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yuan_jian


封狼居胥是指漢朝漢武帝時期大將霍去病率精銳騎兵登上匈奴聖地-狼居胥山敬拜天地的故事,因為它的影響深遠,後來被看成武將一生的最高榮譽。



狼居胥山是今天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漢武帝元狩四年,武皇帝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命大將軍衛青為統帥,名將霍去病為前鋒發動了規模空前龐大的“漠北之戰”。此戰霍去病一舉殲滅匈奴左賢王部,斬首7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霍去病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匈奴的聖地狼居胥山,並率領大軍在此地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被匈奴人視為奇恥大辱,也一改漢室歷代以來只能靠和親維持和平的局面。

封狼居胥成功以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一直打到了瀚海,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才回兵。此役形成長城以北無匈奴的局面,正是“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奠定了後來數十年的和平局面。因此封狼居胥也就成為了中國曆代將領的最高追求。


當時霍去病年僅21歲,真是英才出少年,漢武帝也將他看做衛青的繼承人,下一任大將軍培養。可惜天妒英才,不久霍去病感染瘟疫離世,漢武帝特意將霍去病的墳墓修築成祁連山模樣以彰顯他的功勞。


是阿維啊


“封狼居胥”其實後面還有兩句話:“禪於姑衍,飲馬瀚海”。合起來就是:“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邊的肯特山,在當時是匈奴的祭祀聖地,匈奴人每年的正月、五月和秋季會在狼居胥山舉行祭祀典禮,祭天地,拜日月,是匈奴人心中的聖地。



姑衍也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國肯特山的北邊,在當時同樣是匈奴人祭祀的聖地。

瀚海其實不是海,在中國的古籍中也有稱為北海的,當年蘇武牧羊就是在北海,瀚海其實就是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羅斯的貝爾加湖,因為當時的貝爾加湖非常大,古人只是把貝爾加湖當成了海,其實是個淡水湖,瀚海附近也是匈奴人的核心地區,算是匈奴人最北邊的王庭所在地了。



“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進行祭天封禮儀式,在姑衍山進行祭地禪禮儀式,在瀚海進行人與馬的水源飲用。

這三件事,都關係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天才少年將軍、西漢帝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驃騎將軍霍去病做的事。

之所以說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將軍,是因為中國歷史上,打擊外族年輕最小、取得功勞最大、事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唯有霍去病做到了。



霍去病16歲被漢武帝寵信,做了郎官,17歲被任命為驃姚校尉,率領800勇士,奔襲數百里參與漠南之戰,頭一次與匈奴交戰,擊敗數倍於已的敵人,斬獲匈奴人2028人,其中包括斬殺一名匈奴單于祖父輩的王侯,及俘虜了匈奴單于的一名叔父。

霍去病19歲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將軍,這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是三公級別的將軍,僅次於大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副司令員。



也正是這一年,19歲的霍去病兩次參與河西之戰,攻打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兩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了5個匈奴王及王侯將相120多人,並迫使匈奴渾邪王率領4萬餘眾投降西漢王朝。

霍去病的這份戰績與身為大將軍的衛青比起來,也讓衛青黯然失色,然而霍去病的戰績還遠遠不止這些,接下來的戰績更是名垂青史,留名萬年。



接下來就是漠北之戰,時年22歲的霍去病率領5萬精騎,出代郡,深入蒙古高原深處,尋找匈奴主力決戰,霍去病這一戰,直接奔襲兩千多里,穿越整個蒙古高原,也就是今天的整個蒙古國的南北方向,與匈奴左賢王部激戰。

此戰,霍去病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王侯將相83人,並且霍去病在匈奴聖地狼居胥山進行祭天封禮儀式,在姑衍山進行祭地禪禮儀式,同時更遠到達到瀚海,並在瀚海進行人與馬的水源飲用。



這一系列事件就一組句子來形容就是:“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

霍去病這一系列的戰績,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給出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相當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某位將軍一直打到了日本首都東京,不僅殲滅日本軍人達十幾萬人,還俘虜了日本的軍官近200人,並且在東京的靖國神社掛上了孫中山的畫像,同時把靖國神社所有日本人的牌位全給毀了,順便還在裡面寫上一句標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怎麼樣,霍去病的這個戰績夠大了吧,即使放在現在,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霍去病的這份戰績被漢民族視為最高國家榮譽,因此“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成為打擊外族所取得的最高榮譽的代名詞。

同時,正是因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才使漢民族的聲名遠揚,國威遠播,讓匈奴聞風喪膽,讓世界蕭然起敬,我們之所以被稱為“漢”族、“漢”人,用的語言是“漢”語,穿的衣服是“漢”服,與霍去病這一戰績息息相關。



正是因為霍去病這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戰績,才讓漢民族的民族自豪感達到了頂點,即使延續兩千多年,到如今,談起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依然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霍去病的背後代表的是西漢王朝,是華夏,是中國,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希望和意義所在!願此生永是華夏魂,來世還做中國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這是中國曆代軍人的最高榮譽和終極夢想,能幹成這事的,歷史上僅兩人而已。能夠達到這種戰爭效果的,最多也不超過五人!

封狼居胥這個典故記載於《漢書.霍去病傳》,說的是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深入匈奴腹地漠北,力求一舉殲滅匈奴主力。

霍去病果不負武帝重託,大破匈奴,該部殲敵7萬餘人,俘虜匈奴眾多將領,又乘勝追殺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封禪,這在封建王朝是不得了的大事。一般都是皇帝每年在天壇才舉行的隆重儀式,霍去病此舉,儼然是把整個漠北視為了大漢的領土了。

然後,霍去病馬不停蹄,繼續率軍追擊匈奴殘餘,一直打到今貝加爾湖,方才收兵。此後,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被中國曆代武將視為最高人生追求,終生奮鬥的成就標杆。

後來,東漢將軍竇憲率領漢軍及南匈奴、東胡烏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後,封燕然山,勒石記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有此壯舉的將軍,史稱燕然勒功,也稱勒石燕然。


謝金澎


“封狼居胥”就是一個組合短語,拆分出來就是“封——狼居胥”,封是"祭天"的意思,與之對應的禪是"祭地"的意思,二者合稱封禪,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蒙古國肯特山。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漢書·霍去病傳》載:“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資治通鑑》載:“其後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乃大興師數十萬,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後十餘年,於是浮西河,絕大幕,破窴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瀚海,虜名王、貴人以百數。”

封狼居胥指的就是霍去病大敗匈奴後在狼居胥山祭天的故事,之後他還在姑衍祭地。

匈奴是漢朝前期最為主要的敵人,從漢高祖建立漢朝到漢武帝時期,數十年間漢朝均處於守勢,不曾大規模反攻進入匈奴腹地,但在漢武帝時期這個情況得到改變。

在扭轉漢匈戰爭局面的歷次戰役中,霍去病和其舅舅衛青表現得最為亮眼,霍去病從18歲首次隨軍出征就以功封侯,之後短短數年便以功做到了大司馬的位置,原因就在於他給與了匈奴極其重力的打擊。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力求徹底殲滅之戰,史稱“漠北之戰”。

漠北之戰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是西漢對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仗,是西漢和匈奴雙方都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43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

到此山下,強敵遠遁,放眼四顧,悲風揚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壇祭拜天地,並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打得匈奴短時間無力渡漠南下,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因為這次彪炳史冊的功勳,“封狼居胥”從此成為武將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能與之相比的只有東漢的燕然勒石。


平沙趣說歷史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狼居胥是一座山,在如今外蒙古境內。封狼居胥,指的就是在狼居胥山上祭天告地。那麼這背後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呢?

封狼居胥是個歷史典故,原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率兵遠征匈奴時,深入到匈奴腹地,與匈奴的左賢王遭遇,一舉殲敵七萬多人,並俘虜匈奴屯大王、韓王等三人,相國、將軍、都尉等八十三人,摧毀了大半個匈奴朝廷,並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進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進行了祭地禪禮。此戰令匈奴遠遁,而漠南再無王庭。取得此次大勝後,漢武帝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戶,他的總封邑戶數達到了一萬六千一百戶,霍去病的功績和成就成為武將們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也由此,封狼居胥成為武將們心裡的一種信仰,一次次激勵著人們保家衛國抗擊外敵的雄心和壯志。

對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來說,獲得如此多的殊榮,未必就是一件大好事。從此他的人生不懂得什麼叫做收斂,不管是在皇帝面前,還是同僚面前,霍去病總是展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他是一個戰爭天才,卻是一個政治上的白痴。漢武帝之所以如此重用霍去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為了制衡衛青的權勢。

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居歲餘,去病死。---《史記》

衛青是大漢朝的大司馬大將軍,位高權重,倒不是說他有謀逆之心,對漢武帝這樣的帝王來說,有這種位高權重的臣子總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權力必須要牢牢掌握在漢武帝手裡。所以漢武帝著重提拔才能高超的霍去病。

然而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對衛青除了崇拜只有敬愛,壓根就不打算跟衛青搞分裂。這下子漢武帝就更加慌張了,這導致衛青家族的力量更加強大。

衛青被李廣的兒子李敢刺傷以後,霍去病居然興沖沖地跑去找李敢報仇,並且一箭射死了李敢。這件事成為了霍去病必死無疑的原因。

從此漢武帝再也忍無可忍,他認為是時候開始打擊衛青家族了。所以霍去病不久之後就被打發到了邊疆,史書記載他是這個時候病死的,但是他才24歲,又是如此惹人注目的英雄,難免不會讓人聯想到他的囂張跋扈害死了他。

霍去病死後,衛清家族也遭到了打擊,衛青的兒子們都被撤銷和侯爵。甚至到了後來,太子劉據所有的靠山都被漢武帝清除乾淨。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而封狼居胥中的狼居胥是一座山。漢朝時,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幾十萬雄兵,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殲匈奴。霍去病一場鏖戰,斬首七萬餘,而後乘勝追擊追到大漠深處的狼居胥山。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設壇祭拜天地,並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

漢朝時,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幾十萬雄兵,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殲匈奴。霍去病一場鏖戰,斬首七萬餘,而後乘勝追擊追到大漠深處的狼居胥山。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設壇祭拜天地,並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


封狼居胥不僅象徵著功績,它也是對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諷刺,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崛起,南方漢族政權偏安一隅無力統一,但當時南朝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他聽了王玄謨的北伐計劃後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話說得很大,實力卻著實不濟。元嘉27年劉宋王朝北伐大敗而歸,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停步,舉國震動,幾乎亡國。後人也用這句話來諷刺劉義隆的吹牛大話。

明朝的民族英雄戚繼光,也是霍去病的鐵桿粉絲。他在讀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典故之後,有感於倭寇禍害中國,寫出了著名的《韜鈴深處》,裡面有非常有名“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 “此生不封狼居胥,終愧我輩是男兒”。每當中華民族國難當頭的時候,封狼居胥就激勵著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拿起武器保家衛國。封狼居胥是中華熱血男兒血性的表現,霍去病是中華熱血男兒血性的代表。誰要是想抹殺霍去病的功績,就是在抹殺中華民族的血性。這種事情,我們堅決不答應!


大老二爺


問題:“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

前言 辛棄疾詞有三重含義

我們最早接觸“封狼居胥”來自於辛棄疾的一首詞,辛詞喜愛用典,因此讀辛稼軒的作品沒有一定學問讀不下去,大多數人要仔細看註釋才能搞明白背後蘊含著什麼故事。

先看看辛棄疾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
辛棄疾詞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義,下面一層層說一說:

一、第一層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據說,自從驃騎將軍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後,匈奴”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這次的封狼居胥是漢族政權的高光時刻,以勝利而告終。 當然,南宋的辛棄疾不會知道後面還有個朱棣為南宋雪恥。也來了一次封狼居胥。

二、第二層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劉裕父子的成敗

元嘉草草 :元嘉是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年號。劉義隆好大喜功 ,倉促北伐,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趁勢南下。

詞中上闋有:”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這裡的寄奴是南朝宋的建國之君:劉裕。劉裕和霍去病一樣,也是一個成功的軍事指揮者。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這首詞的上下闕用父子對比, 諷刺劉義隆的好大喜功,北伐失利。

三、第三層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第三層,是以劉義隆的元嘉草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反一正兩個典故來哀嘆南宋被金國的欺凌。

四十三年:辛稼軒四十三年前, 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的 。 當年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

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苟且偷安, 朝野上下似乎忘記了過去,所以會有:

“佛狸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而辛棄疾自己呢? :

“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

結束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於開禧元年(1205)。當時韓侂冑正準備北伐。賦閒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 因此有“憑誰問: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之語。

雖然辛棄疾主張北伐,但是對於當時的形式卻有這擔憂,認為當時的條件並不充分,有可能會出現“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的結果。果然,開禧二年(1206年)北伐失利。

開禧三年(1207年)秋,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浮人最先知曉“封狼居胥”這句時,還是在學這首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時候。其字面意思就是登狼居胥山(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肯特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其背後蘊含的故事就是兩個。

冠軍侯霍去病一戰打出漢人威名

太祖劉邦給我們的民族一個名——漢。而大將衛青霍去病則賦予漢族力量,使四方來朝的力量。霍去病(前140-前117) ,霍去病 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前期匈奴精銳騎兵屢次侵犯大漢邊境,漢朝初期國力衰微,漢初,推行黃老政策,休養生息,經過文帝、景帝勵精圖治,終於在武帝時期有了足夠的力量對付匈奴。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 ,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在深入漠北兩千多里,與匈奴的的左賢王交戰。

《漢書·霍去病傳》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冠軍侯霍去病在取得巨大戰果後,

登狼居胥山,祭祀天地,告慰英靈,為漢朝開拓疆土,從此,封狼居胥也作為古代戰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劉義隆

正因為封狼居胥比喻為巨大的功績,南朝宋朝文帝劉義隆在面對北方少數名族的崛起後,雖然有所防備,但是輕敵冒進。劉義隆是南朝宋國的第三位皇帝,也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他的對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不是個碌碌無為之人,但是劉義隆過度聽信與王玄謨北伐必勝論,奈何實力不濟和劉義隆的過分干涉軍事,三次北伐都失敗而歸,差點亡國。把南朝一片中興之氣象給折騰光了。所以封狼居胥也是對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諷刺。

結語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率軍隊南歸宋朝已經四十三年,作為一個主戰派將領,一個南歸英雄,面對金朝的侵略,國土被侵佔,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卻無所做為。此時的辛棄疾只有懷念古代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為國家痛擊侵略者的優秀將領,垂垂老矣的辛棄疾,只有憑欄遠眺,看著故土,眼裡只有無奈罷了。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尋找生命,歡迎關注。





海浮人


“封狼居胥”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兩個詞組成,分為“封”和“狼居胥”。

其中的“封”就是“封禪”中的“封”,祭天的意思。(“禪”為祭地。)

“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地點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位於現在蒙古國的肯特山,也有人認為是位於現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狼山。不管真實地點是在哪兒吧,反正“狼居胥”確實就是一座山。

所以“封狼居胥”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這個地方舉行祭天儀式”,而它背後涉及的是在漢武帝時期,冠軍侯霍去病遠征匈奴、大獲全勝的故事。

按《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再次發動征伐匈奴的大戰,令衛青與霍去病各自領軍,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擊北部匈奴。此戰中,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涉離侯,濟弓閭”,跨過離侯山,度過弓閭河,進軍兩千餘里,與匈奴的左賢王部接戰,大獲全勝,殲敵七萬,俘虜了匈奴的屯頭王、韓王等三王,此外還有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高官貴戚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擊,來到狼居胥山,便在山上建造祭壇祭天,又在姑衍山建壇祭地,以彰顯大漢軍威。

此戰之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漢朝一舉消滅了匈奴的剩餘勢力,從此北部邊境的安全得到了長久的保障。

霍去病這一年二十一歲,英雄少年,真是不負冠軍侯之號。可惜天妒英才,三年後(前117年)突然因病早逝,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耳食記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這一首懷古詩,寫出了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劉義隆的草率與狂妄自大,寫出了自己報效國家的願望,同時也寫出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的偉業。

霍去病,西漢人,17歲被漢武帝封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直取匈奴聖地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

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漠北之戰21歲的霍去病與衛青各自率領騎兵五萬,直搗漠北。霍去病消滅匈奴左賢王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漢書·霍去病傳》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封禪乃是帝王之禮,歷史上封禪的都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這般人物。但是漢武帝得知霍去病,封狼居胥後並沒有勃然大怒,而是加封衛青、霍去病二人大司馬(類似於現在的總司令),可見漢武帝對他們為國征戰天下的肯定。封狼居胥,這一封,更是洗刷了漢朝先祖劉邦白登之圍和後來幾十年同匈奴和親的恥辱,重振大漢雄風。這次漠北之戰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一生,接近三分之一都在同匈奴作戰,戰漠南通河西征漠北,如同bug一般的存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再加上英勇善戰的霍去病,這是要建立雄厚偉業的節奏啊。只可惜天妒英雄,23歲的霍去病就毫無徵兆的病逝了,漢武帝十分悲傷,封他為“景桓侯”,他的陵墓也修成祁連山的模樣,象徵著他戰功顯赫,力克匈奴。

“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曹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