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慶安縣,因一個普通的闖關東的山東人得名,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在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餘脈的交匯處有一個縣名叫慶安縣。與東北的許多縣一樣,慶安縣也是許多內地人遷入墾荒而形成的一個縣。不過讓人意外或者說難得的是慶安縣,最初是以一個普通的墾荒農民而命名的縣。

慶安縣,因一個普通的闖關東的山東人得名,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慶安縣

慶安縣雖然設縣較晚,但是歷史卻很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便有人類在此活動。商朝時,有歷史文獻記載,這裡生活著一個以遊牧為生的部落。

此後,歷代都有少數民族在此遊獵。特別是遼金時期,這裡人口漸多。元朝時,這裡屬於遼陽行省開元路。清朝初期,這裡歸寧古塔將軍管轄。清宮戲中,不少犯了罪的人會判“發配寧古塔,賜予披甲人為奴”。當時可能有一些囚犯發配到這裡,但總體而言這裡是非常荒涼的。

清朝將東北視為龍興之地,也不允許內地人民跨過山海關,來遼闊的東北黑土地上耕種,為此,不僅定了嚴苛的法令,而且還挖掘了壕溝進行堵截,因此很少有人會冒著生命的危險,來這裡謀生。

1863年,有一個山東人,不辭辛勞,拖家帶口來到了這塊荒涼而肥沃的土地上,準備在此墾荒種田。他的名字叫於清。

關於於清,歷史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登洲府乳山縣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威海乳山市人。要渡過巨浪滔天的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是要有多大勇氣,何況他去的還是一個一無所知的禁地呢。

於清和他幾個同鄉先是長途跋涉到了今天哈爾濱的雙城區一帶落腳。在這裡他聽到一個消息:“呼蘭廳放荒拓墾”。

慶安縣當時就屬於呼蘭廳管轄。所謂“放荒”,是朝廷鼓勵墾荒的一種舉措,最初的時候朝廷貸給那些貧窮的墾荒者用於購買耕牛、種子的銀兩,此外還免除一定年限的賦稅。

慶安縣,因一個普通的闖關東的山東人得名,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一副擔子闖關東

這對於清來說很有吸引力,他帶著妻子,馬不停蹄來到了今天慶安縣城西南角這裡,搭起了兩間窩棚,總算是在茫茫松嫩平原平原上安了家。

他是有史記載的第一個來此地墾荒的內地人。他的那兩間窩棚就像當地的標誌性建築一般,成為後來墾荒者聚集地。後來山東、直隸、吉林、奉天等地墾荒的漢民,就在於清的窩棚附近聚居,形成了一個聚居區,而這個聚居區名叫“於清窩棚”。

1882年,黑龍江將軍在於清窩棚這裡建了一條街,街名就以於清的名字命名,定為“於清街”。1885年朝廷在於清街設立分防經歷,負責管理這裡開墾事務。這個分防經歷借於清的諧音,取吉慶有餘之意,定名為餘慶街分防經歷。1905年,餘慶街分防經歷升為餘慶縣。這是慶安這個地方第一次設縣。

中華民國成立後,對於全國重複的縣名進行了調整,由於黑龍江的餘慶縣和貴州的餘慶縣重名,而且貴州的餘慶縣成立更早,因此黑龍江的餘慶縣便以縣城慶城的名字,改名為慶城縣。1943年,慶城、鐵驪縣合併,改名為慶安縣。

這便是慶安縣的由來。

慶安縣,因一個普通的闖關東的山東人得名,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慶安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慶安縣三山環繞,九河匯流,加上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這裡成為全國著名的大豆和水稻產區,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