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千里江陵一日还”真有这么快吗?是写实还是浪漫?

l湖湘客


“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是肯定没有这么快。二是此诗的确体现了作者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回答很简单,但要究其原因和理由,还须多讲几句。

此诗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玄宗的儿子永玉李璘奉他父亲的命令,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安史叛军。李白被招致在他的幕府。

这时候,李璘和他的已在灵武做了皇帝的哥哥李亨——唐肃宗,各怀野心,发生内讧。结果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被这件事所牵连,与唐肃宗乾年元年被判处流放夜郎。

诗人写此诗时的惊喜之感和思乡之情

李白去夜郎,是溯长江而上,第二年,路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就遇赦得回。而这首《早发白帝城》就是遇赦后,在归途中写的。

不难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激动的,愉悦的。被牵扯流放,诗人心中除了委屈悲愤,更有对家乡的不舍;诗人还未赶到夜郎,在途中接到赦免的通知,可以再回故乡,这种得到赦免的惊喜之感,和回家乡的迫切之情,让诗人不禁要抒发一下情怀。

所以这首《早发白帝城》,短短的28个字,以轻松的旋律表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千多年以后,读者来读它,还仿佛是身临其境,轻舟快驶,乘风逐浪而进。

似乎是对《水经注》文字的改写,却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

读到这首诗,自然会令人想起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有名的《江水》那一段。

为方便条友阅读,现节录一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灵,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歌者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把《早发白帝城》和《水经注》的《江水》一段相对照一下,不难发现,是这首诗的前两句,似乎是《水经注》文字的改写,但是读起来并没有抄袭的感觉,而是活泼泼地表达了李白的思想感情。像这样的利用成语或典故,确实能收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白帝城就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滨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离开了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峰高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空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来过的地方。

“朝辞白帝”是成语,而“彩云间”三个字加的很好,它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还有天气好,心情舒畅。

诗人用极为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归途的愉悦心情。

诗人是“早发白帝城”,江陵(今湖北江陵)还没有到。就接赦而返回。诗中所说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从字面看来,是沿用《水经注》的旧说,可是却有它崭新的内容:用来表达归途中喜悦的心情。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这千里迢迢的江陵城啊,一天就可以回去了!”这显然是心情极度兴奋时的夸张的语句。

古代航行的是木帆船,从奉节到湖北江陵,纵然是顺水顺风,顶快也得三两天,一天赶到是万不可能的。好在李白这时并没有到江陵,只是表示一种意愿,怎么说都可以不受限制。

从前两句叙述中,诗人充分的抒发了感情,也让下两句能更好的产生新的意境。

在三峡两岸的山中,原来是有猴子的。《水经注》中,引得当地民歌也印证了这一点。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岸边山上到处有猿猴在啼唤。一处接着一处。第三、四两句,诗人写的就是这一情景。

在不断的猿声中,轻舟飞驰过了万重山;出峡以后就听不到猿声了,可是令人产生了另外的遐想,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已经开阔,可以顺流而下了。

这是多么开朗豪放的胸怀,多么勇往直前的形象!


文子心语


是浪漫主义的吧,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作者和全诗的风格。

首先是作者。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誉为“诗仙”,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通常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诗歌里的形象,素材,艺术手法等也都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的特征。

我们回到这首诗来看,其实每一句都体现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地理位置比较高是没错的,但是你说在彩云间呢,多少也不是写实的。这里是为了突出白帝城的高。

“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到江陵(湖北荆州)大概有1200里(郦道元《水经注》),那千里这个距离是不夸张的,但是,真的能一日就到达吗?肯定不是,有网友算过,根据长江流速,不上岸吃饭休息也得两三天。所以这里为了突出三峡水流的快。或许也和作者的心情有关系:因为这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到达白帝城时突然收到赦免的消息,于是乘舟下江陵。你说,他的心情能不飘起来吗?

“两岸猿声啼不住”——想想也是,两岸的猿猴再多也是没法达到这个效果的,而且这也是为了烘托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肯定也不是写实啦,是为了突出行舟速度快。

综上所述,“山千里江陵一日还”不是写实,而是浪漫。


木桃记


李白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古代交通不便,千里江陵,一日真的可还吗?

“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上告别地势高耸的白帝城,就好象从缭绕的彩云间飘下来一样;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能到达了。两岸猿猴接连不绝的啼叫声还在耳边回荡,轻快的小舟已经驶过了连绵不断的万重山峦。

这是一般的解释,把“还”译为“到达”,可能是为了普及的原因,用“到达”比较简单明了;其实“还”的解释是“归去;归还”。“归还”多指物或“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回报”,这里可以抛开不谈。到底“千里江陵”能否“一日还”,有没有那么快,全在这个“还”字上。

我的回答是有那么快,一日能“还”!为什么那么快,容我细细道来:

“还”在这里作“归去,回去”解,而不是“回来”,

“还”,正常的理解是“去了再回来”,这就是一个来回,双程;可在此处,不是“回来,从原点出发再回到原点”,而是“回去”,只是单程。

  • 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就得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诗的作者大诗人李白说起:

安史之乱期间,身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的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带水师东巡,被定性为“谋反,贬为庶人”;彼时李白在其水师幕府,受牵连被捕下狱;乾元二年(759年)春,被判流放夜郎。这首诗就是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白帝城,忽然遇赦,立马乘船东下江陵,惊喜交加之余写下的。

要说李白命挺好,不愧为“谪仙人”,老天还是多少有些额外的怜惜和眷顾的:古时的大赦可不是时时有,那可是纯碰运气。只有在新皇登基或册封皇后皇子时;在改年号尊号时;在军队打了大胜仗时或者举行重大祭祀时;还有就是出现非正常的自然现象时(如灾异或祥瑞),才有大赦。李白前脚离开,后脚天下大旱,唐肃宗为了尊崇自汉以来统治者就奉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外也是为了庆贺新立皇太子,就下了一道大赦令,李白作为政治犯,也在赦免之列。

他从江陵那边来,回到江陵那边去,可不就是单程?他又不用再回白帝城,白帝城只是他流放途中的一个驿站。你看,早上的云彩叫“彩云”,辞别白帝城就象是从彩云里飘然而下;小舟不叫小舟,叫“轻舟”,两岸青山倒退,猿声渐远,这轻舟不是行,简直是在水上飞!一是形容小船之快,更主要是表现作者的心情!侥幸逃脱流放的厄运,又惊又喜,归心似箭!

夜郎那时可不是个好地方,蛮荒之地,流放之所,不是地狱,也是炼狱;李白不是给“左迁”此地的王昌龄写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么?对贬谪的官员朋友都用“愁心”,更别说轮到作为犯人的自己了。

所以说这里的“还”是回去,回到的意思,单程;而不是“去了再回来,双程”。类似的诗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应该是一个意思。

白帝江陵,千里之遥,一日能到吗

白帝城,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至今白帝山上仍有白帝城故址。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还包括七百里三峡。按理说是一日到不了的,就算是“八百里加急”,累死几匹马,把人累昏了也到不了。可是,陆路不行,我们的大诗人走的是水路啊!就是图个快!险滩风浪都不在乎了,可见其心情之急切!

郦道元在《水经注•三峡》中记载“自三峡七百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许,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就是说即使骑着快马,乘着疾风,也不如船快,船可以“朝发暮到”。

而且,李白是从上游的白帝城出发,往下游的江陵,白帝城高耸如入云间,形容其落差之大;水流急速,轻舟若飞,如离弦之箭。所以说起早贪黑,顺风顺水,千里江陵,还真是一日能到达的,当然,对李白来说,是“还”,是归去,是回家,三峡的惊涛骇浪也挡不住他急切的归心,流畅飞驰的轻舟就是他放松飘逸的状态。

总结

基于以上原因,“千里江陵一日还”能做到,轻舟行于水上,真有那么快;是写实而不是浪漫。


hyg陌上花开


在“安史之乱”时期,李白加入永王的队伍想跟着去平叛,怎知永王却打起了纂权的主意,唐肃宗打败永王后,李白就被流放了。李白是个什么人啊,高傲到不得了,皇帝叫他他都不理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仗着自己文化不错,一心想当个高官。

古代一般出现大事的时候,比如大旱大灾,新帝登基之类的,都会大赦天下。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正好遇上了这么个好事,你想想,自己有一身才华,莫大的理想,应该要报效国家才对,现在呢,弄了个罪名在身,还要被流放,突然之间从有罪之身到恢复自由,心里有多少感慨啊。这首诗就写在他被赦免之后。

一、李白心里面真是五味杂陈,也不知道怎么去形容。

二、李白是浪漫派诗人,作品极具主观性,而且想象力丰富。

二者结合,就写出了这一首轻快的诗。正所谓无罪一身轻,我还要报效国家呢。再说唐代建筑平均也就2层半高左右,李白怎么写,“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被李白的想象力弄出来的还有很多,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以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主要是表达了李白此时被释放的轻松心情,加上他一贯的浪漫作风结合而成。



不才邹某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件事是真的,还真不是李白夸张,下边我列举两个证据:

1、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的《最能行》

杜甫晚年寓居夔州,写下了很多传世名作。《最能行》《负薪行》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反映老百姓疾苦的。《最能行》描写的是当地水手的生活,夔州当地男子不愿意读书考取功名,愿意在长江上操船为业。诗中有这样两句: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到达江陵这件事,杜甫在这里亲眼见到了,他这才相信是真的。可以看出来,杜甫没有亲眼见到时也是怀疑的,现在他相信了。杜甫这首诗是写实的,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可信。但是孤证不立,我们再看一条证据。

夔州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用词是要有出处的,有出处才典雅。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杜甫这句“朝发白帝暮江陵”有同一个出处,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三峡》这一章。在重庆博物馆的三峡展厅,入口就是这篇文章。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写的是科学著作,他没有李白的经历,也没有李白的心情,人家没有必要夸张,所以可信。

三峡

3、李白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

这首诗我们熟知的名字叫《早发白帝城》,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下江陵》。安史之乱时,李白投靠了永王李璘。公元758年,李白因为永王李璘案被发配夜郎。公元759年,李白到达白帝城,此时朝廷大赦天下,李白也被赦免。李白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到达江陵后做了这首诗。这首诗既写李白的真实经历,也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只不过契合度太高,显得不着痕迹。其实即便没有李白这句诗,只看郦道元的文章和杜甫的诗,这件事也是可信的。

白帝城

所以,从以上分析来看,“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可信的,不是夸张。退一步说,即便李白是纯用典,他根本没走这么远就把诗写完了,我们从郦道元的文章和杜甫的诗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这件事也不是夸张。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分享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千里江陵一日还”真有这么快吗?是写实还是浪漫?

“千里江陵一日还”,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绝句。

如果要准确、正确的解答“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写实?还是表达一种浪漫的情怀?不仅要通读解析全诗,还要对李白创作时代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做出最客观最全面的解释。

一、李白写《朝发白帝城》的历史背景:

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几度胁迫李白(有李白诗句“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为证),李白也曾几度犹豫,终无奈入其幕府。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夜郎。在取道四川赴贬地途中,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得到自己被诏赦的消息,一时惊喜交加,随即泛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是写李白得到得到诏赦消息后,怀着兴奋喜悦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后,一路怀着喜悦畅快的心情,还返江陵途中的一路情景描绘。

二、李白在写《朝发白帝城》时,一路在还返江陵途中,透露出“诏赦”后的喜悦之情。

1.《朝发白帝城》写作前,李白因“永王璘案”带来的悲愤,绝望的心情。

可以想象,李白当时被流放夜郎的一路之上,内心除怀着压抑、也必然会充满着被牵连冤枉的激愤之情。但李白想着自已的人生理想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包袱,得不到施展,心灵深处该是何等的悲凉和凄楚。李白如果正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变成现实,带来的人生“灾难”,将是无边的苦难。

2.《朝发白帝城》创作时,李白因突然被“诏赦”,真如枯木逢春。从晦冥中,诗人李白看到了光明的生命曙光。

这点,我们可以从李白《朝发白帝城》的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得到验证。句中所生动描写的“彩云间”不难看出,李白并没有客观的直接描写白帝城的地势之高之雄伟,而是通过“彩云间”来衬托,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

但“彩云间”字词的应用,也显露出李白难以直言的陈述,以及难以言表的兴奋喜悦之情。

白帝城由黑夜到黎明,天空由黑暗到光明的日出景象。而“彩云间”,恰恰是反映出,太阳从黑暗中喷薄而出,也真处在太阳初灿时表现出的景象:天空中那万道霞光的绚烂美景。也真好体现了李白因历经“永王璘案”后,由黑暗的深渊,走向光明灿烂的人生曙光。

从以上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的绝句写作背景,及写作境遇分析后,再回过头来看“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不是可以清晰客观的,真实的分析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描写,所真实表达的原意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的真实的意图,不是真实的描写行船的速度之快:千里江陵可以一天内到达……

而是表达:

1.诗人李白通过“舟行快速”和“旅程的短暂”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李白一路洋溢的畅快心情。

2.“千里”到“一日”还,从遥远的空间与以相对的短暂悬殊的时间做对比,表达出诗人李白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对行舟的“一日千里”的“急切返还”的心愿描绘,表达出诗人李白一路内心的轻快和愉悦的心情感受。

3.“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反映出诗人李白借用极其夸张而浪漫手法,表现出一路返还的旅程畅达,并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所迸发出来的激情及迫切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愿。

通过以上李白《早发白帝城》的绝句创作时代的历史背景解读和了解,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客观的解释出“千里江陵一日还”他所描写的句意,不是实指“千里的江陵一日可以到达”,而是采用夸张的浪漫描写手法,通过“船快心情更畅快”的内心比喻,表现出诗人李白在“诏赦”后,一路还返旅途上的轻松而愉快的心情,以及迫切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愿。





沿流溯源


朝迟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公元759 年写的。

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使天下大乱,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登基。唐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也不断的招兵买马蠢蠢欲动。李白是天下闻名的诗人,李璘是李白的“粉丝”,他希望李白能加入自己,为自己造势。

李白一生的理想是投身仕途,却苦于无门,永王李璘的召唤,使他又有了雄心壮志。

李白在李璘的手下做事,为其做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诗。可惜,李璘招兵买马的事,被唐肃宗李亨得知,并以反叛之名加以清剿。李白被抓获入狱,用杜甫的话说,李白面临“世人皆曰杀”困境。

半年后,李白被判长流放夜郎。面对远赴夜郎的漫漫长途,经历了牢狱之灾一无所有的李白心如死灰。

好在公元759年2月,神州大旱,朝廷因此大赦天下。李白流放经过了一年另三个月,已经走到了巫山。李白得到了被释放的消息,心里被压抑已久的心情,忽然晴朗起来,他急切地乘上一只扁舟,踏上了回归的路程。

所以,这首千古名诗,是李白写自己归心似箭的真实心情。那时的他根本没有心情去浪漫。


路遥lgy


我感觉是浪漫,我给大家分析为什么不可能是写实。

1.首先我们要了解白帝城到湖北荆州到底有多远。《水经注》里写,这段距离有1200里,唐朝地图上显示是860、里,这都是长度单位的问题,按现在的测量,水路长度大约是400公里左右。一 有了距离,再来看时间。朝辞白帝,暮至江陵,古代的一天以日出日落为记,所以,并不是24小时,大约14小时左右。

忽略掉误差,理论航速也出未了。在船上粮食准备充足,李白不用下船吃午饭,船夫技术和船的状况让整个航程零误差,以及排除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行程耽搁情况。李白的船,必须达到28.5km/h,才能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28.5km/h的速度感觉并不快。但是现代客轮航速也就16节~20节(1节等于1.852km/h),上海到旧金山的远洋渡轮航速为36km/h,琼州海峡近海轮船速度20km/h。28.5km/h的速度从当时的造船技术和水运情况来看,大概是很难实现了。

2.船遣、水速与风速

单靠船力达不到理论速度,如果考虑了风速和水速加持,又是什么情况呢?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长江的水速大概在2.5m/s,也就是时速9公里。船只顺水而下的情况下,用28.5减去9,要求船的静水速度达到19.5km/h就够了。即使是这样,也需要船夫以静水中5.5m/s的速度,持续航行400公里。仔细想想,还是不可能实现。再加上风速呢?遗憾的是,《早发白帝城》故事发生在三月份,每年这时长江中下游刮的是东南季风。船顺流而下处于逆风,反而给船只增加阻力。在这种情况下,船夫如果没有“石乐志”,想必不会像杜甫说的那样“欹帆”而行,以便把风阻降到最低吧。就算唐朝的水文条件比现在好,水流更大,也不能让船速再提升多少,“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言壮语,终究只是李白乐观的想象。李白毕竟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都能写,“千里江陵一日還”又算得了什么,只耍他愿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福尔摩小黑


虽然李白很浪漫,有时会吹牛,但我们不能就此武断他永远在吹牛,还是要有一些科学的精神。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看一看从哪里出发,到江陵是否有千里,是不是真的一日可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也就是白帝城,故址在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江陵是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走的是水路。

白帝城到江陵,按照今天的测算,走长江水路约330公里。唐时的一里换算成今天的里程,众说纷纭,一般的看法在0.4-0.5千米之间,也就是说,李白诗中的“千里”,要是认真点看待,应是400-500公里,比330公里多出了一些,但水分也不是很大。

那么,白帝城到江陵,是不是可以一日达呢?我们来看看郦道元的《三峡》是怎么说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这里看起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确实是可以的。

古时船速一般为15-25km/h,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速达到了40km/h,唐代正常情况下应该达不到这样高的船速。但白帝城到江陵自西向东顺水行船,尤其中间还有三峡这样的存在,用8小时跑完330公里也不过需要40多公里的时速,并非夸大其词。

可见,“千里江陵一日还”是真的有可能这样快的。李白虽然经常吹牛,但这件事他八成是没有吹牛的。


小牛在云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e8723d9a04d487b9b2b57a8b6b0f35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