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生命教育:唤醒灵魂,成为自己

生命教育:唤醒灵魂,成为自己

文丨大胯 · 主播丨苏木

生命教育:唤醒灵魂,成为自己

“生命教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J.D.Waiters在1968年提出的,当时是为了解决青少年吸毒成瘾的问题。

11年后,也就是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一所“生命教育中心”,主要也是针对当时青少年的吸毒、暴力、艾滋病等问题。

1986年,英国创立生命教育中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药物滥用。

在西方世界,早期生命教育的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防止药物滥用、减少暴力和防治疾病”等方面。实际上,这是西方世界基于社会问题而催生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方式。

视野一旦回到国内,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内观己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台湾和香港对于生命教育就极为重视,还相继把生命教育纳入了中小学的课堂。其后,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发展也极为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的生命教育与西方国家不同,它主要针对的是如今经济发达的社会过于追求“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最终导致“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的萎缩和丧失。

听起来貌似很学术,台湾生命教育专家孙效智解释道:生命教育是用来解决生命的根基问题,也就是“人为何而活?如何生活?如何活出应有的生命?”

他认为: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拷问,有助于解决在技术、功利和物质主义的时代人们心灵失衡的问题。而这才能实现人心灵的均衡发展,也才能达成培养人们健全人格的目标。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人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外察世界

但生命教育的发展路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是环境教育等是等同的,认为生命教育只不过是应对危机事件的临时举措。

又或是把生命教育看作道德教育的一种,认为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变得有道德。

这些都是对生命教育的严重误解——我们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须跳出“工具思维”的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致力于解决生命发展的问题。

即使是这样,著名学者冯建军提醒我们依然要避免两个误区:

首先,并不是说“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是环境教育”等不是生命教育,它依然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仅限于此,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基问题,其次,教育并不都是利于人的发展的,也不能把所有教育都看成生命教育。要不然,“生命教育”这种概念也没有必要单独提出来。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它蕴含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作为真正的人道的教育,涉及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

启迪多元思维

不过仰望星空的同时,也得看清脚下的路。我们国家目前依然处在一个由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大国的转型阶段。这使得我们从依附农业主体的状态转变为依附工业主体的状态,这是历史的进步

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工业为主体的社会属性往往会突出强调“孤立性”。也就是说,它往往会将他人至于客体的被利用的地位,再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人作为社会主体本身的利益属性也在逐渐弱化,最终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会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时代的人们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欲望被引向极端,人对于物质的需求就会被放大,进而形成“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从而使得人被物化。

一个在转型中的社会,会长期处在不稳定的中间态——传统、现代、后现代等多种价值观并存,旧的价值观逐渐被遗弃,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确立,这使得转型过程充满了无序和混乱,使得人的心灵失去了寄托。

站在这个背景来看,生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在社会转型中承担“唤醒灵魂”的责任。

正心正举

在一个人人浮躁的时代,人人“应试”的背景下,教育体系内外的学科教育都已经偏重知识技能而疏于讨论生命的意义,学校里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社会上培养生命教育的风气,以专业系统开放的方式讨论这些“安身立命”的问题,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对于学校环境到家庭、学校的配合,都是生命教育之必需。

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习生命的知识,掌握生存的技能,虽然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并不是最终的目标,生命教育最终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反思与获得。

台湾学者吴庶深、黄丽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大目标:

· 1、确立正面积极的人生观——肯定、欣赏、尊重、关怀与服务生命;

· 2、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良知、真善美、道德价值、终极信仰的建立;

· 3、调和个体的知情意行——人格统整、情绪管理、自我实现与超越。

追根到底,生命教育的本质是试图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发展,达成与他人、自然、世界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负责的和谐关系。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人与动物不同,人的存在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存在。这决定了人的存在问题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存问题,而是一个“创造存在”的问题。

也就是说:人活着是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所以,动物只能生存,而人却要想方设法去生活。

所以,生命教育最终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在生存的基础上,引导我们追寻幸福生活,回归本质,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