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yuan_jian


封狼居胥是指汉朝汉武帝时期大将霍去病率精锐骑兵登上匈奴圣地-狼居胥山敬拜天地的故事,因为它的影响深远,后来被看成武将一生的最高荣誉。



狼居胥山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汉武帝元狩四年,武皇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命大将军卫青为统帅,名将霍去病为前锋发动了规模空前庞大的“漠北之战”。此战霍去病一举歼灭匈奴左贤王部,斩首7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霍去病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并率领大军在此地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被匈奴人视为奇耻大辱,也一改汉室历代以来只能靠和亲维持和平的局面。

封狼居胥成功以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一直打到了瀚海,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才回兵。此役形成长城以北无匈奴的局面,正是“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奠定了后来数十年的和平局面。因此封狼居胥也就成为了中国历代将领的最高追求。


当时霍去病年仅21岁,真是英才出少年,汉武帝也将他看做卫青的继承人,下一任大将军培养。可惜天妒英才,不久霍去病感染瘟疫离世,汉武帝特意将霍去病的坟墓修筑成祁连山模样以彰显他的功劳。


是阿维啊


“封狼居胥”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边的肯特山,在当时是匈奴的祭祀圣地,匈奴人每年的正月、五月和秋季会在狼居胥山举行祭祀典礼,祭天地,拜日月,是匈奴人心中的圣地。



姑衍也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肯特山的北边,在当时同样是匈奴人祭祀的圣地。

瀚海其实不是海,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称为北海的,当年苏武牧羊就是在北海,瀚海其实就是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尔加湖,因为当时的贝尔加湖非常大,古人只是把贝尔加湖当成了海,其实是个淡水湖,瀚海附近也是匈奴人的核心地区,算是匈奴人最北边的王庭所在地了。



“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三件事,都关系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才少年将军、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做的事。

之所以说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将军,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打击外族年轻最小、取得功劳最大、事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霍去病做到了。



霍去病16岁被汉武帝宠信,做了郎官,17岁被任命为骠姚校尉,率领800勇士,奔袭数百里参与漠南之战,头一次与匈奴交战,击败数倍于已的敌人,斩获匈奴人2028人,其中包括斩杀一名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王侯,及俘虏了匈奴单于的一名叔父。

霍去病19岁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三公级别的将军,仅次于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司令员。



也正是这一年,19岁的霍去病两次参与河西之战,攻打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两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了5个匈奴王及王侯将相120多人,并迫使匈奴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投降西汉王朝。

霍去病的这份战绩与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比起来,也让卫青黯然失色,然而霍去病的战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接下来的战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万年。



接下来就是漠北之战,时年22岁的霍去病率领5万精骑,出代郡,深入蒙古高原深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霍去病这一战,直接奔袭两千多里,穿越整个蒙古高原,也就是今天的整个蒙古国的南北方向,与匈奴左贤王部激战。

此战,霍去病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王侯将相83人,并且霍去病在匈奴圣地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同时更远到达到瀚海,并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一系列事件就一组句子来形容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霍去病这一系列的战绩,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某位将军一直打到了日本首都东京,不仅歼灭日本军人达十几万人,还俘虏了日本的军官近200人,并且在东京的靖国神社挂上了孙中山的画像,同时把靖国神社所有日本人的牌位全给毁了,顺便还在里面写上一句标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怎么样,霍去病的这个战绩够大了吧,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霍去病的这份战绩被汉民族视为最高国家荣誉,因此“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成为打击外族所取得的最高荣誉的代名词。

同时,正是因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才使汉民族的声名远扬,国威远播,让匈奴闻风丧胆,让世界萧然起敬,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族、“汉”人,用的语言是“汉”语,穿的衣服是“汉”服,与霍去病这一战绩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霍去病这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才让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点,即使延续两千多年,到如今,谈起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依然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霍去病的背后代表的是西汉王朝,是华夏,是中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和意义所在!愿此生永是华夏魂,来世还做中国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这是中国历代军人的最高荣誉和终极梦想,能干成这事的,历史上仅两人而已。能够达到这种战争效果的,最多也不超过五人!

封狼居胥这个典故记载于《汉书.霍去病传》,说的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漠北,力求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霍去病果不负武帝重托,大破匈奴,该部歼敌7万余人,俘虏匈奴众多将领,又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封禅,这在封建王朝是不得了的大事。一般都是皇帝每年在天坛才举行的隆重仪式,霍去病此举,俨然是把整个漠北视为了大汉的领土了。

然后,霍去病马不停蹄,继续率军追击匈奴残余,一直打到今贝加尔湖,方才收兵。此后,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被中国历代武将视为最高人生追求,终生奋斗的成就标杆。

后来,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此壮举的将军,史称燕然勒功,也称勒石燕然。


谢金澎


“封狼居胥”就是一个组合短语,拆分出来就是“封——狼居胥”,封是"祭天"的意思,与之对应的禅是"祭地"的意思,二者合称封禅,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蒙古国肯特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汉书·霍去病传》载:“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资治通鉴》载:“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於是浮西河,绝大幕,破窴颜,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以临瀚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

封狼居胥指的就是霍去病大败匈奴后在狼居胥山祭天的故事,之后他还在姑衍祭地。

匈奴是汉朝前期最为主要的敌人,从汉高祖建立汉朝到汉武帝时期,数十年间汉朝均处于守势,不曾大规模反攻进入匈奴腹地,但在汉武帝时期这个情况得到改变。

在扭转汉匈战争局面的历次战役中,霍去病和其舅舅卫青表现得最为亮眼,霍去病从18岁首次随军出征就以功封侯,之后短短数年便以功做到了大司马的位置,原因就在于他给与了匈奴极其重力的打击。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力求彻底歼灭之战,史称“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是西汉对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仗,是西汉和匈奴双方都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

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打得匈奴短时间无力渡漠南下,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因为这次彪炳史册的功勋,“封狼居胥”从此成为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能与之相比的只有东汉的燕然勒石。


平沙趣说历史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狼居胥是一座山,在如今外蒙古境内。封狼居胥,指的就是在狼居胥山上祭天告地。那么这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封狼居胥是个历史典故,原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率兵远征匈奴时,深入到匈奴腹地,与匈奴的左贤王遭遇,一举歼敌七万多人,并俘虏匈奴屯大王、韩王等三人,相国、将军、都尉等八十三人,摧毁了大半个匈奴朝廷,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进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进行了祭地禅礼。此战令匈奴远遁,而漠南再无王庭。取得此次大胜后,汉武帝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他的总封邑户数达到了一万六千一百户,霍去病的功绩和成就成为武将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由此,封狼居胥成为武将们心里的一种信仰,一次次激励着人们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雄心和壮志。

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未必就是一件大好事。从此他的人生不懂得什么叫做收敛,不管是在皇帝面前,还是同僚面前,霍去病总是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他是一个战争天才,却是一个政治上的白痴。汉武帝之所以如此重用霍去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制衡卫青的权势。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史记》

卫青是大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位高权重,倒不是说他有谋逆之心,对汉武帝这样的帝王来说,有这种位高权重的臣子总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权力必须要牢牢掌握在汉武帝手里。所以汉武帝着重提拔才能高超的霍去病。

然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对卫青除了崇拜只有敬爱,压根就不打算跟卫青搞分裂。这下子汉武帝就更加慌张了,这导致卫青家族的力量更加强大。

卫青被李广的儿子李敢刺伤以后,霍去病居然兴冲冲地跑去找李敢报仇,并且一箭射死了李敢。这件事成为了霍去病必死无疑的原因。

从此汉武帝再也忍无可忍,他认为是时候开始打击卫青家族了。所以霍去病不久之后就被打发到了边疆,史书记载他是这个时候病死的,但是他才24岁,又是如此惹人注目的英雄,难免不会让人联想到他的嚣张跋扈害死了他。

霍去病死后,卫清家族也遭到了打击,卫青的儿子们都被撤销和侯爵。甚至到了后来,太子刘据所有的靠山都被汉武帝清除干净。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而封狼居胥中的狼居胥是一座山。汉朝时,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一场鏖战,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追击追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汉朝时,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一场鏖战,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追击追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封狼居胥不仅象征着功绩,它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但当时南朝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话说得很大,实力却着实不济。元嘉27年刘宋王朝北伐大败而归,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停步,举国震动,几乎亡国。后人也用这句话来讽刺刘义隆的吹牛大话。

明朝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也是霍去病的铁杆粉丝。他在读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典故之后,有感于倭寇祸害中国,写出了著名的《韬铃深处》,里面有非常有名“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此生不封狼居胥,终愧我辈是男儿”。每当中华民族国难当头的时候,封狼居胥就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封狼居胥是中华热血男儿血性的表现,霍去病是中华热血男儿血性的代表。谁要是想抹杀霍去病的功绩,就是在抹杀中华民族的血性。这种事情,我们坚决不答应!


大老二爷


问题:“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

前言 辛弃疾词有三重含义

我们最早接触“封狼居胥”来自于辛弃疾的一首词,辛词喜爱用典,因此读辛稼轩的作品没有一定学问读不下去,大多数人要仔细看注释才能搞明白背后蕴含着什么故事。

先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义,下面一层层说一说:

一、第一层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据说,自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后,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这次的封狼居胥是汉族政权的高光时刻,以胜利而告终。 当然,南宋的辛弃疾不会知道后面还有个朱棣为南宋雪耻。也来了一次封狼居胥。

二、第二层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刘裕父子的成败

元嘉草草 :元嘉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趁势南下。

词中上阕有:”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这里的寄奴是南朝宋的建国之君:刘裕。刘裕和霍去病一样,也是一个成功的军事指挥者。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讽刺刘义隆的好大喜功,北伐失利。

三、第三层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第三层,是以刘义隆的元嘉草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反一正两个典故来哀叹南宋被金国的欺凌。

四十三年:辛稼轩四十三年前, 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 当年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

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 朝野上下似乎忘记了过去,所以会有: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而辛弃疾自己呢? :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结束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主张北伐,但是对于当时的形式却有这担忧,认为当时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北伐失利。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浮人最先知晓“封狼居胥”这句时,还是在学这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其字面意思就是登狼居胥山(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就是两个。

冠军侯霍去病一战打出汉人威名

太祖刘邦给我们的民族一个名——汉。而大将卫青霍去病则赋予汉族力量,使四方来朝的力量。霍去病(前140-前117) ,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前期匈奴精锐骑兵屡次侵犯大汉边境,汉朝初期国力衰微,汉初,推行黄老政策,休养生息,经过文帝、景帝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时期有了足够的力量对付匈奴。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 ,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在深入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的的左贤王交战。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冠军侯霍去病在取得巨大战果后,

登狼居胥山,祭祀天地,告慰英灵,为汉朝开拓疆土,从此,封狼居胥也作为古代战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刘义隆

正因为封狼居胥比喻为巨大的功绩,南朝宋朝文帝刘义隆在面对北方少数名族的崛起后,虽然有所防备,但是轻敌冒进。刘义隆是南朝宋国的第三位皇帝,也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他的对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不是个碌碌无为之人,但是刘义隆过度听信与王玄谟北伐必胜论,奈何实力不济和刘义隆的过分干涉军事,三次北伐都失败而归,差点亡国。把南朝一片中兴之气象给折腾光了。所以封狼居胥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

结语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率军队南归宋朝已经四十三年,作为一个主战派将领,一个南归英雄,面对金朝的侵略,国土被侵占,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却无所做为。此时的辛弃疾只有怀念古代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为国家痛击侵略者的优秀将领,垂垂老矣的辛弃疾,只有凭栏远眺,看着故土,眼里只有无奈罢了。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生命,欢迎关注。





海浮人


“封狼居胥”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两个词组成,分为“封”和“狼居胥”。

其中的“封”就是“封禅”中的“封”,祭天的意思。(“禅”为祭地。)

“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地点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蒙古国的肯特山,也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狼山。不管真实地点是在哪儿吧,反正“狼居胥”确实就是一座山。

所以“封狼居胥”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这个地方举行祭天仪式”,而它背后涉及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霍去病远征匈奴、大获全胜的故事。

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再次发动征伐匈奴的大战,令卫青与霍去病各自领军,分两路横渡大漠,追击北部匈奴。此战中,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涉离侯,济弓闾”,跨过离侯山,度过弓闾河,进军两千余里,与匈奴的左贤王部接战,大获全胜,歼敌七万,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王,此外还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官贵戚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击,来到狼居胥山,便在山上建造祭坛祭天,又在姑衍山建坛祭地,以彰显大汉军威。

此战之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朝一举消灭了匈奴的剩余势力,从此北部边境的安全得到了长久的保障。

霍去病这一年二十一岁,英雄少年,真是不负冠军侯之号。可惜天妒英才,三年后(前117年)突然因病早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耳食记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一首怀古诗,写出了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与狂妄自大,写出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同时也写出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的伟业。

霍去病,西汉人,17岁被汉武帝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直取匈奴圣地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漠北之战21岁的霍去病与卫青各自率领骑兵五万,直捣漠北。霍去病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封禅乃是帝王之礼,历史上封禅的都是像秦始皇、汉武帝这般人物。但是汉武帝得知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加封卫青、霍去病二人大司马(类似于现在的总司令),可见汉武帝对他们为国征战天下的肯定。封狼居胥,这一封,更是洗刷了汉朝先祖刘邦白登之围和后来几十年同匈奴和亲的耻辱,重振大汉雄风。这次漠北之战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一生,接近三分之一都在同匈奴作战,战漠南通河西征漠北,如同bug一般的存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加上英勇善战的霍去病,这是要建立雄厚伟业的节奏啊。只可惜天妒英雄,23岁的霍去病就毫无征兆的病逝了,汉武帝十分悲伤,封他为“景桓侯”,他的陵墓也修成祁连山的模样,象征着他战功显赫,力克匈奴。

“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曹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