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农民需要经济师: 巩义与河南的未来新农业综合体(005)

(一)农民、农村在全民经济时代的经济表现

〈一五〉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政策环境下的一些农业经济效果

〈一〉

(1)什么是封山育林?

农民需要经济师:   巩义与河南的未来新农业综合体(005)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原来的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10年的封育,大多成为了有林地,而封育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的1/5-1/10。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使其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许多山区县封山育林后水源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许多过去只能种一季的农田,如今两季都能高产。

对象

封山育林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一、是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

二、是每公顷具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均匀的针叶母树60株以上或阔叶母树90株以上的无林地;

三、是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针叶幼苗、幼树900株以上或阔叶树幼苗、幼树600株以上的无林地;

四、是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900个以上或灌丛750个以上的无林地;

五、是分布有珍贵、稀有树种,且有培育前途的地块及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经过封育可望成林或增加林草盖度的地块。

农民需要经济师:   巩义与河南的未来新农业综合体(005)


(二)什么是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

退耕还林地的范围:

是指水土流失严重和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标准是: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度在6度以上、农民已经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区;风沙危害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已经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备条件、农民自愿,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可作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三)防火隔离带

森林防火隔离带即为为了防止火灾扩大蔓延和方便灭火救援,在森林之间、森林与村庄、学校、工厂等之间设置的空旷地带。森林防火隔离带的设置是一种重要的森林防火途径。

开辟森林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把森林分割成小块状,阻止森林火灾蔓延。林业发达的国家很重视开辟防火隔离带。对此,我国十分重视,开辟防火隔离带是国内防止林火蔓延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大面积天然林、次生林、人工与灌木、荒山毗连地段,预先作出规划,有计划地开辟防火隔离带,以防火隔离带为控制线,一旦发生山火延烧至防火隔离带,即可阻止山火的蔓延。

森林防火隔离带主要有以下二种:

  1. 林内防火隔离带。就是在林内开设防火隔离带,设置时可与营林、采伐道路结合起来考虑。其宽度为20至40米左右。
  2. 林缘防火隔离带。在森林与灌木或荒山接连地段,开辟防火隔离带,也可结合道路,河流等自然地形开辟,其宽度一般为30至40米左右。


〈二〉

《巩义市山川村志》:【柿树救人】

青龙山与凤凰山之间是一道风光秀丽的大川,名曰“山川”。山川最南头的石岗地头,有一颗树龄约500年的八月黄老柿树,柿果很像香蕉苹果。八月中秋时果实成熟,每年结果300——400公斤,单果重约半斤。中秋节后树叶开始变红,到了深秋十月,满树红叶,煞是好看。村民相传,此树为村民王木林先祖在明朝中期所植,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农民需要经济师:   巩义与河南的未来新农业综合体(005)


人们又把此树叫“救命树”。那是清光绪三年(1877),河南大旱灾,饿死人的年景,村人纷纷外出逃荒,唯有王家及邻人几户未出走。是何原因呢?原来是“旱柿子涝枣”。这年柿子结得很稠,王家收了几百斤柿子,入冬柿子放烘后,王家及邻人把家里存的糠皮、干树叶拿来和柿子掺在一起,搅拌成柿糠。他们吃着这些柿糠度过了灾荒,保住了性命。因此留下了“救命树”之说。

〈2〉后寺河背杏儿,河南话:后寺河背杏儿(heng)

三国时期,巩属魏国。青龙山古称“霍山”,亦称天陵山。魏时,山中因有慈云寺,佛事增多,青龙山又称“万佛山。还因山景秀美,山桃花颇多,青龙山还称“桃花山”!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在巩义市后寺河与慈云寺中间有一片野杏儿林;那里就成了方圆四五公里之内所有年轻人的最佳“野游之地”,美其名曰“后寺河背杏儿(heng)”;从解放后一直到八九十年代,这个活动在附近几个乡镇的青少年中每年都一直进行着,看谁去的早、背的多,从不间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