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共同主持制定的满文,这不仅是满族民族的一大幸事,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满文是满族语言的文字符号,是一种拼音文字。满文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的见证,更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清王朝的照妖镜,照出了以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是怎么在这两百年中磕磕绊绊的前进。那么,满文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又和当时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将随着这篇文章一起,见证满文百年历史吧!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文

满文先祖

和汉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满文的历史和满族的历史都比较短。不过作为满族人的祖先女真人却是有自己的文字的。在女真族完颜氏建立政权后,发现偌大的一个民族居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反倒要借用手下败将契丹族和汉族的文字,不但不利于本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还不利于女真族治国。
  于是,金朝的女真族参照汉字和契丹文创制了女真文。它有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两种。女真大字为完颜希尹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所命制造,于金朝天辅三年(1119)颁行。

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天辅三年八 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直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金史· 完颜希尹传》 

后来,金熙宗又在天眷元年(1138年),制成“女直小字”,并且这两种女真字是并行通用的。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女真文,是不是很像契丹字和汉字


金朝制造了女真文字,就开始用女真文来翻译汉族的文献记载(译“易、 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金史·世宗纪下》)。不仅如此,还把女真文作为官方文字来使用(“用 女直文字以为程文”(《金史·选举一》),要是相当精通女真文,在金朝做官可是非常容易的哦~


但是,有兴便有亡,由于女真文参考了大量的契丹文和汉文,存在着大量方块字的基因,与蒙古拼音文字会有所不同。这种问题在金朝强盛蒙古弱小时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随着金朝的衰弱与灭亡,女真文就和它的姑表亲契丹文一样,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到了明朝初期,女真文在女真族中还是有一定的使用范围的。明朝永乐——宣德年间著名的《永宁寺碑记》,是用汉文、蒙古文和女真文三种文字镌刻的,其中女真文的书写人为“辽东女真康安”

。并且明成祖在招抚女真吾都里、兀良哈、兀狄哈时,还特意在招降书上用女真文来书写“其敕谕用女真书字”(《李朝太宗实录》),可见明初女真文不仅女真族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明朝廷和李氏朝鲜王庭中也是有懂女真文的人才。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永宁寺碑


但是,明中叶以后,由于女真族已经沦为一个不起眼的民族,而旁边的邻居蒙古人虽然不复当年草原雄风,但依然强势,不仅是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还是女真族的强力威胁。

弱小的民族面对强大的民族面对的不仅是武力侵略,还有文化上的渗透。由于蒙古族的强大和女真族的弱小,导致蒙古族的文化随即渗透到女真族中,大量女真人开始学习蒙古文,女真人不懂女真文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例如:

玄城卫指挥撒升哈、脱脱木答鲁等奏:“臣等四十卫无识女直字者,乞自后敕文之类第用达达字。”从之。(《明英宗实录》) 

这种忘本的现象带来最直观的后果就是女真族仿佛快要成为蒙古族的附庸了,女真族在明朝的百余年间,除了成化犁庭期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成为一个并不算起眼的少数民族了。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成化犁庭使得女真族元气大伤,百年难有大动作


创制满文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给努尔哈赤崛起后的一系列政务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由于努尔哈赤在崛起之初表面上还是朝廷的顺民,所以他还是要和明朝和其附属国朝鲜经常来往,维持其关系。努尔哈赤会蒙古文,还粗通一点汉文,但就是不会本民族的女真文字。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清太祖努尔哈赤


所以努尔哈赤在与明朝和朝鲜的公文都是先由汉族读书人用汉文起草,再译成蒙古文发出或公布(“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 书,译蒙古语通之。”《满洲实录》)。一个堂堂有着自己本民族语言的的民族,竟然要用蒙古文和汉文来表达出来,这不仅不利于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非常尴尬,成为女真族凝聚一堂的一个大大的阻碍。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袖,努尔哈赤不能对此现象视若无睹,为着适应逐渐统一的满洲社会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遂倡议并主持创制作满文作为本民族的文化符号。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族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早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但开头就遭到了属下的反对,原因就是女真文字接近失传,而女真族用蒙古文由来已久,这个习惯也不好更改,重新创造一个新文字也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弄不好还会功败垂成。不过努尔哈赤硬是凭着自己的威望和晓之以情逼着这两个人参照蒙文字母,协合女真语音,创造出了满文。

上欲以蒙古字制为国语颁行。巴克什额尔德尼、扎尔固齐噶盖辞曰:“蒙古文字,臣等习而知之。相传久矣,未能更制也!”
  上曰:“汉人读汉文,凡习汉字与未习汉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读蒙古文,虽未习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
  额尔德尼、噶盖对曰:“以我国语制字最善,但更制之法,臣等未明,故难耳!”
  上曰:“无难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联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矣。吾筹此已悉,尔等试书之。何为不可?”


  于是,上独断:“将蒙古字制为国语,创立满文,颁行国中。满文传布自此始。”(《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据满族的语音特点,创制满文。这种草创的满文,没有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tongki fuka akv hergen)或“老满文”。这种满文是根据仿照蒙古文字母来创造的,是属于回鹘式蒙古文,而女真文是根据契丹文和汉字创造的,是方块字系列的。这就说明了满族已经和他们的老祖宗女真族越走越远,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
努尔哈赤主持下由额尔德尼和噶盖 创制的无圈点满文,在统一的女真地区推行三十三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女真族统一发挥了巨大的文化效益,使得原为一盘散沙的女真族逐渐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民族之星,让百年来汉族和朝鲜族,蒙古族都感到畏惧三分。

可以这么说,满族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都离不开满文的帮忙。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蒙汉文字对比


不过,初创满文缺乏经验,同时蒙古语和满语的语音又存在差别,因而无圈点满文有一些 亟待改进的问题。如字母数量不够,清浊辅音不分,上下字无别,字形不统一,语法不规范,结构不严谨,很容易发生语法错误,给日常生活使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如果继续使用这种满文,这些反倒可能会成为女真族的文化累赘,更不利于其发展。

十二字头原无圈点,上下字无别,故塔、达,特、德,扎、哲,雅、叶等字,雷同不分,如同一体。书中平常语言,视其文义,尚易通晓。至于人名、地名,常致错误。(《满文老档·太宗》) 

面对这种现象,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天聪六年(1632年)命巴克什达海改进老满文。 

在改进满文时,皇太极还特意命达海对老满文保留其民族特点,只是对细节进行修改,让其更加通俗易懂,不易产生歧义。(“可酌加圈点,以分析之,则音义明晓,于字学更有裨益矣”《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文


 达海在整理额尔德尼、噶盖所创制的无圈点老满文时,结合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优点,对满文主要作了如下五点改进:
  <strong>第一,编制“十二字头”。《国朝耆献类征》载:“达海继之,增为十二字头。”《清史稿·达海传》也载:“达海治国书,补额尔德尼、噶盖所未备,增为十二字头。”达海为便于教授满文,编制了“十二字头”。


   <strong>第二,字旁各加圈、点。(如蒙古语kha,gha音之字头,满语通用于ka,ha,ga三音。然aga“雨字”与aha“奴仆”混同。boigon户口之户字与boihon泥土之土字混同。haga“鱼刺”与haha“男子”混同),乃于十二字头,加以圈点,以立同形异言之区别(如 “雨”不至混于 “奴仆”, “户口之户”不至混于 “泥土之土”, “鱼刺”不至混于 “男子”)
 <strong> 第三,固定字形。对字母的书写形式加以固定,使之规范化。如在老满文中,元音u的词首、词中、词尾共有十余种写法;但在新满文中,其词首、词中、词尾基本上各有一种写法。
  <strong>第四,确定音义。改进字母发音,固定文字含义。如在老满文中,元音o、u、ū经常相互混用,辅音k、g、h书写有时非常相似,在新满文中,o、u、ū则加以区别,k、g、h的字形书写也各不相同。
 <strong> 第五,创制特定字母。设计了十个专为拼写外来语(主要是汉语)的特定字母,以拼写人名、地名等。
  经过达海改进后的满文,后人称之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这种新满文相对于前面的老满文更加完善。完善到什么程度呢?这种新满文一直都是清朝入关后中央国家机关和宫廷各部门普遍使用的文字,不仅如此,各地的满族驻防八旗都在使用这种文字,一直到辛亥革命后……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文和汉字


经过达海修改后的满文的语法已经非常成熟了,名词有格、数的范畴,动词有体、态、时、式等范畴。句子成分的顺序是,谓语在句子最后,宾语在动词谓语之前,定语在被修饰词语之前。并且满文的书写,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向右和当时的汉字完全相反,倒是非常符合现在书写模式。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文和汉字的对比


由于新满文的推行,繁琐且落后的老满文就逐渐消失在公众的眼前了,由老满文书写流传至今的历史文献就只有《满文老档》,而且这种满文书籍要在老满文旁边增加新满文的注释。看来,最晚到皇太极称帝后,老满文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当时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吧!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文老档》


结果

满文的创制,标志着满族这个民族在女真文字失传后真正的拥有了本民族的文化。满文的颁行不仅打断了汉族和蒙古族对满族人文化的垄断,还使得满族人之间文化交流更为密切,这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无疑是一条重要的精神纽带。

“使之通文理”的满文是如何诞生并且成为满族的精神象征呢?

满文“寿”字


满族统治者运用更加得心应手的满文来翻译大量的汉文典籍,不仅减少了重复学习的时间,更加强了学习效率,使得汲取中原封建王朝统治经验更加方便,加速了满族社会的封建化。
同时,满文记 录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但是,造化弄人,随着清朝的灭亡,满文很快走上了它的老祖宗女真文的地步:

无人问津,直至湮灭。全国会写满文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如果满文灭亡了,就会给当代历史研究带来极大的麻烦。我们决不允许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的今天让满文走向契丹文和女真文因为无人识别而走向灭亡的老路。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敬,也是对中国文明的不负责任。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拿起负责任的态度去了解满文,这不仅是对这百年老字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化百年大计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