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认为真的文如其人吗?

褚逸飞


文如其人这个成语,它最早的出处是在苏轼的《答张文潜书》中提到的“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原指写作者的性格与其文章的风格相似,现也指作者的文章必然会反映其思想、立场与世界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完全同意。

首先,文如其人与否,是有限定条件的。历史条件的影响和个人的选择,是文如其人与否的关键因素。人们常说,你的文章里,隐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与见过的人。你可以把它们直白地分享给读者,也可以选择珍藏内心。毋庸置疑,从小的历史条件,诸如环境、亲身经历的事件,是可以影响某一个人的性格与笔下的风格,因为那是下笔说话的缘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驱避之”,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是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与个人选择相结合下,对文如其人的一次崇高的践行。

其次,抛开因人而异说文如其人,本身就是个谬论。这就相当于否认了那些擅长虚构的反讽者,同时也抹掉了这个社会的复杂性、人性的丑陋。同样是著文,有为流氓歌功颂德,有为亡灵请命,也可能是一时之醒而成文。在真相未解开之时,道貌岸然的人会说冠冕堂皇的话,早已屡见不鲜。

明朝末年阮大铖就是一个例子,早年依附于魏忠贤阉党,南明时又依附于奸臣马士英,《明史》将其列在《佞臣传》里。让人可笑的是奸滑的阮大铖有许多模仿陶渊明诗词的作品,现实中了无节操的人品却与诗词中淡泊明志,正直清高大相径庭。他这种欲博清名以遮秽形的行径,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审视。

因此,客观地讲,用一刀切的方式去支持或者否定是否真的是文如其人,是不恰当的。我也并不完全认同文如其人的说法,是否是真的文如其人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持有辩证的思想去理解,正如孔子曾说过的:“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复活的人


“文如其人”是从文字上去评价一个人的人品的,它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全貌,仅可以作为有参考价值的选项之一,他是人格魅力组成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文化思想是和他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共通的,因为他们都受性格特质支配。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啊。我们来看:

(1)一生放荡不羁、笑骂江湖的李敖。年少锋芒毕露,离经叛道,同学老师难于争锋。爱情桃花茬茬开,轰轰烈烈的爱情谈了五、六场,80寿诞出版自传体爱情史《李敖风流传》。李敖从来都不畏强权,鞭笞嘲讽时政是他拿手好戏,为此两次入狱,监禁六年,出狱后英雄加身,成为替天行道的文学斗士。满世界学术文章皆难入他法眼,骂尽权贵学士不带一个脏字,“我没有前卫,前卫就是我的锤子;我没有后台,后台就是我的脊梁”。但世人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人民文学评论文章观点为:“知识分子不是知道分子,也不是简单的学者、、作家、媒体人”。纵观其一生文章学术,正好印证了在他的生命里,一切权贵,名利和世俗如此不堪一提,随波逐流的妥协或者安于世事的中庸之道也不见踪影。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刘禹锡从政后热情高涨,他和柳宗元一起推动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触犯到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从此迈上颠沛流离的贬蹢生涯,被贬后的生活常常受到刁难,在极度窘困中写下传世名篇《陋室铭》,此铭文是为歌颂道德品质,抒发自己情操标准的诗文,阶级划分是很鲜明的,“往来无白丁”说的很清楚了,不愿和非文人和底层交际,励志有朝一日还能入仕与鸿儒谈笑风声。最后真如刘公铭文所愿,会昌元年,刘禹锡加检校礼部尚书,与白居易、裴度、韦应物谈笑吟作,并有诗词合集留世。与白居易合著《刘白唱合集》,与白居易、裴度合著《汝洛集》。

文如其人如以上两位者不计其数,即便如此亦是性格使然


斤斗山下


     个人认为:总的来讲,文如其人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 。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人"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神经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突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差异。

      ”人"与‘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浅论“文如其人”

    所谓 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当然这一定是有道理可讲的。首先对于文学作品的全面理解,自然是要先知人论世,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性格特点等入手,然后才能了解作品的内容、言外之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那么,文就一定是如其人吗?毫无疑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是绝对的,文如其人应该是相对而言的现象。

     最早出现“文如其人”之说,是在宋朝苏轼《答张文潜书》中:“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这里讲的是苏辙的文是胜于苏轼的,只不过苏辙为人较为深沉而不愿别人知道,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文与人密切相关,不拘一格的文人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豪放旷达的居多,比如唐代豪放派诗人李白就是如此;多愁善感的文人写出来的作品总是凄风苦雨的居多;比如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超然物外的文人写出来的总是心如止水的居多;探其原因不外乎是作家的生存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情感气质等不同,但不论如何文总是能够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人的性格特点。反之,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又形成了不同的文风,所以也易于理解,有时候,即使在不知道作家的情况下,读其文也能知其人。这有点类似于“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即便是还没有见到人,听见了他的声音,多半也知道来者何人。

“文如其人”顾名思义,是可通过文来展现其人。孔子也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观点,“文如其人”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是片面的。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这就好比生活,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文人的创作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生活的变迁而改变,文与人是否能对上号是因人而异的。

总之:对于文是否如其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文是否如其人客观地进行分析,对于文确有如其人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人来分析他的文学创作,也可以通过文学创作这样途径来了解人的性格特征等,对于文与人相悖的情况,则应该适当的把握文与人这一关系,将文与人之间的联系剖开而论,以防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或以文知人进入一个误区。





肖双柒


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文如其人

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







武夷山小满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茶如其人、酒如其人、牌如其人、艺(技)如其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文过饰非,夸夸其谈,或者说这种说法都是指极端的人。

诚然,上述说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关性,但,不能展示其人的性格、爱好及其人品的高低。

文如其人。那么写杂文、或随笔的人,是否在生活中就是咄咄逼人或散漫的人呢?未必。说不定是个温文而雅的人。

同理,字如其人、茶如其人、酒如其人等等的说法道理同上。

从酒品看人品、从牌品看人品也是。酒量大的人自然豪爽,依仗的是酒量,那酒量不行的就窝囊了?同样的未必!牌桌上运气差发脾气就人品差了?也未必!只能说通过某些方面看出了某些问题,但并非是一个人的全貌。

所以,文如其人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是不靠谱的说法。或许,只有极端的人才才适合。


今天看起来更好


我自己觉得是有这么一回事,文如其人。

就像一句古语所说的一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一个人的文采,一个人的文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这个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且很多文采优秀的人,他们的思维,他们的逻辑都是非常清晰的,他们的形式风格都是非常流利,非常利索。

而且一般喜欢文字的人,一般写作的人,他们都做得不差,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他们懂得反思自己,沉淀自己,成长自己。

所以我觉得文如其人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文化频道



彭先生的杂货铺


其实我们对“文如其人”这个说法有误解,以为是人格决定文风、人品决定文品的意思。

但其实“文如其人“的说法,最早源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探讨“德”与“言”的关系:“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识是说只有写作的人有德,才能写出好言。强调的是作者的道德与其文学应该尽量相符,不能反推出文章好的人就有高尚的道德。

毕竟历史上文学造诣高但是人品差的比比皆是。比如唐代诗人元稹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如此深情地悼念亡妻,极尽缠绵悱恻,结果他却是个货真价实的渣男,始乱终弃见异思迁,处处露水情缘。

渣男不可怕,可怕的是渣男有文化。

所以说“文如其人”不可信,而该“不以文章观人”,客观看待人品和文品。




迷雾公子


文如其人,是对一个人赞美,同时更是一种态度。那么为什么呢?所以我说谈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

古人欧阳修的的文章可是让世人充满热情和恬淡的。读起欧阳修的文章总是让人忘情于世俗,又留恋美景之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在于心而寓于酒也。作为北宋的大文学家的他,独作新五代史,主修新唐书。由于其笔墨政史,诗词歌赋都是相得益彰,高雅雯美。被称为四大家之一。看他的文章一种怡然幸福的感觉,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文时的思想波折。

那么我们在谈谈文如其人是一种态度的观点。每一个人所处的地位,环境,思想。都决定了他的文章的软硬柔润。宋徽宗的文字可算是一绝,文章,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作为一个俘虏皇帝的内心是崩溃的。人前不敢分明说,不敢抬头,羞见旧时月。这时徽宗的文章尽显他人生的感慨和凄惨。作为曾经的皇帝,昔日的奢华成了不敢回忆的痛处。如今的奴役生活,真是让世人感慨万千!

曹操被人称为一代枭雄,但他的文章同样是清云电闪。意境深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既说出来他凯旋归来的豪情壮志,又道出自己人生的未来。看着他的诗句就让人们觉得他宏伟的抱负与志向。如果说红楼梦是曹雪芹最高的成就,那么我更认为那是他的一生写照。一生俩次修稿的他,在凄凉中离开。宝玉与宝钗的无奈,黛玉葬花吟,烧尽了倾诉的文字,一地的相思,很多时候我都一直以为那是曹雪芹的真实感受。他用柔美而又忧郁的爱情字节表达了他一生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对文如其人的一种个人看法。不知是否中意?最后我想说,理想的文字就是对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如果你可以,写出来。


艾纯伟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

首先要把文和人分开来看。一篇文章之所以精彩或打动人心。取决于它的观点相对聚神聚焦。鞭鞑人性,批判时事,感叹光阳,歌讼美好,皆是在某一点上深度呈现,立场鲜明。

其次是人,即作者本身。所有的创作者都是活生生的存在于世,也是每日三餐,也有儿女情长,在精神领域更甚于常人。毕加索,齐白石,张大千,到了晚年都爱愫绵绵,甚至换个角度,爱情是创作的火花。

最后,我们再来回归文如其人。可知,文代表了创作人的精神个体,这是真实不虚的,越是大家越是坚持个体精神意志。而肉体上的个体,则更多尊遁本性,与文又怎能混之一谈呢?

例如,鲁迅先生,笔法犀利,直指人性,但同时先生也是一位美食家,即使刚刚因吃糖使牙齿拨掉,手术之后,第一时间还是想着吃糖。

好好享受每篇文字之妙处,心中怡然自得即可,便是读书之乐,又何必过于关注“他们”背后的“凡夫之相”




雨谷七分春


文是否能如其人,要分情况而定。

首先举两个文并不如其人的例子。一个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另一个是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很多人小学起就读过他写的词,他开创了一代词风。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却杀人如草芥、贪污成性、好色纳妾等等,可谓劣迹斑斑。

而赵孟頫的书法在元朝号称为“元朝第一”,创造了圆转遒丽的‘赵书’,为改变日趋颓废的南宗书风,重振书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作为宋宗嫡裔而仕奉元朝,违背了“忠臣不事二君”的儒家气节伦理,人品操守却欠佳。

这两则只是反例。而文如其人的例子当然也是有的。比如伟大诗人杜甫。

其实,文并不能和其人相等同,就好比艺人所塑造的光鲜亮丽形象和艺人本人的真实状况不能相等同一个道理。理解了这一点,当再看到某些明星涉黑贩毒的新闻,就不会过于惊讶。

说到底,文能否如其人的关键在于,人是否能如真正地按照其文所承载的理想、道德去实践。二者相符合,就是文如其人,反之亦然。

再引申一点讲一讲,一个人如果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往往是伟大的。而不论这个人是否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