。所以,家长想用这种压制的方法让孩子成为坚强懂事的人,只能适得其反,我就是个例子,感觉我老公都快受不了我这个哭的频率了。听了我的例子,知道了未来可能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家长可能对于这些话就会慎重了。

所以在养育孩子时,我就不再用这样的方式了,孩子小时候不高兴,打针疼,想哭就哭,我会安慰他,不会说不许哭这样的话,反而孩子三岁了,情绪稳定,不爱大哭大闹,有时摔伤了自己就说不太疼,没事。



其次,想说说怎么共情。很多育儿教育书上都提到这个词,但是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有时家长自己已经情绪崩溃了,怎么共情孩子呢。我理解共情,就是要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情绪,当你体会到时,可能就理解他的行为了。我是用设置情景的方法。



比如,孩子弄丢了心爱的玩具,一直在哭,怎么共情呢,你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新买的心爱之物,比如很贵的手机,包包等等,就是你买时就肉疼,非常心爱的东西,刚买到手就丢了,你什么心情,跟孩子此时的感觉差不多,这样就能快速共情了,然后你就继续想,如果是你丢了东西,正在难过,你希望老公或老婆怎么安慰你,希望听到什么话,不希望听到什么话,按这个标准跟孩子说就行了。有人可能会说,包包手机这么贵,丢的够我一个月工资了,孩子的玩具很便宜,随时可以再买一个,有可比性吗?我想说,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成人金钱的概念,他只是觉得那是他心爱的东西,他的伤心并不会因为东西价格便宜而减少的。了解了这些,是不是共情会更容易做呢?

最后,共情还需要要我们多多练习,才能更好的运用。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学习并践行正面管教,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成长,一起分享!


混血瑟努妈


学会共情是接受宝宝是独立个体,让他自由发挥自己的情绪,得以认识并成长。

第一次知道“共情”这个词我还没结婚生子,跟表嫂带她儿子一起逛街,孩子在玩具店看到一个玩具很想要,但表嫂说这个在家里已经有一个,不能再买,小朋友当时就不愿意,在玩具店门口开始哭。表嫂并没有如我意料中生气,因为在我的成长认知里,如果我这样,不但会被父母骂丢人,还可能会被奚落被打一顿。

表嫂蹲下来面对孩子,轻轻的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也知道你很伤心。但是我们以前有买过一个,你放着都没玩过了。这个玩具暂时还不能买。”然后就抱着孩子不说话了,任由他慢慢哭。

哭了大概十分钟,孩子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了,表嫂指着前面说:“宝宝,前面好像有好玩的,我们要不要过去玩一下。”孩子也好像没那么难过了,点点头笑了。

我当时站在一旁觉得好惊奇,怎么能那么包容自己孩子呢。直至自己也当上了妈妈,才知道这就是跟孩子的“共情”。

每个宝宝出生在这个世界是因你而来,但是不会因你而活,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只有得以释放,被自己的父母好好引导,才能更好的培养健全的性格。不然一直积累,只会让情绪越积累越多,最终造成不好的情绪影响。

父母的路是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的,只有跟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家庭更幸福。


妈咪育儿生活记


一次宝宝因为想玩游戏去找爸爸,但爸爸玩手机,几次没理她,最后宝宝气的又摔门又大哭。我在厨房忙着,看到宝宝这个样子问了一句:“宝贝,你怎么了?”结果孩子大哭着不回答。这时爸爸才放下手机,去找宝宝。第一句话就是“别哭了,有事好好说。”没想到孩子离开刚刚蹲着的地方,气的又去了卧室,口里说着:“你别理我!”然后继续大哭。爸爸追在屁股后面又开启了叨叨加教育模式,“你是咋啦,动不动就哭,哭顶用吗?别哭!爱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要坚强…………”我在厨房听着听着就炸毛了。



“明明她在气头上,你叫她别哭,你老是压制孩子哭泣对孩子不好。来来来,你让开,我和她说。”然后我拍了拍孩子后背,说:“宝宝,没事,哭吧,但你要告诉妈妈,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哭,好吗?”然后给擦擦鼻涕,又抱在怀里。

这时爸爸还在说他那套“别哭,……别发脾气……”结果孩子哭的气都出不上了,边哭边说:“嗯!你们就是不和我玩,爸爸叫了几次都不和我玩,就没人陪我,爸爸就只知道玩手机”听到这儿,我说:“哦!原来是你要和爸爸玩,爸爸没理你呀!”宝贝接着说:“童童(邻居孩子)睡了,你在洗碗,爸爸在玩手机,和他说了几次都不和我玩,哼,以后我不找你们玩了”“爸爸还凶我”说完又高声哭了起来。然后我扭头对孩他爸说:“听到了吧,孩子叫了你几次都没搭理她,换作你,你气不气?还凶孩子,你不能陪孩子玩会再看手机吗?”爸爸这时才说:“哦原来这样啊!那你以后和爸爸说好吗?”“我都叫你几次,你说等会等会”“好,这次爸爸错了,你别哭了,一会妈妈洗完碗,我们两陪你玩,好吗?……”宝贝乖乖地点点头。


接下来一起玩了荡秋千(包在被子里,一头一个摇)。宝宝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所以当孩子哭闹时,


1、千万别制止她哭,应该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2、你可以说一些共情的话,安慰的话,行动上可以抱抱,拍拍后背,擦擦鼻涕等。

3、待孩子情绪稍微平静,引导孩子说出原因。

4、如果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应该道歉,如果孩子有无理的要求应该说明原因,答应的话,给个准话,并且办到。如果不答应,也要共情,知道你很想要,但是……原因说清楚。

5、告诉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下次有类似事件,先找大人说明情况,而不是哭闹,发脾气。

6、履行承诺。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我是小燕子快乐育儿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点赞。

小燕子快乐育儿故事


我家宝宝大概3岁多的时候,入园焦虑很重,每天送去幼儿园的时候,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准时爆发。试过了N多种方法:讲道理、描述幼儿园有多少好玩的事情、玩具美食诱惑等等等等,都没有用处,依旧是进了幼儿园大门就开哭,一直到班级门口不进去,耗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然后被老师硬抱进去。

后来跟朋友学了一个方法,简单两步,很快就能安抚宝宝的情绪,简单来说就是接纳和共情

第一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孩子搂抱在怀里。

这是让孩子知道,不管她怎么情绪失控,你都爱她,让她有安全感。本来孩子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是处于极度不安的状态的,随时处于战或逃的应激状态,脑被情绪控制,此时你和她讲道理,是完全听不进去的。这时再多的言语,都不如一个简单的动作,抱住她,让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着的。

第二步,用不带批判的言语,把孩子的情绪描述出来。

这是让孩子知道你觉察到了她的情绪,懂得她为什么会情绪失控。情绪处理是需要学习的,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当非常兴奋的时候,会出现用手打自己头的情况,这是因为她不知道这种情绪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这种情绪,所以会用一种伤害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你需要告诉孩子,这种状态是什么,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的,消除孩子不安的情绪。对于大孩子也是这样。她情绪失控的时候,有时是不知道怎能表达,对于这样的情形怎么处理,

家长需要做的是把这种情绪描述出来,并告知孩子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所以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不要说“不许哭,不许闹,不准发脾气”简单的抱抱+描述情绪,轻松与孩子共情。


友伴妈妈


我讲个和外甥女的小细节

她今年5岁,不乖乖吃饭,一会说菜不好吃,一会说等下吃,一会又跑去沙发上玩,一会又过来吃两口,说还要,搞不懂她,每天做的都是她喜欢的。

然后等到我们都吃完了,她还没吃完,就跟她说要先吃完饭才能玩,她不听,她妈口气就重了,给她讲道理,结果上来就打人,就闹,就开始发脾气了,还哭上了。。。。。

她觉得自己太委屈了,我一把把她扯过来,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我说,不哭了,你很听话的啊,我们不能浪费粮食,饭要吃完,你也要吃饱的。老师今天不是还夸你100分了吗?你之前不是要教我玩摇摇球吗?对不对?

她回答说,不是摇摇球,是跳跳球,就破涕为笑了。其实我是故意说错的,哈哈。

上面说的话都是我之前跟她聊天知道的,知道她的日常,知道她关心什么,顺便还可以自黑一下,小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一说个好笑的就把烦扰都忘了。


妈咪的生活修炼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我家大宝就特别爱哭、爱闹,大了后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这与孩子小时候不断更换照看的人有关,特别是外公外婆一岁至两岁时照看孩子时,孩子一哭就满足他的要求,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要求。让孩子养成了喜欢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孩子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很难改掉。为了改变孩子动不动就爱哭闹、发脾气的毛病,我们是这样做的。

首先,孩子哭闹时给他时间宣泄情绪

每次孩子哭的时候我就在旁边陪着他、抱着他或轻轻抚摸着他。只有他哭的时间太长了才会更他说“不要再哭了,你看你都喘不过气了。”

其次,等到他不哭或心情平复时,问他哭闹的原因

我家孩子哭闹无非是玩玩具玩不好、拼图拼不上、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他的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总是为了一些小事哭闹,证明他承受挫折能力太低,碰到事情第一反映就是哭闹,不懂得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

最后,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引导、教会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道孩子哭闹的原因后,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跟他讲清楚妈妈不喜欢他这种处理问题、困难的方式。同时,耐心教会或引导孩子以后碰到这类事情时应该如何应对;自己感到苦恼、难受、不开心时除了用哭闹来发泄不良情绪,还得教会孩子很多其它的排解情绪方式。


青青宝贝


遇到鑫鑫撒泼不听话的场景,总是由我出面管教。可有的时候,虽然明白吼叫训斥打屁股不是对的管教方式,企图讲道理哄劝又遭遇挫折时,总克制不住洪荒之力,火冒三丈。

今天我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跟姥姥带鑫鑫去商场玩。突然小家伙要冲向男厕所,被阻止后大发脾气,赖在地上哭。姥姥觉得很丢人,生气的骂两句“不听话”走开了。我硬是把鑫鑫从地上抱起来,很火大的打了鑫鑫两下。这时,孩子的表情从发脾气的哭闹,变成了委屈的撇嘴哭。我突然想起泽爸在《转念:从命令式吼叫到亲密陪伴》里说的:

教养孩子固然重要,但请别忘了“亲子关系比教养更重要”。……每个人都有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或许知道用运动、消遣、抱怨的方式发宣泄,但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宣泄,但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只会苦恼,所以我们要把孩子哭闹的行为视为常态,而非抱怨“怎么又在哭了”,有了这个认知和心态,不管任何情境,都可以采用正面的心态去处理孩子的哭闹与失控。

于是,我把鑫鑫搂在怀里,轻抚着他的后背,嘴里念叨:对不起,妈妈不该失控打你;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但是赖地哭不好,你在妈妈怀里哭吧(泽爸语: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只有发泄情绪的方式,会不会影响到他人而已)。慢慢的,鑫鑫的情绪平复了,一场可能的我气你哭的“大战”就这样消弭了。


鑫妈向前冲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小孩子又何罪之有?看到这个命题,让我顿时想到我自己小的时候,当自己有情绪时,我们那一带的父母都是这样命令我们收拾住情绪的。他们认为难堪,自己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那时候的爸妈认为孩子哭闹发脾气都是不好的行为,应该加以制止,和管控,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居高临下的用权威去命令孩子,强制停止当时他们认为不好的行为,从而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让他们的权利和行为在今后的管教中更有权威,孩子更听话不犯错,遵从他们的意志和意愿,从而达到他们认为的对孩子好的目的。然而,这就像是人在最热的时候,当头浇下一桶冰冰的冷水一样,身体肯定会出问题的。

我记得最多的时候听到妈妈和爸爸的话就是“不许哭,憋住!”。而我们也在小伙伴们之间讨论过他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让他们“憋住”不哭,大多数的回答都是有过,而且感受是及其的不好,根本憋不住,而且有憋晕过去的感觉,过去的父母比较注重管教。其实其目的也许是好的,他们也许认为这样可以是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坚强。 我不知道现在的社会还会有父母这样去管控孩子的情绪,现在让我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而且有窒息的感觉。那种生生憋出内伤的感觉,你可曾了解?

这种管控方式其实是及其残忍的,父母并没有把孩子也当成是有正常情绪和权力的人来看待,没有考虑到孩子其实也和成人一样有同样的感受和情绪,有发泄的权利。孩子如果面对这种管控,肯定会是身心都受到伤害的。身体会淤积各种情绪的结节,影响五脏六腑的发育,淤积毒素,在心理上,会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不会分辨自己的情绪,将来会对自己的行为自控无法很好的发展,会引发更多不良情绪,导致将来自己在多种情况下行为失控,不能到达成熟的目的。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

哭,闹,发脾气一定是孩子有诉求,父母在看到孩子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应该去觉察孩子,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是因为已经承受不了情绪或身体的某种信息量,才会导致行为失控,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信息过载,大脑中控制思维的前额叶部分已经不能思考了,才会导致大脑中主管人本能的旧脑部分发挥作用,孩子才会出现行为失控的样子。

面对这种状况,父母有责任去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疏导情绪,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情绪根源,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才是最好的帮助孩子发展自控的办法,而不是让孩子硬硬的遏制当时的情绪,治标不治本。父母要先体会孩子的情绪,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遇见同样的情况,自己会怎样,要先理解孩子,之后帮助孩子归类情绪,帮孩子复述刚才经历过的事情,有助于帮助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来源,也有助于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和体会,这样能够起到疏导孩子的情绪,达到共情,等孩子不再那么激动的时候,才可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进而讨论父母对孩子的希望,下次遇到相同情况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大人在情绪超载的时候尚且不能用思维控制行为,更何况孩子的情绪通道比大人窄,承载的信息量也远不如大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去发展自控力,而不是粗暴的遏制。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很多父母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都能够成为优秀的父母,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满满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