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咪蒙离开之后,自媒体变好了吗?


咪蒙离开之后,自媒体变好了吗?


1


2015年12月12日晚,我跟朋友一边做足疗一边喝茶。正聊着,发现朋友表情渐渐严肃起来,我问怎么了,他说你看朋友圈。我刷了一会,发现朋友圈被一篇名为《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的文章开始疯狂刷屏,如同大坝决堤,根本堵不住滔滔洪水。


半夜12点我准备睡觉的时候,接到某大号编辑电话轰炸,接起来几乎是喊着的说,你不是很能怼人吗?就照着咪蒙这篇逻辑也来一篇,骂谁都行,只要刷屏!现在就起来写!我完全没有说话的时间,他挂了之后就给发了个大红包说,预付稿费。


他可能忘记还欠我一笔稿费,虽然已经半年了。


那天晚上我磨蹭到凌晨4点发了稿子给他,我睡醒之后是9点,发现文章已经在8点多推送了,阅读量在两万多。再次醒来被外卖电话叫醒,我又看了一下阅读量,破了100000+。对于一个百万级粉丝的大号来说,这并不算什么。


傍晚的时候编辑跟我说,不行,爆不了。然后他开始指责我文中渲染的情绪不够,在「骂人」这个点上没有挑起读者的神经和刺激到敏感点,骂的不够狠,不够巧妙,也不够段子化。他还生动的给我举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要幽默与犀利的同时还夹杂讽刺和玩味,要用文字把读者的情绪玩弄于股掌之间,如同过山车一样高潮迭起,又如惊涛骇浪一样大呼爽死了。


我目瞪口呆:别说了,我都有画面感了。


吐槽甲方我的确比咪蒙先一步,写作逻辑和思路都是按照咪蒙的套路来的,其实很管用。从数据表现上来说上身很快,最终定格的数据对比以往来说是涨了的,但是没有刷屏的确如编辑所说,这只是一篇合格的适应新媒体传播的文章,距离爆文还很遥远。


事后总结了一下,吐槽和骂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吐槽某一个现象或者某一种群体,有可能读者还听不出来。因为吐槽不是骂街,是一种不带脏字的挤兑人家,是说话艺术。但就算直接骂人也有一定的技巧,不是骂人的人骂爽了,你得让听你骂的人听爽了才行。


我骂了,没爽。听我骂的人,也没爽。


后来咪蒙又出了《致low逼》和《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傻逼甲方》两篇阅读数据均达到百万级,依然刷屏。


2


虽然说咪蒙最火的那几年已经是公众号红利期末尾,她照样可以按照写作套路和用户情绪刺激到大众,引起病毒式传播。三观不正和公式化写作的吐槽并没有影响咪蒙团队的创作激情,反而后期在内容策略上更加有攻击性。


2017年参加一个媒体举办的新媒体写作沙龙,我就以咪蒙的现象做了专题分享。即便是很多从事新媒体写作的业内人,也只是对咪蒙的写作套路高度敏感,尽管媒体早就深度报道过咪蒙的背景,山大高才生,南方系媒体出身,在做公号「咪蒙」之前,咪蒙已经是一个专业且非常能写的业内人士了。很多年前她还在韩寒的《独唱团》上发过文章,当时发稿是韩寒发出的邀约。但是业内人还是自动忽略了咪蒙的硬件实力,盯着她的套路去了。


当写作可以在生意上达到平衡的时候,那么它是不是文化输出已经不重要了。在深圳开过公司的咪蒙早就尝尽人间疾苦了,到北京之后一无所有的咪蒙只有一个目的:暴富。


公众号红利爆发的时候,连微信之父张小龙也说过,公众号存在的目的是信息传递,并不是要打造内容生意的。很显然,张小龙也没预估到公众号在内容生态和商业开发上有着这样的潜力,更没有想到公众号发展为个体自媒体之后,写作几乎没有了门槛。


咪蒙的写作套路火了之后顺利成为自媒体女王,还推出了「教你月薪5万」的写作课。尽管一直被吐槽三观不正也并没有阻挡她疯狂上升的人气,以及广告主的强烈青睐。并且从内容生意开始发展到影视等多维度商业方面的试水。


一直顺风顺水的咪蒙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迫退出自媒体吗?


有一个比较预警的信号是,咪蒙受邀政府关于舆论言论正能量的座谈会,咪蒙还在会上发表了自媒体的责任和传播正能量的使命。但是没想到后来旗下账号「才华有限青年」发布的一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直接断送了咪蒙以及「咪蒙品牌」。


杨乐多算是咪蒙的关门弟子,那篇被全网吐槽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在写作逻辑和行文套路上可以说得到了咪蒙的真传。文章结构以小人物的故事化为缩影,为了刺激大众情绪燃点,编纂了情节使其成为一个剧本化的文学创作。打着纪实文学的旗号在做编剧的工作,推出之后全网愤怒席卷而来。


对此咪蒙首先关停了微博,并宣布公众号暂停更新两个月。再后来2019年2月份咪蒙公众号就自主注销了,随后全网咪蒙新媒体矩矩阵陆续被销号,干干净净,就好像她从来就没出现过一样。


3


咪蒙离开之后,自媒体变好了吗?


一年之后,我们似乎又见到了「咪蒙」。前不久自媒体圈连续的爆款均有同一个团队打造,其中公众号「青年大院」率先以《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开始翻滚刷屏朋友圈。因为太火也被各大同行开始扒皮,文章内容歪曲历史,将33年前大兴安岭的灾难形容成讴歌主义,价值观崩塌。


但,「青年大院」并不以为然。在后来举证公众号连续的陷入了洗稿和抄袭的风波中,主创更是言辞激烈的怒怼争议,在写作风格上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任何反省和悔改的意思。


这种强大的自信不是来源于创作水平,而是团队对于阅读群体的精准把控,以及操控情绪的G点依然是新媒体传播的主流。咪蒙离开之后,自媒体并没有变好。最起码没有变得跟我们预想的那样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去年外界对于微信的「吐槽」声音越来越多,大多是觉得微信作为一款互联网社交产品这么多年迭代进化太慢了。公众号诞生以来在用户运营和阅读量上也一直被外界吐槽,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微信团队太佛系了。


拖了很久的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上次短暂的内测以后也没有下文了。张小龙对于今日头条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似乎并不担心。2019年1月份的微信公开课演讲上,张小龙又重复了一遍:公众号还是一款好用的内容工具。2020年1月份干脆直接缺席。


对于新媒体内容行业总是被搅浑水,张小龙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做减法工作。今日头条冲着流量去,那么公众号就要做内容沉淀和经营高质量用户。短视频已经促使很多公号写作者出走去做抖音,公众平台依然没有做出激烈的应对,还是在持续的做减法。


我一直很看好公众号,是因为它正在慢慢进化成更为成熟和理智的工具,并且是一个有着独立价值观的平台。公众号不会因为流量焦虑就开始大肆做信息流,或者支持和引导运营者开始「头条化」,因此导致创作者渐渐丧失热情和初心。


因此在公众号上还是有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坚持独立发声和创作,而经常打开公众号的读者也是被筛选过的优质用户。平台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和创作环境。


张小龙说过,每天都有好几万人教我如何做产品。但是微信依然是目前最伟大的社交产品。


4


以「青年大院」为首的自媒体矩阵号能经常出爆款文章,除了团队对于用户群体定位明确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舆论环境提供了东风。


咪蒙横空出世的时候吐槽情绪为燃点,后来开始主攻男女情感和家庭选题,主要放大矛盾和相对刻薄的情绪化写作。渣男、出轨、小三、婆媳关系等等几乎是自媒体圈写过无数的选题,经久不衰。


风向开始变化是从去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爱国主义风潮运动,舆论导向从微博开始蔓延到自媒体,加上澳洲几个月大火不灭,终于让某些不怀好意的自媒体借了东风。


1月份,新冠疫情开始蔓延,响应政府号召大家在家自我隔离。「大院青年」矩阵自媒体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开始一顿猛如虎的操作,陆续推送了《武汉的悲剧,我在日本看了遍重播》、《疫情中的日本,不全是你想象的那样》、《不要出门,不要唱赞歌,不要忘记正遭受的苦难》等文章。内容风格涵盖牛逼小粉红视角,主打理性科普角度以及走批判型公知风格。


这类目的明确的针对人群定位来投喂专属内容,在选题上完全是根据当下的舆论环境和风向来判断的。来自鹅厂的朋友说,公众号一直在努力做好一个内容创作平台,不会因为几粒老鼠屎而背锅。


公众号平台方在佛系运营,几乎是所有互联网产品中迭代更新最慢的了,但是内容随着风向和传播规律变的却特别快,还会因为不同时间的特点进化出一批妖怪出来。


咪蒙离开之后,自媒体并没有变好。但是大家能看到的是,在信息和内容「大跃进」的时代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作者在蛰伏创作,也有很多优秀的读者在认真阅读。


在一个所有人都在比快的年代,慢下来反而是一种是奢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