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小白”进入隔离病房?看数字技术如何战“疫”

如何降低感染,病毒从哪里来,哪里最缺防护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当下,无数问题不仅需要答案,而且要求又快、又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弥补了过去传染病防控的不少短板,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小白”进入隔离病房

“推开隔离病房的那扇门,就像站上蹦极的高台,恐惧油然而生,似乎能看见病毒们在空中飞舞,听见它们“砰砰”的敲着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葛恒说出了很多队员的心声。

感染,是医务人员最怕也是最难防的点。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意外,每个人都在想办法。人工智能成为一个选择。

2月26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瑞金小白”正在隔离病房里“听”患者的心音和肺音。远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专家拿着手机,远程指导着“小白”的每一个操作。

“这是一台集合了最新IT技术的人工智能医护机器人。不管专家在哪里,只要有一个能装载相关程序的APP,就会连到远程会诊空间,进而控制机器人进行操作。而且还不消耗资源紧张的防护服、口罩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员、瑞金医院学科规划处副处长林靖生说,目前武汉有三台,另外两台分别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和金银潭医院,已经在这里呆了近一个月,每天工作12小时。林靖生正是“小白”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小白”的想法最初诞生在他2015年援疆时。

“刚开始,感控人员和护士长都要一直处于上班状态,时刻盯着大家穿脱防护服。现在他们可以坐在外面,通过屏幕指导大家。再过两天,他们就可以换班了,因为‘小白’就能帮忙了。”林靖生说,每台“小白”都具备3D视觉识别传感器和人工智能AI芯片,它在静止和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病区内的环境图像和人体图像,精确的识别人脸和人体行为姿态,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发现医护人员在感染病区活动过程中以及在穿脱防护服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大家关注并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辅助医护人员降低感染风险。目前“小白”的这一功能正在完善中,预计本周内投入使用。

“小白”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快速汇集各路专家,成为远程诊疗的重要载体。此次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大多有基础性疾病,而且很多人一体多病。“不可能所有的医生都来,但是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小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无论需要哪位专家,发出信号即可。”林靖生说,如果需要细微观察的时候,“小白”还可以切换到医务人员手持的PAD摄像头上,进行近距离观察。

除了“小白”,消毒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垃圾回收机器人等都“作战”。在人手紧张、风险大的抗疫一线,不眠不休,忙得热火朝天。

用大数据抢时间

疫情当下,很多环节都需要抢时间。比如,防护服不够了、核酸检测试剂短缺了,如何及时调配?

2月中旬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派出医疗团队整体接管了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危重症病区。没多久,平台发来提醒:华西医院医用物资日消耗量连续几天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医用防护服日耗量明显增加,医用防护服保障存在风险。

“2月21日,在分配省级统筹应急物资时,快速对华西医院进行了医用防护服硬性补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信息与统计处副处长丁智刚说,四川省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各级定点医院救治物资现状和日均硬性消耗量,按天设置预警规则,对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等短缺医疗物资实时自动预警,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和外派医疗队的新冠肺炎防疫物资和医疗资源应急调度管理一张网。

据了解,四川省打通了全省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208家定点救治医院、57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和支援湖北医疗队,动态收集各级防疫物资和定点医院医护人员、床位等医疗资源信息,为资源精准“定位”。

最近的专业医疗机构在哪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所医学数据共享团队收集和整理各地卫生健康委陆续发布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标注获取的官方网站来源信息,几天内汇总形成了发热门诊及救治机构数据集。数据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7512条记录。1月27日,第一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和发热门诊数据集发布,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在此基础上,医学信息所健康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迅速跟进,联合阿里高德地图对7000余医疗机构进行了地理位置标注,提供互联网端与移动端皆可使用的导航服务,实时更新信息,方便公众检索周边定点救治医院和发热门诊机构。

云计算,也不得不提。2月1日,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将原来数小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近日,阿里云视觉智能平台还推出了“人脸口罩检测”算法服务,并结合阿里云客流分析平台、钉钉小程序及天猫精灵,对公共场所出行人员口罩佩戴检测及统计预警。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抑或云计算,都离不开基础数据。采访过程中,“数据安全及隐私”被多次提及。多位专家指出,在这个特殊时期,让渡个人信息换取整体社会的防控安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在这些信息收集、报告、传输、反馈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化的机制和手段,特别是对于未经个人同意的个人信息。

线上服务的能与不能

疫情期间,线上服务更多地被普通老百姓所需要。

前春雨医生CEO张琨说,没有医学基础知识的百姓会存在焦虑,此时提供临床医生的专业指导对缓解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压力是有帮助的。同样都是“多喝水,多休息,适量运动”,从医生嘴里说出来比丈夫、父母说会有用。因此,健康科普、健康教育、在线咨询等成了线上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在线咨询的表现尤为突出。比如,截止2月11日,山西省开通免费义诊医生4390人,累计在线问诊39688例。但是线上服务的局限性也很快凸显了出来。张琨说,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是可以通过非处方药等解决的,比如,这次疫情最直接的需求是口罩、护目镜和VC泡腾片等的购买。如果能推送一些有针对性地、快速送上门的健康消费用品是最有价值的。

而对真正有医疗需求的人,提供线上服务的医生恰巧是患者线下能找到的人,很重要。这就要求线上和线下形成闭环。

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的做法值得一提。

“网络医院与内分泌科贾黎静主任开展的互联网+整合式糖尿病健康管理就是很好的示范说明,现在有近1000名门诊糖尿病患者正在进行线上管理。既使有疫情,这些患者也不用担心,线上一直有糖尿病医护为他们进行团队服务。”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主任陶红说,线上线下相结合,专科医生、专科护士、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运动教练纷纷上线,对患者进行运动、营养方面的指导和干预,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患者全天的有氧活动情况,评估肌氧和心率,从而实现了病情的远程精细化管理。

张琨说,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模式融汇是必然的趋势。医疗服务是非常属地化的服务类型。根据我国法律和现阶段互联网服务能力局限,在线问诊并不能进行诊断、开处方和任何诊疗行为。但很大比例的问诊结论是让患者到医院做检验或检查,而在线平台的服务又无能为力了。他建议,平台在匹配算法上更多偏向地理位置就近的权重,并与属地医疗机构建立无缝对接。线上已经开出的检验、检查医嘱可以对接线下预约服务,到院就能进行,而不是再进行一轮线下问诊的过程。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姚常房 记者王潇雨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