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欢迎关注我们,每天更新各种书画资讯!

清代的王淑在《论书滕语》中说:

"习古人书,必先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

同样是清代的梁巘在《学书论》中说:"学古人书,须得起神骨,魄力体格,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从字面上看,他们二人,一个说临帖要"无所不似",一个则说"勿徒貌似",意见好像不是很统一。

不光古人这么说,近代名家谈论临帖的时候,说法也不一致。当代学米芾的高手曹宝麟曾说:"神,须依附于形才得以体现,形似是必须要做到的。"启功在《启功教你学书法》中则说:百分百的形似是没人能做到的。

你看,在谈到书法临帖的时候,曹宝麟说首先要像,启功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很多人可能会在这犯迷糊。

无论是清代的那两位,还是当代的曹宝麟和启功,他们所说的,只是一个结果,至于为什么,他们并没有交代清楚。要弄明白到底要不要像,咱们还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咱们看下面这两个"郎"字,都是出自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并且是紧挨着的,可是呢,姿态并不是完全一样,你说哪个最标准?你说我们应该"像"哪个?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再看王羲之《兰亭序》里面的"一"字,个个不一样,你照着哪个去学?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每个都写像,不就完事了嘛。"这么说吧,《兰亭序》里面一共有7个"一"字,差异都很大,稀里糊涂的都去照葫芦画瓢的话,你会不会越学越糊涂?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得出结论:"你看,古人自己都写不出一样的来,看来形似没那么重要。"真的是这样吗?劝大家也别这么想。

大家再看《兰亭序》里的这些"之"字。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王羲之的"之"字个个不一样,不愧是书圣。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这些"之"字真的不一样吗?其实,无论这个"之"字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如下图所示的这条行笔主线。那为什么看上去不一样呢?这么说吧,王羲之能将那个"捺"的收笔写出72般变化,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地方。

书法临帖,有人说首先要像,有人说不可能像,到底该听谁的?

书法临帖要不要像?当然要像,不然我们学不到古人精妙的细微处。只不过,这里说的像,是方法上的像,是笔法上的对,是笔势上的通。有了这个做保障,你的"像"才有意义。

书法临帖要不要像?当然不能太像。如果你光看到落在纸面上的形,连那些"游丝引带"都像写的粗细一样的话,你可能就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笔法对了,笔意到了,真的没必要那么像。

清代的恽寿平说:"古人笔法渊源,其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如果您也喜欢书法,拜托您多想想上面这句话,个人认为,比其他人说的都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