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們家鄉的村莊或者小鎮的名字有什麼故事嗎?

漢徵西大將軍


我們這裡真有這個傳奇故事。

猗頓,生卒不詳,戰國時是魯國人,是一個偉大的經濟致富家。

他聽從當初名人範蟊的建議,要想富,先從五秄,意思是要多養牛羊致富。他來到山西運城臨猗縣王遼開始白手起家,大力發展牛羊經濟,帶動了周邊村落致富,後又發展鹽運生意,成為方圓幾百裡的大首富。

以後猗頓定居王遼村,生三子起名王遼,王井,王見,到如今這三個村幾千名也沒改名字,延用到如今。現王遼村還有古蹟猗頓墓。

我是農民我在農村,我知道我們農村習俗。



王銀令


我的家鄉是豫東和皖北蘇北魯西南交接處,聽老輩人講:東距徐州九十公里(江艻),西距商丘九十公里(河南),北距荷澤九十公里(山東),南距宿州九十公里(安徽)。巴清河從我村邊繞過,在地圖上可以找到韓道口鎮,古代交通不發達多用船運物資我村屬水陸碼頭交通要道。(河對岸村莊叫曹口屬安徽)因地理位置重要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南宋韓世忠梁紅玉擊鼓抗金而得名。抗戰時我家南(百米外)炸壞日軍坦克車三輛。真實的我爺爺和我父親都親見證,我現在還有一個我爺爺撿到的日本遺棄的水壺呢,前幾天去瀋陽九一八紀念館看是同款的。


漂渺一子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老家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很早時候是楊氏人家駐紮在這裡,慢慢的也來了一些雜姓人家,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村莊,從村西頭一眼就能望到存東頭,所以村莊的名字叫小楊莊,小楊莊卻沒有一家姓楊的,從小媽媽就給我講過,在我們村的西頭不遠處有一片墳地叫郭家墳,面積有幾畝地大吧,所以小時候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門,初中上晚自習要從郭家墳旁邊經過,都是一路小跑,心裡碰碰跳個不停。在我們村東北五六里的地方有一個牛村,牛村比我們村大好幾倍。我們村沒有姓楊的原因是牛把楊頂到鍋裡了。

雖然有迷信的色彩,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傳的,也許會有一定的道理吧!



鄉村拾趣


我故鄉是孝感市丹陽古鎮,是董永和七仙女偉大愛情誕生的地方。

孝感是中國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級城市 ,中國孝文化之鄉。來源於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電影《天仙配》就是以此為藍本創作的。

孝感古稱丹陽。電影黃梅戲《天仙配》裡有一句唱詞,“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父母雙亡孤身一人“。董永賣身葬父,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

記得小時候孝感關於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非常多, 孝感廣場上有一座很大的石龜馱著的漢孝子董永碑,有七仙女曾經浣洗亂絲的理絲橋, 有傅員外居住的傅家衝。。。

現在這些古蹟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有文革後建設的董永公園,裡面有二十四孝圖,七仙女沐浴圖,孝子祠,槐蔭樹等等復古場景。再加上比較繁華的地方,都有董永和七仙女的雕像,還有董永大道,槐蔭大道,仙女路等等一些有特色的命名,每年都有的孝子評選。。。孝感的孝文化氛圍還是做得蠻足的。

這幾年回鄉,孝感又在百年老鎮朋興店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丹陽古鎮”,在明清古建築的基礎上融入楚文化、孝文化。特別在古鎮新城丹陽樓內設立孝感丹陽博物館,總面積約為1200平方米,分為“文明曙光城市之根”、“文化基石孝行天下”、“文韜武略開國上將”三個展廳,以葉家廟史前文化為歷史底蘊,以孝文化為文化根基,以紅色文化為文化內涵,突出展現孝感獨特的歷史人文精華。

孝文化正在被董永的後代們發揚光大!








龍騰A四海


我是生長在廣東韶關市的一個小山村,叫做(井下村)又叫華屋,我們村有八個村民小組,其中有圍腳下、新屋裡、牌坊下、西壩圍、沙壩圍、上河背等,人口數量目前是二千人左右,我們村全村村民都姓“華”,嫁入村內的除外,因此叫做“華屋”。


我們這裡有天然的溫泉,水溫可達80攝氏度左右,也是村民平時洗澡的好地方,每逢節假日就會有好多人慕名而來洗浴、泡澡。

還有解放前遺留下的井下圍(沙壩圍),村尾有一處(華佗廟),為紀念三國時期的一代名醫(華佗)而建造。每逢佳節村民們就會紛紛來祭拜先人,也一些遊人來參拜以保平安。


農村安古


故鄉是夢開始的地方,是來處也是歸處,有夢一樣的經歷,也有夢一樣的傳奇。我的家鄉有很多夢一樣的朦朧美,村莊名字是其中很大的一個亮點。

我的家鄉在山東丘陵西南部邊緣,那裡是一片農村聚集地,村子周圍有一些名字很有趣的村莊,比如高莊村,容易讓人想到西遊記中的高老莊;將軍堂,村子裡有一座將軍墓;劉窪村,窪地地形,劉姓人聚居等。而我們村莊,從名字看或許沒有特別傳奇,但各中由來卻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淵源。

我們村子全名叫老林店村,老百姓一般都稱之為老林村。整個村子的中央位置是我們的村委會大院,大院門口有塊石碑,上面記錄著有據可考的村莊歷史,“老林店村,始建於清朝初年,原名皇浦莊……”

皇浦莊的名稱由來在石碑上並沒有過多記載,也沒有其他科考證歷史,村裡的老人也知之甚少。個人覺得但凡出現了“皇”字,想必和某些達官貴族有關,後來又改掉這顯赫的名字,估計和時代變遷、封建社會倒臺相關,因為按照當代人們的觀點,“皇浦莊”的叫法比很高大上,不過現今用名“老林村”確實貨真價實的有故事。

話說在村子大規模形成之前,面積很小,四周大多是戰亂年代留下的墓地,我們也稱之為林地,莊稼地裡偶爾挖出無人認領的棺材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那時候村子周圍環境陰森、淒涼,住著的多是一些孤寡守墓人,逝者的後人已離開這裡,只有每年清明節歸來上香燒紙。然而長途跋涉,山高水長,來上墳的人相隔百里千里,不可能隨即歸去,且村子周邊也沒有客棧、旅店等歇腳之地,逝者後代只能搭個茅草屋停留幾日。

久而久之,來往之人住的時間越來越長,再加上戰亂年代全國各處都不安寧,反而這種偏遠地區相對安全,漸漸地就形成了村落。有了村子就該有個名字,人們借鑑村子歷史,能想到的都是村子是塊老林地,於是老林村的名字便形成了。

如今,老林店成了一個轄區面積達8平方公里的大村落,耕地面積3850畝,全村村民近四千人,省道穿村而過,行人絡繹不絕,老林村成了方圓五十里最大的村落。

上幾張我們村子的圖片吧,看看什麼是“窮山惡水”,哈哈哈










滬上小魯


保定龍潭湖,位於順平縣,面積不是太大,環山,小時候天藍水清,是我們出遊的首選。

那裡的湖水比較特別,靠岸邊的幾米也就是一米多不到兩米,再往前走一步就深不見底,那時老爸經常說一定游泳只能在一小塊區域內,為了這事還捱了兩回揍。

那裡,有兩個特別的傳說,都是口耳相傳,沒有任何記錄。

一是,因為挨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傳說解放初期有一夥勢力龐大的盜墓賊,挖出了漢墓,把裡面的寶貝偷出來不少,但是炸山時動靜太大,被發現後四處逃竄,然後一小撮人帶著古董逃到了龍潭湖,乘著一個小破船就開到了湖中,本來風晴空萬里的天空忽然雷聲大作,湖裡好像有個大東西忽然發威,把湖水攪的開了鍋,這船人和偷出來的文物也就一起留在了龍潭湖。

第二個比較恐怖,說是龍潭湖裡面住著和龍王,每年都要收走一個屬龍的人,所以我們小時候坐船時,船老闆先問有沒有屬龍的,如果有一般都不願意拉




古躍言


祖父的姥孃家在“樓岔”村。

為什麼叫樓岔呢?

那時村民都很貧窮,有一年村裡出了個能人李三。

李三精明能幹,善於學習。

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八面玲瓏,為人圓滑。

家裡太貧窮,實在沒辦法養活了,就把他賣給縣城王舉人。

王舉人見李三聰明伶俐,就讓他給孫子當伴讀。

李三就陪著小少爺上學,倒也輕鬆。

李三的精明勁,怎麼會只當伴讀呢?

小少爺沒學多少東西,李三是一學就會。

《千字文》《百家姓》《論語》都學會了。

不僅識字,還會寫,而且書法還不錯。

李三還跟著劉先生學會記賬。

在那個年代,李三那就是先生。

王舉人一看不能再讓李三當伴讀了,傳出去他這舉人名頭不壞了,自己的孫子沒學會,跟班學會了。

就把李三調到自己的當鋪當學徒。

僅僅用了六年時間,李三就從學徒幹到掌櫃。

他早替自己贖身,成為自由人。

有些積蓄後,李三與劉先生等人合夥做買賣。

劉先生看李三精明,把女兒嫁給他。

李三回鄉以低價買土地,找佃戶耕種,開醬園,販賣食鹽,漸漸富裕。

李三準備蓋樓,地基都打好了,牆壘半截。

喜事來了,中年得一子。

從生下來就哭,各種辦法想盡,也止不住哭。

僕人無意中打碎一個碗,嬰兒聽到碗破碎的聲音立刻不哭了。

從此,不停的打碗,打盤子。

不停買碗,買盤子。

慢慢李三又窮了,樓也沒蓋起來,成了樓岔子。

這個村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春風依醉


我出生的村莊距河北省省會30公里。名字叫石家莊村,在省會北邊,是一個華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小村莊。我國北方的村莊名,以姓氏命名的比比皆是,“張家莊”、“李家莊”、“王家莊”到處都是。從這一點上說,作為城市命名,“石家莊”這個名字有些隨意,想不到以後會成為省會。這就和過去鄉下人給孩子起名,隨便叫個“狗蛋”、“狗剩”、“狗咬”一樣,長大了這孩子當了縣長,必須改一個高大上的名字,不能還使用鄉下土名。因此,省會不能和俺小村莊的名字一個樣,該改改了。想不起永世流傳的名字,索性還拾起“石門市”來,總比“石家莊”這個鄉下土名強。回來說我們村,做為一個普通小村莊,歷史上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據《正定縣誌》記載:抗日戰爭期間,因我村處於四縣交界,抗日縣政府設在鄰村,我村就成為縣政府人員的活動較多的村,村裡成立了縣辦抗日第二完全小學,這可能是我村歷史上唯一一個縣辦單位,空前絕後,歷史上的唯一,可見我們小村多麼寂寞。村裡沒出什麼名人,近幾年有一個當兵出身,復員後當上了省一級保險公司的經理,還有兩個到國外留學後定居國外的,成為鄉親們眼裡的有出息的人。村裡人靠種地為生,這些年靠外出打工,村裡沒有一個象樣的企業。近期聽說村支書響應鄉里招商引資的號召,搞個什麼項目,在村頭剛建起一道圍牆,被聞迅趕來的縣執法人員給推倒了,現場還沒有收拾,遠遠看去,在廣闊的纖陌裡像一條長長的死蛇。


李風辰


我的家鄉叫花園農場。

1959年9月9日,朱德副主席來農場視察,在視察了棉花地、花生地、黃豆地又在一塊玉米地邊停了下來。當時玉米地剛澆了水,進不去人,農場場長趙堂就進地拔了一棵玉米出來給大家看。

這棵玉米有一人多高,稈子有鐵鍬把粗,上面結了兩穗粗大的玉米棒子。朱德副主席看了,十分高興。

中午,朱德副主席在招待所稍事休息,品嚐了農場自產的水蜜桃。而後又參觀了商店等。

朱德副主席走一路看一路,讚揚農場真是個好地方,是天府之國,塞外江南,像個大花園。

花園農場由此得名。

(圖中左為朱德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