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進入裝甲蒸汽時代以後,鐵甲艦取代了風帆戰列艦成為海戰的主力。然而鐵甲艦價格高昂,對於很多窮國來說難以承擔。隨著火炮技術的進步和魚雷的出現,一些國家轉而考慮以裝備大量價格便宜、速度快的巡洋艦、魚雷艇,以重炮、魚雷和撞擊戰術對付鐵甲艦。

這種思想當時在法國又稱之為“新學派”思想,以和傳統海軍思想區分。當然,法國人熱衷這種思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主力艦競賽中比不過英國,所以打算另闢捷徑,以一種比較便宜的方式對英國形成威脅。不過這種思想對於窮國來說很有吸引力。

而日本也是這些國家之一,其“浪速”級防護巡洋艦就受到了“新學派”思想很大的影響。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從鐵甲艦到防護巡洋艦的轉變

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牡丹社生番所殺,出兵侵略臺灣。1879年日本又吞併了琉球。清政府意識到了日本所帶來的威脅,開始加快海防建設。1880年,李鴻章在英國為北洋水師訂購了“超勇”、“揚威”兩艘碰撞巡洋艦,隨後又在德國訂購了“定遠”、“鎮遠”兩艘大型鐵甲艦。

此時的日本只有“扶桑”、“金剛”、“比叡”等幾艘舊式鐵甲艦,李鴻章的這一行動極大的刺激了日本。作為應對,1883年日本通過了第五次海軍擴張計劃案,制訂了一個宏大的造艦計劃,決定建造或購買2艘7000噸級鐵甲艦、3艘巡洋艦、15艘炮艦、12艘魚雷艇。

由於此時日本的工業也非常薄弱,因此日本海軍的鐵甲艦和防護巡洋艦都決定在海外購買。

日本原本有意在英國建造一艘鐵甲艦,日本海軍艦艇設計部還完成了設計方案。根據設計方案,這兩艘鐵甲艦排水量7100噸,裝備305毫米火炮和240毫米火炮各兩門,總體接近“定遠”級鐵甲艦。

不過這個設計方案送到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後,被英國的設計師們認為設計過於陳舊,直接否決。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師威廉·懷特轉而向日本推薦了以英國海軍的“海軍上將”級鐵甲艦為藍本設計的新方案。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海軍上將”級戰列艦

按照威廉·懷特的這個方案,新的鐵甲艦排水量增加到了9500噸,裝備有4門305毫米主炮,6門152毫米副炮,主裝甲帶厚度達到了457毫米,航速16節,綜合性能優於“定遠”級鐵甲艦。

然而這個方案雖然性能超過了“定遠”級鐵甲艦,能滿足日本海軍的需求。但是其價格太高,建造費用就達到了70萬英鎊。算上其他費用,總價高達86萬英鎊,大約摺合387萬日元。當時日本一年的造艦費用不過330萬日元左右,顯然無力承擔。

威廉·懷特對此也有準備,隨即拿出了第二個方案,開始向日本推銷阿姆斯特朗公司最新設計的防護巡洋艦。

早期的巡洋艦因為沒有裝甲保護,在戰鬥中很容易被摧毀。英國在1876年建造的巡洋艦“庫莫斯”號水線下4英尺的位置加裝了一塊水平的裝甲甲板,用以保護機艙、彈藥庫等要害部位。由於當時的交戰距離不遠,炮彈的彈道比較平直,因此即使有炮彈擊中裝甲甲板,也很可能發生跳彈,從而避免機艙、彈藥庫被炮彈擊中。

不過這種平甲巡洋艦也有缺點,由於裝甲甲板在水線之下,如果水線附近中彈的話,艦體進水以後還是可能造成軍艦傾覆。此外裝甲甲板位置太低還限制了機艙的大小,這就限制了軍艦的航速。

針對平甲巡洋艦的弱點,英國設計師們將裝甲甲板改成了穹形:抬高中間的水平裝甲甲板,而兩側向下傾斜部分則深入水線下。這樣就增加了裝甲甲板下的空間,可以安裝更多的動力設備。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平甲甲板和穹甲甲板區別示意圖

早期的穹甲水平部分也在水線之下,後來根據使用經驗,設計師們把中間的水平裝甲甲板提升到水線上,這樣即使水線上中彈破損,裝甲甲板下的空間產生的浮力也足夠保證軍艦不會沉沒,極大的增加了軍艦的生存力。這種新式的巡洋艦就是防護巡洋艦,國內則形象地稱之為穹甲巡洋艦。

威廉·懷特認為防護巡洋艦的生存力較舊式巡洋艦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其價格便宜,買一艘大型鐵甲艦的錢足夠買三艘噸位較小的防護巡洋艦。而且防護巡洋艦可以裝備重炮和魚雷,這樣三艘防護巡洋艦的火力足以和一艘大型鐵甲艦媲美。

雖然防護力上大型鐵甲艦佔據優勢,但是防護巡洋艦航速高,機動性強,在戰鬥中可以搶佔有利位置,因此綜合相比,防護巡洋艦將更佔優勢。

日本人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威廉·懷特的新思想不得而知,但是威廉·懷特對於一艘防護巡洋艦的報價只有21萬英鎊,這對財政窘迫的日本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因此決定改為購買防護巡洋艦。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浪速”線圖

“浪速”型防護巡洋艦的誕生

日本首先看中的阿姆斯特朗公司為智利建造的“埃斯美拉達”。“埃斯美拉達”排水量2950噸,其穹甲水平裝甲在水下1英尺,還屬於穹甲的初級階段。不過“埃斯美拉達”火力強大,裝備有兩門10英寸阿姆斯特朗炮,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520毫米厚的鍛鐵板,威力強大,符合日本人對付鐵甲艦的需求。但是這個交易最後因為智利臨時決定不出售此艦而沒能達成。

威廉·懷特於是以“埃斯美拉達”為基礎,設計了一款加強型防護巡洋艦。日本接受了這個方案,並以40.6萬英磅的總價在阿姆斯特朗訂購了兩艘(這個價格沒有包括日本從德國訂購的主炮和副炮),這就是後來的“浪速”和“高千穗”。另外日本花了325萬法郎在法國訂購了一艘防護巡洋艦,命名為“畝傍”。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建造中的“浪速”

“浪速”級防護巡洋艦正常排水量3709噸,比“埃斯美拉達”大了不少。根據“埃斯美拉達”的設計和使用經驗,“浪速”的穹甲中間水平裝甲位置得到了提高,在滿載情況上依然在水線上1英尺,成為世界上第一艘水平裝甲在水線上的防護巡洋艦。

此外“浪速”的裝甲甲板水平段厚度為2英寸,兩側斜面裝甲甲板厚度則達到了3英寸,而“埃斯美拉達”裝甲甲板只有1英寸厚。所以“浪速”的防護能力比“埃斯美拉達”提高了很多。

為了能對付大型鐵甲艦的重甲,“浪速”裝備了兩門克虜伯260毫米後膛炮,單從口徑來說和“埃斯美拉達”的10英寸主炮差不多。不過“埃斯美拉達”主炮的身管只有30倍口徑長,而“浪速”主炮的身管是35倍徑。身管越長,炮彈在炮膛內得到的加速時間越長,炮口初速越大,穿甲能力也就更強。

“浪速”的260毫米主炮其炮彈炮口初速達到了530米/秒,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574毫米厚的鍛鐵板,在2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512毫米的鍛鐵板。“定遠”級鐵甲艦的裝甲堡厚度不過305-355毫米,因此“浪速”的主炮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擊穿“定遠”的裝甲。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上圖是日軍聯合艦隊“高千穗”艦上水兵官兵在主炮前紀念合影,可以看到260毫米火炮巨大的炮口。

“浪速”還裝備了6門克虜伯1880式35倍徑150毫米後膛炮作為副炮。這是一款成熟的中口徑火炮,日本海軍和北洋水師都廣泛使用。

“浪速”的主炮和副炮都採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瓦維瑟爾”制退復進機,火炮可以在發射後自動復位。相比老式的架退炮,其發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趣的是,此後北洋水師在英國訂購的“致遠”級防護巡洋艦其克虜伯210毫米主炮也使用了同樣的“瓦維瑟爾”制退復進機以提高射速。

在輕型火炮方面,“浪速”和“高千穗”兩艦略有不同。“浪速”裝備了2門57毫米諾典菲爾德速射炮,“高千穗”則是2門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此外兩艦都裝備了10門25毫米4管諾典菲爾德快炮和4門11毫米10管加特林機關炮。

此外“浪速”還裝備了了4具356毫米魚雷發射管。單純從技術角度來說,靠著大口徑主炮和魚雷,2到3艘類似的防護巡洋艦確實可以對1艘“定遠”構成很大威脅。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浪速”軍官的合影

而日本在法國訂造的“畝傍”號更為誇張。“畝傍”號排水量不過3615噸,比“浪速”還要小一些,卻裝備了4門240毫米火炮、7門150毫米火炮、2門5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10門25毫米4管諾典菲爾德快炮和4門11毫米10管加特林機關炮,4具魚雷發射管。

單就火力來說,“畝傍”顯然還超越了“浪速”。而且很明顯,其大量的重炮也是為了對付“定遠”而配備。然而“畝傍”號建造好以後的回國途中卻在南海一帶神秘失蹤,從此下落不明。

“畝傍”號失蹤的原因是一個謎,不過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其裝備的重炮太多,導致重心偏高,因此遇到風浪以後沉沒。這讓日本人重新開始審視在巡洋艦上配備重炮的可行性。加上英國的新型速射炮日益完善,所以日本新訂購的“吉野”防護巡洋艦改以中口徑火炮為主,不在一味強調主炮的口徑。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畝傍”號防護巡洋艦

而在實戰中的結果表明,日本的這一改變是明智的

“浪速”級防護巡洋艦的主炮雖然理論上能擊穿“定遠”的裝甲,但是在實戰中卻並沒有能做到。

黃海海戰中,“浪速”、“秋津洲”共發射了55發260毫米炮彈,其中包括18發穿甲彈,36發榴彈,1發霰彈。“定遠”的裝甲帶和舵室都曾經被260毫米炮彈擊中,不過最大穿深只有140毫米,不到裝甲厚度的一半,可謂無驚無險。倒是1發260毫米榴彈正好擊中了“定遠”的左炮臺,對主炮造成了一定的損傷。

至於魚雷的表現就更讓人失望。此時的魚雷還比較原始,射程只有幾百米,而且穩定性很差。豐島海戰中,在攔截了運輸清軍的“高升”號商船以後,因為船上清軍拒絕投降,“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下令使用魚雷攻擊。“浪速”隨即停在距離“高升”150米處,發射了一枚魚雷,卻沒有命中目標。

在如此近的距離上,而且雙方都停止不動,結果卻沒能擊中目標,在海戰中魚雷的命中率就更低了。所以在整個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都沒有使用魚雷作戰。

因此“浪速”賴以對付鐵甲艦的兩大利器,實際上都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浪速”級防護巡洋艦的模型

相比之下,“吉野”裝備的152毫米和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雖然口徑不大,無法對“定遠”這樣的大型鐵甲艦構成威脅。但是新型速射炮射速高、火力猛,對付北洋水師的巡洋艦足夠了。所以“吉野”在海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了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主力。

此外在海戰中,北洋水師的“致遠”號防護巡洋艦被擊沉,日本海軍同樣裝備了穹甲的“松島”號海防艦也被重創,防護巡洋艦的生存能力堪憂,顯然並不適合參加艦隊決戰。

“新學派”海軍思想影響下誕生的日本“浪速”級防護巡洋艦

“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戰後的轉變

也正因為如此,在甲午戰爭以後,日本海軍認為像“浪速”這樣的以速度見長的巡洋艦應該以輕型火炮為主,不再與主力艦對戰。並陸續把“浪速”、“高千穗”裝備的主炮和副炮都換成了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

在此後的海軍規劃中,日本轉而以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為作戰核心,防護巡洋艦主要執行巡邏、警戒、偵察、護航等次要任務,逐步拋棄了“新學派”海軍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