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

韩新文


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是个不现实的问题,现实的中的共鸣是跟风起哄,诸如明星大腕代言保健品,振臂一呼“头不疼了,眼不花了,走路也有力气了”,然后大家跟风抢购,这就是是现实中的共鸣。

已故诗歌作者海子,15岁考入北京大学,从1982年到1989,海子创作了200万字的诗歌,出版了《土地》、《海子的诗》等4本诗集,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最高文学奖之一——人民文学诗歌奖。朱大可——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飞跃。姜冰——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疼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严杰夫——要么向现实妥协而成为精神死去的人,要么永远不低头,仍成为肉体死去但精神不死的一柱光芒。海子寻求的共鸣代价高不可攀,但生前潦倒不堪,死后光芒四射。这个代价我们付不起,付起了也不一定石破天惊,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信。

浅显直白的作品是生活化的文学艺术,朋友、家人、老师、弟子视为平常,陌生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他们靠颜值和人情下定论,权威是后知后觉的公平公正。

深奥莫测之于李敖,当面对人讲“我的前卫就是我的锤子,我的后台就是我的脊梁”。事后被人提醒,你被李敖不带脏字把你骂了,这时候的恍然大悟能算共鸣呢还是算语言文学的胜利呢?

陕西民歌。老百姓自己唱着玩的。“哥是天上一尾龙,妹是地上花儿红。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打花花不红”。老百姓甚至可能是文盲的水平,就能够把诗歌艺术玩的这么顺溜,再说不能共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最近本人习作了一首诗歌体,没有琢磨修改一稿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作者沉醉在诗中,读者欢乐在歌外吧。拙作附下:

《李白的月亮》

李白写了一首诗

又给我家寄来一个月亮

儿子站在窗前

我在院中仰望

老爷子在阳台赞叹

那是

李白的月亮

李白的月亮~诗~书,儿子~少年,我~中年人,老爷子~老年人(这是原文的注解)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读书的态度,少年仅能从缝隙中窥见一点皮毛,中年时方悔读书迟进而用功去学习,老年人是以欣赏的态度读书,进而去把玩体会。

总而言之,共鸣这东西就如两个人隔着一层薄薄的窗纸,无论彼此先后是谁捅破它,是为共鸣产生。一直都不破那就从头再来吧。


斤斗山下


看到这个问题,作为非常喜欢读诗写诗的我,很想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点:

我觉得诗歌就像人一样,要讲究,要认真对待,字字珠玑就如一个靓丽的女子,拖拖拉拉就如一位不修边幅的妇女。给人的那份清爽和舒畅就在字里行间。  

首先写诗先不说前奏,也就是构思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说是灵感到来、提笔成章之前的那一刻。在不同的状态下,有的需要几天,有的需要几分钟,每首诗都不相同。但是作品一旦落成,应该认真的读与思考。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与主题相符;看句子够不够新颖,够不过流畅;看结构是不是符合常人思维逻辑;哪怕有一句改动,也要重读一遍。有的时候,修改比创作的时间还要长。  

诗歌不像散文、小说,有优美的语言或奇异的情节就行。诗歌要字字珠玑,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多一个字都不要,从上到下都是亮丽的,标题、格式、标点,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东西,也影响着诗歌的美。无论哪一个细节出现瑕疵,都会给整首诗打折扣。诗歌的深度和广度是无止境的。我也不是以一个高人的姿态说三道四,我只是想说,我会很认真的对待写诗这件事情。

第二点:

写诗要追随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真实的感觉去写,那份真实的情感才会动人心弦。这样是诗才会有灵魂,才会百读不厌而历久弥香。

当写完一首诗时,最好不要去找别人修改。因为别人不能准确的掌握你想要表达的主旨,别人和你的心情、思绪、情感、心怀都不一样,就算可以从阅读中感觉出一些,但是,因为生发的时间、状态、心情等等不同,也会有微妙的变化,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即便是修改了几个字,也会与你的初衷有所偏差。

举个例子:我有一位朋友,他黎明写出来的诗,让我看了,有了第一印象。到了中午又给我看了别人给他改过的诗。他问我,改后的诗是不是比没改的好。我说,看起来没有多大出入,但是没有了原始的味道,少了那种晨曦的朦胧感,少了那种清冷的涩涩的意境。他说,的确是这样,还是保持原诗吧。

所以,我写诗都是自己修改,会跳出诗来,以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去读,看能不能顺着诗意的走向而明了,能不能打动自己。哪怕是很微小的感触,也应该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或者主旨。如果当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会放一放,隔天再去品味,看是不是依然能够打动我,是不是还可以再强烈一些,如果是,它便有了生命。这时,我才会拿出来分享,听听其他人的意见,看有多少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共鸣点在哪里,欠缺又在哪里。  

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重读以前的某些作品。再次读起,依然会让我想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每一个细微的思绪,那种感触,一如当初。如果有不妥贴的地方,仍然会修改。我希望我的诗是有灵魂的。  

说到灵魂,再举个例子。我先后读过一位朋友的同一首诗。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的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时隔一年我再次读起,泪水依然流淌。为此,我记住了那首诗的作者,并就那首诗写了一篇随笔《诗魂永驻》。那首诗的灵魂一直在那里,那种不期而遇的感动是情不自禁的,没有预演,结果却是一样。这样的诗才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诗才有生命力。

第三点:

明确自己的诗观,写出自己的风格。我的诗观是:诗是心灵的自白书。我的风格是:冷抒情。我找了好久,才与它们不期而遇。

个人感觉写诗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也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写、用自己喜欢表达的方式去写就可以,因为这才是不做作、不矫情、来自心底的声音,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会与读者的心灵撞击、感同身受,才会有如饮甘洌的清甜。  

也许我和其他人的写法、看法有些出入,或者说观点也有不同,但是我们写诗的宗旨或者说目的应该是一样的:每位作者希望自己的诗作是精致的,而不是粗糙的;能够让人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不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或有所启发,而不是夸夸其谈转眼成过眼烟云……

以上只是个人对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一点浅谈,晓霏愿与众位诗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叶晓霏


如何一首诗能与读者产生共鸣?首先诗人要用真情实感写诗,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代苍生发言,为万众申诉。心系天下,关注众生。歌人间正道,叱世上不平。真挚之情,发之于诗,必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用近来发生的事情举例!疫情暴发,医护人员抗战在一线,夜以继日,辛劳万分,有的累倒在岗位。如此事情不胜枚举,我们借之于诗,由衷赞颂,心与读者联在一起,必令人有泪如倾!

如果为文造情,无病呻吟。没有任何思想,甚至粗俗鄙陋。自然遭人唾弃。

所以要引起共鸣,必须有真情实惑,言之有物,郑板桥云: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确实精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杨志勇68


伸张正气动真情,

文采飞扬笔墨精。

关爱民生存大义,

黎民心愿用心听。








费玉山905


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

一首好诗,不但要音韵流畅,朗朗上口,还要具有言、情、志的诗歌要素,还要有深厚的人生哲理,让读者读过之后,引发思考,发人深省,打开人的情感心扉,引发人的共鸣。如著名现代诗人汪国真有一首诗,读过之后,令人难以忘怀,特能引起人的共鸣:

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紧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好的诗歌能让读者引发共鸣。诗歌切记浅薄,切记无病呻吟,闭门造车,那样的诗歌肯定没有生命力,也不会有读者。





老话儿说


一首好的诗歌,一般都是将心情寄语景物,用讴歌景物的方法,折射作者的心情。做到感悟深刻,用词精炼,立意新颖,不落俗套,毫无迁就违和之感。读者读完之后,发现,他想表达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情,让你在字里行间和盘托出。达到这种效果的时候,共鸣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高铭川的铭


要说人话,别说让人不懂的鬼话丶动物话,要表达大众的心声丶意志和情感。同时,要张开韵律的翅膀,让其飞进读者心灵的空间。


领袖诗人卢伟宗


诗歌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文学形式也是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歌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让别人能读懂,不要故作深奥。如果不是平仄或韵律限制,能用水草不作“蒹葭"、能用荷花不作“菡萏",就是尽可能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语言写诗。

第二,要言之有物,一首诗,想说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什么观点?都要明明白白,我读过有些诗,通篇堆砌词藻不知所云,这样的诗如何让读者共鸣呢?

第三,写诗要讲究韵律,节奏。读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不拗口。

第四,能短写的诗歌不要曲意拉长。

我个人理解,这样的诗歌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金星753


抛开复杂的句式,

丢掉华而不实的赏析。

以内心情感着手:

真正呐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真正歌颂民之奋发,国之图强。

……



大丰205065954


就在前几天我参加一个文学社朗诵学习,由朗诵家协会的专业朗诵老师给予大家辅导,过程就是每一位朗诵者选取一个诗歌,老师当场点评。其中有一位年过六十的文学同仁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为时下抗疫奉献的诗歌,公允说大家听他的朗诵虽然比之专业播音员的吐词嚼字还差了许多,老师也示范了怎么样更可以更好地在语调上做些变化,那么就更好了,而且老人字里行间诵读深深打动了同仁,大家纷纷点赞。最后老师对全体人员说:太厉害了,看得出作者倾入了浓厚的感情而写出来的,诗写得特别好,很棒。

我也反复回味了作者演绎这首诗歌的情景,纵观短短的十八行诗歌,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或引经据典,更没有口号式的煽动,标题是“陪你一起流泪”,确实让人也跟着就融入了情景之中……为抗疫前线的悲情所感动,引起强烈的共鸣。

由此可见,诗歌让读者引起共鸣的,首先就是内容的率真,即真情实感的表达,顺畅自然而不是矫揉造作,也不是用些绚丽的词句,而是紧紧抓住了要表达的那个“诗眼”,上面那首诗歌的诗眼就是“泪水”两只。不得不说诗眼在诗歌里的重要性。抓住了诗眼,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点个人体会,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