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蘇軾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卻為何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官隱居呢?

英公子小嫣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是因為蘇東坡身上蘊含著兩股“氣”,這兩股氣讓他能“自得其樂”。

1、名士之風流——才氣

“自信天下一支筆,文也縱橫,武也縱橫。”

蘇東坡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不論是在明媚蘇堤,還是天涯海角,他每到一地必定留下一處風景,盡顯名士風流。

他生活中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皆可成詩。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首被公認為描寫西湖最好的詩,就是蘇東坡被貶杭州時寫的。

如今,蘇堤橫臥在西湖上,一個小小仙島投入湖中的倒影,構成了三潭印月,湖邊垂柳成行,又足以證明蘇東坡在景觀設計方面的奇才。

在蘇東坡的眼中,人生的起起伏伏似乎已不那麼重要。

流放地的蠻荒之氣並未使蘇東坡的才氣性靈打折扣,相反,一次次的磨難是對才情最好的錘鍊,最後幻化為文字的絢爛。

蘇東坡被貶黃州時,過得已然是流浪漢的生活。但他卻把這種官方的監禁變成了一種享受,與友人兩度夜遊黃州赤壁,寫出了千古傳誦、妙絕天下的賦文:前後《赤壁賦》。

蘇東坡的才華不僅僅體現在詩文上,還表現在中國筆墨的情趣上。

他筆下的印象畫,不論是一竿修竹,一對盤根,或是深山煙雨,江上雪景,都將自己與景物合而為一,注重一氣呵成的節奏、氣韻和情調。

蘇東坡將在大自然裡的所見所感,都化為紙上富有活力的線條,寥寥幾筆就變化無窮,神完氣足。這也讓他成為了中國南派畫的始祖之一。

2、做人之情趣——朝氣

“何妨吟嘯且徐行”,歌且從容,行且從容。

蘇東坡是一個高品位的生活家,一生過得單純到極點卻又豐富到極點,盡顯超然。

在那個紛紛擾擾的特殊年代,人性的邪,世道的惡,都阻擋不了“男神”發現真善美的眼神,抑制不住他心中的那團火熱的朝氣。

當蘇東坡第三次被降官到惠州時,他已年近六旬。

在前往惠州的途中,每每穿過美麗鄉野,高山深谷,他都會像個少年一樣興趣盎然地駐足觀賞,一邊品嚐著當地美食,一邊還在岩石上提詩寄慨。

被貶謫在黃州時,蘇東坡經常下地插秧,累得腰痠腿疼。於是,他便心血來潮,花了很長時間做了一個叫“浮馬”的小船。農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當做槳,馬頭還可以盛放稻秧,既快速又省力。

他喜歡一抬頭就能看見萬里無雲的朗朗乾坤,“他不懂為什麼有人認為天空有云會更美,他以為天空無雲,正如一塵不染的良心。”

內心湛然,富有朝氣,則無往而不樂。

你看,受難之中的蘇東坡仍然有一分卓然不群的生機和活力,讓他的敵人也對他也無可奈何。

保持對事物濃烈的好奇心,讓蘇東坡真正把好的不好的生活,都過成了詩。

我認為,“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蘇東坡的人生寫照,也是他為何沒有辭官隱居的原因吧?

試想,他如果隱居了,我們恐怕就不能看到那些妙絕天下的詩句,也再也品嚐不到那些讓人讚不絕口的美食了……


蓉仙兒


蘇東坡一生坎坷,顛沛流離是因他的相貌所致:

相傳,蘇東坡上京趕考時,路遇一相師,遠遠望去,東坡意氣風發,步履灑脫,走近仔細觀之,只見他眉宇寬廣,兩目如點漆,可惜頭型凸凹不平,於是對蘇東坡說:“一雙學士眼,半個配軍頭”。

後來,蘇東坡果然金榜題名,“文”名天下。精通儒學,道學,佛學。但是卻在仕途中,屢屢受挫,被貶,這都源於他的頭型。

尤其是額頭太凸,看看他的妹妹蘇小妹是如何取笑他的。有一次蘇小妹在家,門簾被掀起,只見進來個額頭,好久不見人,知道是哥哥回來了,於是說到“額頭已進屋裡,聲音還在院牆外”,言其額頭太凸。蘇東坡被說無語。恰好,有一天蘇小妹生氣哭鼻子,眼淚流下來。因為蘇小妹臉長,蘇東坡終於找到機會報復一下了,於是說到“昨日一點相思淚,今日方流到口邊”。氣得蘇小妹是哭笑不得。

蘇東坡對道教有深入的探究,他的作品也染上了道教的色彩。他對尋求長生之術十分著迷,認為若經過適當的修煉,就可以返老還童,得享長壽。他的弟弟蘇轍從一個道士處學了煉丹,面色清潤,目光炯然,元氣煥發,於是,他也到一所道觀裡閉關七七四十九天,練習打坐,還到天慶觀修煉辟穀和氣功。

蘇東坡曾寫信給武昌太守,向他請教煉硃砂的方子,並在臨皋堂裡闢室一間,架設爐火,以備煉丹之用。他有兩篇札記,篇叫《陽丹》,一篇叫《陰丹》,講述煉丹的方法:陰丹是從生第一胎男嬰的母乳中提煉出來的,把乳汁放在文火上加熱,用的鍋是銀汞合金製成的,一邊加熱,一邊用同金屬製的調羹緩緩攪動,直到奶凝結,最後製成藥丸狀;陽丹是用尿蛋白中的尿素製成,這一蛋白沉澱物經過多次淨化,最後變成白色無味的粉狀物,再加棗泥做成藥丸,空腹用酒送服蘇東坡直到晚年,一直想求得“道士丹”。

在佛教方面,經常和佛印法師參禪打坐,探討佛法。對佛教的發展和推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現在盛行於佛教五大法事裡的“放焰口”必須用到的《梁皇寶懺》文就出自蘇東坡之手,其文如泣如訴,讓人聞之肝腸欲斷,撕心裂肺。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雖然他波折頗多,但沒有象陶淵明那樣辭官隱居,還是應驗了當年相師說的話“半個配軍頭”意思是縱然被髮配多地,但命中還有官運保留。

即便命運多舛,蘇東坡仍然樂觀向上,在被貶期間,有很多膾炙人口文章問世,包括美食。有名的“東坡肘子”就是在被貶時,自己研製的一道美食。



李布衣國學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官隱居。可以從蘇軾的性格、時代的背景來分析。

一、蘇軾的性格

蘇軾是個有抱負的人,就算被貶,就算他鬱悶。他的人生態度還是積極的,懲處逆境卻不甘沉淪,忘懷個人得失,立意有所作為。他的這種思想表現在《前赤壁賦》中可見一斑。

被貶黃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創作的分水嶺。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大量的政論、史論等充分顯示出他積極入世的一面。

後期的他以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曠達的襟懷,能以出世的態度做入世的事業,無論窮達,都能在精神領域保持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

二、歷史的背景

淘淵明的時代,是戰亂不斷的東晉,皇族內戰,民間起義,而東晉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裡,所以很多人是對現實失望的,所以才有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選擇隱居。

蘇軾所在的宋朝什麼北方仍有戰亂,但是宋朝已經有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最好的選擇。讀書人都有積極進取的心,蘇軾也不例外。

兩者時代下的文化思潮帶動下的價值取向就不同。




品勢怪獸


東坡雖然屢次遭貶,但他總能以積極而樂觀得態度面對。

因為他有遠大的抱負,他也想建功立業,揚名立萬,這是自古文人的通病。雖然遭到貶謫,但他不能就此罷休,所以他以儒家積極的精神來面對,化痛恨為力量。他是天生的樂觀派,總能從迷茫中找到自我,使自己不至於沉淪。後期的他,實在不行,才以佛道寬廣的胸襟來解脫自己。

陶淵明的那個時代連年戰亂,官場腐敗黑暗,陶不為五斗米所折腰,決定辭官隱居,如不辭地話,以他的性格,有掉腦袋地危險。

宋朝除了北方有外患,民生基本安居樂業,文化繁榮,經濟強大。與戰亂不斷,腐敗透頂的晉朝不能相比。

性格決定命運,東坡之所以沒沉淪,沒隱居,主要是天生的樂觀者。

我以詩為證:

千古文豪一東坡,

文章蓋世才華卓,

雖道平生坎坷多,

猶笑人間風雨落。


東海328


主觀上蘇軾是個有抱負的人,就算被貶,就算他鬱悶。他的人生態度還是積極的,懲處逆境卻不甘沉淪,忘懷個人得失,立意有所作為。他的這種思想表現在《前赤壁賦》中可見一斑。

客觀上,要考慮到歷史時代背景的,陶淵明的時代,南面是戰亂不斷的東晉,皇族內戰,民間起義,而東晉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裡,北面是五胡十六國的禍患,所以很多人是對現實失望的,所以才有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選擇隱居。

外加東晉時,文人以風流標榜,本身,兩者時代下的文化思潮帶動下的價值取向就不同。而宋朝雖然也面對北面政敵的威脅,但到宋代大族已經消失,人們更願意說自己是怎麼努力,而不是炫耀自己出生名門,價值觀改變了。

蘇軾一生受儒釋道三家影響。

被貶黃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創作的分水嶺。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大量的政論、史論等充分顯示出他積極入世的一面。

後期的他以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曠達的襟懷,能以出世的態度做入世的事業,無論窮達,都能在精神領域保持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

人們之所以喜歡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後期的這種虛靜高潔的心靈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御前帶刀侍衛


蘇軾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卻為何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官隱居呢?

一,首先從家庭來講,家庭環境影響人的每一個決定。

蘇軾,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門唐宋八大家佔了三人。而且蘇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而為國為民的思想根生蒂固。每到一個地方都踏踏實實的為民做主,為每個地方都做出傑出的貢獻。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清貧苦寒之家。8歲那年,父親去世,跟著母親種田為生。陶淵明從少年時代心裡就藏著兩個夢,一個夢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樣濟世蒼生,另一個夢則像外公孟嘉那樣灑脫不羈,率性本真。

四次出仕均以失敗告催。為了一家生計,第五次出仕,不甘於上級索賄,辭官徹底過起了“採菊東籬下”的日子。

二,從兩個人的性格來講。

蘇軾是豁達的,不論怎樣摧殘我,就是要為民做實事。而陶淵明是個任性boy,一言不合就撂挑子不幹了。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命運多舛來形容,但一切都被他隨手扭轉過來,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 亦喜歡遊山林。蘇軾愣是將自己修煉成了樂天派,豁達的面對一切得失,得之吾幸,失之吾命,一切隨緣。

蘇軾的仕途可謂是像坐山車似的,起起伏伏,沒有強大心理根本hold不住。

初出茅廬的蘇軾在科舉時一舉成名。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後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更換皇帝后,又升為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蘇軾可謂是一路當官,一路廣交天下好友,一路遊山玩水,一路吃吃喝喝。用強大的食慾來治療一切不開心。如果還是不開心,那絕對是美食不夠誘惑。

蘇軾不論到哪,都能自得其樂,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過得舒服。

綜上所述,蘇軾與陶淵明最大的不同就是,蘇軾是精神上的出世,蘇東坡把自己活成老百姓最親切的朋友。陶淵明則是文人失意的精神歸宿。


非煙慧語


蘇東坡是我思甚為推崇的一位古人,喜歡他寫的詩詞,也喜歡他自嘲的話“一肚皮的不合時宜”;但全面的瞭解他,還是從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裡。

讀此書,感慨頗多。子由貶謫筠州,“晝則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莫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出營職。”讀此,嘆於蘇軾兄弟生活的坎坷,“人生底事,來往如梭”;細思之,也不禁啞然失笑,這不就是小稅務員的真實寫照和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嗎?或許,蘇東坡正是喜歡這種平凡的生活,而在生活中自得其樂。

然,蘇軾描寫自己的話是我最欣賞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過得快樂,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這或許與此不無緣故。

陶淵明也是我思很敬佩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與人的追求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形式,同樣的高風亮節。

我思總想“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間的表現,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間存在於軀殼中的形式!”

今,對古人的瞭解,無不是從故紙堆裡的字裡行間,他們真實的又是怎樣呢?人的一生,本真、自然就好。

文史多偏向,

刀吏怨地天,

真實生靈狀,

還需覓自然。

五行貫時空,

六藝立世間,

七言八語亂,

定力始坦然。



我思WORDS


蘇東坡先生有強烈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正因為此,他數次被貶,心中苦悶但是仍然很曠達。

我們從他的詩詞可以看出一二,如“十年生死兩茫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西北望,射天狼”。

詞人心中對家國的關心、對人民的疾苦和憂慮從未忘卻,無論是仕途得意之時,還是數次被貶之後。

再者,這個時代有梅堯臣、范仲淹、司馬光等很多傑出的為民為國殫精竭慮的人,包括他的政治對手王安石!

反觀陶淵明,晉朝的政治極其黑暗,所以陶淵明選擇了山水田園的人生!



孤獨夜行人


人各有志!

有人當官,有人種地,有人求名,有人安逸。

當官的,有為民請命的,有悶聲發大財的,有甘當清貧的,有畏首畏尾的。

種地的,有耕讀傳家的,有寒窗苦讀求功名的,有為了一日三餐求溫飽的,有無可奈何當佃農的。

李白詩酒天涯,

杜甫憂國憂民,

辛棄疾干戈寥落,

文天祥丹心汗青,

勾踐臥薪嚐膽,

張良功成身退,

曹孟德老驥伏櫪,

李隆基不要老臉,

宋江一心招安,

金蓮殺夫獻身,

楊過千里尋妻,

崇禎煤山自縊,

武則天想當女皇,

秦始皇一統天下,

李煜天上人間,

王莽謙恭篡位,

項羽烏江自刎,

世民殺兄奪權,

韓紅無私賑災,

頭條囧媽免費,

隔壁有人唱歌,

對面有人跳舞,

同事打著遊戲,

我呢寫著問答,

那麼,

蘇軾顛沛流離,

陶潛詩酒田園,

有什麼不妥麼?

人各有志,

蘇軾憑什麼就得活的和陶淵明一樣呢?



茅匯


因為二人的人生理唸完全不同:

蘇軾有著積極的入世、用世人生觀,而陶替具有很明裡的消極的出世、遁世、避世人生理念:

蘇軾為什麼能成為蜚聲中外、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有諸多主客觀原因。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文章著重探討蘇軾的人生理念特別是體現對人生的根本看法的人生觀對他成就大業所起的決定性、關鍵性的作用,並指出積極入世是蘇軾人生理念或人生觀的基調。蘇軾積極入世的人生理念主要表現在4 個方面“:致君堯舜”,尊主愛國;崇尚仁愛,關心民瘼;潛心著述,有益於世;熱愛人生,樂觀曠達。

但陶淵明就不一樣了,《桃花源記》最能表現陶淵明出世、遁世、避世思想。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雖然表現了文人氣節,實質是避世遁世的的做法,是一種心理素質欠佳的表現。陶淵明為一點小事辭職,並借事發揮、發洩自己懷才不遇的不滿和憤悶。象陶淵明一樣避世、遁世,憤世,只能使自我害,“大浪淘沙”,最終會被社會所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