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阿城肖像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阿城是个特殊的存在。

他不像一些大作家著作等身,去年出版的阿城文集,我买了全套,也不过薄薄的六本小册子。

可就是这位著作很少的作家,处女作《棋王》刚一发表,就震动了八十年代的文坛。加上后续的《树王》、《孩子王》,阿城凭借“三王”系列,成为“寻根文学”的代表,文艺界中高山仰止的存在。

寻根文学,寻的是什么根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本文我们就来聊聊,《棋王》主人公王一生身上蕴含的传统文化。阿城自己说:“大概是《棋王》里有些角色的陈词滥调,后来不少批评者将我的小说引向道家。”听起来好像是不以为然,但作为精通传统文化的作家,阿城恐怕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小说主角,已不知不觉中成了传统文化的化身。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很多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个难题,月亮与六便士,你选什么?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多数人选择六便士,而放弃月亮。在心里暗暗空想:等退休了,我再到乡下去,归隐田园。

可高晓松说得好,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何在俗世诗意地栖居?其实诗意不在乡村山野,而在每个人的心中。

《棋王》中的王一生说: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对于他来说,下棋就是诗意,哪怕在乱糟糟的火车上,只要能杀上一盘,也能神游天外。

小说的背景,是动乱的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此乱世,王一生还能秉承纯良,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悠然忘我,所以得了一个外号:棋呆子。

在乱世中不随流、不迎合,置身诸多纷争之外,醉心于所爱之中。这种“呆”,让人想起历史上那些文人名士,想起阮籍的颓,陶渊明的淡,李白的狂,苏东坡的豪放,张岱的痴……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

那在“棋王”王一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儒为表:小人物身上的君子之风

《棋王》中的王一生,是一个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平凡人。在当时,他是千百万知青中的普通一员,跟普通人一样,每天关心着温饱问题。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却到处散发着儒家的君子之风。

关于吃: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有人称《棋王》是一本“吃文化”的小说,也难怪,除了下棋,作者对主角着墨最多的,就是吃。

我们来看看,王一生都是怎么吃饭的: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洗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第一次看小说时,被这段描写惊到了。一个人要有多么惨烈的饥饿记忆,才会对食物如此爱惜?

有人问他,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看来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了。

王一生答:我可不是这样。一顿不吃,棋路都乱。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孟子》中写,食色性也。作者在描述王一生精神追求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人基本的生理需求。

但儒家对饮食的态度是克制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就是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王一生对吃的态度,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他珍惜食物,但仅仅追求填饱肚子,对吃饱之外的美食享受,却不热衷。

小说中,“我”为王一生讲了邦斯舅舅这个老饕的故事。不料他听完,马上就说:这个故事不好,这是一个馋的故事,不是吃的故事。邦斯这个老头儿若只是吃而不馋,不会死。我不喜欢这个故事。

如果我们现代人能有这样的君子之风,也许就不会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水中游的无所不吃了,也就没有如今的新冠肺炎之祸了。

难得的是,在当时如此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王一生却沉迷棋道,随时随地拉到个人下一盘,他就能忘了生活中的苦难,超然物外,乐在其中。

正如孔子称赞得意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关于孝:母亲一副无字棋,视若性命

《棋王》中对道家的话语直白地讲得多,儒家虽无明说,但王一生在对父母朋友、待人接物上,却随处是儒家忠孝仁义的气息。

先说孝。

由于家穷,王一生没什么娱乐活动,不能看电影,也很少去公园玩,只是爱下棋。母亲可怜他,临死前,用捡的牙刷柄,为他磨了一副棋。棋子光了又光,赛象牙。可上面没字,母亲说,“我不识字,怕刻不对。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妈疼你爱下棋。”

王一生从没哭过,但面对母亲这副无字棋,绷不住了。

《中庸》里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母亲死后,王一生无论到哪里,随身携带这副棋子,爱如性命。这就是儒家提倡的“孝之至”的最好体现。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所以他不能理解,富家子弟倪斌为了工作调动,将自家祖传的一副乌木棋拱手送人。“那是他父亲的棋呀!东西好坏不说,是个信物。”转而说道:“我妈妈留给我的那副无字棋,我一直性命一样存着,现在生活好了,妈的话,我也忘不了。倪斌怎么就可以送人呢?”

虽然王一生还因为倪斌送的这副棋,可以参加地区象棋比赛了,但他倔脾气上来,决定弃赛,“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沾了便宜。我下得赢下不赢是我自己的事,这样赛,被人戳脊梁骨。”

这就不仅是孝了,更有一种对背后交易的厌恶,有一股正义的风骨在。

当他参加九局连环大赛,万分紧张时,干的一件事是将书包给朋友,嘱咐说:“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

上学时我看到这里,泪湿了眼眶。母亲的遗物,王一生用一生守望。

最后从“车轮大战”中胜出时,他想起的依然是母亲,呜呜哭到:“妈,儿今天……妈——”

这两声对母亲的呼唤,这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和破折号,饱含了多少对母亲的思念呢。

关于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对君子的要求是:仁恕诚孝。诚孝我们讲了,再看仁恕。

《论语》中孔子曰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仁恕”之道,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很多人在生活中犯这个毛病:一旦得势取胜,就咄咄逼人,给对手难堪,以获得点可怜的优越感。

棋王王一生在这方面堪称君子。

他找人对弈,一为乐趣,二为提高棋艺,而不在意输赢。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跟倪斌私下切磋时,走到三十多步,王一生很快地说,“重摆吧,再来一局。”旁观的仁一头雾水,甚至不知道谁输谁赢。

到了高潮部分的一对九车轮大战,万人围观,正是扬名的好时候。但厮杀到最后,当对手——冠军得主,一位年迈的老者说,“后生,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时,王一生并没有年少轻狂,而是说,和了吧。

这种处事风格,正是儒家传承了几千年的“仁恕”思想。做事退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点面子,别人也会记住这份善意。

这让我想起公司的一位同事,大家都叫她“老师”。为啥呢?因为她总喜欢以教训的口气,直指别人错处,当人表示已经知错时,她还要咄咄相逼,“你再把这个问题给我复述一遍”,让人颜面尽失。结果是,她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权威感,而是所有人开始远离她。

反观王一生,正因为他的真诚,他的正直,他的仁恕,使得别人把他当朋友。捡垃圾的老头儿,无偿传授他棋艺。小说中的“我”,只与他在火车上有一面之缘,但当他来农场探望时,“我”却将自己一个月的几钱油全部提出,盛情款待。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只要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求,王一生就能沉浸在精神世界之中。他所处的时代,充斥着乱象、狂热、撕裂、匮乏,但他不为所动,出淤泥而不染,正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知识分子的原型,这种原型,就是儒家所尊奉的理想人格。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道为骨:少年郎的恬淡虚无

表面看为人,王一生处处是儒家的君子之风,但骨子里,他却是一个道家信徒。

在《棋王》中,儒文化是隐性的,道文化却是显性的。王一生的棋是道棋,师父给他讲棋,先讲道家阴阳。阴阳之气相交,太盛则折,太弱则泄,需以柔克盛,无为而无不为。

再说王一生的性格,生逢乱世,又是少年,却没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而是随遇而安,但求真趣。

正因如此,他放弃了倪斌为他争取到的参赛资格,而是赛后再与前九名高手对决,虽然成就了“棋王”的名声,却是一场意外。

身怀绝技,却无名利心

看完小说,我发现王一生跟《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十分神似。都是普通少年,却身怀绝技。身怀绝技,又都没有功利之心,不想建功立业,不想称霸武林(棋坛)。王一生的“棋王”是别人封的,令狐冲的“天下第一”也是别人夸的。

甚至,连绝招也类似。

捡垃圾的老头儿教王一生棋道,开导说,下棋千变万化,怎么才能赢呢?这就是造势的学问了。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

最后车轮大战结束,原来的冠军老者评价他: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没错,这就是独孤九剑的翻版。风清扬开导令狐冲,武功招式千变万化,但倘若你根本无招,别人如何破招?此所谓无招胜有招。独孤九剑的精髓,就是待对手先动,自己料敌机先,后发先至,逼得对方无法出招。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王一生和令狐冲,一个是现代文学形象,一个是古代武侠人物,为何气质和招数却如此相像?

很简单,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的,都是道家信念。

血气方刚的少年郎,都想扬名立万,飞黄腾达。但王一生不同,他的身上全是淡然,就像教他棋道的老头儿说的祖训——为棋不为生。为棋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

也就是说,他们只把下棋当成一种兴趣,借此修身养性,却不能当成谋生的手段。

换成今天的话说,工作之外,你总得有个能让自己开心的爱好。

当爱好变成谋生的工作,最后一定会趣味全无。

王一生就把这两者分得很轻。该挣工钱挣工钱,该下棋就只下棋,挣工钱是为了吃饭,下棋是为了愉悦。所以身怀绝技,却无功利心,无输赢心,不求名不求利,但求真趣而已。

恬淡寡欲,常作逍遥游

《老子》中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道家思想里,寡欲是一个基本要求,它时刻提醒人,欲望少一点,才能保持心境清净。

现实中,似乎只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老年人,才能淡泊少欲,知足常乐,年轻人都是急吼吼地想着升官发财。

但王一生是个例外,这位少年郎,气质已经“老气横秋”了。

小说中,当“我”问他知青插队的生活如何时,他答:不错,真的不错。还说什么呢?粮?钱?还要什么呢?不错,真不错。

“我”感叹说:钱是不少,粮也多,没错儿,可没油哇。大锅菜吃得胃酸。主要是没什么玩儿的,没书,没电影儿。去哪儿也不容易,老在这个沟儿里转,闷得无聊。

他看看“我”,摇一下头,说:你们这些人哪!没法儿说,想的净是锦上添花。我挺知足,还要什么呢?你呀,你就叫书害了。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有饭吃,有棋下,够了。所以王一生活得纯粹。

庄子在《逍遥游》中借用鲲和鹏的形象,阐释“无所待而游无穷”,并进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理想境界。

王一生这种不被物质奴役,超越物质而得自由的智慧,与庄子的思想遥相呼应。

这也正是《棋王》的中心主旨,阿城借人物之口,在结尾已经说出来了: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人生极境,物我皆两忘

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国人尽皆知。

不是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这是一种“物我两忘”的人生极境。

这种境界,当王一生沉浸在棋局中时,已有几分相似。待到最后以一敌九,盲棋对战时,外面数千人吵吵嚷嚷,王一生却“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这一刻,我在王一生身上看到了棋魂,天地之间,暗流涌动,气血翻腾,而他俯视大千世界,静如止水,早已天人合一。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佛为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的道教融合,新生一枝独秀——禅宗。

所以佛禅与道家,很多观点很难分得清楚。

《棋王》中,对手说王一生的棋道是“汇道禅于一炉”,何为道?何为禅?

表面看,道家说“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可不就是禅宗说的“禅定”,佛家说的“无我”;道家说的“少私寡欲”,可不就是佛家要求的“戒除贪嗔痴”?庄子论述的“齐物”,不就是佛家说的“万物平等,无二分别”?道家追求的逍遥游,不就是佛家的“得大自在”?……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王一生是道家,也是佛家。

不过要补充一点,佛道表面看很多相似,本质却又不同。

佛家讲求“精进”,为达目的,孜孜不倦,这辈子不行,下辈子还要接着来;道家呢,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过好这辈子,最好能长生。

在追求棋艺“精进”的路上,王一生之执着,之坚韧,之虔诚,颇有佛家心性。

跟路人下,跟朋友下,跟捡垃圾的高人下,跟名手下,王一生一路下来,为了乐,也是为了参悟和印证棋道。

倪斌说,天下是你的。

接着问,你的棋跟谁学的?

王一生答:天下人。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纷扰的世界影响不了他,痴迷于棋,正是以棋修心。

俗世逆境中的诗意——聊聊阿城《棋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棋王找到了自己的诗意,你呢?

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王一生通过下棋,在俗世逆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诗意。

那么,当我们身处这个追求名、追求利、追求富贵闻达的社会,当我们脚步匆匆、混混沌沌、世故圆滑,走过人生一程又一程,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呢?

建议您也读读《棋王》。


1、《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著

2、《棋王与庄子思想的呼应》,罗会菊

3、浅析阿城小说中的“文化守卫者”,樊奕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