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文丨圖圖爸爸

很多父母由於工作原因,孩子一生下來就送給老人照顧,其實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極為不利。

有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孩子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特別是0-3歲的這段時期,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有科學證據表明,在0-3這段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將完成將近50%,此刻孩子具有強大吸收知識的能力和強大的記憶力。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所以,父母會開始讓寶寶學習一些東西,好讓他們能夠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領先於別人,但是,父母往往會忽略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並不是這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的研究表明,有家長陪伴的孩子,70%會比沒有家長陪伴的孩子性格更好,習慣也更好。

父母的陪伴對於寶寶來說真的如此重要嗎?陪伴式教育真的有用嗎?會不會耽誤寶寶的發展呢?父母的問題開始蜂擁而至,彆著急,我們一個一個解答。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01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羽毛球單打世界冠軍謝杏芳在領獎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感謝所有隻是我的朋友和家人,感謝陪伴我成長的老師們和教我打羽毛球的教練們。”

從這段話我們能獲得的信息就是陪伴,是陪伴帶給了謝杏芳成功,同理可得,想讓孩子成功,想給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給他們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1)父母的陪伴是寶寶情感的啟蒙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這個世界是非常陌生的,他們只能通過自己的感觀去認識這個世界。而父母通常都會逗寶寶開心,父母在寶寶面前的情緒改變,能夠鍛鍊寶寶的感覺能力。

讓他們慢慢意識到,什麼是開心,什麼是難過,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能夠通過哭和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到1歲左右的時候,在開始學習走路,在爬,走,坐的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幫助能夠讓寶寶意識到這個世界的溫暖,對其性格養成有非常大的幫助。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少不了哭泣,此時父母的安慰,父母的懷抱和撫摸,對寶寶來說就是最好的止哭藥,能夠幫助寶寶獲得安全感,不再害怕陌生的環境。

2)父母的陪伴對寶寶的語言和社交能力發展有幫助

從寶寶生下來只會哭,到後來的牙牙學語,到最後能夠流利的和人交流的各個階段,父母都是寶寶的第一傾聽者和對話者。

父母和孩子的心靈相通,能夠通過寶寶的肢體語言,哭聲中,聽懂寶寶的需求並作出回應,這個過程將會讓寶寶瞭解到如何看懂別人的情緒。

家長每晚給孩子講一個小故事,可以增進寶寶對圖片和文字的理解,每天睡覺前陪孩子玩玩遊戲,一起探索這個世界,讓孩子懂得如何合作交流,對日後的學習生活,和社交生活都有著不小的幫助。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3)家長的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科書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可以決定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相信大家平時都發現了,一個人在外面表現得如何,別人第一反應就是想到父母是如何教育的。

有些父母會說:我可以請專業人士來教育寶寶,這樣不是更好嗎?話是這麼說,但是對於寶寶來說,父母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更可況對於0-3的寶寶來說,外面的世界是非常可怕和陌生的,如果由陌生人來幫助教育寶寶,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變得膽怯,學習能力也會跟著下降。

4)父母的陪伴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關鍵

孩子的安全感大部分都是來源於父母的呵護和陪伴,但是有不少父母都會因為工作忙等原因而忽略對孩子的陪伴,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請保姆來照顧。

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見面時間少之又少,相處的時間也從一週三次變成一週一次,看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陪,自己卻沒有,心裡不免萌生出一些不好的想法。

比如:“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我太不聽話了,所以爸爸媽媽才不回家的。”這樣下去,請問孩子應該從何處得到應有的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02若是缺少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甚至悔其一生

目前我國的“留守兒童”的數量在逐年增加,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而走上歧途。

相信大家也聽到過不少這樣子的新聞,比如:某某學生,因缺少父母疼愛,忍受不了壓力,最終跳樓;某某學生,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走上不歸路等等。

這樣的新聞想必各位父母看到都覺得後怕,缺少父母的陪伴真的能夠毀掉一個孩子嗎?

①會使孩子孤獨內向

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遇到難題這是必然的,而假如此時有家長陪在身邊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不管是對孩子自己學習知識來說,還有對親子關係來說都是非常有作用的。

但我們試想,如果此時,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無法自己解決此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會選錯路。

並且看到別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自己卻沒有,此時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巨大的落差感,漸漸的會變得不願意表現自己,變得孤僻內向,不願與人交流。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②會使孩子性格跋扈

由於家長工作忙,長期不能照顧孩子,所以很多孩子都是老人在帶,而老人對孫子輩的是出了名的溺愛,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做錯事了也捨不得罰。

孩子就會認為:“是不是我做什麼都可以啊?”從此變得無法無天。

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就會更加畸形,性格跋扈,自私自利,對以後進入社會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

③會使孩子變得自卑

都說讓這個世界充滿愛,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真正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自己的愛。

父母帶來的空白,難免會讓孩子想:“為什麼小雪和小雨他們每天都有爸爸媽媽陪?我的爸爸媽媽根本就不愛我!”

更何況0-3歲時期的孩子對外界是非常敏感的,此刻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自己沒有人愛,從而變得自卑。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④會缺乏擔當和責任感

父母的言行很多時候就像是一面鏡子,父母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都很有可能會被寶寶模仿,處於0-3歲的寶寶,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是最強的,他們眼中的父母,從來不回家,不陪自己玩。

久而久之,等到孩子長大了,就會缺乏家庭觀念,家庭將對孩子不再重要,一個不重視的家庭的人,日後與他人相處,又將如何變得有擔當,有責任?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03陪伴不僅僅是“陪”,更要注重質量

“我上了一週的班,累慘了,我這不是坐在這陪你了嗎?自己玩玩具去。”

看到上面這句對話,我不禁想知道家長們是都真的瞭解“陪伴”這個詞的含義。

什麼是真正的陪伴?待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嗎?錯,而是家長主動去陪伴孩子做某些事,一起互動,這才是陪伴真正的意義,才是有質量的。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陪伴呢?

  • 放下手機,看看身邊的孩子吧

現在0-3歲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90後,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手機是就是大人們的“玩具”。

有些家長說是陪孩子,其實就是坐在一旁玩手機,試問各位爸爸媽媽,到底是孩子重要,還是刷微博,逛淘寶重要呢?

況且父母玩手機還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寶寶的好奇心現在處於高峰期,若是讓孩子過早接觸手機,對孩子將來的學習,眼睛視力都會有不小的影響,到時候各位家長可別才追悔莫及啊。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抓住0-3歲黃金期,錯過了難彌補

  • 陪伴不是各玩各的,是多和孩子一起玩

不少家長回到家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想著只要孩子不出什麼事情就好,自己也能放輕鬆一些。

在生孩子的時候,各位家長就應該做好不能放鬆的準備,在自己閒暇之餘,應該抓緊時間陪孩子玩玩遊戲,給孩子講講故事,趁著現在孩子還願意跟爸爸媽媽一起玩,多陪伴孩子,多幫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等到孩子大一些,可能就不喜歡和爸爸媽媽玩了。

  • 多帶孩子外出玩耍

在工作之餘,家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也讓自己可以稍微放鬆一下,也可以讓孩子去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鍛鍊身體。

去書店或者博物館,讓他們受知識的薰陶,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認識這個世界各地不同人文文化,如此還能夠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寶寶的成長的各個時期都很重要,而0-3歲這個年齡段不妨說是可決定孩子一生的時段,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起著莫大的作用。

願天下父母都能明白,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父母的陪伴,陪伴就是最好的禮物,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