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长量基金研究中心:创业板大跌4.66%,巨额成交下是否跌出机会?

春节假期过后,A股迎来“暖春”。在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科技板块的强势带领下,近日A股市场成交量创下阶段新高。据wind数据统计,

截止2020年2月26日收盘,两市合计当日成交超过1.31万亿元,连续6天成交突破万亿元。

长量基金研究中心:创业板大跌4.66%,巨额成交下是否跌出机会?

不过在成交量创出阶段新高的同时,A股,尤其是创业板短期之内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在昨天创业板走出下跌4%翻红1%的“神创“表现后,今天创业板低开低走,收跌4.66%,不免让人担忧。其中一方面便是受累于全球市场的普跌,近期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新增病例快速增加,引发了市场有关新冠疫情蔓延的担忧,欧美股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剧烈下挫。

长量基金研究中心:创业板大跌4.66%,巨额成交下是否跌出机会?

沪深两市连续6天成交突破万亿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震荡加剧的创业板或相关科技板块的投资呢?接下来本文将与大家一起思考。

持续6日成交逾万亿元的三个原因

1、2020年春季行情被打开,成交量创下新高,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逻辑在于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目前全球对比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无风险收益率已经下行至低位,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无风险利率还存在继续下行的空间。无风险收益率对于股票市场的估值影响重大。我们知道,按照DCF模型,公司的估值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就是贴现率,一旦贴现率下行,那么股票估值的中枢就可能向上。

2、从全球对比来看,目前A股的估值仍然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目前A股上证综指的市盈率为12.98,从横向的对比来看,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远远低于全球主要指数的表现。此外从纵向来看,以上证指数为例,A股的市盈率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为13.83,中位数水平为13.60,相比之下目前的A股仍处在相对的价值洼地。

长量基金研究中心:创业板大跌4.66%,巨额成交下是否跌出机会?

3、在政策层面,近段时间央行等部门密集出台“维稳”措施。从2020年1月25日至今,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MLF和SLO等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极大地支持了疫情期间市场的平稳发展。除此之外,央行、财政部等部门还通过调降LPR利率、支持企业贷款、帮助企业复工等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稳定经济。

长量基金研究中心:创业板大跌4.66%,巨额成交下是否跌出机会?

如何看待近期创业板振幅加大

日本、韩国和伊朗等部分国家近期疫情呈现快速扩散和蔓延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对于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担忧,避险情绪有所上升,全球主要市场近期出现剧烈调整,国内股市也随之受到影响,呈现出振幅加大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作为投资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短期变化?对于前期领涨市场的科技板块,如半导体、新能源车、光伏、5G及其应用、物联网等,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长量基金研究中心:创业板大跌4.66%,巨额成交下是否跌出机会?

我们认为,未来科技板块仍然值得布局!

虽然创业板目前受到短期干扰,出现了加大的振幅,但基于以下两点主要的原因,未来科技板块或将继续涌现较多值得布局的机会。

首先,当下政策层面坚持“房住不炒”的调控理念。不通过刺激房地产来进行逆周期调控,表明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决心,即使未来需要投资来刺激经济,那也绝对不会是对传统产业的投资,而是更加聚焦于5G、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科技等新兴创新产业。特别是,在贸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自主研发、国产替代等产业趋势将会继续,这将为科技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其次,节后相关的科技板块有大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技类的企业估值较高,但如果考虑到这些企业未来上升空间,尤其是在自主技术提升和科技含量增加带来行业护城河加固,未来科技企业股价有可能存在继续上升的空间。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科技行业的估值也一般会高出传统行业。很多科技企业的估值看起来都比较高,这主要归因于创新和高成长带来的溢价。尽管前期已有一定上涨,但高成长性带来的机会未来仍然存在。

对于科技相关的板块,投资者可继续关注行业和个股精选能力比较强,长期业绩表现比较出色的基金,比如兴全趋势投资(163402)、交银新成长(519736)、兴全轻资产(163412)和国富弹性市值(450002)等基金。


风险提示: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产品的相关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本报告数据及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或经外部授权信息的分析和整理,长量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相关表述仅供参考,与长量立场无关,不代表任何确定性判断,亦不构成长量的任何推荐或投资建议。长量不保证本网站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