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前天,村主任王輝見了我開口就說:“哥,你這兩天就得給咱寫篇文章,把咱村的豆腐好好宣傳宣傳,讓它銷量更大,模式更寬,全面進入西安市區,成為廣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我回答:“現在情況不就很好嗎,每天車出車進,大家都很忙碌。”

他反駁說:“啥嗎。這還不夠,咱要改變遊村串巷小打小鬧局勢,朝大里做,朝強裡做,要全面進入西安市場。”

“疫情防控期間,這樣做合適嗎?吸引大量外來人員進村!就不怕病毒侵入村莊。”

王輝說:“合適,合適,合適!咱這是保供防疫兩不誤。”

“啥叫保供防疫兩不誤?”

“咱既保障了農產品的穩產供應,滿足了市民生活需求,又搞好了疫情防控工作,這不是保供防疫兩不誤是啥?!”

王輝還說,市委市政府2月17日就下發了緊急通知,要求各區縣、各部門要把農產品穩產保供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嚴格落實屬地責任,正確處理疫情防控和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之間的關係。切實樹立抓好當前農業生產就是為抗擊疫情做貢獻的思想,堅決不搞簡單化的“一關了之,一停了之”,要統籌抓好生產發展、產銷銜接、流通運輸、市場調控、質量安全等工作,儘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當前,咱村是疫情防控、發展生產兩不誤,來村躉豆腐車輛和人一律不許進村,嚴防疫情輸入,豆腐生產戶也不能遠去,嚴控疫情帶入。所有交易全在村口進行,對躉豆腐和發豆腐人員全面檢測、消毒、登記,並要求每人必戴口罩,做好防護。

我聽後回答王輝說:“是嗎?!那好,讓我考慮考慮。”

可怎麼寫呢?如何寫呢?我告別王輝後一直在心裡思考著。

我們村在終南山下,子午大道穿村而過,距西安市區20公里,村民進城抬腳就到,交通十分便利。便利交通,讓村民高興,也讓村民羞澀。高興的是出入方便,羞澀的是差別太大。便利交通,讓走出的村民看到了自己的缺點,沒黑沒明打工,不如守家挖金。“寧可下苦開採自己金礦,也不守著金山去尋寶藏”!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我們村在長安區黃良街道南2公里處,見子河從村潺潺流過,各種樹木環護周圍,優美環境讓人羨慕。

我們村較小,僅有500畝土地人口170戶。但我們村美名遠揚。在當地一提我們葛村大名,臨近處的人都豎大拇指誇耀。

“知道,知道,就是喔有名的豆腐村。”

我們村人說的“金礦”,就是指老先人傳承下來的傳統手工產業——磨豆腐。

甭小瞧我葛村豆腐,近幾十年,“葛村豆腐,溢香終南”在省、市、區新聞媒體經常“露面”,2017年11月4日還榮光地登上了中央級報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豆香縷縷是村莊標誌,也是村民致富希望。

我們葛村豆腐聞名遐邇,頗有天意。據村內老人介紹,“跑回回”時,我們的老祖先王順江、王順海、王順喜聽從“在朝人”的話,從王曲馬廠局連子舉家遷徙到回族人毀村棄土留下的田地上墾荒耕種。開枝散葉,形成村莊,沿用原回族村名——葛村。鄉親們稱現在村辦公室所在地“禮拜寺”,就是對這段歷史的記憶。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當初,老先人為解決生活溫飽,在圈畫到的土地上辛勤勞動,力爭多打糧食。可人的生活不僅要有糧食,還要有油鹽醬醋。為實現“過好日子”的理想,我們的祖先在遷移到的土地上搞起了家庭副業。

這副業,“本錢少,來利快,失敗了也不會傷元氣”;這副業,“輕車熟路,在局連子老先人已經經營好多年”;這副業,“發明創造淮南王,手工傳承上千年”;這副業,“人人需要好銷售,逢年過節好佳餚”;這副業,就是天下苦差下海打鐵磨豆腐之最後一項——磨豆腐。


說起磨豆腐,還真要多說幾句。在我國豆腐各地都有,大家也不陌生,大城小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它的身影。豆腐高蛋白、低脂肪,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豆腐營養豐富,補腎補脾,價格低廉,老少皆宜;豆腐是我國飲食界“國粹”。在我國年節習俗“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早已定型,人們把幸福的“福”和豆腐的“腐”緊密相連,做豆腐代表祈福。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我村老祖先在王曲馬廠就“營生豆腐賣買”,在葛村磨豆腐,發現此地土地肥沃,水質優良,做出的豆腐晶瑩剔透,色澤誘人,嬌嫩欲滴,柔軟滑膩,有滋陰壯陽,豆香醇爽,炒而不散的特性,吃一口想兩口,便廣種黃豆,操起舊業,點滷豆腐,沿村叫賣。我們葛村豆腐,口味獨特,營業豐富,保持黃豆天然清香,是宴席上一道不可或缺配菜或主菜;我們葛村豆腐,軟硬適中,柔韌勁道,因用柴火鍋燒,所以甘甜味中略帶鐵鍋燒的清淡苦味。當地過去流傳順口溜“葛村豆腐,子午酒,要看好娃朝北走”就是最有力的例證。現今又說“葛村豆腐好,葛村豆腐嫽,葛村豆腐美名不虛傳。如果酒席餐桌上一盤,大家都把眼瞪圓,緊盯豆腐不撒手,筷搛箸拿嘴咥完。你說葛村豆腐嫽不嫽,好不好?!”。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葛村豆腐”,因地下特有水質和王氏特有技法成全了特有品質。它白、嫩、筋、爽、甜、細、香;它久煮不爛,再煮不散,油炸不斷,鍋燉香甜,口感細爽;它白中透著細嫩,嫩中含著筋道,筋味拌有醇爽,爽味留有香甜;它手撫光滑如玉肌,輕壓彈性顯豐腴。無論燒湯烹菜都是上好佳品,在長安終南地區名聲鵲起。百十年裡,周邊民眾大番小事均用葛村豆腐。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在交通工具不發達時代,我們的祖先賣豆腐憑的是兩條腿。每天用肩挑豆腐擔,遊村串街進行糧食兌換,“每次二三十副擔子一起出發,走成長長一溜子,場面非常壯觀”。祖先賣豆腐出門腳沉,回來沉腳。有了獨輪車、架子車、自行車後,賣豆腐的場景隨之變化,但遊村串巷豆腐兜售仍在依舊。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磨豆腐,賣豆腐,始終是我村人眼前的“金礦”。自村莊形成以後,“葛村豆腐”這一名號就推進著我村發展。有道是:


舊社會,跑單幹,

村民獨戶家中幹。

互助組,合作社,

豆腐手藝在擴大。

人民公社大躍進,

集體生產共前進。

改革開放生活力,

葛村豆腐更加紅。

走街巷,進食堂,

還在超市數錢忙。

經濟發展大解放,

婦女經商新時尚。

如今你在葛村看,

婦女都在豆腐房。

磨豆腐,賣豆腐,

心悅臉笑皆幸福。

無論社會咋變革,

豆腐手藝在傳承。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2004年子午大道開通後,我們村豆腐銷售開始進入新環節,省、市、區新聞媒體的頻頻報道,讓“葛村豆腐”傳揚千里。有條件的“城裡人開私家進村購買”,從而喚起村民批發豆腐意識,但因市價,購者稀少,僅有臨近超市和菜店躉售。這就如同“黑豬肉銷售,享用的人始終享用”。儘管如此,我們村依舊“日來磨走百車豆,年去贏得萬民康”。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為打破瓶頸,2017年村上成立“經濟合作社”,把古法豆腐生產當作增加村民經濟收入的產業來抓,兩年努力,原地踏步。2019年下半年政府又投資145萬元在“花園鄉村”建設工作中,特意給村建起“豆腐廣場”,把“葛村豆腐”品牌大力宣揚。

己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染者數萬,眾慌恐,舉國防,皆閉戶,道無車舟,萬巷空寂,都府缺腐。有好事者,慕名躉購,“三千五千需,三萬五萬要,村口裝上車,隨即運輸去”。

政府因勢利導,依據我們村實際,要求村幹部“把農產品穩產保供作為政治任務落實”,在作好防疫控疫工作的同時,抓好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生產銷售正常,流通運輸正常。

一場防疫控疫戰鬥,瞬時改變了我“葛村豆腐”百十年兜售模式為躉售。村副主任王輝很激動,他一見我就“佈置”給我寫文章宣傳“葛村豆腐”的任務。我經再三考慮,在電盤上碼出了這些文字。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新冠肺炎疫情的群防群控,阻擋住人們外出流動腳步,也阻擋住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為西安都府居民能有豆腐可吃,菜商菜販雲聚我村,“有多少豆腐要多少豆腐”,使我們“葛村豆腐”生產戶在庚子正月競相加工生產,每日凌晨三四點鐘,我們村口疫情防控值守點前,車來車往,商論數量,談議價格,輕聲細語,豆腐批發形成早市,四五百板豆腐從這裡運往西安市區,“葛村豆腐”在西安城中不僅留存美名,也使西安城中市民品出美食!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看,躉豆腐的車來了,有輕卡,有面包,更有小轎車!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村口疫情防控值守點的值班人也很忙碌,跑前跑後,為過往車輛消毒殺菌,給躉豆腐人和發豆腐人檢測體溫、登記信息、防控疫情。

我們葛村的村口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形成豆腐批發早市。疫情,讓我們“葛村豆腐”完全躉售,庚子新春的正月,註定永生難忘!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散文 | 疫情,讓“葛村豆腐”躉售


王琢 陝西長安黃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