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将“公筷革命”进行到底|述评

新冠病毒带给人们的,

除了疾病、痛苦和烦闷,

还能有什么?

应该是反思、进步和成长!


将“公筷革命”进行到底|述评


苦难是财富,灾疫是老师!这场疫情教会了大家很多,让更多市民痛定思痛、改变行为,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拒绝野味、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这也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硬核实力”。


近日,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市卫生健康委、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向全体市民倡议: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家用餐,都请使用公筷公勺。倡议方还推出了一组4张的宣传海报。


将“公筷革命”进行到底|述评

将“公筷革命”进行到底|述评

将“公筷革命”进行到底|述评

将“公筷革命”进行到底|述评


倡议发出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广大市民纷纷点赞: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在十多个小时内,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点赞超过1万次;新民晚报官微的调查显示,92%的读者赞成用公筷公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讨论时热烈纷呈,主持人秦畅说:“创下近期听众发言之最”。上海100家文明餐厅郑重承诺:率先提供并使用公筷公勺。用公筷公勺,正前所未有地迅速达成社会共识,成为健康上海的新风尚。


当然,改变老祖宗上千年来的用餐习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网友留言中有担忧,现实生活中有阻力。之前使用公筷公勺未能成为市民的普遍行为,也印证了这种担忧。选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倡议,有关方面是有考虑的。既借助防疫期间大家健康意识高涨,强化公筷意识,减少交叉污染,防止病从口入;也得益于上海开放、包容、创新的品格,常有移风易俗、开风气之先的举措,并有一批使用公筷公勺的“铁粉”。


笔者以为,要抓住新冠肺炎防控的难得时机,乘势而上、趁热打铁,把使用公筷公勺固化为上海市民普遍的健康生活习惯,引领全国风尚,需要五方面形成合力:


No.1

首先是餐饮企业。


国人追求“舌尖上的美味”,不管是合家欢庆还是朋友相聚,都喜欢围炉合餐。餐饮业生意一直很好,美食节目也一直受推崇。许多饭店遇到周末和节假日,还要排长队、“翻圆台面”。餐饮为民生之本,餐饮业在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时候,更有责任全面提供并宣传倡导、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健康是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健康的餐厅生意会更好。


No.2

其次是市民。


公筷公勺、举手之劳,利人、利己、利社会。怎样既沿袭老祖宗的传统,又养成文明健康习惯,降低患病风险?传染病来临时,没有局外人,广大市民义不容辞!一些人可能会问,“使用公筷公勺很麻烦,还可能会影响亲情”。亲情友情虽浓,却挡不住病毒传播!更何况,习惯成自然。一些坚持十年、数十年使用公筷公勺的市民表示,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拿起公筷,不难,一点都不难!健康在于自律,习惯在于坚持。


No.3

专业机构的作用很重要。


社会普遍习惯的养成,需要耐心的教化、宣传。这方面,掌握专业知识、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医疗卫生和科普机构要挺身而出,宣传阐明使用公筷公勺对阻断病菌传播、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大牌专家、医务人员更要现身说法。抗疫期间,12名院士倡议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新冠病毒,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健康上海行动的技术支撑机构,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表示,要做上海公筷公勺行动的“多面手”:公筷公勺倡议的先手,促进倡议落地的推手,市民健康用餐的帮手。这是很好的示范!


No.4

媒体的作用不可限量。


今天,人们认识、看待世界,很多时候是靠媒体的分析、报道和评判。这次公筷公勺倡议书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密不可分。媒体一直是健康上海行动的引导与鼓舞力量。上海市民的科学素质、健康素养双双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也得益于新闻媒体的长期宣传和影响。我们期待媒体在“公筷革命”中有更大的作为。


No.5

法制规范是保障。


市政协委员吴悦呼吁,使用公筷并设立“公筷节”,建议有关部门制定餐饮业使用公筷的法律法规。在上海取得切实成效的公共场所控烟、垃圾分类,正是得益于率先地方立法。所以,必须通过法制规范,在餐饮场所实行公筷制,涵盖公勺的使用,让法制成为公序良俗的推进器!


将“公筷革命”进行到底|述评


我们不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们相信,经过新冠病毒的洗礼,上海市民的健康意识将有质的飞跃,公筷公勺行动也将加速推进,使用公筷公勺将蔚然成风!文末,再给大家两个彩蛋:一是古代也曾流行使用过公筷;二是使用公筷公勺,更有利于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作者为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 处长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王彤

图片 | 网络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