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黄庭坚书法好在哪里?

阿太135


黄庭坚推崇“无法之法”,即为书之“变态”,书法创作本是兴之所至,不用恪守什么技法;正如禅家参禅一样,虽各异其词,但都从自然中获得,而真能向本性自然中求得墨韵,又处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尴尬境界之中。这种澄净虚空的要求,到黄庭坚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无法之法”并不是没有法,而是入法之后的不拘泥于法。其实,黄庭坚也很讲究技法的学习与锻炼。他认为,学书之时要知“法”,不知法则不可学;下笔之际要忘“法”,不忘法则无以为书。若一味地考虑技巧,则会失于技巧;一味规摹古人,则会失于古人。书法家不是不用技法,而是要灵活应用,“无法之法”才是书法创作最好的方法。吴门书派杰出代表文徵明取法黄庭坚,做到了遵法与变态。文徵明反对泥古而缺乏自我创造,主张笃守法度绳墨,同时又不被绳墨拘牵,于是一再强调书法要富于意趣,寄个性于法度之中,达到“变态”,他主张要严格遵循法度,而不能自我作古,但他又不是一味狞古,惟古是务。纵观书法史,大抵就是法度形成、发展与替代的过程;所谓成功的书法家,无不经历从“法中之法”到“法外之法”,再到“无法之法”。











美术视频


黄庭坚的书法很有特点,风格鲜明,辨识度很高。北宋时期文人比较注重内在精神情趣的诉求,因此士大夫之间勤于笔札来往,性情、见解均以尺牍翰墨相发,也就是所谓的“尚意”书风。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欣赏:

结字中宫紧缩

黄庭坚的书法往往是中宫收得很紧,然后向四周放射出去,他的行草书很多字都是以长横长竖、大撇大捺的。他的这种辐射形的结字突破了晋唐以来的结字方正,四面停匀的外形。以点画的借让,既把握了重心,又夸张突出了笔画,使他的书法浑融恣肆、骨力遒劲。

字形变化多姿

黄庭坚一反前人的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字之法,通过个性化的艺术审美,将字形艺术安排,使字形变化更为千姿百态,使他的书法更加风神潇洒,奇伟跌宕。

点画动静结合

黄庭坚写“四点水”的字的时候,都将笔画连续写成一道波浪形。例如上图《花气熏人贴》中的“熏”字。《黄州寒食帖跋》中的“兼”字。经过他的艺术化处理,字的上半部分端正、平稳体现了一个“静”,下面四点写成波浪形,体现出了“动”,连续一笔写成,更加显得潇洒飘逸,结字动静相生,和谐统一。

创作不拘古法

黄庭坚最反对食古不化,注重从精神上继承古人的传统,强调个性创造,就像他的诗一样,诗有诗眼,书有书眼。非常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

黄庭坚的书法由唐入魏晋,得晋人笔意,给宋代书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书法用几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雄放瑰奇,纵横恣肆”。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翰墨今香


黄庭坚书法中宫紧缩向四周辐射。

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王清风的艺术马甲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文学和书法上面的成就非常的高,而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晚号涪翁。生于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北宋诗人、书法家。诗学杜甫而自成一家,苏轼喜欢他的文章,以为超轶绝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书法以侧险取,纵横其掘,行、草、楷书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元符元年(公元1098)黄庭坚的外兄张向奏请朝廷为僻亲嫌,应迁黄庭坚于戎州安置。黄庭坚三月离开贵州,顺乌江抵涪陵,再溯江西行,六月至戎州。戎州便是今天四川省宜宾市地区,这是的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老和尚”这与他的屡受贬嘀深受打击,环境恶劣的原因有关。

在戎州(今宜宾)这段时间里,他游遍山水,在戎州地区留下不少的石刻,其中以流杯池为最。那里所存的石刻是宜宾地区最多,较为完整的石刻积聚地。 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宜宾流杯池:“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北宋元符元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 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这就是宜宾流杯池。

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涪翁楼是昔曰黄庭坚读书会友、挥毫泼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笋赋》、《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而《苦笋赋》以其俊美的行书字体格外的引人注目。此石刻字帖为行书字体,整篇字帖矫健洒脱,刚柔相济,行气揖让穿插颇具韵味。同时这块石刻同时也蕴含了颜真卿的结体,张旭、怀素的刚劲,也有黄庭坚自己的特点。这篇字帖结体上内紧外松纵横逸出点画起伏跌宕,汪洋恣肆,字体开张充满意适,笔法瘦劲。

从他的一句话里便可知道:“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过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吏、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书法的结体是从颜真卿处得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器宇轩昂,其个性十分显著,黄庭坚结合他们各自特点吸收,便独创一体——黄体。流杯池的《苦笋赋》,虽经后人维护刻画,但它却并没有失去黄庭坚书法的特点:刚柔相济,气势浑厚。它的字体之间充分体现了黄庭坚书法的基本特点,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较长的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可称为辐射式书体。

《苦笋赋》与他在黄州写的《黄州寒食卷跋》书法上相比存在有形似性,但却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黄州寒食卷跋》相比,流杯池的《苦笋赋》在字体上比较收缩,比较清秀,但仍不失那种纵横奇崛的特点。在排版上没有《黄州寒食卷跋》那么变化无穷,曲尽妙意。《苦笋赋》不像《花气诗贴》那么豪放,那么洋洋洒洒,不像《黄州寒食卷跋》那么变化无穷,曲尽妙意,却有《花气诗贴》那种自然包笔有骨,沉着有力。同时也有《黄州寒食卷跋》那种其侧中求平衡,与倾斜中见稳定。集合两字贴的特点,同时也蕴含了自身的特点的《苦笋赋》堪称黄庭坚行书的佳作。

其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p#副标题#e#

“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 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黄山谷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山谷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山谷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山谷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山谷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山谷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中国书法。随着书法的发展,后来者对书法的追求有了自觉地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而黄庭坚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书法不仅有前人的书法因素,但他结合自身的特点便形成了新的书体——黄体,并为后人所称颂和学习。一个好的书法家应顺应书法本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书法历史发展中最具有能动力量,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黄庭坚做到了这点。仅是黄庭坚,那些被尊为划时代的书法大家也是遵循了这点。

通过对黄庭坚的书法的了解、学习和赏析,从他成功的经历得出:一个被尊为划时代的书法人物,他们的意义在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他们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承续了传统的书法精神,更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涵盖时代精神启示后人的理念。作为一个业余的书法者要想学好古代书法,就必须学习古代一家书法流派,了解并掌握其书法要义与精髓和书法结构,不断临摹,直至真正的掌握。


释可成书法创作室


黄庭坚的书法和其诗一样独树一帜,他也是苏门四学士中书法造诣最高的。他的字初看会觉得有点奇怪,甚至会感觉有点装神弄鬼的意思在里面,但是仔细打量会觉得别有一番意味。

启功先生说他的字是将柳公权字中的横刀大戟舞动起来是有道理的,但能将其舞起来的人若没有非凡的才华,只怕也是万万不能的吧。

黄庭坚的行书和草书造诣都是极高的,他是一个研究汉字笔画聚散空白规律的大师,这一点只怕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一个把行书写好的人,往往被独字的均衡布白所限制住,而不能写好今草,比如米芾便是最好的例子,他写字不管如何放纵总不能完全打破独字的结构均衡。而相应地一个精于今草的书家,擅长字与字之间的布白,写行书独字则难以保证均衡,因为那样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限制。比如明代的祝允明草书出神入化,然而其行书结构总是错位不均的。

黄庭坚是唯一能贯通行书如行与草书如走的人,并且有时在作品中相互游走,耐人寻味,比如他的《花气熏人帖》,行书,草书融合在一张纸上,既对立又统一,短短二十八个字,展现了其高超的空间布白的技艺。

黄庭坚有这样的造诣和其结字独特自由的布白方式有关,汉字的笔画交叉组合会形成一个心理上的“重心”,可以称之为“字心”黄庭坚的结字多利用“字心”的位置多变来完成变化。从其代表作品《松风阁诗帖》中,可以发现其字心位置与结构的关系,帖中字心位置鲜有在中心的,或右上、或左下、或右下、或左上,变换不定,并且多数字心都在间架之外,因而会在不同的字上产生不同心理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其行书姿态异常丰富的原因。正是这种字心使得字初看似乎东倒西歪,实则与空白形成欹侧均衡,而这正是今草书空间均衡的原理,所以他来往于行草书之间如鱼得水的原因便由此明了了。显然,学黄庭坚行书者若未能明白并运用其字心原理,终不能学得精髓,而只能借其笔法装相而已。


书香学社


黄庭坚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无论是行书,草书,楷书,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卓越的代表。

黄庭坚是崛起在北宋文坛的一位卓越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沦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宋史·黄庭坚传》云:“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宋徽宗云:“黄书如抱道足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代诗人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四首》之一中赞道:“龙蛇起伏世无前,江汉渊回语更妍。好事无须一赏足,藏家不必万人传。”岳珂(岳飞之孙)在《山谷范滂传》中写道:“山谷在宜州,尝大书《后汉书·范滂传》,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董史《豫章先生传》云:“公楷法妍媚,自成一家。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之,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曰:‘他日当有知我者。’草书尤奇伟。公殁后,人争购之,一纸千金。”从上述评论中可以看出,黄庭坚于草书、行书、楷书和大字、小字无一不精,可谓书法艺术上的多面手。


悟兴视界


黄庭坚的书法好在哪李?

流云影视hhs回答:

●黄庭坚书法尤其是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在他之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流云影视hhs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书法别树一格,擅行书、草书,尤善草书,其作品有《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帖》、《花气诗帖》、《松风阁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赠张大同卷跋尾》等。

被后人评为纵横奇倔,波澜老成,且收放自如,突破方正均匀的体例,因而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四家”虽然都以行书见长,但只有黄庭坚的草书雄视当世。

由于黄庭坚心胸豁大,不择笔墨,遇纸即书,直到纸尽为止,所以他的草书不为旧规矩所束缚。

正因如此,黄庭坚被视为继怀素、张旭之后,宋代最重要的草书大家,明代沈周更称他为“草圣”。

其作品《砥柱铭》在2010年保利春拍卖会上以总成交价4.368亿元人民币创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全球艺术汇


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Tommy5201314


黄庭坚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