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長平之戰,為何白起不把趙軍降兵致殘,而是全部坑殺?

未來命名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兵,一直是白起所負的包。古人有時有誇張,曹操赤壁大戰僅帶十三萬兵,可宣揚83萬大軍。本來只是一個戰役,可83萬的數量就可渲染為決定性的大戰,曹操打贏了不是統一戰爭,因為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敗了,奠定三國鼎立,是偉大戰役。

可見,歷史都是人為操控。先定了曹操奸名,無論曹操勝敗,反正都是曹操的錯。

而白起也是如此定議。秦國攻伐六國是為統一而戰。戰國和後世定議秦皇強暴,侵略6國。白起打勝了,就坑殺40萬降兵。曹操13萬軍隊可以誇張為83萬,難道白起殺了10萬人不可以誇張為40萬嗎?

白起丶秦軍可以誇張功績巨大,六國可以誇張白起丶秦軍殘暴丶無人性。

白起坑兵或許有,坑殺40萬, 就不一定準確。


夏雨風


這個問題問的,你還是人麼?

全部弄殘,這是人能幹出來的事麼?

你知道什麼叫生不如死麼?

這比殺人還要殘忍一千倍,一萬倍。

有句話叫長痛不如短痛。

你考慮過這些人被弄殘以後,回去後的生活麼?

一家人的經濟支柱塌了,還要去分擔精力和口糧去照顧他,一照顧,就是一輩子啊,一輩子啊!

被坑殺,死的就他一個人,弄殘回去,拖累的可就是一家人。

如果真這麼多趙軍弄殘回去,那將是多少個家庭的暗談無光啊,想想都可怕。

雖然家人願意照顧,可是旁人不能對這個家庭如此殘忍。

可能國家會有一部分補助,可是那個時候,能給多少東西?

糧食的匱乏倒是其次,日積月累的消耗一個人的精神,才是最可怕的。

還有就是他自身的痛苦,一個人癱瘓在床,一動不動,什麼也幹不了,再看著家人為他忙前忙後,他的精神痛苦,可想而知。

電影《無名之輩》裡癱瘓的任素汐,一心求死,就是因為精神上的極度痛苦。

而且,這個我是親眼所見。

我奶奶癱瘓在床,後來某段時間,突然就瘦的皮包骨頭了,然後就離我們而去了。

當時,任我們如何苦苦哀求:“奶奶您吃一口吧!您吃一口,好不好啊!您吃一口吧,求您了!奶奶!”

我們都哭了。

可是無濟於事,她就是看著窗外不張嘴,眼角留下淚水,可能這是一個老人最後的倔強了吧。

(往事傷心,我先哭一會兒)

……

現在正面回答你的問題,如果白起把這些人弄殘了,首先,這些人自己肯定回不去,其次,趙國也不會派人來接他們。

除非趙國瘋了。

這些人回去,就是國家的負擔,那麼多人不能勞動,還得養著他們,非親非故,趙國貴族才不會同情心氾濫呢!

那秦國派人送?放心,趙國肯定會擋回去的。

所以,弄殘了以後,這些趙軍,還是得餓死在秦國,還不如坑殺了呢,直接就埋了呢,省事!

所以,我前面說的話都是廢話,根本出現不了回家後的情況。



茅匯


我是陽高快樂,這個問題我來答。

一、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卒,是為秦軍將士謀“福祉”。

在商鞅變法以後,軍隊堅守“賞必信,罪必罰”的信條,形成了非常嚴格的賞罰制度。在當時,還有一個配套措施叫“首功制”,所謂的“首功制”,其實,就是以獲取敵人“首級”多少論功的制度。

秦法規定:如果一個士兵能夠取得敵國甲士的兩顆首級,賜爵位一級,田地一頃,宅地九畝,賞一個僕人供其使喚,或者如果是想要一官半爵的人,可為五十石之官;奴隸斬獲敵首者,就可以脫離奴籍,成為一個自由民。

秦法規定:軍隊攻城圍池能夠斬殺敵方首級八千的,野戰能斬敵首二千的,都可以論功行賞;獲得全功的部隊,從普通士兵升至大將,則可享受“盡賞”,而賞格是,凡是有爵位的人,從公士至大良造皆賜爵一級;大將、參、御“賜爵三級”

斬首拜爵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必須超過自己隊伍死亡的數目,所以,用來計算的不是“毛收入”而是“淨收入”。

如果,自己軍隊的傷亡多於敵方,不但不能論功行賞,反而要依律定罪。如果,自己的隊伍戰士的傷亡人數與敵人的傷亡數量相等,則功罪相抵,不賞也不罰。如果,是自己的隊伍斬殺敵人的數目超過自己隊伍的死亡人數,並且,減去了自己隊伍的死亡人數之後還多出來人,才能夠依照“斬一首者爵一級”的規定來論功行賞。

因為,白起打的是圍殲戰,士兵是見不到人頭的,所以,這麼一來,按照“首功制”,如果,不把投降過來的數量龐大的趙國俘虜都殺了,士兵就無功可計。不但無功可計,說不定自己還會被“清算”,自己的士兵就會慘遭殺害,白起也會因此損失自己的兵力與權力。

所以,白起允許戰士殺降兵

二、因為糧草問題

古代士兵,並不是不打仗不吃飯,而是打仗的時候消耗很大,可能會缺糧。尤其是像長平之戰這樣的大戰役,兩國都會在全國招募新兵,招募來的新兵需要大量的糧草作為補給,仗打得越久,糧草消耗就越大。古代有一句成語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如果,國內糧草補給跟不上軍隊就會沒吃的,軍隊會因為缺糧而喪失戰鬥力,最終就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古代打仗,短時間內的戰爭是不會出現缺糧的情況。除非是打消耗戰,比如廉頗長期駐守在長平,幾十萬軍隊每天的消耗,不是一般國家財政能夠承受的。趙國在當時估計耗不起,沒有秦國那麼富裕,國內糧草有限,所以趙王要打一場有限的戰爭,必須速戰速決。於是,他心急火燎的派趙括冒然出兵,結果被秦軍攔腰斬斷沒有了退路,後勤補給斷了。最後,40多萬的趙軍被圍困幾十天,那40萬人沒有吃的,可想而知有多慘。其實,趙括最開始就該突圍,而不是餓得撐不住了才突圍,這是他作為年輕將領沒有考慮到的,說他紙上談兵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打仗死10萬人,就少10萬人吃飯,更省糧食,這種邏輯不知道是誰說出來的。要知道,古代打仗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打仗,而是取得戰爭的勝利,始終保持軍隊的戰鬥力。死10萬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可以說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國家的士氣將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一個國家,寧願損失10萬斤糧食,也不願意損失10萬名士兵。如果,在戰場上勝利回國的士兵,很多會解甲歸田,回家種地,那時糧食的消耗就沒有那麼大,而打仗的時候損失一點糧食又算得了什麼呢?戰國中期魏國在“馬陵之戰”就是被齊國滅掉了10萬人,從此霸權衰落,一蹶不振,直到被秦國滅掉,魏國都沒有回過神來。

戰國時期兩國交戰,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的軍隊,人要吃飯,馬要吃草。沒有糧食和草料,軍隊就會喪失戰鬥力。從當時六國的財力來看,只有秦國最強,當然東邊的齊國也很富有,但是齊國一直是以一種事不關己的高傲姿態,隔岸觀火,根本不顧其他國家的死活。不過,曾經被五國討伐,讓齊國也有些心灰意冷,所以不管他國死活。五國在缺少了齊國幫助的情況下,在財力方面無法與秦國抗衡。當然,秦國也不敢在中原打持久戰,秦國在西方一隅遠離中原。比如在長平之戰,他們也想速戰速決,因為秦國的戰線太長,後勤補給比趙國要困難得多,趙國長期防禦對秦國來說非常不利。就是因為秦國在長平消耗太大,需要速戰速決。拖得太久,糧草補給也很困難。假如,趙國偷襲秦國,將他們的糧草截斷,那麼秦國絕對是一場災難。只是在當時,趙國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結果被白起佔了先機,白起只用了兩千人就把趙括的軍隊截斷了,40萬趙軍面臨沒吃沒喝的風險,不過他們能堅持幾十天也是一個奇蹟了。

如果白起把降兵留下,那麼雙方就有95萬人,糧草問題會一下子把秦軍拖垮的。

所以,白起把趙國軍隊坑殺了。

在所有的戰爭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打仗是不可能的,士兵的戰鬥力和士氣都會大打折扣的。

這次有名的長平之戰,雙方


陽高快樂


題主比白起還要兇殘!但我(秦王)喜歡

歷史上,出現“使敵人致殘比擊斃敵人更有效”的理論,是在近代才開始出現的。

主要原因是醫學的發展,使得戰場傷兵的存活率大為提高。

再則就是熱武器的使用,避免的冷兵器時期的過多接觸,最終傷兵在戰場上獲得救治、撤離的概率比冷兵器時代高(冷兵器時是打完仗才收拾戰場,熱兵器是還沒見到敵人就可以抬走了)。

所以西方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術學家就通過總結戰場經驗,得出了該結論——“使敵人致殘比擊斃敵人更有效”。

因為這樣一個斷手斷腳的士兵、或者是輕傷的傷兵,都需要2-3個人的看護,同時傷兵的哀嚎、慘狀也可以降低敵人的士氣,恐懼戰爭。

迴歸正題。

其實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的趙降卒,不足四十萬。這四十萬其實是後來者(司馬遷)根據趙國的出兵的總人數,不管戰死與否,全算在秦軍頭上的。另外一個因素是,秦軍那套“人頭換軍功”,所以秦國也相對承認了斬殺四十萬趙軍。

那麼若是不坑殺“四十萬趙降卒”,而是致殘再放回趙國,會怎麼樣呢?可能題主當初提議之後,白起會感謝題主這一冒死提議,免除了他的一生唯一的黑點、惡名。事後秦王第一時間必殺題主。

因為題主忽略了趙國和其他五國的反應等大環境了,以及當時的醫療環境。

設身處地思考一下,

大環境因素

趙國在長平之戰前,可是壓著秦國、燕國、齊國等打的,而秦國在長平之戰時,可以說是孤注一擲了。長平之戰前的兩年,秦國突發旱災,也就意味著秦國剛穩定下來收取到新糧,就面對了與趙國搶奪上黨。

而趙國早期,廉頗是直接遷移走了上黨的人口,等於上黨是堅壁清野狀態,同時由於地勢因素秦國運糧到上黨區域,比趙國更加困難,所以秦王以賜河內郡全部軍民爵位時,已經是秦國孤注一擲的一場豪賭了,等於放棄了與長平接壤的河內郡。

先秦時期,《周禮》成為了各國王室的行為準則(雖然戰國一成為廢紙一般),在《周禮》的規矩中,諸侯王室在打獵時,有著明確的規定:

“春搜”,春天搜捕搜索獵取沒有懷孕的飛禽野獸,如果是懷孕的動物不可獵殺。

“夏苗”,夏天莊稼禾苗長得正盛,主要獵取吃莊稼的野獸。

“秋獮”,秋天主要獵殺吃家禽的動物。

“冬狩”,飛禽走獸正肥,動物一般也不在冬天懷孕,正是獵捕的好時間。

所以,若是題主提出致殘趙降卒的意見,不管什麼理由,也不管秦王是否採納與否,題主必死。

若是秦王真的採納了,並將“四十萬趙降卒”全部致殘放回。那趙王肯定會在宮殿內室中發出豬一般的笑聲,這個理由足夠調動其他五國的憤怒,甚至本國根本就無須動員,老少婦孺必將與秦國同歸於盡。

醫療環境:

其實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造成的死亡,很多並非是第一時間致死的,更多的士兵是死於流血過多、破傷風、壞疽等外傷,以及戰後因內傷、營養等因素。

因此如何能保證這“四十萬趙降卒”活著走出“致傷營”是一件很嚴重的問題。

為什麼秦軍選擇坑殺?就因為需要掩埋屍體,防止瘟疫。

若是這“四十萬趙降卒”帶著傷走回去時,是一路屍橫遍野、倒斃于山野、道路,秦軍還敢通過上黨攻打趙國?搞不好,秦軍染上瘟疫,全軍覆滅。

小環境中的秦、趙

趙國慘敗了,可秦軍也不好過,因為缺糧,根本無法養活這“四十萬人口”,同時由於戰爭的殘酷,也致使當時的秦軍無法抽調更多的兵力來看守這“四十萬人口”,並安全轉移到後方(做奴隸,同時轉化掉)。

另外當時的白起在坑殺了“四十萬趙降卒“後,確實有過一舉滅亡趙國的想法,只是當時范雎被韓、趙兩國的說客說服了,勸說秦王罷兵休整,才讓後來的趙國緩了口氣。

秦王難道這麼容易軟耳朵,應該是因為秦國確實已經難於繼續發動後續的戰爭了,秦國也在害怕其他五國,只要有一方援助趙國,秦國都有可能功虧一簣。

因此迴歸正題,題主哪裡還有兵力來負責致殘”四十萬趙降卒“?特別是致殘時,又如何確保“四十萬憤怒之火”不會暴起反抗?

根據考古發掘,人們發現秦軍在坑殺趙降卒時,並非是活人坑殺,而是大量使用了弓弩,甚至有個坑內的就有60多具屍骸是斷首斷軀的,且該坑道中有大量的箭鏃存在。

這也就意味著,坑殺時,秦軍也不敢過多接觸到“憤怒的趙降卒”。

所以,若題主向“本王”提出該建議時,“本王”會考慮,是留著題主繼續為大秦效力,還是一道坑了……另外,這次不要爾等看官打錢了,點個贊總可以了吧?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二千多年來,長平之戰讓後人有說不完的故事,坑殺40萬趙軍的結局,成為這次戰役的獨特的一種戰役符號。而傳統說法是趙軍全軍覆沒, 戰歿者5萬,投降被俘者40萬,降卒全被秦軍坑殺。那麼白起為啥要坑殺這麼多降卒呢?

先來看看秦趙兩國的傷亡情況。長平之戰後,趙國在長平的45萬兵力盡失。戰後,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但是從白起和秦昭王的談話中就可以看出——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傷亡者過半,記的長平之戰秦國發兵約65萬,傷亡過半則表示至少有30萬人以上傷亡。

事情到此就明瞭了,在戰役中趙國只是損失5萬人,而秦國卻損失了將近一半的兵力。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不難想到,就是趙軍的戰鬥力很強,雖然被白起的部隊包圍,戰鬥力卻是不減,依然不斷消滅秦軍的有生力量。而趙軍的失敗最大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後援一直未到,致使部隊堅持了一個多月後,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這個原因是致命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白起利用趙軍的彈盡糧絕進行詐降,趙括到底是死於秦軍還是死於自己的降軍,這已經是個謎。這兩個原因是直接造成40萬趙軍的投降。

自古以來,雙方交戰,只要一方投降,投降者是不會被殺的,因為投降的主要目的就是能保留性命,可是為啥白起要將40萬降卒全部坑殺呢?

這就不難想象,整個戰役中,雖然趙軍被包圍了,卻只死亡五萬人,而作為包圍者的白起卻死亡一半,大約30來萬,這是奇恥大辱啊,白起心頭的這股怒火是無法壓制下去的,所以將降卒全部坑殺。

此戰,成為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同時也成為白起的心頭之戰,後來白起寧死也不再帶兵作戰了,他的心裡應該有怎樣的愧疚呢?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點滴見證


那時生產力落後,糧食不是很多,養自己的士兵已經不錯了,再養這些俘虜就有點捉襟見肘了。致殘只會增加更多的仇恨,坑殺即打擊敵方勢力和士氣,又節約了軍糧,放跑對方那這仗就白打了,敵方勢力沒有損失,以後還會繼續對抗你,戰爭本來就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就是戰爭的法則,所以我認為白起這樣做沒有錯也沒有問題。











六扇門人jgy


首先如果白起把趙國士兵弄殘了,只會讓世人感覺白起甚至是秦國是慘無人道的國家,以後任何國家在對抗趙國的時候只會更加反抗。全殺了的話他們對秦國只有怕,敬畏,屈服。

第二,不能把趙國士兵弄殘放回去,那麼帶回秦國呢。古代人不論是戰爭還是生存最大的問題是糧食問題。秦國人客場打戰,本來就糧草不足。20萬的降兵啊,回去的路上能把他們給拖死。這也明顯是不現實的

第三,當時的軍功都是按人頭來升級的,這麼大的軍功他也要為士兵們爭取,這一殺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親信能升官了。

第四,以當地秦國在四處征戰的情況下真把那20萬趙國士兵押回去了,他們也不會馬上服從命令的,只會想著反抗,逃跑。為了防止秦國要花多少人力物力來管他們,這麼多的士兵如果來個裡應外合的話會造成多大影響。

所以說白起坑殺20萬趙國士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為了秦國情願背起殺神這一世惡名。


歷史雜譚


長平之戰趙軍幾十萬降卒不是全部被活埋的!


兩千多年來,一直相傳長平之戰時,秦國戰神白起活埋了趙軍降卒四十多萬,這是源自史書的記載。現將史料羅列如下:

《史記•白起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史記•秦本紀》:“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史記•趙世家》:“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史記•廉頗列傳》:“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公元前260年,“白起破趙長平,殺卒四十五萬。”

《戰國策•秦策三》第十八章蔡澤謂范雎曰:“又越韓、魏,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使秦業帝。”

《水經•沁水注》:“《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長平北山,南流,秦坑趙眾,流血丹川,由是俗為丹水,斯為不經矣。”

其中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處決的方式,二是處死的人數。

第一,關於處決的方式。上列史料中用“坑”或“阬”的有四處,用“坑殺”的一處,用“殺”的有兩處。《說文解字》曰:“坑”本作“阬”。“坑”、“阬”與“坑殺”,都是活埋的意思。在“坑”、“阬”之前還用了“盡”、“皆”、“悉”等詞,均表示“全部活埋”。

難道真的都是活埋的?這個觀點恐怕站不住腳。

首先,在高平市永錄村永錄1號屍骨坑,考古工作者發現坑內骨骼上有箭痕、砸痕、刃痕、骨折等印跡,伴有出土銅鏃、銅帶鉤、鐵帶鉤、鐵簪、刀幣等物品,且人骨排列雜亂無章、縱橫相疊。據統計,在130具骸骨中,60具有頭無身,其餘大部分都是被擊傷致死,真正能確認是因活埋而死的屍骨只有一具。由骨骼排列和創傷觀察,死者為被殺後亂葬的。

其次,如果是活埋,怎麼會有《戰國策》記載的“流血成川”、《上黨記》所謂的“流血丹川,由是俗為丹水”呢?血流成河,把河水都染紅了,丹水由此得名,雖然有些誇張,但可證明秦殺趙降卒的事實。

再次,在活埋過程中,被埋者必然垂死掙扎和反抗,試想,要一起活埋四十萬人,哪怕就只活埋二十萬人,該有多大的工作量?此時也已筋疲力盡的秦軍能夠快速完成嗎?

最後,秦國是以斬首數量論功行賞,如果不先把降卒殺死,又怎麼憑首級記功晉爵呢?

所以,我們似乎更應傾向於這種觀點:秦軍不是活埋趙軍降卒,而是對趙卒用射箭、用其他武器攻擊等方式先大規模殺死後,再挖坑草草掩埋了事。

第二,關於處決的人數。史料多記載為四十五萬或四十餘萬;而《史記•白起列傳》記載為四十萬人,“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只有《史記•廉頗列傳》記載的是一個不確定的 “數十萬”,“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到底是多少,恐怕連司馬遷也不能確定,但根據其記載,人們仍有理由相信是四十萬,也一直是兩千多年來的主流觀點。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但卻沒有充分的依據撼動《史記》的記載。

司馬遷記載長平之戰趙國投入兵力四十五萬,幾乎全部覆亡,或戰死,或餓死,或被活埋,或被俘後殺死。然而,太史公卻忽略了一個事實,趙軍因歷來與胡人作戰,向以頑強善戰而著稱,在決戰階段,尤其是趙括率領趙軍在最後生死關頭的強行突圍中,經過慘烈血戰,無疑會有大批士卒戰死沙場,或者被圍困後餓死,也就是說,還活著投降的必然不足四十萬了。究竟還剩多少活著投降的,誰也無法確知,但可進行大致推算。

《史記•白起列傳》又載:“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趙軍的死亡比例不比秦軍低,因為秦軍沒有餓死的,秦軍死者過半,趙軍戰死的絕不止五萬。按與秦軍相同的死亡比例推算,趙軍參戰的四十五萬人,戰死、餓死的也該有二十多萬,剩下的就只有二十來萬了,而不是司馬遷所說的四十萬。

從這個角度看,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所說的秦國活埋趙軍二十萬,也符合上述推測,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可作一家之言。


成都律師蘇發鈞


首先,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長平之戰中,面對投降的40萬趙國大軍,白起就和部下商討處理方式。在一些秦國將領看來,可以將這40萬趙軍帶回秦國,比如將其編入到秦國的農戶中,或者將其打散到秦國的軍隊中。換而言之,一部分秦國將領是主張不殺害這些趙軍的。但是,白起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在白起看來,之前秦軍攻佔韓國的上黨郡地區,上黨郡的白起不願意歸降秦國,從而歸順了趙國。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士兵自然也不願意歸降秦國。因此,如果不斬草除根的話,將來必會危害到秦國。於是,白起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由此,對於白起來說,之所以揹負罵名,去坑殺趙國的40萬降卒,自然是從秦國的利益出發,也即擔心這位士兵會危害到秦國。進一步來說,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激烈交戰,促使兩國的士兵自然是非常敵視的。因此,這40萬趙國大軍,只是迫於形勢才投降秦國,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難保不會在秦國內部起事。而這,無疑會影響到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當然,這只是白起坑殺40萬趙國士兵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糧食問題,也是白起痛下殺手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之所以用趙括取代廉頗,以此速戰速決,就是因為糧草跟不上了。

同時,就秦國來說,雖然在糧草供給能力上要強於趙國,但是,長平之戰中,秦國前後共投入了60萬大軍,加上趙國的40萬降卒,這就是百萬大軍了。而這,無疑會給秦國的後勤補給帶來非常大的壓力。換而言之,白起之所以對趙國大軍痛下殺手,直接原因就是秦國的糧草無法養活這40萬大軍。另外,秦國的軍功授爵,也決定了趙國40萬降卒被坑殺的結局。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秦法執行二十級軍爵制,規定憑敵人一個人頭升一級。也即在秦國和山東六國的交戰中,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方“甲士”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和田一頃、宅一處以及僕人一個。

最後,進一步來說,秦國士兵斬殺的敵方首級越多,自然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因此,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國士兵“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以此符合商鞅變法中的軍功授爵規定。因為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所以,如果白起要放回這40萬趙國士兵,或者將其帶回到秦國的話,自然得不到手下士兵的支持。就白起來說,之所以在秦國將領中不斷升遷,也是因為其在伊闕之戰、華陽之戰等戰役中持續剪滅魏國、韓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的大軍,以此獲得了更高的爵位和地位。綜上,基於以上幾點的考慮,白起和秦國將士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


地主家也沒餘糧


長平之戰,趙國士兵不願意歸降秦國,如果不斬草除根的話,將來必會危害到秦國。這40萬大軍給秦國的糧食補給帶來了壓力。還有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士兵只要斬獲敵方“甲士”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和田一頃、宅一處以及僕人一個。處於這些考慮,白起和秦國將士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