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哪些书看之前你觉得难以下咽,看之后却醍醐灌顶,欲罢不能?

华先申


“诗圣”杜甫曾有诗云:“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儿。读书时,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仿佛置身于彼时彼刻,成为了一个个瞬间的见证者、一缕缕巧思的谛听者,充分延展了个人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读书,理应成为一种习惯。

如题中所问,“看之前难以下咽,读之后醍醐灌顶”,我的记忆中符合这个条件的,向题主推荐《庄子》一书。

读这本书的起因,盖因那个阶段遭逢变故,心神倦怠,每日深陷于负能量的包围无法自拔,偶然机会看到“心斋坐忘”一说,一下子对庄子的“逍遥”之境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于是便开始研读。

实话实说,初读起来,甚为晦涩,好在买的是加了注解的版本, 读得虽然慢,总算能够继续下去。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的战国时期,宋国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其人虽颇富才学却崇尚自由,不曾与统治者有过合作,楚威王曾以千金聘其为相而不受,这主要也是由他个人的思想体系决定的吧。庄子的著作,现金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是谓《庄子》(也称《南华经》)。因为在先秦文坛对散文艺术的开拓成就独树一帜,通常中国文学史上把《庄子》盒《离骚》并列,称其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之学源于老子是世所公认的,其哲学中“道”的宇宙观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学说,“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紧步老子的后尘。庄子继承了老子“道说”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内容,并由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结构奇特,变化无端,行所欲行,止所欲止,虽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再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张力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应该说读起来还是颇有美感的。


下面将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1、“道”法自然

庄子尚“道”,这个“道”是天道,是自然万物,而不是人为的。庄子认为“天”与“人”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天”是自然,而“人”是“人为”的一切,是与“天”与自然相对的一切。“人为”为伪,而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也就是摒弃一切“伪”的杂质,而顺从天道,就是庄子主张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如果人人都能够自然而然,忘掉成心,忘掉机心,忘掉分别心,那自然也就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了。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在庄子看来都是人性中的“伪”,必须要摒弃。只有摒弃了这些“伪”,不与自然相背,才能够畅通而不凝滞,而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最终就会达到圣人“不滞于物”的境界。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止境的知识、财富,而忽略掉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在庄子看来是淤滞的;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以乘物以游心,才能够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这才是人应该过的一生。


2、万物齐一

庄子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相对论。他认为世间万物总是在向他对立的方向转化,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差别的。“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子的相对主义,一方面是对老子朴素辩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庄子对自己之前或者同时代的哲学家们独断论倾向的驳斥。当然,庄子的相对论思想本身建立在其自身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之上,所以是比较片面的,他否定客观事物物质的区别,同时片面强调认识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人的感知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赖,实在是把相对主义绝对化了,转向了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万物齐一”的相对论思想,让他在那个年代与儒家、墨家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冲突。比如儒家墨家推崇圣贤,而道家反对推崇圣贤,庄子甚至极言“圣人不似,大盗不止”;又比如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而庄子认为“道通为一”,“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3、反对战争

庄子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庄子·盗跖》)庄子认为,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就在于他好战,给人民带来不尽的灾难。他还认为,好战都是由于好名、好利引起的。

在庄子眼中,战国之世并非是“至德之世”,而最理想的“至德之世”其实是回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原始社会。这实际上是主张人人是劳动者,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幻想,或算是一种倒退、消极的思想,但也给人们带了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启示。


4、人性自然即为善

庄子曰:“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外篇·马蹄》)庄子是讲人性,讲道德,讲人的价值的。“天人合一”是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在庄子看来,人性就是自然本性,所以在人的善恶的道德标准问题上,庄子主张以自然的本性作为善的内容来衡量人的品行。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书中所传达的想法和观点岂止以上寥寥几点,再者人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大家尽可自行开卷去细细品味。


如何读好一本书,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比较认同陶渊明的观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尽信书不如无书。所谓开卷有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阅读,随时准备与作者进行无声的思想的交锋,才会真的有益。

其实,读一本书,哪怕只是一句话让我们觉得受用,便足够了。


七盏先生


1.余华的《兄弟》

此书的上册,可以用两个词形容“惨烈”。读的时候,仿佛跟着主人公把人世间的苦,统统都品尝了一遍。

每每看到一个里面的情节,觉得怎么这么惨啊。这是最惨的了吧,后面他们一家人的日子就会好起来的。

但并没有。一浪接一浪高,看起来仿佛要吞没了这一家人。最后真的被吞没了。

很多次都不忍心再读下去。他们的日子真的太苦了,身体被抽打,精神被疯狂摧残,而且越来越狠,那么真实。

也许还是有点甜吧,两兄弟抱在一起,分享奶糖的时候。就那么一瞬间。

有时候读着读着,眼泪就掉下来了。关上书,回味无穷。

回过头来看,写的不只是他们一家。写的还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大部分的苦,拌着少量的甜。

再生活怎么样,都要活下去。

2.胡迁《大裂》

这是一本小说集。里面有大家听说过的短篇《大象席地而坐》。

整本书都很写实,描写得很生活化,又很残忍。

强烈推荐里面中篇《大裂》,我读了很多很多遍,读起来像看电影一样,画面感很强。读罢荡气回肠。

这世界上那里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多的是这样的像你我一样小人物,在生活苦苦挣扎,仿佛看不到希望,又全靠希望活着。

这本书一出版就被称为“彻底的伤害之书”,读起来不只有感同深受的苦,也有能感受到深深的拥抱。

你不是一个人,在黑夜里独行。还有更多的人,像你一样,温柔又坚强地生活着。


午后红茶在面前


《瓦尔登湖》!

第一次看这书,还是受高中学霸的“影响”,我也想装逼一把,整来完全看不明白,“啥玩意?就这破书也能成经典”

去年走捡起这本书,简直想跪舔膜拜作者!那意境、那深意、那文字……美得爱不释手


Somus绽放


哪些书看之前你觉得难以下咽,看过之后却醍醐灌顶,欲罢不能?

小的时候,父亲常常说一些让我们懵懂的话,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等。随着学识增高,年龄长大,知道了父亲的这些话,并非是他老人家说的,而是古圣先贤们的千古名言。也知道了,这些话,来自像《千字文》,《增广贤文》,《百家姓》,《弟子规》,《幼学琼林》等书籍。

文革时期,家母与奶奶联合起来,逼迫父亲从屋顶的房梁上,掏出一捆一捆用草绳捆绑的字画和古书。家母和奶奶在厨房及大炕的炕洞里,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父亲捧着脑袋暗自哭泣。烧掉的书籍和字画,有《康熙字典》,王维字画和大批爷爷、父亲珍藏已久的宝典类古书。父亲三天三夜没吃没喝,大病卧床半个月。因为,父亲知道那些古书和字画的价值。

逐渐长大时,父亲才告知我,在那场浩劫中烧掉的,是这些价值连城的古玩字画以及丹青墨宝。父亲说,将来,你有机会,一定要再把这些书买回来,尤其是启蒙类的书籍。

大约是在1995年,自己外地出差,浏览书店时,看到了《幼学琼林》这本书。由于父亲提到过这本书,便买回家中翻阅。看了不到十页,便随手弃置一旁;因为,书中字句生涩,内容难懂。父亲说,将来你总有一天会读懂。那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这本书中的类似典故的小故事。例如:蜀犬吠日,吴牛喘月这两句。父亲讲解说:蜀犬吠日,是说,蜀国那个地方常年是乌云遮日,阴雨连绵。太阳偶尔出来,狗便望着新奇的火球汪汪乱叫。吴牛喘月,则是那个地方很少见到月亮。偶尔月挂当头,牛便吓得呼呼直喘。

这些小故事听着好玩,对《幼学琼林》这本书真正的内涵,还是不甚了解,不喜欢来认真阅读。

到了2008年,在北京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位传统文化的老师。他是中国易学泰斗,著名的易学大师(老师已经仙逝,恕不言名)。他家中的书籍,全是国学经典,还有老师自己撰写的24本国学方面的书籍。这位老师告知我,要想成人、成功、成熟、成长,人需要先从《弟子规》,《幼学琼林》的学习开始。

打那以后,开始认真来学习《幼学琼林》这本积压在家中十几年的启蒙宝典。这次再读,令自己大吃一惊;此书原来是中华民资千年传承的一部百科全书。本书共有四卷,内容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伦理,道德,声律,算数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知识。更让自己醍醐灌顶、大梦方觉的是,传统文化经常提及的一些名言,格言,成语,典故,也均出自此书。例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日月五星,谓之七正,天地与人,谓之三才”等等。这些典故和词句,今人只知道用,却并不知道确切的解释和出处。此书反复读来,方知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方知文化自信的渊源。

《幼学琼林》虽然是一本名以孩童启蒙的书籍,可书中许多的经典内容,如果你没有看过此书,你是根本无法知道这些名词和经典的来历和代表着什么意思。所以,此书不但是人生启蒙的宝典,也是人生一辈子的宝典。

不信吗?好吧,让我们一同来分享几段书中内容。你先不要翻阅资料或者网上查询,看看你是否看过,是否知道,是否了解这些经典句子的内容: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东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居离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老话儿说


作者开篇写道:下面的这些文字,这些篇幅,是我在享受孤独的生活时写出来的。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居民,在那里我只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自己。作者为了逃避城市的喧嚣,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自己亲手建造木屋,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和蔬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得到了快乐和尊严,以及丰富的精神享受。

现代人陷入了无尽的物质追求之中,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轻则劳心费力,忙忙碌碌,重则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梭罗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不屑与批判,这与梭罗所追求的隐居生活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看看梭罗,他一个人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旁若无人的生活,他收获了精神上的自由。

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瓦尔登湖》吧,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忘却世俗的烦恼,忘却物质的诱惑,这会让你能够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发现美和快乐,这会让你的精神世界获得极大的丰富!


逸志2


哪些书看之前你觉得难以下咽,看之后却醍醐灌顶,欲罢不能?在这里我推荐的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作为哲学的教科书,有着固有的乏味和枯燥。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为哲学类教科书,显然没有小说、故事类的书籍精彩和足够的吸引力,有着哲学固有的乏味和枯燥,除非考试的需要,在品种繁多的书籍中很少有人对它产生兴趣,初次接触这本书亦是在学校,当时是一本催眠的好书,硬着头皮看下去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堪称难以下咽。

二、原来哲学教材也可以很精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偶尔的机会再次翻开压箱底的老书,才明白原来哲学教材也可以很精彩,到如今把它摆上书架,是不是品读,不经意间总会有触动和感悟。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重视内因,同时又不可忽视外因。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经常教育我们的烦恼即菩提,求人不如求己嘛,自强不息,自助者方能天助。

说得浅白一点就是苍蝇不盯无缝的鸡蛋,所以任何时候,自立自强是排在首位的,但是外因亦会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状态,内因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鸡蛋要孵化出小鸡,除了内因种子还需要外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自强自立的同时,却不可孤立自己,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皆不是实际中形成的正确理论,承认事物的客观事实,一切以客观实际为第一性作为看待事物的根本出发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这句话对于一个经常从自我感觉,自我主观出发去考虑问题的情怀主义者无疑是当头棒喝。很多人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很不解地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为什么?因为理论不联系实际,不实事求是,一切以自我感觉和自我情怀为出发点,严重脱落实际,自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我觉得怎么样”,“我感觉怎么样”,这就是典型的从个人喜欢和感官情绪出发去考虑问题,而当一个人沉迷于个人的感觉和感受,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主导,就会完全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客观现实,脱落实际自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一本哲学教材书,书里的内容确实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但书中的一些言论观点却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和验证,值得细细品读。


知微通元


这么多年读书习惯一直保持,鬼谷子,这本书确实非常震撼,凝聚中华文化之精华,集百家所长,蕴含深奥道理,读了很多次,依然无法理解其中奥妙,可能是自己悟性太低,也许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一二就足够我们用了!~还有一本是写王阳明的~心安即强大,这本书讲到,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关键是龙场顿悟,创立了即孔子、孟子、朱子之后的心学,万事万物由心而发,知行合一,个人理解是内心的强大和格局,决定了一切!立德、立功、立言,这就是三不朽,凡是立德者,未必能立功,如孔子!能立功者,未必能立言,如诸葛亮!能立言者,又未必能立德,如张居正!王阳明确能三者集于一身!尤其是这种好书,读一遍两遍,根本无法理领悟其中深奥的道理,有时间还要多读几次,慢慢的领悟吧!欢迎交流沟通。






餐饮行者


【人鱼薇沫】博弈论对我的帮助最大!

1.书读的过多,人容易走入一个意识的死循环

类似于鬼打墙,尤其是文化性格强或是文科出身的人更容易如此。

总感觉自己书看得多,懂得道理也多,自己的见解都是对的,自己的常识也不容置喙。

但人世是常变的,没有哪有规律是永远如一的。

我们不随着世界变换接受新的事物,不能以变通的头脑看待各类问题,很容易偏激,走到事物的极端。

这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我一切都是对的,为什么我做的事总会遇到阻碍,是我周围的人太坏了,是我运气不好,怨天忧人,怼天怼地,唯独不问问自身出了什么问题。

我之前也是这种人。

这时候,读一读《博弈论》,学习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变通,才能让自己从迷雾中走出来。

2.《博弈论》讲的是双赢

自损800,伤敌1000的道理我们都懂,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因一时负气,就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时候读一读《博弈论》是大有好处的,每一条策略对应的都是双赢,至少也做到平局。

若时刻保持这种心态,我们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与冲动,顺便也提高了情商,成为人人喜欢交往的朋友,何乐不为?

3.《博弈论》搏大精深

它没有开端,没有结束,研究它的时候,我们只能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来源,总结生活中的各类突发或偶然事件。

从大概率中寻找规律,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策略,在这样的反复对比与学习中,我们的个人修养会有所提高。

4.《博弈论》生动有趣

它的底层思维虽然枯燥,但体现出的实例却是那么生动有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风云际会的政治人物,都能带给我们知识和力量,阅读他们的故事,提升我们的人生,吸收其中的奥义,成为更好的自己。

5.《博弈论》是需要推演的

诸葛亮深谙此道,草船借箭用的淋漓尽至。

正是观天文,知条件,善理人心推演的结果。

而推演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可以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和联想力,时常这样做,对未来可预知,对工作可创新,对生活可推进。

所以我推荐这类书,可以多看看,受益良多。

我是人鱼薇沫,若我的推荐对您有帮助,有关注我,谢谢!致力于中年学习提升,观察城市小人物,写美文度人生。


人鱼薇沫谈成长


大家好,我是回眸1039,一个喜爱文学的小学生,这个问题,我推荐《菜根谭》,这本书是明朝洪应明收集整理的一部关于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这本书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在道德理论生活化的特点,为后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俗话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深入的读这本书,对指导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欢迎也喜欢这本书的朋友留言一起交流。


回眸1039


说起来,要数《平凡的世界》。原因如下:

其一,本书成名时候,我年纪尚幼,只是听说很好,但是脑子里对文学包括茅盾文学奖等没概念,只看名字《平凡的世界》感觉太平凡普通,不会太有趣儿。

其二,这部书鸿篇巨制,百万字,文字太多,故事太长,百十个人物关系复杂,所以阅读稍一断开,就不好续接,读起来感觉费劲儿。

其三,就在花了整整两天一口气读完之后,自己热泪盈眶,感觉受到了一番精神洗礼,对社会生活和世界的认知突然加深了,里面的警句醍醐灌顶,令我如坐春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