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们家乡的村庄或者小镇的名字有什么故事吗?

汉征西大将军


我们这里真有这个传奇故事。

猗顿,生卒不详,战国时是鲁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经济致富家。

他听从当初名人范蟊的建议,要想富,先从五秄,意思是要多养牛羊致富。他来到山西运城临猗县王辽开始白手起家,大力发展牛羊经济,带动了周边村落致富,后又发展盐运生意,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大首富。

以后猗顿定居王辽村,生三子起名王辽,王井,王见,到如今这三个村几千名也没改名字,延用到如今。现王辽村还有古迹猗顿墓。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知道我们农村习俗。



王银令


我的家乡是豫东和皖北苏北鲁西南交接处,听老辈人讲:东距徐州九十公里(江艻),西距商丘九十公里(河南),北距荷泽九十公里(山东),南距宿州九十公里(安徽)。巴清河从我村边绕过,在地图上可以找到韩道口镇,古代交通不发达多用船运物资我村属水陆码头交通要道。(河对岸村庄叫曹口属安徽)因地理位置重要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南宋韩世忠梁红玉击鼓抗金而得名。抗战时我家南(百米外)炸坏日军坦克车三辆。真实的我爷爷和我父亲都亲见证,我现在还有一个我爷爷捡到的日本遗弃的水壶呢,前几天去沈阳九一八纪念馆看是同款的。


漂渺一子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老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很早时候是杨氏人家驻扎在这里,慢慢的也来了一些杂姓人家,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村庄,从村西头一眼就能望到存东头,所以村庄的名字叫小杨庄,小杨庄却没有一家姓杨的,从小妈妈就给我讲过,在我们村的西头不远处有一片坟地叫郭家坟,面积有几亩地大吧,所以小时候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门,初中上晚自习要从郭家坟旁边经过,都是一路小跑,心里碰碰跳个不停。在我们村东北五六里的地方有一个牛村,牛村比我们村大好几倍。我们村没有姓杨的原因是牛把杨顶到锅里了。

虽然有迷信的色彩,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传的,也许会有一定的道理吧!



乡村拾趣


我故乡是孝感市丹阳古镇,是董永和七仙女伟大爱情诞生的地方。

孝感是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 ,中国孝文化之乡。来源于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电影《天仙配》就是以此为蓝本创作的。

孝感古称丹阳。电影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句唱词,“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父母双亡孤身一人“。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

记得小时候孝感关于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非常多, 孝感广场上有一座很大的石龟驮着的汉孝子董永碑,有七仙女曾经浣洗乱丝的理丝桥, 有傅员外居住的傅家冲。。。

现在这些古迹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有文革后建设的董永公园,里面有二十四孝图,七仙女沐浴图,孝子祠,槐荫树等等复古场景。再加上比较繁华的地方,都有董永和七仙女的雕像,还有董永大道,槐荫大道,仙女路等等一些有特色的命名,每年都有的孝子评选。。。孝感的孝文化氛围还是做得蛮足的。

这几年回乡,孝感又在百年老镇朋兴店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丹阳古镇”,在明清古建筑的基础上融入楚文化、孝文化。特别在古镇新城丹阳楼内设立孝感丹阳博物馆,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分为“文明曙光城市之根”、“文化基石孝行天下”、“文韬武略开国上将”三个展厅,以叶家庙史前文化为历史底蕴,以孝文化为文化根基,以红色文化为文化内涵,突出展现孝感独特的历史人文精华。

孝文化正在被董永的后代们发扬光大!








龙腾A四海


我是生长在广东韶关市的一个小山村,叫做(井下村)又叫华屋,我们村有八个村民小组,其中有围脚下、新屋里、牌坊下、西坝围、沙坝围、上河背等,人口数量目前是二千人左右,我们村全村村民都姓“华”,嫁入村内的除外,因此叫做“华屋”。


我们这里有天然的温泉,水温可达80摄氏度左右,也是村民平时洗澡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就会有好多人慕名而来洗浴、泡澡。

还有解放前遗留下的井下围(沙坝围),村尾有一处(华佗庙),为纪念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医(华佗)而建造。每逢佳节村民们就会纷纷来祭拜先人,也一些游人来参拜以保平安。


农村安古


故乡是梦开始的地方,是来处也是归处,有梦一样的经历,也有梦一样的传奇。我的家乡有很多梦一样的朦胧美,村庄名字是其中很大的一个亮点。

我的家乡在山东丘陵西南部边缘,那里是一片农村聚集地,村子周围有一些名字很有趣的村庄,比如高庄村,容易让人想到西游记中的高老庄;将军堂,村子里有一座将军墓;刘洼村,洼地地形,刘姓人聚居等。而我们村庄,从名字看或许没有特别传奇,但各中由来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渊源。

我们村子全名叫老林店村,老百姓一般都称之为老林村。整个村子的中央位置是我们的村委会大院,大院门口有块石碑,上面记录着有据可考的村庄历史,“老林店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原名皇浦庄……”

皇浦庄的名称由来在石碑上并没有过多记载,也没有其他科考证历史,村里的老人也知之甚少。个人觉得但凡出现了“皇”字,想必和某些达官贵族有关,后来又改掉这显赫的名字,估计和时代变迁、封建社会倒台相关,因为按照当代人们的观点,“皇浦庄”的叫法比很高大上,不过现今用名“老林村”确实货真价实的有故事。

话说在村子大规模形成之前,面积很小,四周大多是战乱年代留下的墓地,我们也称之为林地,庄稼地里偶尔挖出无人认领的棺材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那时候村子周围环境阴森、凄凉,住着的多是一些孤寡守墓人,逝者的后人已离开这里,只有每年清明节归来上香烧纸。然而长途跋涉,山高水长,来上坟的人相隔百里千里,不可能随即归去,且村子周边也没有客栈、旅店等歇脚之地,逝者后代只能搭个茅草屋停留几日。

久而久之,来往之人住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战乱年代全国各处都不安宁,反而这种偏远地区相对安全,渐渐地就形成了村落。有了村子就该有个名字,人们借鉴村子历史,能想到的都是村子是块老林地,于是老林村的名字便形成了。

如今,老林店成了一个辖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大村落,耕地面积3850亩,全村村民近四千人,省道穿村而过,行人络绎不绝,老林村成了方圆五十里最大的村落。

上几张我们村子的图片吧,看看什么是“穷山恶水”,哈哈哈










沪上小鲁


保定龙潭湖,位于顺平县,面积不是太大,环山,小时候天蓝水清,是我们出游的首选。

那里的湖水比较特别,靠岸边的几米也就是一米多不到两米,再往前走一步就深不见底,那时老爸经常说一定游泳只能在一小块区域内,为了这事还挨了两回揍。

那里,有两个特别的传说,都是口耳相传,没有任何记录。

一是,因为挨着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传说解放初期有一伙势力庞大的盗墓贼,挖出了汉墓,把里面的宝贝偷出来不少,但是炸山时动静太大,被发现后四处逃窜,然后一小撮人带着古董逃到了龙潭湖,乘着一个小破船就开到了湖中,本来风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雷声大作,湖里好像有个大东西忽然发威,把湖水搅的开了锅,这船人和偷出来的文物也就一起留在了龙潭湖。

第二个比较恐怖,说是龙潭湖里面住着和龙王,每年都要收走一个属龙的人,所以我们小时候坐船时,船老板先问有没有属龙的,如果有一般都不愿意拉




古跃言


祖父的姥娘家在“楼岔”村。

为什么叫楼岔呢?

那时村民都很贫穷,有一年村里出了个能人李三。

李三精明能干,善于学习。

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八面玲珑,为人圆滑。

家里太贫穷,实在没办法养活了,就把他卖给县城王举人。

王举人见李三聪明伶俐,就让他给孙子当伴读。

李三就陪着小少爷上学,倒也轻松。

李三的精明劲,怎么会只当伴读呢?

小少爷没学多少东西,李三是一学就会。

《千字文》《百家姓》《论语》都学会了。

不仅识字,还会写,而且书法还不错。

李三还跟着刘先生学会记账。

在那个年代,李三那就是先生。

王举人一看不能再让李三当伴读了,传出去他这举人名头不坏了,自己的孙子没学会,跟班学会了。

就把李三调到自己的当铺当学徒。

仅仅用了六年时间,李三就从学徒干到掌柜。

他早替自己赎身,成为自由人。

有些积蓄后,李三与刘先生等人合伙做买卖。

刘先生看李三精明,把女儿嫁给他。

李三回乡以低价买土地,找佃户耕种,开酱园,贩卖食盐,渐渐富裕。

李三准备盖楼,地基都打好了,墙垒半截。

喜事来了,中年得一子。

从生下来就哭,各种办法想尽,也止不住哭。

仆人无意中打碎一个碗,婴儿听到碗破碎的声音立刻不哭了。

从此,不停的打碗,打盘子。

不停买碗,买盘子。

慢慢李三又穷了,楼也没盖起来,成了楼岔子。

这个村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春风依醉


我出生的村庄距河北省省会30公里。名字叫石家庄村,在省会北边,是一个华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我国北方的村庄名,以姓氏命名的比比皆是,“张家庄”、“李家庄”、“王家庄”到处都是。从这一点上说,作为城市命名,“石家庄”这个名字有些随意,想不到以后会成为省会。这就和过去乡下人给孩子起名,随便叫个“狗蛋”、“狗剩”、“狗咬”一样,长大了这孩子当了县长,必须改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不能还使用乡下土名。因此,省会不能和俺小村庄的名字一个样,该改改了。想不起永世流传的名字,索性还拾起“石门市”来,总比“石家庄”这个乡下土名强。回来说我们村,做为一个普通小村庄,历史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据《正定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因我村处于四县交界,抗日县政府设在邻村,我村就成为县政府人员的活动较多的村,村里成立了县办抗日第二完全小学,这可能是我村历史上唯一一个县办单位,空前绝后,历史上的唯一,可见我们小村多么寂寞。村里没出什么名人,近几年有一个当兵出身,复员后当上了省一级保险公司的经理,还有两个到国外留学后定居国外的,成为乡亲们眼里的有出息的人。村里人靠种地为生,这些年靠外出打工,村里没有一个象样的企业。近期听说村支书响应乡里招商引资的号召,搞个什么项目,在村头刚建起一道围墙,被闻迅赶来的县执法人员给推倒了,现场还没有收拾,远远看去,在广阔的纤陌里像一条长长的死蛇。


李风辰


我的家乡叫花园农场。

1959年9月9日,朱德副主席来农场视察,在视察了棉花地、花生地、黄豆地又在一块玉米地边停了下来。当时玉米地刚浇了水,进不去人,农场场长赵堂就进地拔了一棵玉米出来给大家看。

这棵玉米有一人多高,秆子有铁锹把粗,上面结了两穗粗大的玉米棒子。朱德副主席看了,十分高兴。

中午,朱德副主席在招待所稍事休息,品尝了农场自产的水蜜桃。而后又参观了商店等。

朱德副主席走一路看一路,赞扬农场真是个好地方,是天府之国,塞外江南,像个大花园。

花园农场由此得名。

(图中左为朱德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