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明朝宗族对当时的财政负担和清朝八旗对财政的负担哪个比较严重?

燊旭


这样的比较,有一个瑕疵点存在。

那就是清朝时期,是参考了明朝的制度进行了各种改革。

再则,对明朝的财政梳理是一件很复杂工程,迄今也只有万明和徐英凯两位老师合著的巨著《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中,梳理了户部、皇室的收入及支出,对于六部中的其他五部的各自收入,都还暂时无法研究透彻,比如明朝的兵部太仆寺就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常盈库、还有工部的节慎库。一句话就是明朝的财政收入乱如麻

明朝的财政收入及支出

明朝的财政体系十分复杂,千头万绪。造成这种因素有很多原因在,其中有一条就是元代时期,皇族是有自己的小金库的,即派遣怯薛军中懂理财者成为皇家斡脱,参与商贸。

因此元末动荡之时,朱元璋为了获取军费,且必须前提在不扰民之下,也动了这条斡脱制,如在秦淮河畔修建青楼。明成祖朱棣,将皇家参与商业的行为差点就作成了定例——下西洋行为。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明朝皇室参与商业,同样其他部门也绕开了户部,自己弄了一套可以搞到钱粮的”小金库“来

另外加上清朝时期的大量焚书毁史行为,造成了资料上的缺失,因此万明和徐英凯两位老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整理出明代万历一朝的大概收入及支出。

明代宗室对财政的负担

这里以《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为蓝本基础,即以万历时期的宗室所占据明代财政收入做分析:

通过对全部财政收支项目进行货币化,估计户部掌握的财政收入约1 810万两,财政支出约1 850万,其中,边饷占44%,宗藩禄粮占29%,营卫官军俸粮占14%,内府供用占11%——《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

万历时期,九边重镇已经成为了明皇朝重中之重的国策,由于当时的卫所制度已经趋向崩塌,因此万历中后期,九边的饷银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逐渐形成了占据财政总收入的44%之多。

可我们也看到了宗藩的禄粮竟然也占据了29%的比例,若是也算皇帝在内的内府的11%,两者合一竟然占据了明代中财政的40%。这也就是网络上一直流传的”明代宗王的俸禄就占了明代财政一半的来源。“

朱元璋时期的宗藩是需要负责国防、维护地方安稳的作用,加上早期宗藩人数不多,这项支出可以算入国防支出中。

可到了朱棣靖难即位之后,为了防备宗藩有样学样,朱棣调整了宗藩戍边及安稳地方的作用政策,开始了“养猪政策”。

按照明代“诸王分制”及“一子承袭,余子降等”的制度,明代的藩王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朝代的宗藩制度,即: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

皇帝诸子中,除嫡长子应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继承其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中尉的嫡长子仍袭其爵,其余诸子则称为宗室。

另外朱元璋所制定的宗藩俸禄体制:

洪武末年,定亲王岁禄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可由于朱元璋和朱棣都有恩赐宗亲土地、奴仆、金银的做法,因此明朝的历代皇帝也一样给予相对较好的宗藩大量土地、金银等做法。

因此网络流传的【明代宗亲占了明朝财政收入一半】也不算太夸张。

清代的财政收入

清代的财政收入,是要分阶段的,这里简单点述说

一、顺治及康熙时期

这段时期,其实清朝只是名义上的一统而已,同时各种内部战争也不断,财政收入虽然在名义上继承了明制,也是田赋及田赋附加、以及各种杂税。

但是由于内部战争的因素,其实皇室还有一笔收入来源,那就是战争掠夺(南明抵抗势力和三藩、葛尔丹等)。

所以这个时期,清朝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是充盈的。

二、康熙晚年到乾隆时期

康熙晚年之前,制度上是基本延续明代的。因此田赋分类很是复杂,分为田赋、丁赋;又将土地分为上、中、下;农民又要承担徭役;另外田赋又分为夏、秋粮赋等等。

因此到康熙晚年时,参考了明万历张居正的政策,进行了田赋改制,推行了“地丁合一”的丁赋制度,

即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335万余两作为蓝本,按照各地征丁银数额的不同比例,摊入各省的田赋银中,统一征收

随后“地丁合一”丁赋制度在雍正时期,成为了定例,一直延续到晚晴。

另外,在雍正之前,征收赋税是有耗羡(火耗),一直以来都被历朝历代列为田赋附加税中,但是由于各地的政策不同,其内操作的空间又大,经常是腐败的根源之一。因此在雍正二年时,全国统一征收耗羡银,将各地每年所得的“耗羡”银提存司库“归公”,这笔收入的一部分用以弥补耗亏,另一部分用做养廉银和支应公费。此后,“耗羡”成为国家的一种正式税收。

还有,康熙晚年及雍正时期,还对其他税务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工商税和海关税收,当时清朝内部已经稳定,尤其是控制、辐射传统汉家区域之外的地区因此再也没有之前明代时为了对抗草原或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贸易壁垒现象。所以工商税在清朝也逐渐成为了大头。

再则就是海关,明代海关赋税主要来源于广州府这个对东南亚出口海关,而清康熙、雍正时期,不再对日本禁运,使得海关从单一的广州府,形成了四个出口贸易海关体系。

从此海关收入,也成为了清代收入来源的一笔大头。

三、嘉庆至光绪

由于前两位大神打下的良好基础被乾隆破坏得干净,所以嘉庆需要面临的是清王朝第一次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状态。

这个时候的清朝财政收入,出现了一个变化,那就是鸦片赋税竟然逐渐成为了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大头。【林则徐禁烟之前,清内部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当时多地的满洲将军宣称,若是禁烟,将难维持满城的开支——《剑桥晚晴史》】

相应的海关关税、工商税、矿产税等以前的杂税,也逐渐成为了清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取代了千年来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的田赋、丁税。

清朝的宗亲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清康熙时期,对明代宗藩过多占据朝廷收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对清内部的宗藩进行了改革——考封制度

清代的宗藩只能来自于清太祖的努尔哈赤以及其亲兄弟的后裔,其他枝系是不允许参与“14等爵位”这个宗亲爵位评选的,只能使用公侯伯子男那套。所以现在有些爱新觉罗氏宣称自己的祖先可是系红色腰带的纯正贝勒,有可能并非是宗亲爵位,因为哪怕是正黄旗的其他爱新觉罗氏,只不过是靠得太近了,给了他们一个虚职荣誉而已,依旧不能拥有宗亲爵位。

清朝在吸取了明朝的经验之后,一直以来通过世袭递降和考封制度,将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压缩到了6.3%,其中入八分(亲王到辅国公)的比例只占6.3%内的1/4。而93.7%的皇族后裔,都是无爵的“闲散宗室”

二、清代有别于其他朝代的宗亲关系——即全民皆兵,军饷支出!

清建国之初,就是全民皆兵,虽然八旗军中是有定额的,国人(旗人)其他的余丁无法领取福利之外的军饷。

所以清代的宗亲支出,其实相对来说占据了财政收支的很大一部分。因此以下是八旗的福利及军饷支出定例:

清政府规定的八旗福利:

1、旗人福利:在京的旗人,每月能领到2到4两银子,外加1石左右的米;不在京师的旗人,一个月能领1到2两银子,半石左右的米

2、宗亲的福利则是

凡是闲散宗室(黄带子)男性(必须是闲散的,即无官无差且不可能参加考封的),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2两银子,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3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闲散觉罗(红带子)男性,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2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二十一斛二斗

清末时期,满八旗兵力总计约20万人,男女老少共约105万左右!注意了,这是满八旗,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通过嘉庆就开始清理汉八旗出局了。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明代的宗藩在获得俸禄时,有两个方式,一是内府给的,一是户部给的。(另外宗藩还有自己的土地)。

清代则为了避免明代宗藩占据土地过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这里面有满、汉文武斗智斗勇的政治谋略,当时清军入关,八旗开始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一开始就让普通的旗人就能获得至少30亩的良好田地,后来在汉臣及康熙的谋略之下,圈地被禁止,之前圈走的土地,不再吐出来。

由于旗人已经吃饱了,所以清政府开始制定了另外一套制定来限制宗藩侵占土地,除了不滥施封爵外,还严格规定按授封等第赐予庄园田土,其土地均从内务府经营的皇庄中拨给;又规定诸王公均“不锡土”,“不临民”,“不加郡国”,府邸均建于京师,“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

所以在看清宫剧时,经常看到京城里的王爷、贝勒满街走,被号称多过河里的王八。

总述

明代的宗藩政策,致使了明代的宗藩已经成为财政毒瘤。

而清代的宗藩政策,制约了宗藩,可旗人制度,在嘉靖时期,已然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毒瘤。正好当时的嘉庆即位后,清理了和珅,又间接提拔了汉臣的地位(嘉庆之前,六部所有部门的首脑皆为满人,嘉庆之时及以后,汉臣开始成为小部门的领导),因此在汉臣的建议之下,清代开始清理日渐庞大的八旗子弟。

尤其不是满人的八旗,最为代表的就是汉八旗了,基本在道光之时,除了广州、以及其他偏远区域还保留汉八旗之外,清腹部的汉八旗基本出局了,美其名曰“放其营生”。

所以清代时,铁饭碗只是满洲人,且由于兼备“国防、维稳地方”功能,因此在支出上面有了光明正大的名号,故而清代时的宗藩并没有成为史学界统一指责成为“寄生虫”的原因。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这种对比没有意义,明朝数十万宗室是消耗资源,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和产出,而八旗军是军事单位,肩负着国防任务。比如,清朝200多年,守卫黑龙江,内外蒙古,青藏和西部省份的边防军,基本都是八旗军包圆了,这对于内地民众来说,是非常大的福利。

要知道,在明朝光是守卫长城,就要征发数十万人,还要强征百万人长年累月,徭役运输粮食补给。内地还要去边防换班,就是班军制度,数十万军队来还换防,劳民伤害,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朝,八旗军把这些边防任务,全部承包了。

第2个是八旗军是军事单位,承担着大量军事任务,从平定准葛尔汗国,打败大小和卓,进击尼泊尔,保卫西藏,打击土司武装,平定张格尔入侵……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军事远征任务。

到了1840年以后也是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大沽口八旗军为主的清军首次击败英法联军,虽然后来在八里桥战败。随后,僧格林沁打败,太平军2次北伐军,全歼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20万大军,击灭捻军,绞杀捻军首领张乐行。虽然最后在对捻军战争战死。但是,确实是连续战斗十几年不停顿。

八旗军多隆啊,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主力,随后在陕西一年打败回军数十万,建立功勋。八旗军金顺作为左宗棠远征军前敌指挥,打败阿古柏建立战功。在甲午战争唯一陆战胜利,也是八旗军依克唐阿在凤凰岭取得。

再落败军事单位,也不能与寄生虫集团相比较,八旗军事集团毕竟打下了广大的国土,同时守卫边疆200多年,奠定了我国现在的国土范围。


深度军事


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到了后期可以说完全成为了依赖朝廷养活的社会“蛀虫”,而且他们所耗费的钱粮可以说在两朝财政支出中的份额绝对不小,那么哪个对于朝廷来说负担更重呢?

明朝宗室

早在明朝初年,为了管理皇族宗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便设立了大宗正院。而随着明朝统一全国,藩王分封各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将大宗正院改称宗人府,设宗人令,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

明朝宗室与其他各朝相比,呈现出三点不同之处,即: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与此同时,朱元璋为了保证子孙后代衣食无忧,规定宗室“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完全由朝廷承担其衣食住行。

根据明朝制度,皇子封亲王,而除了嫡长子继承父亲爵位外,其余的儿子按照“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逐代降一等,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此外,皇姑称大长公主,皇姊妹称长公主,皇女称公主,女婿为驸马都尉。亲王女称郡主,郡王女称县主,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婿皆称仪宾。

洪武初年,朱元璋为宗室制定的待遇普遍较高,而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为了缩减朝廷支出,朱元璋对宗室的俸禄进行了一次调整,后世则以此为标准执行: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

终明一朝,先后分封亲王65位,追封亲王22位,各王府又先后封郡王924位。到万历年间,明朝宗室人口就已经高达15万左右。虽然到明末时期,很多宗室人口已经被遗漏,更有一些宗室为了谋求生存而故意隐瞒不报,但受朝廷养活的宗室人口依然有20多万。

庞大的宗室人口,可以说对明朝的财政造成了极大影响,到嘉靖后期时朝廷便已经无法负担这笔庞大的支出,例如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林润便曾上书朝廷,他以山西、河南为例进行了列举,“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意思是说,嘉靖年间,山西、河南两地的粮食产量,已经不足以负担两地的宗室俸禄。

如上所述,到明末时期,朝廷实际上已经根本无法负担宗室的俸禄,爵位较高、与皇帝血缘较近的宗室还好,爵位较低、血缘关系较远的宗室可以说已经是极为凄惨,甚至十几年都拿不到一点俸禄,有的宗室混的甚至还不如乞丐。

清朝八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最初源自于满洲(女真)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八旗进行整编开始,八旗制度便成为了清代的根本制度,之后又相继设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相对于明朝宗室制度更要复杂一些,这是源于清朝八旗建立之初主要是作为军事单位存在的,也就是说八旗子弟按理来说都是士兵,因此他们除了一般的福利待遇之外,还有军饷支出。清朝的八旗待遇,大概有以下几种:

1、军饷方面。满族全民皆兵,这是自八旗建立之初便确立的制度,虽然天下安定之后其军事作用已经极为有限,但八旗子弟仍然照常领取军饷。一般在京城的旗人,每月能领到2到4两银子,外加1石左右的米。不在京师的旗人,一个月能领1到2两银子,半石左右的米。

2、土地方面。满清入关之初,旗人大肆圈占土地,即使普通的满人占地也至少达到了30亩,然而旗人由于不善耕种,便又跑去招募很多贫苦汉人为奴才代为耕种,而他们则只负责坐享其成。

3、宗室方面。清代规定,凡是闲散宗室(黄带子)男性(必须是闲散的,也就是无官无差而且不可能参加考封的),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2两银子,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3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闲散觉罗(红带子)男性,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2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二十一斛二斗。

根据相关记载,到清末时期,各旗的兵力和人数大致如下: 正黄旗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镶黄旗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 正红旗下辖74个整佐,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 镶黄旗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正白旗下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镶白旗下辖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正蓝旗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镶蓝旗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如上所述,到清末时期,满八旗合计兵力约20万人,男女老少总共约105万左右。此外,八旗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在清朝八旗制度下,在旗与不在旗简直就是两个世界,旗人对于普通人的压榨极为厉害。


综上所述,明朝宗室和满清八旗的负担对于朝廷来说都极为严重,如果仅从财政支出方面考虑,虽然清朝八旗人口众多,但宗室人口反而没有明朝那么大,再加上由于普通旗人俸禄相对较低,以及朝廷并不限制旗人自食其力,因此支出其实并不像明朝那么庞大。如果再考虑到明朝和清朝的财政收入,那么明朝宗室对财政造成的负担无疑更为严重。


香茗史馆


明朝更重,虽然底层宗室不算人,也没人管,给高层宗室的薪水到了中后期也经常晚发,少发,不发。但最致命的不是发钱,而是宗室占据的大量田地,这个更激化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并且导致中央政府损失了20%以上税收。这个才是更致命的,假如没有宗室占地问题,明朝的财政状况会好很多,多撑50年没问题。

论财政的宽裕度,清朝也要好很多。清朝在后期对除了满族以外的八旗子弟,剩下的一概不管,汉军干脆让他们自食其力。这样算下来,满清的情况,要好很多。因为明朝管理,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收大臣和藩王的税收。所以我觉得明朝比清朝的财政负担要重很多。 明朝的皇帝,墨守成规啊!

用明朝宗族与清朝八族对比没有意义,明朝数十万宗室是消耗资源,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和产出,而八旗军是军事单位,肩负着国防任务。比如,清朝200多年,守卫黑龙江,内外蒙古,青藏和西部省份的边防军,基本都是八旗军包圆了,这对于内地民众来说,是非常大的福利。

要知道,在明朝光是守卫长城,就要征发数十万人,还要强征百万人长年累月,徭役运输粮食补给。内地还要去边防换班,就是班军制度,数十万军队来还换防,劳民伤害,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朝,八旗军把这些边防任务,全部承包了。

第2个是八旗军是军事单位,承担着大量军事任务,从平定准葛尔汗国,打败大小和卓,进击尼泊尔,保卫西藏,打击土司武装,平定张格尔入侵……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军事远征任务。

到了1840年以后也是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大沽口八旗军为主的清军首次击败英法联军,虽然后来在八里桥战败。随后,僧格林沁打败,太平军2次北伐军,全歼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20万大军,击灭捻军,绞杀捻军首领张乐行。虽然最后在对捻军战争战死。但是,确实是连续战斗十几年不停顿。

八旗军多隆阿,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主力,随后在陕西一年打败回军数十万,建立功勋。八旗军金顺作为左宗棠远征军前敌指挥,打败阿古柏建立战功。在甲午战争唯一陆战胜利,也是八旗军依克唐阿在凤凰岭取得。

再落败军事单位,也不能与寄生虫集团相比较,八旗军事集团毕竟打下了广大的国土,同时守卫边疆200多年,奠定了我国现在的国土范围。

综上,明朝的宗室成为毒瘤,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清朝八旗虽然后来战力不堪,但好歹承担着保家卫国的军事功能,因此,二者没有可比性。



当代曹植


首先来看大明宗室(皇帝的亲戚),大明宗室没法做官,也没法掌兵,更不能随便离开封地,所以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繁育后代,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俸禄。以明朝晋王一脉为例,山西全年收入152万石粮食,但搬空整个山西全省,却都还养不活山西境内的明朝宗室。

明朝宗室不但成为财政的负担,还形成了地方的一霸,利用自己是皇帝亲戚的地位,到处抢占商铺,田地,山林、矿山等地,几乎什么都要都要霸占,而皇帝和中央政府,只要他们不造反,对他们的恶行基本就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方官员如果敢和他们作对,这些皇室宗亲们就会纠集手下,闯入衙门殴打官员,在当时甚至有巡抚一级的官员被殴打致死的先例。

而明朝那数十万的宗室对国家的贡献几乎为零。打仗的时候不出力,危机的时候不出钱,更别说什么扭转乾坤的才干了,当然这也许和明朝的政策有关,造成了他们只会祸害国家,让他们形成了在地方上,皇权保护下的特权黑社会组织。最终这些人被李自成,张献忠一路流窜几乎杀绝,也是一种民怨沸腾下的必然。


清朝八旗也是这样的,在晚清时代也成了满清的负担。但其实满清八旗的特权,并没有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

从东北的外兴安岭,到乌里雅苏台再到新疆的伊利,西藏,青海几乎所有的边防哨所,都是八旗军承包的,它的作用相当于明代卫所军。也就是说两百多年中,抛开在内地享福的那些人不说,清代的八旗,有很大一部分是边防军人。

打败准葛尔,浩罕汗国,锡克王国,大小和卓……这些时候虽然八旗军已经不再是主力,但战后驻守这些苦寒之地的却全是八旗。在晚清的同治年间,镇压回乱收复陕西,甘肃的多隆阿是八旗军。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两路大军其中一路就是金顺率领的八旗军。

清朝灭亡时候,总人口150多万的旗人来说,确实是有很多人是的吃喝玩慵懒无用。但其实他们就和如今的体制内差不多,是总体来说还是干活的,是国家统治的基础。

如果取消八旗的薪饷制度,皇帝就得从全国强征人员去守卫,乌里雅苏台,外兴安岭,外蒙古这些苦寒之地,还得为了他们的补给,搞个千里大运输。


山下的梨树开了


有什么可比的,八旗生活就是普通老百姓待遇甚至更低。

八旗不可以离开旗地15公里,旗地不可以扩展,房屋不可以扩建。

入关200多年房子还是那么多,旗响一次没增长,通货膨胀几倍响银保持不变,人口增长响银一点没涨到清末基本维持生活都费劲。

很多旗人逃回东北种地或者找其它营生(违反逃旗法),被抓回来第一次100鞭子,再次被抓小命都难保。

乾隆年就有八旗吃不上饭的,人数多了就送东北种地。

嘉庆时期皇族都成流民了(清朝皇族每代人都降级),最后送东北种地。

明朝皇族中后期就是十几万,而且皇族不降级(唯一一个朝代不降级的)。

就拿河南来说把,河南一半的土地是皇族的。其它地区也是不堪重负。

明中期只是供养皇族已经是财政赤字了。

明朝皇族为祸一方。

所以清朝吸取教训皇族不可以出北京,在北京严加看管。

旗人不可以离开旗地。八旗也有军事任务响也不是白拿,八旗打仗的战马弓箭武器都是自费,不打仗还好打仗兵响就不够用了。


清史词典


明朝的宗室,在削藩之后,除了给明朝朝廷提供过一个皇帝(嘉靖)外,基本上一点用处没有,就是纯属浪费粮食。而且,他们还不能离开封地,更不能参政参军。总之,就等于是圈养起来了。

别看明朝只是要供奉老朱家这一个宗室,其人口在明朝是成倍增长的。洪武年间,还是只有几十位。到万历三十三年,已经增长到15万人!万历四十年,更是暴涨到60万!其中,亲王累计87人(包括追封的22位),长公主累计80多人,郡王累计924位!

《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三年, 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157000)余位,今袭封新生已踰十四年,今世袭新生已踰六十万余。。。

要知道,按照明朝制度: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光看算这些人,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在万明和徐英凯写的《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中,这么介绍宗室费用:

边饷占44%,宗藩禄粮占29%,营卫官军俸粮占14%,内府供用占11%。

内府是皇帝自己的收入,如果把皇帝也算到宗族里面,对明朝宗族的花费占了40%的财政。只看宗藩的29%,也是很大的比例了。毕竟,宗藩的钱是死也不肯往外拿的。

崇祯皇帝找宗室筹钱,没人乐意往外拿。面对连年灾荒和暴乱,明朝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去洛阳福王府,劝福王朱常洵开府库赈济饥民。可是,福王是个抠门,就是不肯出钱助军守城。后来,洛阳被农民军围城时,守城明军反水,放农民军进城。朱常洵被扒光,加上鹿肉,煮了一锅“福禄宴”!

清朝的八旗也是朝廷的负担,但是,八旗怎么说也是军队性质的,还是有点用处。

1885年,户部向皇帝奏报:

自咸丰年来,各省舍兵不用而用勇,兵乃日归无用,岁仍糜额饷一千四五百万两。至今又养营勇,以户部登记册档可考者核计,约有五十四万余员名,一岁约需饷银三千四百余万两。是各省兵、勇两项已不下百余万人,岁需饷项五千余万两。再加以京外旗兵三十余万人,岁又需额项银一千余万两。

按照上面说的推算,京城外的旗兵虽然不是当时最大的军费支出。但是,三十万旗兵每年的开销也需要一千万两白银。而京城内还有二三十万旗人,这些人制造出的行政开销达到600多万两白银。当时一年收入在七八千万两白银,也就是占总收入的22%左右。

按照这个比例来说,比例比明朝的低。

以上对比都没有算宗族/旗人占地的事。旗人圈地主要是在北方,南方所占比例很少。而明朝宗族的封地多在湖广、山东、河南等粮食产区。按照影响来说,明朝宗族的封地更大。

不过,以上都没有考虑八旗子弟的贪腐问题。仅仅是“局部”比较。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明宗室几乎不会影响明政府财政。首先明代宗禄是藩库支出,不是中央财政开支,其次,从嘉靖朝开始,宗禄就一直是大规模拖欠状态。大部分只发很少一点,乃至根本就不发。宗室二十多年拿不到一分宗禄,这样的情况,宗禄当然不可能影响明政府财政。明政府财政在天启朝都还是稳定的,这时候只有辽东一个无底洞,魏忠贤到处刮钱,还能支撑。崇祯朝工商税矿税大减,而辽东开支大增之外,又多了内部的流寇,西南的奢安。这才导致明朝财政无可挽回的彻底崩溃了。


芋头170900173


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当过乞丐,所以他很害怕子孙会有吃不上饭的那一天,于是他制定了一条非常优待宗室的政策,以保证他们将来能够衣食无忧,只是朱元璋没有想到他的后代生育能力这么强,从明朝初年的数百人一下子繁衍到明朝末年的近两百万人。

明朝时期的藩王封国与之前的汉晋藩王和唐宋亲王不同,明朝因为朱棣是以宗室造反上位的,所以朱棣之后的皇帝们对宗室盯得非常紧,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严加干涉,这也导致宗室藩王除了封地之外,什么地方也去不了,而他们又不参与创造财富,完全就是社会的蛀虫,偏偏这些蛀虫们的工资还不低,到了明朝末年大概每年需要几千万两银子,对明朝的财政收入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而且这些藩王占据大量土地,其中就没有几个良善之辈,后来闹匪患的时候,他们宁可银子被破城的流寇抢走,也舍不得拿出来换取守城士兵的卖命,比如当时天下最富有的福王朱常浔,他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最后被李自成抓住了,洗涮干净加上鹿炖了一锅“福禄汤”,倒是他儿子朱由崧逃了出去建立了南明的弘光小朝廷,结果没几年也被清军灭亡了,可见养猪养得时间久了,物种确实是会退化的,根本没有当年嘉靖皇帝进北京时的智商。

反观清朝,清朝的皇子不就藩,与宋朝基本类似,皇子可以参与朝政,比如康熙年间四阿哥胤禛就管理过户部和刑部,十四阿哥胤禵管理过兵部,这样他们的年俸可以看做是薪水的一部分,而且旗人也是只能当兵和当差,不允许参加别的工作,这样国防和政府的工资不用开两遍,可见满清皇帝也是会算账的。

明朝财政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边防开支,而清朝时期关外基本都是八旗子弟,最早时汉人是不允许出关的,所以清朝末年时候去关外叫做“闯关东”,因为朝廷政策上是不允许的,只不过后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这样清朝的财政开销较之明朝的边防就会节省很大一部分,而清朝的统治阶层满族的人口一直不多,入关时他们全族只有20多万人,到了清朝末年也只有105万人左右,而且他们之中的普通旗丁的薪水并不高,比明朝宗室的俸禄要低。

明朝宗室之中爵位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的俸禄是200石,而清朝普通旗丁一个月在二两银子左右,那么一年也就是三十两左右就够了,而200石粮食放在哪个时代都不止这个价。

虽然到了王朝后期时,明朝普通宗室和清朝普通旗人都会出现拿不到俸禄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明朝时期的开销更大,因为清朝时缴税的人口更多,除了养八旗,慈禧还凑出那么多钱赔给洋人了呢,而且还不耽误她一顿两百多道菜和过五十大寿修园子。


飞凡看历史


我看都是半斤对八两。谁也不比谁低多少?但是论财政的宽裕度。清朝要好很多。清朝是后期对除了满族以外的八旗子弟。剩下的一概不管。汉军干脆让他们自食其力。这样算下来,满清的情况,要好很多。这样看来的话,还是明朝严重。因为明朝管理,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收大臣和藩王的税收。所以我觉得明朝比清朝的财政负担要重很多。 明朝的皇帝,墨守成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