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千里江陵一日還”真有這麼快嗎?是寫實還是浪漫?

l湖湘客


“千里江陵一日還”,一是肯定沒有這麼快。二是此詩的確體現了作者李白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

回答很簡單,但要究其原因和理由,還須多講幾句。

此詩出自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發生以後,唐玄宗的兒子永玉李璘奉他父親的命令,在江南起兵,準備北上抗擊安史叛軍。李白被招致在他的幕府。

這時候,李璘和他的已在靈武做了皇帝的哥哥李亨——唐肅宗,各懷野心,發生內訌。結果李璘兵敗被殺。李白也被這件事所牽連,與唐肅宗乾年元年被判處流放夜郎。

詩人寫此詩時的驚喜之感和思鄉之情

李白去夜郎,是溯長江而上,第二年,路經三峽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就遇赦得回。而這首《早發白帝城》就是遇赦後,在歸途中寫的。

不難想象,此時作者的心情:是激動的,愉悅的。被牽扯流放,詩人心中除了委屈悲憤,更有對家鄉的不捨;詩人還未趕到夜郎,在途中接到赦免的通知,可以再回故鄉,這種得到赦免的驚喜之感,和回家鄉的迫切之情,讓詩人不禁要抒發一下情懷。

所以這首《早發白帝城》,短短的28個字,以輕鬆的旋律表達出詩人愉快的心情,千多年以後,讀者來讀它,還彷彿是身臨其境,輕舟快駛,乘風逐浪而進。

似乎是對《水經注》文字的改寫,卻起到了“推陳出新”的作用。

讀到這首詩,自然會令人想起酈道元的《水經注》裡有名的《江水》那一段。

為方便條友閱讀,現節錄一下: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有時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靈,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歌者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把《早發白帝城》和《水經注》的《江水》一段相對照一下,不難發現,是這首詩的前兩句,似乎是《水經注》文字的改寫,但是讀起來並沒有抄襲的感覺,而是活潑潑地表達了李白的思想感情。像這樣的利用成語或典故,確實能收到“推陳出新”的效果。

白帝城就在奉節縣,它建築在高山之上,濱臨長江,距瞿塘峽很近。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離開了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見群峰高入雲天,早上告別了的白帝城,已經看不見了。天空晴朗,五彩繽紛的雲霞,輝映在剛才來過的地方。

“朝辭白帝”是成語,而“彩雲間”三個字加的很好,它不僅形象鮮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急,舟行速,地勢高,距離遠;還有天氣好,心情舒暢。

詩人用極為誇張的手法來表達歸途的愉悅心情。

詩人是“早發白帝城”,江陵(今湖北江陵)還沒有到。就接赦而返回。詩中所說的“千里江陵一日還”從字面看來,是沿用《水經注》的舊說,可是卻有它嶄新的內容:用來表達歸途中喜悅的心情。

如果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這千里迢迢的江陵城啊,一天就可以回去了!”這顯然是心情極度興奮時的誇張的語句。

古代航行的是木帆船,從奉節到湖北江陵,縱然是順水順風,頂快也得三兩天,一天趕到是萬不可能的。好在李白這時並沒有到江陵,只是表示一種意願,怎麼說都可以不受限制。

從前兩句敘述中,詩人充分的抒發了感情,也讓下兩句能更好的產生新的意境。

在三峽兩岸的山中,原來是有猴子的。《水經注》中,引得當地民歌也印證了這一點。船在江中流駛如飛,岸邊山上到處有猿猴在啼喚。一處接著一處。第三、四兩句,詩人寫的就是這一情景。

在不斷的猿聲中,輕舟飛馳過了萬重山;出峽以後就聽不到猿聲了,可是令人產生了另外的遐想,儘管兩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輕舟如箭,已經越過了一切艱難險阻,前途已經開闊,可以順流而下了。

這是多麼開朗豪放的胸懷,多麼勇往直前的形象!


文子心語


是浪漫主義的吧,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作者和全詩的風格。

首先是作者。作者李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譽為“詩仙”,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他的詩歌通常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詩歌裡的形象,素材,藝術手法等也都具有浪漫主義藝術的特徵。

我們回到這首詩來看,其實每一句都體現著浪漫主義的色彩。

“朝辭白帝彩雲間”——白帝城地理位置比較高是沒錯的,但是你說在彩雲間呢,多少也不是寫實的。這裡是為了突出白帝城的高。

“千里江陵一日還”——白帝城到江陵(湖北荊州)大概有1200裡(酈道元《水經注》),那千里這個距離是不誇張的,但是,真的能一日就到達嗎?肯定不是,有網友算過,根據長江流速,不上岸吃飯休息也得兩三天。所以這裡為了突出三峽水流的快。或許也和作者的心情有關係:因為這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到達白帝城時突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於是乘舟下江陵。你說,他的心情能不飄起來嗎?

“兩岸猿聲啼不住”——想想也是,兩岸的猿猴再多也是沒法達到這個效果的,而且這也是為了烘托後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萬重山”肯定也不是寫實啦,是為了突出行舟速度快。

綜上所述,“山千里江陵一日還”不是寫實,而是浪漫。


木桃記


李白說"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古代交通不便,千里江陵,一日真的可還嗎?

“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一句,全詩如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上告別地勢高聳的白帝城,就好象從繚繞的彩雲間飄下來一樣;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就能到達了。兩岸猿猴接連不絕的啼叫聲還在耳邊迴盪,輕快的小舟已經駛過了連綿不斷的萬重山巒。

這是一般的解釋,把“還”譯為“到達”,可能是為了普及的原因,用“到達”比較簡單明瞭;其實“還”的解釋是“歸去;歸還”。“歸還”多指物或“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回報”,這裡可以拋開不談。到底“千里江陵”能否“一日還”,有沒有那麼快,全在這個“還”字上。

我的回答是有那麼快,一日能“還”!為什麼那麼快,容我細細道來:

“還”在這裡作“歸去,回去”解,而不是“回來”,

“還”,正常的理解是“去了再回來”,這就是一個來回,雙程;可在此處,不是“回來,從原點出發再回到原點”,而是“回去”,只是單程。

  •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就得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從詩的作者大詩人李白說起:

安史之亂期間,身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的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帶水師東巡,被定性為“謀反,貶為庶人”;彼時李白在其水師幕府,受牽連被捕下獄;乾元二年(759年)春,被判流放夜郎。這首詩就是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白帝城,忽然遇赦,立馬乘船東下江陵,驚喜交加之餘寫下的。

要說李白命挺好,不愧為“謫仙人”,老天還是多少有些額外的憐惜和眷顧的:古時的大赦可不是時時有,那可是純碰運氣。只有在新皇登基或冊封皇后皇子時;在改年號尊號時;在軍隊打了大勝仗時或者舉行重大祭祀時;還有就是出現非正常的自然現象時(如災異或祥瑞),才有大赦。李白前腳離開,後腳天下大旱,唐肅宗為了尊崇自漢以來統治者就奉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外也是為了慶賀新立皇太子,就下了一道大赦令,李白作為政治犯,也在赦免之列。

他從江陵那邊來,回到江陵那邊去,可不就是單程?他又不用再回白帝城,白帝城只是他流放途中的一個驛站。你看,早上的雲彩叫“彩雲”,辭別白帝城就象是從彩雲裡飄然而下;小舟不叫小舟,叫“輕舟”,兩岸青山倒退,猿聲漸遠,這輕舟不是行,簡直是在水上飛!一是形容小船之快,更主要是表現作者的心情!僥倖逃脫流放的厄運,又驚又喜,歸心似箭!

夜郎那時可不是個好地方,蠻荒之地,流放之所,不是地獄,也是煉獄;李白不是給“左遷”此地的王昌齡寫過“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麼?對貶謫的官員朋友都用“愁心”,更別說輪到作為犯人的自己了。

所以說這裡的“還”是回去,回到的意思,單程;而不是“去了再回來,雙程”。類似的詩句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都應該是一個意思。

白帝江陵,千里之遙,一日能到嗎

白帝城,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至今白帝山上仍有白帝城故址。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兩地相距一千二百里,還包括七百里三峽。按理說是一日到不了的,就算是“八百里加急”,累死幾匹馬,把人累昏了也到不了。可是,陸路不行,我們的大詩人走的是水路啊!就是圖個快!險灘風浪都不在乎了,可見其心情之急切!

酈道元在《水經注•三峽》中記載“自三峽七百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許,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就是說即使騎著快馬,乘著疾風,也不如船快,船可以“朝發暮到”。

而且,李白是從上游的白帝城出發,往下游的江陵,白帝城高聳如入雲間,形容其落差之大;水流急速,輕舟若飛,如離弦之箭。所以說起早貪黑,順風順水,千里江陵,還真是一日能到達的,當然,對李白來說,是“還”,是歸去,是回家,三峽的驚濤駭浪也擋不住他急切的歸心,流暢飛馳的輕舟就是他放鬆飄逸的狀態。

總結

基於以上原因,“千里江陵一日還”能做到,輕舟行於水上,真有那麼快;是寫實而不是浪漫。


hyg陌上花開


在“安史之亂”時期,李白加入永王的隊伍想跟著去平叛,怎知永王卻打起了纂權的主意,唐肅宗打敗永王后,李白就被流放了。李白是個什麼人啊,高傲到不得了,皇帝叫他他都不理那種,“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還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仗著自己文化不錯,一心想當個高官。

古代一般出現大事的時候,比如大旱大災,新帝登基之類的,都會大赦天下。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正好遇上了這麼個好事,你想想,自己有一身才華,莫大的理想,應該要報效國家才對,現在呢,弄了個罪名在身,還要被流放,突然之間從有罪之身到恢復自由,心裡有多少感慨啊。這首詩就寫在他被赦免之後。

一、李白心裡面真是五味雜陳,也不知道怎麼去形容。

二、李白是浪漫派詩人,作品極具主觀性,而且想象力豐富。

二者結合,就寫出了這一首輕快的詩。正所謂無罪一身輕,我還要報效國家呢。再說唐代建築平均也就2層半高左右,李白怎麼寫,“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被李白的想象力弄出來的還有很多,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所以說,“千里江陵一日還”,主要是表達了李白此時被釋放的輕鬆心情,加上他一貫的浪漫作風結合而成。



不才鄒某


“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件事是真的,還真不是李白誇張,下邊我列舉兩個證據:

1、與李白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的《最能行》

杜甫晚年寓居夔州,寫下了很多傳世名作。《最能行》《負薪行》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都是反映老百姓疾苦的。《最能行》描寫的是當地水手的生活,夔州當地男子不願意讀書考取功名,願意在長江上操船為業。詩中有這樣兩句:

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

意思是,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到達江陵這件事,杜甫在這裡親眼見到了,他這才相信是真的。可以看出來,杜甫沒有親眼見到時也是懷疑的,現在他相信了。杜甫這首詩是寫實的,沒有誇張的成分。因此,可信。但是孤證不立,我們再看一條證據。

夔州

2、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

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用詞是要有出處的,有出處才典雅。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和杜甫這句“朝發白帝暮江陵”有同一個出處,就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三峽》這一章。在重慶博物館的三峽展廳,入口就是這篇文章。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酈道元寫的是科學著作,他沒有李白的經歷,也沒有李白的心情,人家沒有必要誇張,所以可信。

三峽

3、李白為什麼要寫這一首詩

這首詩我們熟知的名字叫《早發白帝城》,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下江陵》。安史之亂時,李白投靠了永王李璘。公元758年,李白因為永王李璘案被髮配夜郎。公元759年,李白到達白帝城,此時朝廷大赦天下,李白也被赦免。李白從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到達江陵後做了這首詩。這首詩既寫李白的真實經歷,也用了《水經注》中的典故,只不過契合度太高,顯得不著痕跡。其實即便沒有李白這句詩,只看酈道元的文章和杜甫的詩,這件事也是可信的。

白帝城

所以,從以上分析來看,“千里江陵一日還”是可信的,不是誇張。退一步說,即便李白是純用典,他根本沒走這麼遠就把詩寫完了,我們從酈道元的文章和杜甫的詩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在這件事也不是誇張。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分享轉發,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千里江陵一日還”真有這麼快嗎?是寫實還是浪漫?

“千里江陵一日還”,出自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的絕句。

如果要準確、正確的解答“千里江陵一日還”是寫實?還是表達一種浪漫的情懷?不僅要通讀解析全詩,還要對李白創作時代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才能做出最客觀最全面的解釋。

一、李白寫《朝發白帝城》的歷史背景:

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出師東巡之時,幾度脅迫李白(有李白詩句“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為證),李白也曾幾度猶豫,終無奈入其幕府。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謀反”案牽連,被流放夜郎。在取道四川赴貶地途中,行至白帝城時,忽然得到自己被詔赦的消息,一時驚喜交加,隨即泛舟東下江陵。這首詩,就是寫李白得到得到詔赦消息後,懷著興奮喜悅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後,一路懷著喜悅暢快的心情,還返江陵途中的一路情景描繪。

二、李白在寫《朝發白帝城》時,一路在還返江陵途中,透露出“詔赦”後的喜悅之情。

1.《朝發白帝城》寫作前,李白因“永王璘案”帶來的悲憤,絕望的心情。

可以想象,李白當時被流放夜郎的一路之上,內心除懷著壓抑、也必然會充滿著被牽連冤枉的激憤之情。但李白想著自已的人生理想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包袱,得不到施展,心靈深處該是何等的悲涼和悽楚。李白如果正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變成現實,帶來的人生“災難”,將是無邊的苦難。

2.《朝發白帝城》創作時,李白因突然被“詔赦”,真如枯木逢春。從晦冥中,詩人李白看到了光明的生命曙光。

這點,我們可以從李白《朝發白帝城》的首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得到驗證。句中所生動描寫的“彩雲間”不難看出,李白並沒有客觀的直接描寫白帝城的地勢之高之雄偉,而是通過“彩雲間”來襯托,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

但“彩雲間”字詞的應用,也顯露出李白難以直言的陳述,以及難以言表的興奮喜悅之情。

白帝城由黑夜到黎明,天空由黑暗到光明的日出景象。而“彩雲間”,恰恰是反映出,太陽從黑暗中噴薄而出,也真處在太陽初燦時表現出的景象:天空中那萬道霞光的絢爛美景。也真好體現了李白因歷經“永王璘案”後,由黑暗的深淵,走向光明燦爛的人生曙光。

從以上李白的《朝發白帝城》的絕句寫作背景,及寫作境遇分析後,再回過頭來看“千里江陵一日還”,是不是可以清晰客觀的,真實的分析出“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描寫,所真實表達的原意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千里江陵一日還”,詩句的真實的意圖,不是真實的描寫行船的速度之快:千里江陵可以一天內到達……

而是表達:

1.詩人李白通過“舟行快速”和“旅程的短暫”的描寫,表現出詩人李白一路洋溢的暢快心情。

2.“千里”到“一日”還,從遙遠的空間與以相對的短暫懸殊的時間做對比,表達出詩人李白用浪漫主義的誇張手法,對行舟的“一日千里”的“急切返還”的心願描繪,表達出詩人李白一路內心的輕快和愉悅的心情感受。

3.“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反映出詩人李白借用極其誇張而浪漫手法,表現出一路返還的旅程暢達,並洋溢著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所迸發出來的激情及迫切向往自由生活的心願。

通過以上李白《早發白帝城》的絕句創作時代的歷史背景解讀和了解,我們真正的做到了客觀的解釋出“千里江陵一日還”他所描寫的句意,不是實指“千里的江陵一日可以到達”,而是採用誇張的浪漫描寫手法,通過“船快心情更暢快”的內心比喻,表現出詩人李白在“詔赦”後,一路還返旅途上的輕鬆而愉快的心情,以及迫切向往自由生活的心願。





沿流溯源


朝遲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公元759 年寫的。

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使天下大亂,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登基。唐玄宗的兒子永王李璘也不斷的招兵買馬蠢蠢欲動。李白是天下聞名的詩人,李璘是李白的“粉絲”,他希望李白能加入自己,為自己造勢。

李白一生的理想是投身仕途,卻苦於無門,永王李璘的召喚,使他又有了雄心壯志。

李白在李璘的手下做事,為其做了不少歌功頌德的詩。可惜,李璘招兵買馬的事,被唐肅宗李亨得知,並以反叛之名加以清剿。李白被抓獲入獄,用杜甫的話說,李白面臨“世人皆曰殺”困境。

半年後,李白被判長流放夜郎。面對遠赴夜郎的漫漫長途,經歷了牢獄之災一無所有的李白心如死灰。

好在公元759年2月,神州大旱,朝廷因此大赦天下。李白流放經過了一年另三個月,已經走到了巫山。李白得到了被釋放的消息,心裡被壓抑已久的心情,忽然晴朗起來,他急切地乘上一隻扁舟,踏上了迴歸的路程。

所以,這首千古名詩,是李白寫自己歸心似箭的真實心情。那時的他根本沒有心情去浪漫。


路遙lgy


我感覺是浪漫,我給大家分析為什麼不可能是寫實。

1.首先我們要了解白帝城到湖北荊州到底有多遠。《水經注》裡寫,這段距離有1200裡,唐朝地圖上顯示是860、裡,這都是長度單位的問題,按現在的測量,水路長度大約是400公里左右。一 有了距離,再來看時間。朝辭白帝,暮至江陵,古代的一天以日出日落為記,所以,並不是24小時,大約14小時左右。

忽略掉誤差,理論航速也出未了。在船上糧食準備充足,李白不用下船吃午飯,船伕技術和船的狀況讓整個航程零誤差,以及排除其他不確定因素導致的行程耽擱情況。李白的船,必須達到28.5km/h,才能實現“千里江陵一日還”。28.5km/h的速度感覺並不快。但是現代客輪航速也就16節~20節(1節等於1.852km/h),上海到舊金山的遠洋渡輪航速為36km/h,瓊州海峽近海輪船速度20km/h。28.5km/h的速度從當時的造船技術和水運情況來看,大概是很難實現了。

2.船遣、水速與風速

單靠船力達不到理論速度,如果考慮了風速和水速加持,又是什麼情況呢?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長江的水速大概在2.5m/s,也就是時速9公里。船隻順水而下的情況下,用28.5減去9,要求船的靜水速度達到19.5km/h就夠了。即使是這樣,也需要船伕以靜水中5.5m/s的速度,持續航行400公里。仔細想想,還是不可能實現。再加上風速呢?遺憾的是,《早發白帝城》故事發生在三月份,每年這時長江中下游刮的是東南季風。船順流而下處於逆風,反而給船隻增加阻力。在這種情況下,船伕如果沒有“石樂志”,想必不會像杜甫說的那樣“欹帆”而行,以便把風阻降到最低吧。就算唐朝的水文條件比現在好,水流更大,也不能讓船速再提升多少,“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言壯語,終究只是李白樂觀的想象。李白畢竟是個浪漫主義的詩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都能寫,“千里江陵一日還”又算得了什麼,只耍他願意,整個世界都是他的。



福爾摩小黑


雖然李白很浪漫,有時會吹牛,但我們不能就此武斷他永遠在吹牛,還是要有一些科學的精神。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看一看從哪裡出發,到江陵是否有千里,是不是真的一日可達。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白帝,也就是白帝城,故址在今天的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江陵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後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說明走的是水路。

白帝城到江陵,按照今天的測算,走長江水路約330公里。唐時的一里換算成今天的里程,眾說紛紜,一般的看法在0.4-0.5千米之間,也就是說,李白詩中的“千里”,要是認真點看待,應是400-500公里,比330公里多出了一些,但水分也不是很大。

那麼,白帝城到江陵,是不是可以一日達呢?我們來看看酈道元的《三峽》是怎麼說的,“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從這裡看起來,“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確實是可以的。

古時船速一般為15-25km/h,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速達到了40km/h,唐代正常情況下應該達不到這樣高的船速。但白帝城到江陵自西向東順水行船,尤其中間還有三峽這樣的存在,用8小時跑完330公里也不過需要40多公里的時速,並非誇大其詞。

可見,“千里江陵一日還”是真的有可能這樣快的。李白雖然經常吹牛,但這件事他八成是沒有吹牛的。


小牛在雲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e8723d9a04d487b9b2b57a8b6b0f35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