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近幾個月來,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都遭受到了沙漠蝗蟲的災害。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為了儘快消滅蝗災,烏干達政府甚至宣佈派出超過2000名軍隊人員來應對。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面對這樣的新聞,國內社交網絡上又有人毫不意外地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套思路。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有人把遮天蔽日的蝗蟲想象成“天降美食”: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還有人彷彿在聚會上敬酒一般,豪氣干雲地表示:不怕!來了就吃了它!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畢竟,我們早就看多了影視劇裡那些遭遇蝗災的勞動人民,利用自己的巧思“變廢為寶”、拯救鄉親的故事。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這蝗蟲啊得焙著吃才香。”


而以此為基本理念,網上又衍生出了一大堆的段子。比如有人在評論擺出了山東特產“螞蚱醬”;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還有人表示烏干達派軍隊治蝗是小題大做,應該派2000名中國廚子去支援他們。


儘管這類發言大多都是以抖機靈的形式出現的,但是更多人顯然覺得這種笑話並不好笑,甚至有些愚蠢。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因為早在一週前就曾有人科普過,鬧蝗災的蝗蟲是不能吃的。


無論是此次非洲蝗災的“主力軍”沙漠蝗,還是在國內比較常見的東亞飛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一旦大量聚集,就會變成暴躁的“喪屍狀態”。


數量少的時候蝗蟲呈現散居型特徵,性格溫和,食量小,飛行距離短。而群居型蝗蟲不僅食量變大,還可以長距離飛行,當大批蝗蟲向同一個方向運動,在沿途瘋狂進食,也就逐漸形成蝗災。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圖為沙漠蝗幼體和成蟲的散居型(左)和群居型(右)


這種形態變化的本質是為了防禦天敵。因此,群居型的蝗蟲還有著另一大武器)——會大量合成苯乙腈。這種物質有著鳥類不喜歡的味道,而如果鳥類仍然執意要攻擊,蝗蟲還會進一步將苯乙腈轉化為有毒的氫氰酸。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換句話說,山東人民用來做螞蚱醬的是普通狀態的蝗蟲,而成災之後的蝗蟲不僅味道難聞,而且還是有毒的。


儘管目前還沒有人類食用蝗蟲中毒的報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形成蝗災的蝗蟲絕對不是一種安全的食材,大概也沒那麼好吃。


當然,國內從來就不乏對國人的舌頭盲目自信的人。因為這幾年來,有關“中國人拯救生物災難”的傳說實在是不少。


比如傳說中從“入侵物種”被吃成需要養殖的小龍蝦;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還有所謂“被中國人端上餐桌”,卻在美國氾濫成災的亞洲鯉魚;


更別說在2017年曾掀起了網友熱情回應的“丹麥大使館請中國吃貨解決生蠔氾濫問題”。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每一次類似的新聞發生,都會把網友們的自豪感再推高一級,彷彿“中國吃貨”已經成了全世界公認解決生物氾濫問題的“秘密武器”。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然而如果認真研究一下這些新聞背後的真相,就會發現:


所謂“中國吃貨拯救生物入侵”,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小龍蝦之所以需要養殖,並不是因為入侵的已經被“吃絕種了”,而是因為野生的小龍蝦存在捕捉困難、寄生蟲等問題。只有人工規模化的養殖方式,才能獲得品相更好、更安全的食用小龍蝦。


正因如此,現在餐桌上各種做法不一的小龍蝦大多都是人工養殖的,而危害環境的野生克氏原螯蝦們,仍然在田野裡自由生長。


而讓“不會吃”的美國人頭疼不已的亞洲鯉魚,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條自家過年桌上擺著的美味紅燒魚,而是一種刺多、腥味重,還總是有害物質超標的魚類。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美國的亞洲鯉魚最早被引入就是為了處理水質汙染,因此身體裡大多沉積了重金屬殘留物。美國的一些垂釣手冊就會標明,某些水域的鯉魚“一星期只能食用一次”。


這種鯉魚不僅美國人不吃,中國人也不愛吃。有曾經嘗試過的中國網友曾描述:如果捕到未成年的味道還湊合,但成年亞洲鯉魚的肉不僅難嚼,而且腥味用重油重醬也很難蓋住。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所以主要用來擺拍


至於當時刷爆中國社交網絡的,丹麥大使館那篇一本正經的“生蠔求助信”,更是一次成功的國家旅遊營銷。


生蠔氾濫給丹麥帶來了多少損失沒看到,卻儼然讓它擁有了繼安徒生之後的又一張旅遊名片。一波營銷下來,打著“吃生蠔”旗號去丹麥的中國旅遊團倒是越來越多了。


當然,每當有人闢謠表示“吃貨治災”不成立的時候,總會有聲音跳出來說:玩個梗而已,幹嘛那麼認真啊!


但問題是,有的時候這種玩笑開的多了,自己都信了。


比如此前丹麥媒體刊登辱華漫畫,引發國內網友批評的時候。有些人憤怒的腦回路就有點令人哭笑不得:忘恩負義!生蠔氾濫還不是我們幫你吃完的!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而當所謂的“玩梗”逐漸在網絡狂歡中演變成一種全民性的盲目自信,甚至會引發更荒唐的局面。


比如2017年山東濰坊的一個水庫發生蝗災時,不但沒有引起人們的恐慌,反而聚集了大量的群眾前來捕食蝗蟲。


甚至還有網友表示,可不可以不進行防治,讓蝗蟲自然生長,在適當的時候開辦個“螞蚱節”。一方面能夠解決蝗災,另一方面還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發展。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當然,有關專家對此表示了拒絕:


“蝗蟲是具有遠距離遷飛性的暴食性害蟲,它的行為很難人為進行控制,所以建什麼蝗蟲節是不現實的。”


當整個輿論逐漸開始對“吃貨治災”深信不疑之後,就很容易出現一個認知偏差:一遇到什麼東西氾濫,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吃”,對於生物災難治理本身的迫切性和嚴肅性,反而被拋在腦後。


還是拿小龍蝦來舉例,真正的事實是:因為中國稻田多、水系發達,野生克氏原螯蝦已經遍佈中國大部分地區(其中長江沿線最為嚴重)。由於其大量繁殖,使得很多本土物種區域性滅絕,水生環境改變。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這對彝族夫婦正在梯田邊查看小龍蝦死亡情況。他們眼中的小龍蝦是一種害蟲,而不是食物。


而大眾對“麻小”的喜愛,反而在客觀上導致民間對於小龍蝦入侵問題的盲目輕視,甚至對相關的考察和調研產生敵視心理,治理更是難上加難。


市場上對於食用小龍蝦的需求,不僅不是解決入侵的良方,反而可能是罪魁禍首——養殖小龍蝦逃逸野化,本就是導致野生克氏原螯蝦氾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雲南元陽縣的3萬畝哈尼梯田被小龍蝦入侵。小龍蝦不僅啃食水稻作物,還把梯田蛀空,導致讓田裡的水流失嚴重,甚至還引起了不少垮塌事件。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由於安全性和運輸成本的限制,這些氾濫的小龍蝦吃又吃不掉,賣也賣不出,造成的損失卻是實實在在的。


最終,元陽縣為了清理掉成災的370萬隻小龍蝦,花費高達100萬。而這些小龍蝦出現的源頭,則是有經常外出的村民隨手帶回幾隻放養,才令其有機會在元陽縣迅速擴散。


說到底,無論是蝗災還是外來物種入侵,本來就不是靠“吃”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中國其實算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記錄在案的入侵生物共有754種。但其中134種是各種微生物植物病害,動物裡絕大多數是昆蟲,植物也大多不能吃。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很多人都在課本上見過的“水葫蘆”氾濫。


更關鍵的是,生物入侵的本質是外來物種缺乏天敵的制約,呈現爆發式生長。繼而搶奪資源,壓縮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導致生態失衡。


說白了,既然它有能力“入侵”,就說明在生物鏈上處於一種“不可控制”的狀態。如果沒有科學的防治方式,僅僅靠人去吃,也只能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沒人愛吃的入侵物種福田螺


我們長久以來都對自己的美食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每次發現外國人對著我們視為美食的內臟、雞爪、皮蛋大皺眉頭,都要驕傲地說上一句:我們什麼都敢吃。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而看到了各種真真假假有關“中國吃貨拯救世界”的新聞後,更是會油然產生一種“我們靠一張嘴就已經很牛了”的幻覺。


吃貨們的調侃,讓生物災難聽起來像一個可愛多於可怕的詞彙。可是迴歸現實,

“寸草不生”“田園殺手”“松樹癌症”才是它們的真實面目。


更何況,當非洲被蝗蟲攻擊,面臨農作物絕收的危機時,作為千里之外的普通人就算做不了什麼,也應該保持著最起碼的同理心。


而不是用“把蝗蟲吃到絕種”這種不合時宜的抖機靈,去消解掉災難本身的嚴肅和殘忍。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歸根結底,要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嚴密防治,以及科學的不斷進步。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50年代時,國內為了治理蝗災,曾花了大力氣查明蝗源地,之後通過修水利、墾荒等各種方法,徹底把這些地方改得不適合蝗蟲產卵。


再加上推廣藥械、動員民眾……才逐漸讓蝗災成為了如今年輕人“聽過沒見過”的東西。


而最近總被提到的“雞鴨治蝗法”,也是結合了當地的植被和蝗蟲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的“生物防治”。絕不是網友想象中簡單而又頗具喜劇效果的“鴨子追著蝗群跑”。


一句“中國吃貨治蝗災”,暴露的是傲慢與無知

新疆巴里坤草原的治蝗的鴨群。


蝗災、生物入侵都是冷漠又讓人警惕的敵人。當面對它們時,總是千篇一律地喊著“吃貨治災”,只會暴露出我們的自大。


而正如《三體》裡曾寫過的那句話:


弱小和無知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