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同是三国英雄,为什么感觉世人常说曹操,而不常提刘备?

天上人间148540475


那是个人圈子的需要。

上层人士说曹操,可以走曹操的路线。

可是普通出身的人却更喜欢白手起家的刘备。

再说,人家曹公可是又名的诗人文豪,在语文课上也有影响力。


郁郁栗林


其实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搞笑

到不如换一种提问 改为 :三国时期 曹操 刘备 孙权 三个人谁厉害 谁 人们比较认可 人们提及那一段历史先会想到谁?😊😊😊

首先说并不是人们就说曹操说的多 而说刘备说的少 而是三个人都有人在说 有人提及 可能会有人各有喜好 而想当然的说说谁的人多而已 但是要说起三国的历史 群雄中厉害的得首先从曹操说起 这到是真的!但是三个人的名声应该是齐名的

三国时期 董卓造逆 祸乱宫廷 曹操发矫召 也就是号召 群雄讨伐董卓失败之后 曹操看到群雄各怀异心(其实当时如果群雄中大家都响应曹操的号召 在吕布战败给三英之后 持续追击董卓残部 可能大汉天下 后续或者也就发展起来了 也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三足鼎立了 往往也是事与愿违) 无奈 回去后发展自己的实力 董卓内部自乱后 曹操抓住机会 控制了天子 也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后来曹操经过那一时期的第一大战役“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一战成名,后逐渐统一北方全国的半壁江山。

在说刘备 与各路反叛朝廷的人战到几近全军覆没 败至荆州 南阳地区直至遇到诸葛孔明(也就是武侯)逐渐发展壮大 最后与孙权联合抵御曹操与赤壁 也就是三国时期的第二大战役“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三国既就行成。刘皇叔 在荆州站住脚后,进军四川统一四川后 ,这一段时间里 三国之间 刘皇叔 坐拥 荆州 四川成都及陕西的汉中 成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三国之间 相互利用 相互挑拨离间 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镇守荆州的关公和此时已经魏王的曹操(这儿要做一个解释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的时候 国家内部是不允许分封异姓王侯的 这也就可以理解曹操所控制的汉献帝是经常遭到曹操以及曹操手下的人的打压与欺凌的 也正因为这样 魏武曹氏被后世忠义之人骂为白脸奸臣的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攒汉称帝 更是让后世很多人对于曹魏的痛恨)在继续说刘皇叔部 ,因为关公镇守荆州,被曹魏和孙权相互联合打败最后战死。惹恼了因为曹丕篡汉后建立了蜀汉政权的昭烈皇帝刘备,因为刘备与关羽张飞有桃园三结义的佳话,兄弟情深,昭烈皇帝起倾国之兵前去为兄弟报仇,也就引发了三国时期最后的一场大战役“夷陵之战”

当然结局是以昭烈皇帝战败而告终。(这里说一下昭烈皇帝为什么不先去攻打曹魏 而是去先攻打在孙权手里的荆州 事实是因为从战略角度来说 对于昭烈皇帝的统一全国建立新的大汉王朝 荆州不能丢 为兄弟报仇也是一个方面 战争争地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荆州不能丢……)

在说孙权 孙权父兄统一江东全境 建立江东基业 孙策病故之后 把政权交给孙权时 正值赤壁大战前期 时孙权只年方弱冠 二十岁左右的一个小伙子 孙权在最短时间內号令安抚江东俊杰群贤 全力以赴抵御外敌侵略 直至后来称帝,充分显示了孙权的才华和谋略。史称——吴大帝

在回过头来说这三个人都有什么特点 曹操 刘备 孙权 三个人最聪明的应该是刘备刘皇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刘皇叔可以让一个普通人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我们知道三将军张飞,一开始,只是一个什么?对,屠户!怎么了,张将军,据水断桥 喝退曹操。进军四川 义释严颜 大败魏将张郃 不是因为刘皇叔 张将军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能力与魄力。

关公更不必说 千古忠义武关公 被后世很多人所敬仰。要知道,在跟随刘皇叔之前 关公可只是一个有命案在身的流浪汉。还有武侯的事迹自不必说,大家都清楚。皆因刘皇叔宅心仁厚,跟随刘皇叔的人,完全全身心的投入到匡扶汉室的事业当中去了,都是英勇无畏的死士。

曹操呢 是这三个人当中 最为奸诈之人 也算是最有才华的 曹先生的很多文章被人们传为千古绝唱。为什么说曹操奸诈,主要是因为,曹操用人也防人,有聪明与才华的人,曹操用的时候永远都会防一手,从司马懿之事上就有显示,司马懿服务于曹魏政权,曹操时期不得志,曹丕之时不得志,皆因曹操对自己的儿子曹丕交代的一句话,司马懿要用,但是必须得防着。直至 曹睿时期 司马懿 逐渐得志,但是还是屡次被罢官,又提起来 ,曹氏宗族又屡屡打压,最后造成三分最终归晋,的局面 。一切皆因曹操的防,造成司马族系的反叛。

在说孙权 孙权只能说是他们三个人当中,最会来事儿的一个人。期中缘由自也不必说,只看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率领江东群杰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在孙权执政期间造反孙权,一直到孙权称帝,最后自然死亡,就是明显的例证。(话说的有点长 文章有自己的观点 也有书上看到的别人的观点 若有侵权敬请告知 )(以上文字纯手工打字 语言可能不是很流畅 只是个人观点 希望大家 不喜勿喷)🙏🙏🙏


画安话安


我是晴空莽莽,少年时读三国会被刘备的仁德所迷惑,那时候并没有完整的观念,只有好人坏人之分,而成年人读三国,基本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考领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会再一根筋以好坏论断。

@晴空莽莽 认为刘备比之曹操实在望尘莫及,毫无可比性。虽同是三国英雄,曹操出彩之处不胜枚举,当中无愧的三国第一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1、东汉以后,但凡提到枭雄二字,任谁都能联想到曹操,枭雄的祖宗。名人许邵的这句评价几乎成为了曹操的代名词,可见名声二字对于群雄的助力,同样是英雄,刘备除了仁德之名似乎一无所有。

2、曹营人才济济,曹操知人善用,掌控一切,雄主之姿;刘备阵营说实际上最显眼的不是这个君主,而是著名的五虎将,诸葛亮等臣子,仔细想想刘备做了哪些大事,一只手数不出来,除了仁德,除了隐忍,除了痛哭流涕,委实想不出来什么丰功伟绩。

政治以外的才能曹操完胜

刘备只有政治家这个名号,连军事家都算不上,刘备势力的军事指挥大多依赖猛将军师,唯一一次为关羽报仇尽起西川之兵战东吴,却被火烧连营数百里,惨败。


曹操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军事家:精通兵法,一统北方,治军严整,爱将惜才,还曾大败乌桓,进取汉中,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

文学家:存世诗歌20余篇,皆为乐府诗体,例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关心时事,被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观沧海》、《龟虽寿》、《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抒发人生豪迈,壮怀激烈,求贤若渴,开创建安文学,促使战乱期间文化不至于萧条,三国英雄无人能出其右。

书法家:有史料记载,曹操常与书法家钟繇、梁鹄、邯郸淳、韦诞、孙子荆等人切磋书艺外,大概因为忙于战事政事,所以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特别让人津津乐道的真迹,是在征汉中时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

曹操相关典故流传甚广

1、望梅止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之时行军匆匆,到处找不到水源,士兵懈怠不前,曹操急中生智,说道:“前方有大梅林,结满梅子,甘酸可以解渴。”于是军心大震,快速前进。

2、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曹操迎献帝到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对诸侯发布号令。

3、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之战前夕,孙权亲自率领七万军队迎战大败曹军,曹操屯兵江北见孙权军纪严明,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之子不过像猪狗罢了。

还有诸如:对酒当歌,老骥伏枥,分香卖履,清尘浊水,想当然耳等等十余个典故广为流传。

这个回答你们还满意吗?@晴空莽莽 留言一起讨论!


晴空莽莽


翻了翻其他回答,很遗憾,大多在描述历史,没有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仔细想来,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核心原因,我认为是因为曹操的人物性格和事迹更有话题性,也映射了当下人们追求个性张扬的追求。

曹操的人物性格和事迹更有话题性,映射了当下人们追求个性张扬的追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为一个军事家,能写出这样的诗词,心生敬佩。

才华横溢中吐露着霸气;运筹帷幄中透着精明;不墨守成规、唯才是举、宽宏大度。诗人、政客、军事家,哪个角色都是那么优秀,对于别人的评价不去攥改历史,这种超越帝王级的大度又有几人能做出?一种一万年后公道在人心的洒脱就够我们所敬佩的了。

万古今人中最独特的一位。霸气、才气、孩子气、痞气、大气……


核桃班长


《三国英雄》是一本农村读物书籍,内容中讲述着三国是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时代,《三国演义》是举世瞩目的名着。波谲云诡的时代,错综变幻的形势,就是本书中诸位统帅,谋臣、武将、名士尽展英雄本色、谱写英雄篇章的舞台。那么世人为啥常说曹操,而不说刘备呢!——俗话说得好,说曹操曹操到嘛! [互粉][互粉]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曹操到底是何方神圣…… [玫瑰][玫瑰]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家亮✍……♚


第一,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广为流传。大家对此俗语特别熟悉。

第二,坏人容易让人记住。好人一下子就被遗忘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绘成坏人,这个坏人与刘备这个好人是相对的。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尊刘贬曹。(大家往往容易记住做坏事的人,而做好事的人往往会被忽略。这里的做坏事的人指曹操,做好事的人指刘备。)这种尊刘贬曹的思想,从宋代以来就出现了,也就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作者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的只是单纯的指刘备姓刘,而是刘备等人打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室一统为己任,为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推崇。另外,蜀汉集团的仁义智,符合作者的思想。因此,作者极为推崇刘备。有好人就得有坏人,所以作者就看中了曹操,让他来当坏人,来衬托好人。作者根据史书和大的政治环境就发挥了自己才华,描写了一些曹操坏的方面,甚至放大,夸大。虽然,曹操的历史功绩也耀眼,但是只要一做对比,人们就会注意到坏的地方,甚至无形之中会再次放大环的地方。另外人这种动物,总是记住别人的坏,好的地方永远记不住。人,只要有一次对他不好,就会永远的记住这次坏,以前的千般好都会荡然无存。就因为人的这种性质,所以人类更容易记住坏的事情,不好的方面。还是有意无意的夸大,放大。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的可谓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所以,人流芳百世太难了,遗臭万年特容易。(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

曹操,当为三国第一英雄。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遭屠,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曹操在政治上,惩治地方豪强,稳定朝堂局面。选用官吏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不论出身,网络中下层的能人,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法制上,崇尚礼法。军事上统一北方,平定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灭袁绍,击匈奴,灭乌桓等。曹操精通兵法,治军严明,惜才爱将,边地屯田,兴修水利,改革户籍,提倡廉洁。

有语评价曹操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个人认为,奸雄欠妥,当为汉末第一英雄。(此处只看好的方面,不要过于关注坏的方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夏亦有心


古人留名后世有几种正面方式比较突出,1,开国君主类,秦始皇帝嬴政,汉高祖刘邦,他们们有的统一中国,有的推翻前朝建立新政权。2,著书立说类:老子著道德经,孔子著春秋,司马迁著史记,他们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成为各个学派创始人,影响后世。3,文人骚客类:李白,杜甫。他们写诗写文,为后人吟诵。

然而,有另外一种人物同样具有话题性,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又有古人说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当然这样形容曹操过分了点,虽然三国演义把曹操写成一位反面人物。至少曹操贡献还是很大的,我认为曹操被提到的更多有如下原因

1:诗文写的好,观沧海写的心胸如何辽阔,求贤如此若渴,后世曹家父子被称为建安风格,自成一派

2:雷人名言较多: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论当世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3:个人胸襟宽广,有时候意气用事,有时候老谋深算,见到豪杰即想为我所用,碰到敌人不失敬佩之情,这样的性格更有话题性

而刘备,给人的印象最深的无非是一边哭,一边跑,是三国时期的长跑冠军,这样比较起来,自然没有曹操有话题性




小人物志


一部三国演义,黑化了曹操,美化了刘备,然而问题是,如此高难度的动作,罗贯中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曹操,罗贯中动的笔墨很多,很难一一例举,就说两件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

第一件,关于对曹操的评价,最有名的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是谁说的,三国演义里明明白白的说,这人不是别人,汉末名士许劭。

因为汉朝做官,主要施行的是推举制,但该怎么推举呢,只能选择有德行或有学问的人,这样的人当然自己说了不算,他得有个大家都承认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由谁制定呢,自然是社会上德高望重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看人看的很准,评判人评判的很到位的人便由此而生,这种做法到了曹魏,便因此而产生九品中正制,相对于汉朝,自然是更细化,更规范,当然,这是后话, 暂且不提。

很明显,许劭就是这样的人,曹操通过桥玄、许子将,绕了七八道弯才找到他,这段内容三国演义里也说过,跟历史也比较吻合,然而到了很实际的内容时,罗贯中就悄没声息的做了个手脚,因为原话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这一看,不但调换了顺序,很有几个关键词也做了变化,许劭的愿义是,曹操这个人头脑灵活,做事不循常规,在太平盛世,会成为为世俗所不容的能臣,到了乱世, 他的这种优点便更有用武之处,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英雄 ,然而, 经罗贯中这么一调换,曹操一个食汉禄,却成为汉贼的形象便由此埋下伏笔,以至于今后怎么变坏,那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而且经这么一调换,也就把许劭这个适合做人事工作的干部硬生生变成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棍。文人的笔法就能有这么厉害。

第二件就是,那句大家都知道,并饱为后人诟病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了,关于这一点,演义的出处跟史实是差不多的,都是杀了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之后所说,不过在出场人物上,罗贯中硬给加进去一个捉放曹之后又跟曹操分道扬镳的陈宫,事实上 ,陈宫这会根本不在曹操身边,他后来是反对了曹操,但并不是为了吕伯奢 ,而是好友边让。

而曹操的原话根本不是那句,而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难道只是我对不起他们,他们就没有对不起我吗。曹操是风声鹤唳的逃犯,你出门大酒半天不回,半夜杀猪也不给人家说一声,这种情况下还不起疑,那不成傻子了吗。

您瞅瞅,两句话就给篡改成这样 ,曹操还能是好人吗。

关于刘备,啥也 不说了,演义中说他爱哭,事实上,刘备爱哭吗?很狂妄的,怎么跟曹操煮酒论英雄,怎么上厕所之后跟刘表耍点小情绪咱暂不多说,单说他一句著名的话,什么话:使汝 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这句话是对曹操麾下的将军,还东游西逛的时候,对曹操麾下将军说的,意思很简单,我就怕曹操一人,其余,凑一块也不是对手,白给啊。这还是个老实巴交的,只会哭鼻子的人说的话吗。

事实上,他也很有本事,演义里诸葛亮刚出山,火烧博望坡,打败夏侯惇等人的那一仗其实是他打得,那时候诸葛亮还没出山,也不知什么原因,罗贯中就给硬加到诸葛亮身上。

小事如此,大事更不用说,总之呢,曹操、刘备,一个尽力抹黑,一个尽力美化,为此还有点乾坤挪移,不择手段,然后就给后人留下坏曹操,好刘备的印象,然而,为什么会这样,个人认为,也是两条。

1,出身。曹操的父亲曹嵩,失败了宦官曹腾做干爹,但之前什么来头, 三国志当中也只能说:莫审其出身,没人知道什么来历,没有来历,还当了宦官的孙子,在讲究门第的古代,这种人能有大出息吗,如果有,让那些根红苗正的人怎么办?而刘备呢,的的确确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是一份很清晰的传承,血统如此高贵的人,一般都会奉天命而生,那么,他自然只能当好人,而且还是大好人了。也就是说,从出身上看,两人玩官兵捉贼的游戏,谁是官兵,谁是贼,那时早就订好剧本。而且还不容更改的。

2,作为。曹操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屠过城,尤其是打徐州,为父亲报仇的时候,在江苏睢宁、安徽泗县一带“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后来虽经谋士劝说有所收敛,但这已成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而刘备呢,仁义,一个劲儿的仁义,仁义到陈寿也不得不夸他: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事逼事威而言不失道。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自律,坚持,名声就这么流传下来,简单点说,曹操行霸道,刘备行王道,比较下来,老百姓似乎更喜欢王道,如此一来,刘备名声想不好都不行了。

这就是同是三国英雄,为什么感觉世人常说曹操,而不常提刘备的道理,如果回答的还有几分道理,请点赞关注。


斯文卿相


因为曹操更具有争议,而且也是被《三国演义》黑得比较厉害的枭雄。

与史料记载《三国志》,以及历史上作为文学家、政治家等的曹操相比,这个人物有更多探讨的空间,至少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如果说曹操是某种圆形人物的代表,刘备可能就是某种扁平人物吧。



爱笑的蜡笔酱


曹刘都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按照一个人的成长来看,这两人都是走到权力的顶峰,也是大家所追求的一种高度。

从小听三国故事长大的我们,对于曹刘的评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发生变动,小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刘备更应该是无敌的存在,是我们心目中的“主角”,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长大后觉得曹操的“光环”会占据我们内心。

曹操的故事比刘备更有味道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历史史书记载,曹操的故事似乎要比刘备丰富的多,而且是有爱又恨,跌宕起伏,让后人觉得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有苦有甜,爱恨交加,有多了那么一点尔虞我诈的真实感。

对于刘备来说,一切都是正面的,刘备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一样,做得事情都是符合世间仁义道德,这给人们带来一种不真实,太完美的感觉,试问,有多少人的一生是顺利的。

曹操是“平民”刘备是皇族

大家都喜欢看穷小子逆袭的故事,在身世方面,曹操没有办法和刘备相比,曹操就是一个穷小子,光脚不拍穿鞋的,为了让自己能够走得更远,用尽手段,而刘备则依仗着皇族省份,到处蹭“热度”,遇到事情先是哭来博得同情,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家子弟的做派,自然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无法深得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