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斌
1895年8月2日,一位30来岁的中年人兴冲冲地走出了紫禁城。当天上午,他蒙受光绪皇帝召见,畅言练兵自强事宜。皇帝对其主张深为赞赏,命他将设想条陈上奏。20日后,此人递上了洋洋洒洒长达13000多字的《遵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缮折》,从十二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甲午战后清廷军事改革的诸多事项。综合而言,其主张大致涵括:
一、眼下湘淮军“承平日久,暮气浸深,今之勇营,亦犹昔之绿兵也”,“为今之计,必经亟设新练军营,另立规制,参用西法,庶可巩边陲。”
二、关于练兵方略,建议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同时“简派明练时务之知兵大员予以督练之任”,而不将大权交由外人,避免军权旁落。
三、“兵之有律,犹网之有纲,决无纪律不明而能制胜者也。”因此军纪必须严格。
四、鉴于“旧制将勇,薪饷较少,故弊窦丛生,虽峻法不能止之”的现状,故必须优给薪饷,且设立专门机构加以落实。
五、从来千军易集,一将难求。清廷“现有诸统帅,大都起身卒伍,素不解书,年壮时欣羡名利,承人指示,恃血气之勇,偶得显宦,甚至有未曾经战以附保钻营并得身膺阃帅者。迨逸久年高,精力既衰,即昔时血气之勇已早消磨,所与者惟利欲薰心油滑习气耳。”培养新式将领迫在眉睫,且必须经由正规军事学堂或国外留学来塑造。
六、仿照西方募兵制,对应募兵丁限以一定的条件,“如身长须若干尺,力量需若干大,每时行走需若干里,自二十岁至二十五岁为止”,杜绝街市游手好闲之辈和油滑的游兵散勇。
七、思想教育也是练兵的重要内容,应大加重视,“宜每日下晚操毕,集将弁另一处,明告以忠国卫亲,亲上死长之义之义”,以期激扬忠君爱国之士气。
八、武器装备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练兵器械必求其精。”并要加大对先进科技的引入,如德律风、照远灯、千里镜等,力求装备整体现代化。
手捧此条陈,慈禧、光绪二位最高领导心中甚喜,对这个中年人印象极好,于是派其到督办军务处差委,参与清末军改。
通观此文,对于清末军改的设计,堪称全面、周到、新颖,其中大多数主张都在日后开展中予以实施,评价其发清末练兵之先声,似不过分。这位万言书的作者,就是北洋六镇之父——袁世凯。当然,恐怕谁也没意料到,两宫的这次任命,不单单改变了清末的军事格局,甚至致使日后的政治版图重组。
閱讀更多 國家人文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