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南极出现“西瓜雪”。全球气候变暖有多可怕?

悦爱宝


气候变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0.1度,极端高温的世界就会增加10%,全球平均气温每少生一度,那么世界的极端天气就会变得更多,其实表现在某些地方变得特别热。某些地方则会变得异常的寒冷。

去年去过一趟南极,进入考察,观测数据,我发现在南极气候非常寒冷的地方,它变暖的程度要比赤道这一些地方要大的多。

几年前去过北极,北极气候变暖的程度并不如南极,考察站的数据也显示北极的气候变暖并不大,因为他是处于海上的气候系统。



太阳升1240


“西瓜雪”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雪,看起来很罕见也挺恐怖的。科学家前几天在乌克兰的南极站附近发现了这种罕见的现象,周围布满了红色的积雪。


这里的雪呈现红色当然不是它的自然色,而是因为含有某种生物,它们就是“雪衣藻”(Chlamydomonas nivalis),这是一种非常微小的藻类植物。它们产生的孢子不惧怕低温,但一般只有在温度高的时候才会开始生长。


现在的太阳直射点正在南半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到达赤道,因此南极大陆现在的温度在一年中还是中等水平,但是并没有12月份的时候温度高,那个时候才是南极大陆真正的夏天。而这种藻类现在出现也预示着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南极温度比较高。



在本月初的时候位于南极洲西摩岛上的温度监测器,侧得了20.75摄氏度的高温,这个数据是自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纪录值。同时也是在前几天,北极也出现了不好的事情,那就是科学家发现了200多万个甲烷热点,简单来说就是冰川冻土融化,到处都在释放着甲烷。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因为全球气温变暖导致。

因为气温变暖会释放出冻结的甲烷,同时甲烷又是强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它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25倍以上,因此说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温度升高适当甲烷,甲烷含量高,温室效应加剧,这个时候会释放更多的甲烷。而这种种显现都是在表示着,全球气温正在变暖,并且已经到了要足够重视的程度。实际上这次发现的“西瓜雪”并非是首次出现,最早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记录过这种现象。


这种特殊的藻类在低温的时候可以休眠,但温度逐渐升高,它们的孢子就会快速的生长,因为它们含有虾青素(类胡萝卜素)可以防止紫外线辐射,最后呈现出红色。但是最近这些年,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在不该出现的季节里,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这种种异常的现象都说明了全球气温变暖正在加剧。

全球气温变暖第一个可见的影响那就是海平面的上升,科学家曾做过预算,如果南北极冰川全部都融化,那么将会是海平面上升66米,那么很多低海拔地区的国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一些岛国可能就会消失。


除了海平面上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在冰川或者永冻土中可能会出现远古病毒。目前科学家已经在永冻土中发现过古老的病毒,它们在低温的时候几乎是失去活性休眠,而当温度升高后这些病毒就会再次拥有活性,这些病毒才是人类最大的威胁。因此说南极地区目前的时间出现“西瓜雪”不是一个好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科学黑洞


全球变暖有多可怕,举几个例子吧,它们不一定存在直接的联系

澳大利亚大火

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除了人为原因以外,也与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有关。持续了5个多月,有大约12亿只动物葬身火海,排放了超过4亿吨的二氧化碳,导致近60万只蝙蝠无家可归而席卷澳洲多个城市。并且以后得澳大利亚还出现多种极端天气。

东非蝗灾

东非蝗灾起源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等地。3600亿只蝗虫所过之处,可谓寸草不生,民不聊生。

印度尼西亚暴雨、加拿大暴雪

印度尼西亚连续多日暴雨,暴雨导致洪灾泛滥,超过40万的民众流离失所,加拿大的暴雪导致学校停课,交通堵塞,积雪达到3、4米深。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会对一些低海拔地区和国家造成影响。有不靠谱的科学研究指出,在2100年上升的海平面将淹没马尔代夫…

远古病毒复苏

2020年1月,美国的科学家在我国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中发现了多种已被冰封了15000年的史前病毒,其中28种病毒是现代科学未知。而在南美洲的巴西更是发现了某种神秘未知病毒,仅有6个基因与现代基因相同,90%的基因没有同源基因,根本无从考证。

霍金就曾在BBC的纪录片《探索新地球》发出警告: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年限仅剩下100年。

在未来的100年内,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到外太空寻找可能居住的星球,否则将面临灭亡的命运。

的确,全球变暖、远古病毒以及不可预料的核战争等等,时刻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同时我们对地球的破坏所造成的影响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人类的命运未知。


来日再聊


“西瓜雪”是具有微红并带有新鲜西瓜气味的雪,含有微生物极地雪藻,这种微生物只在较高温度时才快速生长产生红色物质,南极更多地出现西瓜雪说明了气候的变化。

南极西瓜雪这种现象并不可怕,无非是一种含有微生物的雪而已,这种微生物在受到太阳照射的时候,体内的虾青素(类胡萝卜素)防止紫外线辐射,所以呈现红色。但可怕的是这个现象出现的频率和覆盖的面积呈现上升的特征,本身这种微生物如果在比较冷的环境中,是处于休眠状态的,并不会显示红色,只有当表层雪被阳光剥离一些下边更温暖它们才快速生长,出现这种现象就说明局部地区的气温异常,而更高频率更大面积的出现则表明了更大范围的气候转变。人在雪地里时间长了会得雪盲,主要是由于雪能比较强的反射阳光,刺伤了人的眼,而雪变成红色则会使得更多的阳光被吸收,被反射的光越少雪吸收的能量越多,则可能导致更多雪融化。这种现象最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人类学者记载到了,近年来出现的频次更高一些。

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人类也加大了对环境的监测,发了更多事实:珠峰海拔6100多米的地方出现了青草,而这一区域一般情况下是覆盖在冰雪之下的,最近科学家也在南极圈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测到了20℃以上的气温,是历史最高纪录。这些现象大概都说明了一个事件:全球变暖。至于全球变暖有多可怕,其实可能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可怕,历史上人类也是经历过小冰期的寒冷时期,现代人类科技更发达,能更好地抵抗天灾,但毫无疑问人类在这次环境改变中也会损失惨重,近些年有些海域的水温异常,这导致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导致陆地淡水资源的重新分布,有的地方降水变少了,有的地方变多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会导致人类分布的改变,生活模式和耕种的种类和方式也会变化,比较可怕的是我们难以预测最终到底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南极西瓜雪和世界其他地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环境事件已经在说明气候在变暖,这个变化将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目前的人类还无力去改变,只能被动地承受,但是人类能做的大概是尽快提升科技,找到一条和自然更和谐相处的道路。


来看世界呀


1.全球变暖的话题是上个世纪中晚期才提出来的话题,当时是有实证证据的,虽然16世纪气温计已经发明,但是到19世纪晚期物候学观测网的建立,人们才开始系统的统计气温的变迁。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当人们回顾这半个多世纪的气候统计材料时,就发现相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气温确实升高了,大约2度,这就是全球变暖话题提出的背景。从这点可以看出,全球确实(至少是曾经)出现过变暖的现象。

2.到现在为止,除了上述的气温记录外,关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话题的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基本上都来自于计算机模拟。而计算机模拟的,都是以百年为基准的温度变迁。其更多的,是模拟全球以现在的方式变暖,那么百年后地球会如何。


3.但是近年的物候学研究表明,在几千年来的历史时间内,两度甚至更高的幅度的变化并不罕见,明末和清末两次“小冰期”,南方的平均气温变化在50年内应该超过2度,而1中的统计结果,正好是在清末小冰期以后。

4.最近又有统计表明近20年来世界已经停止变暖,有迈向新的小冰期的趋势。

5.竺可桢曾经研究过中国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其中温度变化是重要的一项。在其研究中,较早期的气温变化较为迟缓,而寒冷和温暖期持续时间长,到了17世纪之后,变暖和变冷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变动较为剧烈。


6.但是上面那个情况,是在早期历史记载中没有精确的温度变化记载的情况下得出的,当人们对温度的感知只能靠感觉,那么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和记录自然不会太精确。

7.所以,现在“全球变暖”的问题在于,地球的气温本身有其自己的变化规律。确实,“现代社会产生温室气体”这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以及自然环境破坏等等。但是,各个部分到底占多少比例,而这个温度变化系统到底如何运作,以及,我们能做什么,其实都是一团浆糊。

耿老师在种草


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将频发,对我们的粮食生产带来的威胁是灾难性的。

耕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将会严重下降。

人多地少,粮食自己率偏低的14亿人口的中国,

粮食安全将更加不安全。

气候变暖是全球性课题,继续大量进口粮食将逐渐成为不可能。

14亿人口,14亿张嘴,粮食的消耗量太大了。

必须严格保护我们的耕地,必须严格控制我们的人口使之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才能得到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