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渤海滅亡前夜,契丹是如何將其攻滅?扶余府起了什麼作用?

契丹滅亡渤海之時,渤海國的整體實力依然強大,那麼弱小的契丹又是如何迅速的絆倒矗立於東北亞229年渤海國的呢?下面筆者結合當時契丹滅亡渤海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渤海國被滅亡背後的種種原因。

自渤海大彝震繼位之後,渤海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整個渤海國體制的迅速崩潰。公元895年,大玄錫去世,渤海國又經歷了大瑋瑎、大諲撰兩代國王,國立的衰退,政治的腐敗與王位頻繁更迭,成為契丹迅速滅亡渤海直接的原因。

但即使契丹滅亡渤海之時,渤海國的整體實力依然強大,那麼弱小的契丹又是如何迅速的絆倒矗立於東北亞229年渤海國的呢?下面筆者結合當時契丹滅亡渤海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渤海國被滅亡背後的種種原因。

一、垂涎欲滴的契丹

靺鞨人最早與契丹接觸是在聖曆元年(698),在唐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爆發了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反唐事件,當時靺鞨人與契丹人一起參加了反唐的鬥爭。

兩國在過去200年時間裡雖有摩擦,但整體關係良好,並且上文也提及,在渤海建國初期甚至還和契丹與突厥組成了反唐聯盟。732年,渤海國曾與契丹聯攻唐,渤海“遣其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與契丹遙相呼應。至918年遼方還有“晉、吳越、高麗、渤海、回鶻、阻卜、党項及幽、鎮、定、魏、潞等州,各遣使來貢”的記載。可見當時兩國的關係較為穩定。

渤海滅亡前夜,契丹是如何將其攻滅?扶余府起了什麼作用?

阿保機像

渤海與契丹關係的惡化應是在渤海後期,首先是渤海末期渤海與契丹已經展開了十幾年的遼東爭奪戰,而後,阿保機的叔父耶律轄底逃往渤海。至924年,又出現了渤海國殺害契丹刺史張文秀等事件。

925年阿保機便頒佈詔書,準備出征討伐渤海,其詔書記載:“所謂兩事,一事已畢,惟渤海世仇未雪,豈宜安駐。”這時的契丹已經先後征服了突厥、沙陀、党項、阻卜、回鶻等西北諸部,而南部的唐已覆滅,能對其構成威脅的只有東部的渤海。

渤海滅亡前夜,契丹是如何將其攻滅?扶余府起了什麼作用?

契丹攻滅渤海時的場景(筆者攝)

契丹一直垂涎於中原優越的自然條件與豐富的物資。907年唐朝滅亡,中原進入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這給了契丹南下中原的契機。阿保機當政後加緊了對周邊領土的擴張,向西征服了党項等部,並且不斷南下中原進行掠奪。《新五代史·契丹傳》載:“契丹雖無所得而歸,然自此頗有窺中國之志,患女真、渤海等在其後。”《資治通鑑》也說:“這都說明,渤海在當時已成為了擴張的主要障礙。

渤海滅亡前夜,契丹是如何將其攻滅?扶余府起了什麼作用?

(筆者攝)

926年正月阿保機聯合黨項、奚、室韋等全力進攻渤海國,後契丹“次商嶺,夜圍扶余府。”後扶余府被攻佔,驚慌失措的大諲撰派老相率兵抵擋,而契丹將領阿古只用了很少的兵力就擊潰了渤海三萬士兵。六天後契丹圍攻渤海上京龍泉府,大諲撰投降,至此渤海國宣告滅亡。

二、抗契丹的重鎮扶余府

契丹只用了幾十天時間,就將屹立於東北亞229年的“海東盛國”滅亡,著實不可思議。從扶余府至上京龍泉府的距離來看,扶余府的位置應在今農安至長春一線,上京龍泉府在今黑龍江寧安市渤海鎮。從地圖上實測,兩地之間大概近290公里。依照當時的行軍技術與條件,過扶余府不久便進入了山地。契丹在七天內便到達上京龍泉府,並在途中打敗了渤海三萬人,進軍順利程度可見一斑,即《遼史》所載的:“庚申(正月三日)拔扶余城……丙寅(正月十日)夜圍忽汗城。”

從當時的情況看,渤海國上層的王族雖較為腐敗,但渤海民族的凝聚力並未潰散。這一點從遼滅渤海之後,渤海遺民的反遼鬥爭就可看出,這種反抗至遼亡以前一直未曾停止,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

扶余府自大彝震時期便成為抵抗契丹最重要的防區。渤海國前期,扶余府主要起到了溝通後突厥汗國的作用,後來後突厥汗國滅亡,扶余府則成了渤海與契丹交流的重鎮。在渤海中前期,渤海與契丹的關係應該還是處於較為良好的情況,故有“契丹道”之開闢。

渤海滅亡前夜,契丹是如何將其攻滅?扶余府起了什麼作用?

西拉木倫河流域(筆者攝)

道路以部族名字來命名,可見渤海中前期時對與契丹關係的重視。建國初期的渤海經濟與政治實力還相對弱小,急需與周邊的鄰邦搞好關係。契丹道的開闢之初,最大的作用應是保證了與契丹進行經濟與文化的往來,而“常屯勁兵扞契丹”尚在其次。後來,隨著契丹的崛起,渤海國上層開始意識到曾經弱小的契丹,未來可能會對其政權構成威脅。此時扶余府的作用發生了根本變化,它從之前與契丹交往的中介逐漸轉變為駐守重兵的軍事重鎮。

扶余府處於松嫩平原腹地,往東則迫近渤海都城上京龍泉府,往西可進入科爾沁草原與西拉木倫河流域。西拉木倫河從西向東一路流向科爾沁草原,大致路線經今天的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開魯縣-通遼市,西拉木倫河兩邊是被河流侵蝕的河谷(圖4),其北靠大興安嶺,南鄰黃土高原邊緣,今天的公路與鐵路也皆沿西拉木倫河所侵蝕的河谷一路向西。至科爾沁-松嫩平原一線時已是一馬平川(見圖5、6),幾乎無險可守。

渤海滅亡前夜,契丹是如何將其攻滅?扶余府起了什麼作用?

攝於吉林省松原市

穿過西拉木倫河谷地,契丹軍隊便可長驅直入,輕而易舉的抵達扶余府附近,在沒有地形優勢的情況下,渤海只能靠投入大量兵力來彌補地形所造成的劣勢,而“常”字出現可以看出,渤海長期以來對扶余府軍事地位的重視。

渤海滅亡前夜,契丹是如何將其攻滅?扶余府起了什麼作用?

攝於通遼科爾沁草原(筆者攝)

文史君說

渤海國後期,扶余府不但是渤海的軍事重鎮,對於渤海國上層統治者而言,扶余府的安危更是他們維護自己統治的心理防線。契丹越商嶺攻下扶余府後,渤海的“緩衝區”被契丹人所佔,渤海國上層的心理防線也隨之迅速崩潰。或者說扶余府淪陷,是導致渤海國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昫等:《舊唐書》[M],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2] 歐陽修:《新唐書》[M],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3] 脫脫:《遼史》[M],中華書局點校本,2016年。

[4] 孫進己:《東北歷史地理》[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