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中停擺的科技企業和科技媒體


疫情中停擺的科技企業和科技媒體

最近兩個月,大家關注更多的,是疫情影響到的湖北人民的生活,以及餐飲、製造、物流、娛樂等實體行業。而作為一個互聯網行業和媒體行業的跨界者,我深深感受到,疫情中停擺的,同樣有科技行業和科技媒體。

以小米為代表的、春節後按計劃要召開新品發佈會的手機企業,紛紛將發佈會移步線上。現場的媒體互動和真機體驗無法進行,受疫情影響,倉庫中造好的手機無法發貨,工廠中排產的物料無法生產。

而科技行業需要召開發佈會和媒體溝通會的,也遠不止手機企業。各大互聯網企業節後的新產品、新功能或者合作計劃的發佈,紛紛推遲;一部分線下轉線上的發佈活動,乍一看似乎節省了大量的場地、媒介執行和車馬費用,但發佈效果也同樣大打折扣,因為與媒體的當面交流,及媒體之間的切磋碰撞,同樣是發佈和宣傳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去年開始的資本寒冬,在疫情的加持下,使得節後計劃融資的科技企業更加被動。

眾所周知,科技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前期大都無法達到盈虧平衡,需要通過數輪融資來招募團隊、迭代產品、發展用戶,而處於急速發展期的企業一旦融資渠道被掐斷,正如火箭發射過程中突然熄火,失去動力的結果不是火箭懸停在半空,而是會轉頭下墜,一旦墜毀,萬劫不復。

對於融資階段的企業是如此,而對於規模相對較大的成熟企業,由於返城限制和開工防疫的需要,大量企業需要開展遠程辦公和遠程協作,對於團隊的溝通成本與效率,往往是一個負面的影響。除去少數有類似經驗和管理措施的企業,大多數企業都面臨員工在家辦公的狀態變差、效率降低的現實。

當然,純線上業務如內容、娛樂類的產品,以及在線教育、健身這類產品,這次反而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科技媒體方面,疫情中面臨三個問題,一是沒得寫,二是寫了也沒人看,三是甲方廣告投放的意願下降。

沒得寫的原因,是因為科技企業本身的活力下降,各種產品和行業新聞自然也就少了許多。科技行業的巨頭就那麼幾家,一線的不開發佈會,二三線的掙扎在生存線,再往後的死的死傷的傷,新聞自然少了許多。

至於寫了沒人看,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大家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疫情相關領域,現在寫科技類內容,閱讀、轉發等指標,自然就差了許多。以閱讀量為生命線的媒體,紛紛將計劃好的選題雪藏,寧可在疫情之後發佈,也不願浪費了花費心血準備的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有實力的科技媒體轉而撰寫疫情相關內容。這類媒體的主筆往往是職業記者出身,或者乾脆就是機構媒體,有持證記者隊伍,轉寫疫情報道和相關新聞,正如同紙品類企業轉行做口罩一樣輕車熟路。疫情對這類媒體而言,倒更像是機會,藉此拓展了讀者群體。比較麻煩的是一些自媒體,離開熟悉的領域就難以下筆,也不具備記者的採訪能力和資格,但公眾號又不好長期停更,變得左右為難。

媒體的商業模式很簡單,要接廣告養活自己。疫情影響之下,甲方爸爸們的投放意願延遲或取消,投放意願降低,這種情況下個人的自媒體因為成本低尚可苟活,團隊化的自媒體因為運營成本高,就十分被動。

所以,這次疫情給自媒體們上的很重要的一課是,一定要積極拓展自己的sku,也就是創作題材。只寫科技領域的話,即使沒有疫情,行業裡就這麼點公司這麼點事,寫來寫去也難免有窮盡的一天。


總之,疫情讓行業變得不正常的情況下,企業和媒體,都要根據自身情況尋找應對措施。而從危機中尋找機會,從而不荒廢時間甚至獲得比平時更大的加速度,更是大家應當特別關注的。


判官:資深產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