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南極出現“西瓜雪”。全球氣候變暖有多可怕?

悅愛寶


氣候變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0.1度,極端高溫的世界就會增加10%,全球平均氣溫每少生一度,那麼世界的極端天氣就會變得更多,其實表現在某些地方變得特別熱。某些地方則會變得異常的寒冷。

去年去過一趟南極,進入考察,觀測數據,我發現在南極氣候非常寒冷的地方,它變暖的程度要比赤道這一些地方要大的多。

幾年前去過北極,北極氣候變暖的程度並不如南極,考察站的數據也顯示北極的氣候變暖並不大,因為他是處於海上的氣候系統。



太陽昇1240


“西瓜雪”顧名思義就是紅色的雪,看起來很罕見也挺恐怖的。科學家前幾天在烏克蘭的南極站附近發現了這種罕見的現象,周圍佈滿了紅色的積雪。


這裡的雪呈現紅色當然不是它的自然色,而是因為含有某種生物,它們就是“雪衣藻”(Chlamydomonas nivalis),這是一種非常微小的藻類植物。它們產生的孢子不懼怕低溫,但一般只有在溫度高的時候才會開始生長。


現在的太陽直射點正在南半球,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到達赤道,因此南極大陸現在的溫度在一年中還是中等水平,但是並沒有12月份的時候溫度高,那個時候才是南極大陸真正的夏天。而這種藻類現在出現也預示著不好的現象,那就是南極溫度比較高。



在本月初的時候位於南極洲西摩島上的溫度監測器,側得了20.75攝氏度的高溫,這個數據是自人類有觀測記錄以來最高紀錄值。同時也是在前幾天,北極也出現了不好的事情,那就是科學家發現了200多萬個甲烷熱點,簡單來說就是冰川凍土融化,到處都在釋放著甲烷。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因為全球氣溫變暖導致。

因為氣溫變暖會釋放出凍結的甲烷,同時甲烷又是強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它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5倍以上,因此說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溫度升高適當甲烷,甲烷含量高,溫室效應加劇,這個時候會釋放更多的甲烷。而這種種顯現都是在表示著,全球氣溫正在變暖,並且已經到了要足夠重視的程度。實際上這次發現的“西瓜雪”並非是首次出現,最早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記錄過這種現象。


這種特殊的藻類在低溫的時候可以休眠,但溫度逐漸升高,它們的孢子就會快速的生長,因為它們含有蝦青素(類胡蘿蔔素)可以防止紫外線輻射,最後呈現出紅色。但是最近這些年,這種現象出現的頻率較高,在不該出現的季節裡,也發現了它們的身影,這種種異常的現象都說明了全球氣溫變暖正在加劇。

全球氣溫變暖第一個可見的影響那就是海平面的上升,科學家曾做過預算,如果南北極冰川全部都融化,那麼將會是海平面上升66米,那麼很多低海拔地區的國家就會受到影響,甚至一些島國可能就會消失。


除了海平面上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影響,那就是在冰川或者永凍土中可能會出現遠古病毒。目前科學家已經在永凍土中發現過古老的病毒,它們在低溫的時候幾乎是失去活性休眠,而當溫度升高後這些病毒就會再次擁有活性,這些病毒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因此說南極地區目前的時間出現“西瓜雪”不是一個好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科學黑洞


全球變暖有多可怕,舉幾個例子吧,它們不一定存在直接的聯繫

澳大利亞大火

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除了人為原因以外,也與長時間的乾旱天氣有關。持續了5個多月,有大約12億隻動物葬身火海,排放了超過4億噸的二氧化碳,導致近60萬隻蝙蝠無家可歸而席捲澳洲多個城市。並且以後得澳大利亞還出現多種極端天氣。

東非蝗災

東非蝗災起源於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等地。3600億隻蝗蟲所過之處,可謂寸草不生,民不聊生。

印度尼西亞暴雨、加拿大暴雪

印度尼西亞連續多日暴雨,暴雨導致洪災氾濫,超過40萬的民眾流離失所,加拿大的暴雪導致學校停課,交通堵塞,積雪達到3、4米深。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會對一些低海拔地區和國家造成影響。有不靠譜的科學研究指出,在2100年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馬爾代夫…

遠古病毒復甦

2020年1月,美國的科學家在我國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中發現了多種已被冰封了15000年的史前病毒,其中28種病毒是現代科學未知。而在南美洲的巴西更是發現了某種神秘未知病毒,僅有6個基因與現代基因相同,90%的基因沒有同源基因,根本無從考證。

霍金就曾在BBC的紀錄片《探索新地球》發出警告: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年限僅剩下100年。

在未來的100年內,人類必須離開地球,到外太空尋找可能居住的星球,否則將面臨滅亡的命運。

的確,全球變暖、遠古病毒以及不可預料的核戰爭等等,時刻威脅著我們人類的生存,同時我們對地球的破壞所造成的影響也將變得越來越明顯。

人類的命運未知。


來日再聊


“西瓜雪”是具有微紅並帶有新鮮西瓜氣味的雪,含有微生物極地雪藻,這種微生物只在較高溫度時才快速生長產生紅色物質,南極更多地出現西瓜雪說明了氣候的變化。

南極西瓜雪這種現象並不可怕,無非是一種含有微生物的雪而已,這種微生物在受到太陽照射的時候,體內的蝦青素(類胡蘿蔔素)防止紫外線輻射,所以呈現紅色。但可怕的是這個現象出現的頻率和覆蓋的面積呈現上升的特徵,本身這種微生物如果在比較冷的環境中,是處於休眠狀態的,並不會顯示紅色,只有當表層雪被陽光剝離一些下邊更溫暖它們才快速生長,出現這種現象就說明局部地區的氣溫異常,而更高頻率更大面積的出現則表明了更大範圍的氣候轉變。人在雪地裡時間長了會得雪盲,主要是由於雪能比較強的反射陽光,刺傷了人的眼,而雪變成紅色則會使得更多的陽光被吸收,被反射的光越少雪吸收的能量越多,則可能導致更多雪融化。這種現象最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被人類學者記載到了,近年來出現的頻次更高一些。

近年來由於環境變化,人類也加大了對環境的監測,發了更多事實:珠峰海拔6100多米的地方出現了青草,而這一區域一般情況下是覆蓋在冰雪之下的,最近科學家也在南極圈附近的一個小島上測到了20℃以上的氣溫,是歷史最高紀錄。這些現象大概都說明了一個事件:全球變暖。至於全球變暖有多可怕,其實可能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可怕,歷史上人類也是經歷過小冰期的寒冷時期,現代人類科技更發達,能更好地抵抗天災,但毫無疑問人類在這次環境改變中也會損失慘重,近些年有些海域的水溫異常,這導致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都會導致陸地淡水資源的重新分佈,有的地方降水變少了,有的地方變多了,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會導致人類分佈的改變,生活模式和耕種的種類和方式也會變化,比較可怕的是我們難以預測最終到底會有多麼大的影響。

南極西瓜雪和世界其他地區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事件已經在說明氣候在變暖,這個變化將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且目前的人類還無力去改變,只能被動地承受,但是人類能做的大概是儘快提升科技,找到一條和自然更和諧相處的道路。


來看世界呀


1.全球變暖的話題是上個世紀中晚期才提出來的話題,當時是有實證證據的,雖然16世紀氣溫計已經發明,但是到19世紀晚期物候學觀測網的建立,人們才開始系統的統計氣溫的變遷。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當人們回顧這半個多世紀的氣候統計材料時,就發現相較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氣溫確實升高了,大約2度,這就是全球變暖話題提出的背景。從這點可以看出,全球確實(至少是曾經)出現過變暖的現象。

2.到現在為止,除了上述的氣溫記錄外,關於“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話題的之間的關係的解釋,基本上都來自於計算機模擬。而計算機模擬的,都是以百年為基準的溫度變遷。其更多的,是模擬全球以現在的方式變暖,那麼百年後地球會如何。


3.但是近年的物候學研究表明,在幾千年來的歷史時間內,兩度甚至更高的幅度的變化並不罕見,明末和清末兩次“小冰期”,南方的平均氣溫變化在50年內應該超過2度,而1中的統計結果,正好是在清末小冰期以後。

4.最近又有統計表明近20年來世界已經停止變暖,有邁向新的小冰期的趨勢。

5.竺可楨曾經研究過中國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其中溫度變化是重要的一項。在其研究中,較早期的氣溫變化較為遲緩,而寒冷和溫暖期持續時間長,到了17世紀之後,變暖和變冷的現象開始頻繁出現,變動較為劇烈。


6.但是上面那個情況,是在早期歷史記載中沒有精確的溫度變化記載的情況下得出的,當人們對溫度的感知只能靠感覺,那麼對溫度變化的感知和記錄自然不會太精確。

7.所以,現在“全球變暖”的問題在於,地球的氣溫本身有其自己的變化規律。確實,“現代社會產生溫室氣體”這樣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以及自然環境破壞等等。但是,各個部分到底佔多少比例,而這個溫度變化系統到底如何運作,以及,我們能做什麼,其實都是一團漿糊。

耿老師在種草


氣候變暖,自然災害將頻發,對我們的糧食生產帶來的威脅是災難性的。

耕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將會嚴重下降。

人多地少,糧食自己率偏低的14億人口的中國,

糧食安全將更加不安全。

氣候變暖是全球性課題,繼續大量進口糧食將逐漸成為不可能。

14億人口,14億張嘴,糧食的消耗量太大了。

必須嚴格保護我們的耕地,必須嚴格控制我們的人口使之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才能得到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