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提起巴山夜雨,人們就會聯想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那首膾炙人口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因為李商隱沒有具體標明這首詩作於何地,詩中的“巴山”,“夜雨”的原發地,歷來各說不ー。大致有四川三臺及南江上兩、重慶渝中區浮圖關、 以及北碚縉雲山等地。

巴山涉地雖多,而北碚縉雲山最接近李商隱詩中的 “巴山”。

據南宋祝穆撰《方輿勝覽》記載:“巴山,在巴縣西南百二十里,其山高聳,上有白水。相傳黃帝於此山合神丹。”因此,縉雲山古稱巴山。這稱呼相沿至今。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縉雲山

縉雲山林木蓊鬱,空氣潤溼,年平均降水量1611.8毫米, 每年秋至,陰雨霏霏,綿延不斷,夜間尤甚。縉雲山的夜雨,高於巴蜀各地。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雨中縉雲

至於地點,有學者認為渝中區鵝嶺佛圖關是《夜雨寄北》的寫作地。佛圖關建於何時?《巴縣誌》說:地極險要,建始不可考。《重慶文物總目》記載:夜雨寺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似乎泊不住唐朝的船。而夜雨寺所在的處置,在鵝嶺半腰,而且在反背,那地兒能望見的是長江而非嘉陵江。

《夜雨寄北》的寫作時間,李商隱也未標註。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夏,柳仲郢出任劍南東川節度使,闢他為掌書記,做到唐大中九年歸。有學者論《夜雨寄北》極可能寫作於這段東川作幕的時間。然而這個唐大中五年,李商隱妻子王氏逝去。

據清學者馮浩著《玉溪生年譜》,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商隱在桂州刺史鄭亞幕府;是年,鄭亞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未隨行,而是“徘徊江漢,往來巴蜀”,“於巴蜀兼有水陸之程”。馮浩將《夜雨寄北》的寫作時間系在唐大中二年,研究馮譜多年的現代學者張採田也贊同。

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將李商隱《夜雨寄北》題作《夜雨寄內》。內指內人、妻子。馮浩認為李商隱“寄內”之詩泛,非《夜雨寄內》擅有。

然而,還應該綜合考究的是縉雲寺、北溫泉以及文本本身。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縉雲寺

縉雲寺創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同處一山,縉雲寺為上寺,鐘鳴九峰,溫泉寺為下寺,湯溫幽谷。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溫泉寺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宣宗皇帝勅封縉雲寺為相思寺。李商隱為情詩聖手,在唐大中二年即慕相思之名逐香而來,順理成章。其次,李商隱喜歡溫泉,曾詩詠驪山華清池。此外,李商隱性耽山水,畫聖吳道子讚賞的嘉陵江小三峽風光,對他具有充足的吸引魅力。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嘉陵江溫塘峽舊貌

再看文本:“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君問歸期未有期”的回答理由,“漲秋池”的“池”的釋解至關重要。溫塘峽口的大沱口,是嘉陵江最大的水沱,水勢洶湧,一漲水舟旅不行,滯留於沱下金剛碑。而詩中這個“池”,按詞典解釋,涵義也包括湖泊,諸如天池滇池。大沱口似湖池。淺解“池”為窗前小水池,小池微瀾,不足以阻斷航程,能阻斷李商隱歸程的,應是奔峽而出的洪水。

李商隱遇洪水夜泊的地方應是金剛碑。這個地方一是可以泊舟避洪,二是可遊相思寺,近可遊溫泉寺,稍遠可遊縉雲山,山中有相思寺相思巖相思竹相思鳥……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馮時行

宋狀元馮時行寫過一首《春日題相思寺》,詩云:

系艇依寒渚,

扶筇上晚林。

山山春已立,

樹樹雨元深。

掃葉移床坐,

穿雲買酒斟。

相思成底事,

老大更無心。

馮狀元系艇的“寒渚”,恰是金剛碑水沱中地貌。

這麼多的節點有跡可尋,恍若珠子鏈成一環,合合適適地戴在了北碚的脖子上。


北碚歷史丨夜雨寄北

出 品 | 劉懿鋒

排 版 | 狙擊哥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