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谁做得好?

今古大观


建武十三年,随着刘秀统一了大部分疆土。这些功臣怎么处理,是不是会也造反,刘秀的老祖宗刘邦功成后大肆屠杀武将。刘秀不愿意这样做,那么该如何处置这帮功臣?

刘秀很快便想出了办法,即“高秩厚礼,允荅元功”。在吴汉征蜀归来后,刘秀大宴群臣,并对功臣大肆封赏。刘秀对待功臣的策略,仅仅就是重赏?当然不可能。在重赏功臣的同时,刘秀还罢免了左、右将军,提倡“偃干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学”。刘秀释放的政治信号,很快便引起了部分功臣的警觉。为了避免步上汉初韩信的后尘,邓禹、贾复急忙放弃兵权。其他大将看这两人都交出了兵权,便同耿弇一样交出将军印。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皇位后,就思考唐朝末年,不过十年时间就换了12个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呢,大臣说到还是问题之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果然,宋太祖不久后就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于是在一天晚上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shadow背影


个人认为刘秀要做的好一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对比

其一,刘秀得陇望蜀之后,基本上统一了大部分疆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为了与民休养,开始止武修文,开始大力启用文官,对于,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当然也没有忘记,赐予他们高官厚爵,但是收了他们的兵权。避免了拥军自傲,但仅只是不让他们参与政事,并不是将他们弃之不用。而赵匡胤则是直接将他们做富贵闲人,从根本上重文轻武,给北宋的朝廷留下了长久的隐患。

其二,刘秀只是重用文官治理天下,并非用文官去掌管天下,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虽不参与朝政,但一旦国家有需要他们人要奔赴边疆,还是武将负责军事。而北宋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完全被文臣打压,常常出兵,武将带兵,但文官监军,也就是说,军事决策权掌握在文官手里。外行指挥内行,打仗焉能获胜!所以,东汉依然军力强大,而北宋军事孱弱,尤其对外战争,更是胜少败多,屈辱求和。

其三,由于对待武将的政策的差异,东汉王朝依然名将如云,而反观北宋,有名之将屈指可数,更是很少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东汉王朝并不是限制武将的能力,只是限制武将势力,不让他威胁到中央的皇权威信。而北宋则直接导致武将不受重用和信任,导致武将缺乏,直接导致国家的保卫力量从根本上削弱了,也是导致北宋靖康之耻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显然对比下来,刘秀做的显然要比赵匡胤好的多!


华夏长河五千年


刘秀做得更好!

表面上都是解除功臣兵权,提拔文官治国。但刘秀将一文一武平衡得很好。没有因为集权军权而轻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只不过通过解除功臣兵权而移交给自身更可控的人手中。

赵匡胤采用赵普建议,杯酒释兵权,功臣坐大造反的问题是解决了,但从此重文轻武,人们觉得当兵打仗没出息,国防失去保障,边防重地连年遭受北方民族侵扰,以致北宋最终被金所灭。甚至连偏安一隅的南宋也饱受战乱,最终被元所灭。


BuddyYee


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处理开国功臣,比较典型的莫过于三种方式: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飞鸟尽,良弓藏”诛杀功臣的残酷方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开国功臣兵权的和平方式;还有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退武进文”收缴兵权按封就国的明智方式,即《后汉书·光武帝纪》谓东汉光武当朝“退功臣而进文吏”之举。就是解除功臣的兵权,更新为和平时期以文吏为核心的队伍。刘秀通过这一项措施,最终实现了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借鉴刘秀的经验。

  赵匡胤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最开始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将重要军职频繁换人,但这种办法并不长久。最终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解除了将领的兵权。

  比较刘秀与赵匡胤,他俩的手段相对厚道,虽然手法一样,但也有高下之分。

  毕竟他们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登上皇位的方式不同,面对的人群不一样,所以方式也有差别。

  都是善待功臣,避免了诛杀功臣的悲剧,既保全了功臣,又实现了军权的集中。

  刘秀面对的是地方豪强,给予功臣经济上的特权和补偿来换取他们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力,并和他们联姻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云台二十八将

  赵匡胤面对的是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以高官厚禄为交换条件的做法解除了他们的军权,并没有给他们特权,这样他们就是没有牙的虎而已,形不成割据势力。

  刘秀的做法其实是在进一步的削弱中央,而且让地方豪强进一步的坐大,为东汉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不仅解除了那些将领的兵权,也解决了自唐中期以来数百年的地方强于中央的局面,实实在在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单就从效果上来看,刘秀和赵匡胤虽然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赵匡胤的手段更高明些。


历史怪味豆


刘秀和赵匡胤,是开国之君中,难得不杀功臣的皇帝。两人成功登基后,对于功臣的态度也是出奇的一致。虽然两人都对功臣权力做出了限制,但论效果,还是刘秀处理得比较成功。

刘秀实行退功臣、进文吏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鉴于西汉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尾大不掉等现象,刘秀为了加强皇权集中,展开了一系列措施。

刘秀之所以能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功臣集团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和刘邦大封功臣,后续又逐一剪灭不同,刘秀的措施是比较温和的。

优以宽科,完其封禄。

到光武帝末年,封侯的大臣大约有130多人。对这些人,刘秀在给予高官的同时,也不吝赏赐。但等到东汉统治稳固后,刘秀却又出台了严厉的措施。

第一,让拥有重兵的功臣远离京师,不让他们扎堆聚集在京师,远离了政治中心。第二,刘秀非常注意控制功臣的封地大小,而且不让他们参与朝政,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而不任职,只定期朝拜皇帝而已。

退功臣,架空三公,刘秀把实权放给了自己的私人秘书团——尚书台。原来尚书台只是负责公文发放,资历浅、任务轻。但刘秀却加大了他们的权力,最后甚至不经过三公便可处理天下事。

为选择士人到朝廷当官,刘秀进一步完善了察举制,以此保证官员的来源,稀释原本功臣集团的权力。这些人因为没有军功可恃,也不易对皇权产生威胁,自然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皇权稳固。

赵匡胤实行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赵匡胤也采取了杯酒释兵权,使得手下大将交出兵权。赵匡胤这样做,固然没毛病,也终结了五代以来,武将凭借武力篡权的现象。

但在后续的过程中,赵匡胤却有些矫枉过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然而兵将不相习,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强不到哪里去。而且平常时候,还常常通过频繁调动军队,将领却留在原地不动。

赵匡胤为了革除唐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做得有些过了头。整个宋朝,不得不用兵,却又看不起兵。大量的军队没有战斗力,而朝廷却又不得不养着如此多的兵。时间一长,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便压垮北宋王朝了。

而刘秀在退功臣、进文吏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剥夺功臣领兵的权力。许多拥有重兵的将领,甚至在边疆一呆就是几十年,甚至亲自上表请求回归都不被允许。所以,东汉虽然战力不比西汉,但依旧能把大败匈奴。而宋朝就比较悲催了,基本被周边的游牧民族政权轮番狂虐。

即使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孙吴等都能对周边形成压制,而北宋基本是一直被周边压制。因此,虽然刘秀、赵匡胤都是压制了功臣,大力提拔了士人参政,但显然刘秀做得更好。

刘秀在加强皇帝集权的过程中,依然让战力饱满。而赵匡胤固然加强了皇权,最终却是“积贫积弱”。两者高下,一望可知。当然,两人面对的背景大不一样,这一点也是我们要明晰的。只能说单从效果上看,刘秀显然更成功。


历史钩沉


毫无疑问是刘秀,看看东汉和北宋的历史就知道了,东汉也曾中兴过,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国祚近200年。反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导致全国武力水平下降,第二代皇帝对外就吃败仗签条约,你敢信!?杯酒释兵权间接导致北宋,南宋的灭亡,和蒙古的称霸中原,从此中华民族再难恢复汉唐风采,可悲可叹


落英神剑Zzz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数一数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五百人左右,真正称的上圣明的,屈指可数。树起大旗打天下的时候,一呼百应,可是当建立了国家政权当上一国之君之后,在怎样处理功臣这个问题上,却是大相径庭!

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是个明君,应该树立一个正确观点:保证国家的发展,保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一个明君,应该正确的去处理建国功臣。如果那些大臣落后了,不能与时俱进了,那就换新的吧!但是,他们在建国时毕竟是有过功劳的,只要他们不反对国家政权,不违反国家法律,就不要去杀戮他们,看一看,他们该干点什么就让他们去干点什么,让他们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大树天音


看效果,明显是刘秀啊,东汉好歹还有对外燕然勒功这样的辉煌战绩,两宋那真是被少数民族打的是丢盔弃甲,两次亡于异族之手。


wjn写字的地方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打压削弱了武将兵权令北宋衰弱,刘秀退功臣进文吏但依然重用武将东汉军事实力依然强大,刘秀做的更好。


小龙女5505


两位并驾齐驱,基本齐平[赞][赞][赞][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