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家鄉天下流傳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從延津走出來的大作家劉震雲有一部書,名字叫《故鄉相處流傳》。這部書我並不喜歡,卻極喜歡這個書名。我常常想,我也要寫寫我的家鄉,讓我的家鄉更加為人所知,因為家鄉的故事、故人本應該天下流傳的。

我的家鄉是河南封丘,近年來,有關部門和一些熱心的文化人為對封丘歷史和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做了很多事情,封丘的知名度已經得到很大提升。在這裡,我想專門寫寫我們荊隆宮鄉,我是荊隆宮鄉丁莊村人。荊隆宮鄉在封西縣城西南,南隔黃河與古城開封相望,西接原陽縣,北面與本縣應舉鎮、城關鄉接壤,東鄰歷史名鎮陳橋。荊隆宮鄉境內有兩條浮橋直通開封,是封丘通往開封的門戶。黃河大堤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既是一條重要的通道,又是一道風景怡人的綠色長廊。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仝蔡寨村是荊隆宮鄉最西邊的村子,很小,但因為出了一個名人,讓這個不起眼的村子名氣很大,每年都有人專門來這裡探訪。這個人就是豫劇大師閆立品。閻立品(1921~1996),原名閻桂榮,豫劇演員。早年拜楊金玉為師,1954年被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收為弟子。閆立品是中國豫劇名旦六大家之一。1996年8月11日閻立品病逝於家鄉封丘縣,享年75歲。她的代表劇目《秦雪梅》、《三上轎》、《盤夫索夫》、《遊龜山》、《西廂記》等。她不僅演技高超,而且藝德高尚,故而在觀眾中有著很高的聲望。觀眾贈送她的各種詩詞、旗、匾多不勝數,但最讓她珍視的是當年在扶溝演出時觀眾送給她的一幅題字“品潔藝精”。閻立品認為這是現眾對她最真切的希望,她將自己的名字“桂榮”改為“立品”,以勉勵自己:立業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獻身於藝術的人是寂寞的。她生前寂寞,終身未嫁,少了許多天倫之樂;她淡泊名利,弟子也不多。她身後更寂寞。我曾和一個朋友去探訪她的墓地。第一次去時是盛夏,幾經打聽才知道墓地在一望無際的玉米田深處。玉米稈一人多高,茂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我和朋友只好望而卻步。深秋後的一天,我們又來到了這裡。秋後的田野,一覽無遺,麥田裡的兩座墳墓很顯眼。走近一看,一座是閆立呂的,另一座是她的父母的。我們這裡的規矩,女兒是不能入祖墳的。一代豫劇大師就長眠於這曠野中,生也寂寞,死也寂寞,但這也許正是大師的追求。知她懂她愛她的人,自會不遠千里來憑弔,自會傳承她純粹的藝術,繼承她高潔的品性。閆立品的墓碑簡單,甚至簡陋,不高大,但卻是矗立在荊隆宮鄉土地上、荊隆宮鄉人心裡的一塊最高的豐碑!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從仝蔡寨村向東,走大概四五里地的樣子,有兩個都叫鍾鑾城的村子。我們這裡的人管西邊的村子叫前城,東邊的村子叫後城。前城以姬姓為主,後城以金姓為主。後城也出了一位豫劇名家,著名丑角演員牛得草的弟子金不換。金不換,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團長,河南劇協副主席、著名丑角演員,生於1968年,原名金振秀。他1985年畢業於鶴壁市戲曲訓練班,分配到鶴壁市豫劇團,師承豫劇名丑牛得草,“金不換”的藝名即為牛得草所贈。他於2000年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4年主演電影藝術片《七品知縣賣紅薯》,該片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戲曲片獎”。金不換是豫劇祥符調發源地——封丘走出來的又一顆戲劇明珠。他正值壯年,前程不可限量。更可貴的是金不換心繫家鄉,每年都回到家鄉演出。前不久在封丘縣委禮堂舉辦2017年戲曲春節聯歡會上,金不換一連表演了六個唱段,讓家鄉父老大飽耳福。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據記載: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277年)十二月,在汴梁路黃河北岸封丘縣境內新建了一座水陸轉運碼頭,名叫中灤驛。由江南漕運而來的糧食,在此地中轉北上。這裡一時商賈雲集,居民也不斷增多,後來就變為了中灤城。明太祖時,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率兵二十萬,北取中原,兵發汴梁,自中灤城渡河,取衛輝等郡。軍宿中灤城,夜聞雨聲,起視之,月白風清,澄空如晝,這就是有名的封丘八景之一——中灤夜雨。從王策這首《中灤夜雨》詩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夜雨的美景:“聖主恢乾步,山川胥效靈。順師此聚壁,夜聞淅瀝聲。初疑將雨玉,終不似淋鈴。照營餘孤月,拱北見群星。中灤千古異,別自有陰晴。”後來因改漕運為海運,碼頭漸廢,客商散去,繁華一時的中灤城淪落為兩個小村落,連名字也變成了鍾鑾城。當時的盛景已蕩然無存,只存在於《封丘縣誌》和民間傳說中。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這裡還有著王莽趕劉秀的傳說。前城的雞叫早,後城的雞叫晚,是因為劉秀駐營於前城,王莽駐紮在後城。兩村相距很近。上天為幫助劉秀逃命,讓雞叫得早,劉秀聞雞鳴而早早趕路。後城雞叫得遲,等王莽聞雞鳴動身時,劉秀已走了多時了。劉秀因而逃過一劫。這傳說當然不可信,但劉秀和王莽在此地活動過,還是有相當可信度的。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順黃河大堤繼續向東,有不少村名都和黃河水患有關。西堤、荊隆宮、金龍口、壩臺、西大工、南大工、東大工,村名見證了荊隆宮人與黃河水患鬥爭的歷史。人們飲黃河水,食黃河魚,依河而居,黃河成就了荊隆宮;黃河又在荊隆宮境內多次決口,淹沒良田,沖毀房屋,又給荊隆宮人帶來了無窮災難。荊隆宮人與黃河的恩怨,說也說不清楚。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在壩臺村,有一處足可稱之為封丘名片的地方——黃池會盟處。春秋末期有名的“黃池之會”就發生在這裡。黃池在封丘縣城南11公里處、壩臺村東頭,周穆王曾遊於此地。據《封丘縣誌》載:“天子東遊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叫黃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可惜夫差只做了幾個月的霸主,那邊國都已被越王勾踐佔領,國家都沒保住。這件事在歷史上是大事,國家郵政總局曾發行過一枚“黃池會盟”的郵票。順治九年,黃河在此決口,積水潭汪洋數十頃,深十餘丈,風起時,波濤澎湃,聲聞數里。這裡和“鍾鑾夜雨”一樣,被稱為封丘八景之一,名曰“黃池芳草”。古代詩人王策的八景詩之《黃池芳草》中,可見其美景:“春色滿黃池,細草和煙碧,放犢牧兒聞,緩騎王孫惜,一自霸圖空,千載成塵跡”。滄海桑田,而今黃池會盟處僅存古黃池碑一通,為清代封丘知縣嶽峰秀所立。殘碑無語,冷眼旁觀著世事變遷。

封丘縣荊隆宮一家鄉天下流傳


封丘沿黃河大堤自東而西,有十八個帶有“寨”字的村子,荊隆宮佔了一半。自西向東有仝蔡寨、胡蔡寨、孫蔡寨、閆寨、陳寨、馬林寨、洛寨、老齊寨、小齊寨、雅寶寨等。因寨而得村名,可以反映出當時正值亂世,村村建寨自保的狀況。如今寨牆早已作古,這些村子也早已打破封閉,村民們走南闖北的很多。其中的洛寨村是一個傳統雜技村,“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洛寨玩雜技,人人會一手”。該村雜技源自明清。解放前期,師從於雜技大師“一撮纓”的金守福等人組建的馬戲團聲名遠播,曾為劉鄧大軍慰問演出達兩個月之久,所到之處深受官兵喜愛。解放後該團被封丘縣文化局收編成立了封丘縣雜技團。後又被新鄉地區文化局收編更名為新鄉地區雜技團。傳統表演節目有:馬技、頂老竿、吊絲扣、軟功、硬氣功、走鋼絲、噴火等50多個節目。當今活躍於全國各地以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的雜技演員達200餘人,是封丘縣有名的出國人數最多的“出國村”。他們讓荊隆宮這個古老的鄉鎮有個國際聲譽。

勤勞智慧的荊隆宮人正在書寫著新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