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洋六鎮崛起與清末政局

文|王學斌

1895年8月2日,一位30來歲的中年人興沖沖地走出了紫禁城。當天上午,他蒙受光緒皇帝召見,暢言練兵自強事宜。皇帝對其主張深為讚賞,命他將設想條陳上奏。20日後,此人遞上了洋洋灑灑長達13000多字的《遵奉面諭謹擬條陳事件繕折》,從十二個方面具體論述了甲午戰後清廷軍事改革的諸多事項。綜合而言,其主張大致涵括:

一、眼下湘淮軍“承平日久,暮氣浸深,今之勇營,亦猶昔之綠兵也”,“為今之計,必經亟設新練軍營,另立規制,參用西法,庶可鞏邊陲。”

二、關於練兵方略,建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同時“簡派明練時務之知兵大員予以督練之任”,而不將大權交由外人,避免軍權旁落。

三、“兵之有律,猶網之有綱,決無紀律不明而能制勝者也。”因此軍紀必須嚴格。

四、鑑於“舊制將勇,薪餉較少,故弊竇叢生,雖峻法不能止之”的現狀,故必須優給薪餉,且設立專門機構加以落實。

五、從來千軍易集,一將難求。清廷“現有諸統帥,大都起身卒伍,素不解書,年壯時欣羨名利,承人指示,恃血氣之勇,偶得顯宦,甚至有未曾經戰以附保鑽營並得身膺閫帥者。迨逸久年高,精力既衰,即昔時血氣之勇已早消磨,所與者惟利慾薰心油滑習氣耳。”培養新式將領迫在眉睫,且必須經由正規軍事學堂或國外留學來塑造。

六、仿照西方募兵制,對應募兵丁限以一定的條件,“如身長鬚若干尺,力量需若干大,每時行走需若干裡,自二十歲至二十五歲為止”,杜絕街市遊手好閒之輩和油滑的遊兵散勇。

七、思想教育也是練兵的重要內容,應大加重視,“宜每日下晚操畢,集將弁另一處,明告以忠國衛親,親上死長之義之義”,以期激揚忠君愛國之士氣。

八、武器裝備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練兵器械必求其精。”並要加大對先進科技的引入,如德律風、照遠燈、千里鏡等,力求裝備整體現代化。

手捧此條陳,慈禧、光緒二位最高領導心中甚喜,對這個中年人印象極好,於是派其到督辦軍務處差委,參與清末軍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洋六鎮崛起與清末政局

正在進行野戰演習的晚清北洋新軍,約攝於1905 或1906 年。

通觀此文,對於清末軍改的設計,堪稱全面、周到、新穎,其中大多數主張都在日後開展中予以實施,評價其發清末練兵之先聲,似不過分。這位萬言書的作者,就是北洋六鎮之父——袁世凱。當然,恐怕誰也沒意料到,兩宮的這次任命,不單單改變了清末的軍事格局,甚至致使日後的政治版圖重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