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浅析影片特色及现实反思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浅析影片特色及现实反思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家庭现实题材代表作品之一,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是导演潜心15年的倾心之作。

影片讲述了一位单身妈妈抛弃4个同母异父的"黑户"孩子独自寻找幸福,孩子们相依为命并酿成悲剧的故事。单身妈妈与大儿子明对房东隐瞒真实生活情况,蒙混住进公寓,他们将年纪小的孩子装进行李箱带进新家。除了明,其他的孩子只能生活在暗处以防被房东发现赶出公寓。由于孩子们都是"黑户",并不能读书上学,只能一同蜗居在公寓之中互相陪伴,生活起居由较为年长的哥哥和姐姐来照顾。之后,自私的妈妈留下一点钱财便从此消失,明带着弟弟妹妹勉强维生。日子一天天拮据,孩子们与饥饿努力抗争,但悲剧最终还是发生,最小的女儿因长期挨饿体力不支从矮凳摔下后再没有醒来,其他孩子面对妹妹的离世,无力挽救,只能将其偷偷埋葬。然而,这悲伤却"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曾荣获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4岁的主演柳乐优弥更是一举夺得当年戛纳最佳男主角,也成为戛纳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可以说,影片无论从获奖历史还是观众口碑上,都无疑是成功的。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叙事风格及其电影带来的现实反思也是影片的极大亮点。本文首先从孩子视角梳理剧情,继而浅谈拍摄手法与情感效果,最后浅析影片带给我们的观影体验和现实反思。

一、孩子视角与残酷现实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浅析影片特色及现实反思

《无人知晓》

韩国导演奉俊昊曾与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做过一次访谈,其中谈到与儿童演员合作拍摄的难度。是枝裕和表示,与孩子拍电影的确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他主要通过孩子们的真实流露来捕捉电影需要的情感,有时为了等待效果,剧组会耐心陪同孩子酝酿情感很久。

《无人知晓》这部围绕4个孩子展开的故事,无疑对导演的拍摄功力是巨大的挑战,而他确实成功了。拍摄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展现出"真实"的效果,导演不与孩子过多谈论创作的细节,而是耐心引导孩子们了解剧情,孩子们带来的"即兴"式表演更真实的表达了影片所需要传递的情感。

影片一共有4位"孩子",按年龄顺序,分别为长子明、长女京子、次子茂、次女小雪。

  • 1.长子明:理性

明是长子,也是唯一可以生活在"阳光"下的孩子,妈妈外出工作,他主要负责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起初与妈妈一起生活时,一切井然有序,明每天策划着食谱,等待妈妈归来。也是由于年长,妈妈也喜欢和明交换心情。

明渴望读书,向往校园生活,他在快餐店和妈妈摊牌,妈妈却哄他不读书也可以成功,他反驳"妈妈不可以这么自私";他知道妈妈找了男朋友,用了"又"字表示对妈妈恋情不的无奈;后来妈妈真的抛弃他们,他努力维持着弟弟妹妹的生活,接受便利店的救济,但是却不愿求助福利院,目的是不愿家人分别。

明的种种表现都像男人一样用"理性"思考问题,甚至比无脑的妈妈还要理性。他在绝望时,终于辗转找到了妈妈的电话,但一句话没有说,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唤醒妈妈的"良知"。只可惜,小雪还是离开了。

  • 2.长女京子:克制

京子是一个特别克制的姑娘,也许年长了一些,所以更加懂事。家中的衣服全由她来负责,每天的伙伴就是轰隆隆的洗衣机。她也想读书,但是妈妈并不能满足她,甚至告诉她"上学不好玩,没有父亲,上学会被欺负"。妈妈给她涂了指甲油,但是她却自己偷偷擦掉。她内心里更渴望读书,而不是像妈妈一样做一个风尘气的女人。京子从妈妈口中得知自己的爸爸是一名音乐制作人,可能是这个原因,她经常玩着玩具钢琴,也许想要找到和自己爸爸的丝丝联系。当猜到妈妈不会回来时,拿出自己攒的压岁钱给哥哥贴补家用。明问她“这是买钢琴的钱”,她只是面无表情的摇摇头说不买了。

京子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思念妈妈的方式也只是躲在衣柜里抱着妈妈的衣服。把小雪的尸体装进行李箱时,默默念到"小雪长大了"。小雪的离开她也有责任,她藏进衣柜,没能及时救下她,她克制着自己的悲伤,也许她认为小雪解脱了。京子表现得越克制,整个影片的悲伤情绪也越大。

  • 3.小儿子茂:懂事

茂是几个孩子中最调皮的,四五岁的年纪对各种玩具都充满好奇,但一开始也会遵守妈妈的规定,懂得"隐藏"自己。后来几个孩子面临独自生存难题时,茂也没有哭闹,跟着哥哥姐姐默默生活。一天早上,明发现他在咀嚼,茂太饿了,饿得只能吃纸,尽管如此,也看不到小儿子有委屈的情绪。

  • 4.小女儿小雪:乖巧

小雪年纪最小,但十分乖巧。影片中,她的小小人生就是"从行李箱中来,又回到行李箱中去。"生日当天,她渴望妈妈能够回家,但未能如愿,哥哥姐姐为了给她庆生,给她穿上自己喜欢的鞋子、衣服,带她到外面的世界呼吸新鲜空气。她爱吃巧克力,但是却乖巧地每天只吃一颗,生日当天刚好吃下了最后一粒,一脸满足。小雪发生意外,也是因为自己站在凳子上独立地去关阳台的拉门。即使在断水断电的屋子里,小雪满头大汗也不曾娇气哭闹,她的眼神一直那么单纯可爱、没有杂质。乖巧的妹妹一直在等妈妈回来。

影片中,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在按照自己的规范行事,哪怕生活到最后几乎崩溃,也没有听到一声哭啼。观众都已绝望,孩子们却还在平淡又尽力地活着。妈妈离开后,他们逐渐走向阳光处,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的笑脸,公园处嬉戏玩耍、向阳处呵护花草。明的理性、京子的克制、茂的懂事、小雪的乖巧,对比着整部影片中"大人"们的自私、贪婪、冷漠、绝情,让观众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二、拍摄手法与情感效果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浅析影片特色及现实反思

《无人知晓》

  • 1.手持镜头观感,营造逼真生活状态

影片开头,明坐着电车抚摸着粉色行李箱,这里并没有交代行李箱中其实是小妹妹的尸体。镜头随着电车的颠簸也摇摇晃晃,写实的手法把观众引入到了故事当中。手持镜头的表现手法,将影片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感受人物悲欢产生共情。虽然在开头观众并不知道这个片段的核心内容,但是却能感受到这里所传递着一种现实又略带悲情的色彩。

  • 2.长短镜头交替运用,心灵与视觉双重冲击

是枝裕和长短镜头的运用十分精妙。

影片开头先用长镜头叙事空荡荡电车上明的低迷状态,继而镜头拉近,让观众看清他脏兮兮的小手、破洞的衬衫和行李箱上斑驳的旧痕,一远一近的镜头拉伸,既向观众直接预告"行李箱"存有端倪,又通过细节展现出这个孩子生活并不容易,连最基本的"洁净"都做不到。

是枝裕和基于早期纪录片导演的风格,运用长短镜头的调度把电影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让观众能够感受一份"现实"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鸣。之前,我习惯认为短镜头特写主要是为了展现细节而存在,但是在是枝裕和的短镜头特写下,人物表情传递的内敛和压抑的情绪,更加摄人心魄。尤其在长远对比之间,更把戏剧矛盾和情感内核推向高度。

  • 3.音乐语言"明暗"对比,梦幻与现实世界交替

电影中,配乐的运用也极具是枝裕和特色。类似轻音乐的舒缓悠扬背景音缓缓入场,好似在叙事平淡的生活,但是下一步可能随着镜头拉近,直接将现实世界的嘈杂声音切入影片,比如电车行进的声音、街道上的鸣笛声、飞机的轰鸣声等等。每当真实声音出现,也将观众带入现实,甚至会将观众从之前的空灵直接带入黑暗深渊,而这现实往往极为深刻、直击灵魂。

三、观影体验与现实反思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浅析影片特色及现实反思

《无人知晓》

  • 1.利用现实题材,讽刺人性冷漠

《无人知晓》取材于日本真实事件。是枝裕和将这个事件搬上荧幕,表达了他利用现实题材揭露人性、反思人性的影人情怀。尤其影片一处对比,令我记忆深刻。

妈妈带着长子明初见房东,镜头由远即近,相继切换交代母子和房东夫妻交谈内容。随后,镜头直接切换至房东太太怀中抱着的斗牛犬,斗牛犬一脸冷漠,眼神空洞,镜头在斗牛犬毫无温度、毫无表情的头部停留许久,同时配合着妈妈对房东的各种谎言,整体效果极为讽刺。这一对比和特写,似乎向观众传递了一种"这些真真假假与我何干"的态度。

直到后来,明与弟弟妹妹相依为命,妈妈离去,家中一片凌乱时,房东太太也只是过来简单询问了一下妈妈的去向,却没有再关心一下孩子们的"死活"。一直抱着她的斗牛犬,她的热情和爱意即使给了宠物,也不愿多分几丝给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斗牛犬一脸冷漠,孩子们却需要爱。"犬"与"孩子"、"冷漠"与"问候"这一系列对比,突出表现了导演是枝裕和对日本现实社会人情冷漠的讽刺和批判。

甚至最后便利店店员得知明与弟弟妹妹已经与母亲失去联系的时候,也只是建议他们去寻求社会帮助,得知明不想和弟弟妹妹分开后,也并没有再多做劝导。而明的家中究竟是何种窘迫的景象,店员也没有给予过多关注。

日本社会习惯地认为不多问"闲事"是一种对他人隐私的尊重,是一种生活礼貌,但是这样的社会习气究竟是给生活做了减法让人们活得轻松,还是让人们彼此疏离增加人间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呢。所谓人与人之间"边界"感,究竟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是导演是枝裕和留给观众去深思的话题。

  • 2.运用朴实叙事,拷问灵魂深处

是枝裕和的电影很少对不法行为作出"审判",比如《如父日子》中一位自私的护士将两个婴儿"掉包",她仅仅因为嫉妒别人家"过得好"而为之,但是电影中并没有使用过多篇幅指责这名护士,反而让她的故事成为了促成主角与家人和解的一个转折。

在《无人知晓》中也是同样,母亲的不负责理应受到法律制裁,但是故事的后半程,甚至几乎没有"母亲"的剧情。通过这样的手法,让"母亲"这个角色不仅消失在孩子们的生活,也消失在了观众的视野。观影时,多少观众都希望能找到这位"母亲",然后狠狠斥责她,但是导演就是让她"彻底消失"了。她的消失这么残酷,又这么真实,影片结尾处孩子们失去了自己的妹妹,但还是重回公寓,继续“无人知晓”的生活,继续过着离开母亲的生活,让观众在影片所呈现的"现实"中无法抽离,内心情绪无法平复。

是枝裕和克制着戏里戏外的情绪,无论是角色的还是观众的,最后在观众的心头轻轻问一句"看到了吗,接受了吗,这就是现实"。"无声胜有声",把平淡的日子白描得越朴实,就让观众的心里有多压抑。"润物细无声",影片的整个悲情状态,从头至尾慢慢渗透到观众的心灵深处,哪怕是小女儿的离世,也是轻描淡写叙述,让观众还没来得及宣泄一下压抑的情绪,就被哥哥姐姐处理妹妹尸体的情节带向故事的后续发展阶段。观影后,回想哪里最为"痛点",观众就会发现哪里都是痛点,但仿佛哪里又都不算是。

整体的朴实叙事,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拳打棉花"的无力感,正是这样的观感体验,更让我们对生活和现实有了更深的反思和冥想。

  • 3.关于现实反思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浅析影片特色及现实反思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的故事残酷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现实故事要比电影还要残酷。《无人知晓》取材于日本的1988年东京西巢鸭弃婴事件,现实故事中母亲未婚生育了6个孩子,均为"黑户",第一个孩子送予他人抚养。母亲带着其他5个同母异父的"黑户"孩子艰难生存。家中次子生病去世,母亲将其藏匿于公寓。而后母亲抛弃剩下的4个孩子与他人远走,家中大小事情由14岁的长子负责,家中最小的女儿被长子及其结交的问题少年殴打致死,那时小女儿才两岁,长子将妹妹尸体埋葬于荒郊。经房东报警,几个孩子的悲惨境遇才得以被公众知晓,是枝裕和酝酿了15年,终将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是枝裕和的电影里,4个孩子平静生活,一个哭闹的镜头都没有。这份隐忍情境下渲染的悲剧色彩,直抵人心。

关于"旁观者"

作为一个旁观者。无论是观众,还是诸如房东、便利店员等接触到事件的第三人,都是旁观者的姿态。《无人知晓》带来了我们关于如何做好"旁观者"的反思。

正如房东等人,他们作为成年人,完全"清楚"事件继续酝酿会带了的窘境,但是却选择了"明哲保身"。所谓"旁观者清",但这份"清",终究是什么。如果我们置身这个事件,是否能够向孩子们伸出援手,而非冷眼旁观。面对诸如此类事件,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心底"清澈",而非关系的"清白"。生活中,我们也许也曾遇到过需要帮助的孩子、需要救助的老人或是需要关怀的动物,那时我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未来,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又会如何取舍。

作为一名"旁观者",如果我们能够多用一份心去观察周边、去关照周遭,也许很多"无人知晓"的事与人,将收获不同的境遇和人生。

关于"存在者"

讨论"旁观者"之后,我们进而反思"存在者"本身。无论是"西巢鸭"的母亲,还是影片中的母亲,"生而不养"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无疑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审判。"自私"之极有多么可怕,可怕到放弃亲生骨肉选择自己的快意人生。

影片中的母亲为了自己,剥夺了孩子们读书的欲望、扼杀了孩子们走向新生活的希望。再比如电视剧《欢乐颂》樊胜美、《安家》房似锦的父母,这些家人"欲壑难填",向子女过分地、无休止地索取,同样带来了关于责任与义务关系的反思。

这类父母其实反映和代表了我们生活中某些极端"利己主义者",但是他们应当明白,当被赋予诸如"母亲"、"父亲"等家庭社会角色时,还是需要利用道德和理性来对"利己"欲望进行一定约束,这便是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所在。

作为"存在者",立足于世。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极端"利己"之人,但是在社会和生活中,当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利己"欲望时,"理性"是否能够占据思想高地,我们能否把握住底线来捍卫住"道德"的边界。我们在社会中的家庭、社会角色多样,如何扮演好、承担好自己的角色,值得我们反思。

四、结语

是枝裕和《无人知晓》:浅析影片特色及现实反思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获奖成绩斐然,更在于影片通过现实题材所带给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反思。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存在者",如何做好本分、把握边界;如何融入角色、承担责任,也许是我们一生都要不断反思的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