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虎牢之战中的李世民到底有多厉害?

平地一声惊雷起


洛阳虎牢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战役。在公元621年的时候,窦建德从板渚出牛口全部倾巢而出,当时十几万的大军可是有浩大的声势,并且十几公里都是擂鼓震天;唐军士兵看到对方人数如此众多,都不禁恐慌起来。经过20多天的对峙,虎牢关内的唐军已经得到了一些增援。但唐军总兵力不过50000人,还要除去围困洛阳及其周边关卡的部队。因此,虎牢关的唐军人数还是处于极大的劣势。但经验丰富的李世民却认为,夏军根本没打过什么硬仗,所以不难对付。尤其是他们在大战的列阵,还喧闹不止,毫无纪律可言。在善战的关陇军事贵族看来,对面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列阵的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失去秩序。

于是,李世民再次下令全军先按兵不动,等到中午过后再开始作战。期间,不耐烦的窦建德还派出来300名骑兵到阵前挑衅,希望进行一次勇士间的团战。李世民出于蔑视态度,仅仅以200步兵迎战。结果人数占优势的夏军骑兵,几次冲锋都无法冲破持枪结阵的唐军步兵,双方最后都只能各自回营待命。对峙持续到中午,夏军士兵们饥饿疲惫,纷纷坐在地上休息。很多人争抢着到附近的黄河边打水喝,全军已然秩序全无。李世民马上派出300骑兵,发动试探性冲锋。结果夏军战阵果然出现了动摇。意识到战机已到的李世民,立刻率领精锐骑兵向夏军发起冲锋,后续部队则紧随其后,很快,急速冲锋的具装骑兵就轻松的击穿了夏军的阵线。绵延二十多里的夏军战阵,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如果说王世充的南方部队还能坚持抵抗一阵,那么这些连正规军事训练都非常欠缺的炮灰,就根本是一触即溃。很多人在看到李唐的战旗出现在自己身前后,调头就跑,整个大军转瞬间土崩瓦解。但因为虎牢关的地形夹杂在黄河与群山之间,拥挤的人群,根本没法迅速撤离。他们只能成为李世民骑兵冲杀或践踏的目标,残存者则又被追击而来的唐军步兵攻击,死伤一片。慌乱中,位于军队较后方位置的窦建德也被唐军顺势虏。他战败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洛阳城内,困守多日的王世充,也立即失去了抵抗意志。在唐军收拾残局不久后,便亲自出城投降。

虎牢之战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割据势力能够与唐朝抗衡。可以说虎牢之战后,天下归唐已成定局,此战奠定了唐朝一统天下基础。小伙伴们你们的意见呢!欢迎关注!评论!!


无聊视剧


洛阳、虎牢之战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军的一次重要作战。

王世充原来是隋东都洛阳守将,隋炀帝死后,他在唐朝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并利用唐军在河东作战无暇顾及东部的机会,夺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柏壁之战后,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唐朝武德三年七月,命令李世民领兵8万向东攻打王世充。同时派遣使者与窦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王世充从各州镇挑选勇士聚集洛阳,命令他的三个侄子在分别镇守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虎牢、怀州(今河南沁阳)等重要地点,命令他的兄长、儿子防守洛阳,他亲自率步骑3万迎击唐军。

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于是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回洛城,并占领虎牢,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于是率兵10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

李世民与部下商议对策,部将多主张退避。他力排众议,决定分兵围困洛阳,占据虎牢要地,阻止窦军向西进军,一举两得。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1个多月,多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将卒思乡。李世民得知,引诱他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民下令骑军队直冲人窦军。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就投降了。 最后获得胜利.

这一战还出现了一支精锐的部队“玄甲军”。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無知公子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非常强,而虎牢之战就是李世民的巅峰之作。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然后围点打援仅用三千多人就击败了窦建德十万大军,一举击破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阵营。回顾这场战役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王世充和窦建德为什么会失败。要知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这个背景下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王世充和窦建德能在这个背景下有立足之地,那就证明了两人绝非无能之辈。但是两个人加起来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到底是李世民太强还是因为窦建德和王世充太弱?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一下虎牢之战的前因后果。

时代背景

隋末时期由于杨广的战略、战术的失误导致东征失败,我们都知道当一个政权失去强有力的军事武装时,那么野心家就会趁机浑水摸鱼,隋末也不例外。一些野心家大肆煽动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出现。杨广也试着拯救隋朝,所以派兵去镇压农民起义。但是镇压农民起义是需要钱的,朝廷筹措银两的方法就是加税,因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民起义需要镇压,镇压农民起义需要加税,加税会导致农民起义,这个循环几乎无解。因此最后杨广放弃了挽救隋朝,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乱世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豪杰,这些豪杰纷纷建立政权然后互相兼并攻伐,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统天下。在宋朝之前岭南并没有大力开发,所以中原才是重中之重,顾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读史方舆纪要》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河南的军事价值,那就是:“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矣。”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锁定南北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取天下者必争河南;但是也正是因为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四方任何地方有战事都会波及中原,所以不建议固守河南。武德时期中原只剩下三大势力,这三大势力之间的注定只能存在一个。窦建德坐拥河北受制于地缘政治很难一统;王世充虽然坐拥中原但是德不配位,失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李渊坐拥关中,“进可攻,退可守”,他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基于这种时代背景,战争在所难免。武德三年,李渊开始正式布局征讨王世充的计划,并且于同年七月正是发兵。

李世民包围洛阳城

在攻取洛阳之前唐朝最高统帅部经过了严密的筹划,一方面要稳定关中的统治,避免大后方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切断洛阳与战略要地的控制,保障侧翼安全的同时防止第三方(窦建德)摘桃子;还有最关键的是北方突厥的威胁,要知道隋朝时期对边疆控制不严导致突厥“控弦百万,幅员万里”,是中原各政权最大的威胁。隋末时期李渊、窦建德等人都曾向突厥交过“保护费”,因此突厥才是希望中原王朝分裂的人,毕竟这样就能用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巧的是北方突厥大可汗死了,唐朝抓住突厥权利交替之际攻取洛阳,利用这一时机一统北方。

李世民带领大军第一个攻占的就是慈涧,虽然慈涧没有虎牢关、函谷关这么出名,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尤其是对洛阳来说。慈涧是洛阳的西大门,慈涧一丢王世充只能放弃西线阵地退守洛阳城。之后派遣史万宝抢占龙门,截断南边伊州守军北援之路的同时切断王世充的退路。之后王世充多次攻打龙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可见龙门对王世充的重要性以及唐军战斗力之高。唐军来势汹汹,而王世充又节节败退,导致手下五十多个州投降唐朝,王世充迫不得已向窦建德求援。但是此时王世充已经完全被包围,只要等洛阳城内粮草断绝,那么唐军就可不战而胜。

窦建德的选择

窦建德坐拥河北但是他并没有扩大自己的优势,北上攻打罗艺不成,南下又无吞并中原之雄心,只能盘在河北。当时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关中(李渊)三足鼎立,情况有点类似三国,只不过三国时期是吴蜀联合抵抗曹操,而此时是窦建德和王世充联手抵抗唐朝。在王世充被围后窦建德就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出兵相助。当然窦建德也是有私心的,他想要看两大阵营两败俱伤,然后相机取洛阳和长安,一举消灭两大阵营完成统一大业。问题就在这里,窦建德太过高估自己了,他认为一定会成功根本就没考虑过失败。自古都是“欲思胜,先忧败”,可惜窦建德没有意识到这点。

虎牢之战

窦建德调动了十多万人,然后与王世充的弟弟会师,一同向虎牢关开进。并且修书给李世民,让唐军退回潼关,归还郑国的土地,重新恢复原本的疆域和关系。李世民部下建议避开锋芒,然后伺机攻打窦建德,一举解决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人。这一建议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并且开始筹划虎牢之战。李世民整合了一下部队,自己亲率三千五百精锐(玄甲军)前往虎牢关迎战窦建德,剩下的人全部留下来包围洛阳。这是一场典型的围点打援战役,虎牢关地势狭隘十万大军根本展不开,而李世民率领了三千五百精兵,只要运筹得当那么未必会输。二十五日,李世民刚到虎牢就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去城东刺探敌情、查看战场。窦建德大军认为是唐军的斥候,所以并没有在意。但是李世民直接大喊我是秦王,直接吸引了窦建德,窦建德赶忙带领骑兵围剿李世民。只可惜窦建德的部队战斗力没有唐军高,李世民率领部队突围出去了。初战不利导致窦建德大军士气不振,而李世民大致掌握了地理地势、敌军的排兵布阵等重要军事情报。随后双方在虎牢关对峙了一个多月,始终都不能向前一步,而且几次遭遇战都以窦建德失败而告终,这就导致士兵的士气严重低落。随后李世民抢夺了窦建德的运粮队,了解了窦建德军心的情况,并且开始设局。而窦建德的谋士凌敬建议围魏救赵,渡河直取太行山,然后兵锋直指唐军后方,迫使李世民后撤。此举的成功率很高,但可惜窦建德并没有采纳,反而中了李世民的计。

李世民散步唐军草料不足的谣言,说唐军准备在黄河北方牧马,并且进击武牢。窦建德取胜心切,所以率领大军前往黄河北岸。窦建德十万大军排兵布阵也是需要时间的,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也就到了中午了,士兵们饿着肚子哪还有心思打仗。而李世民果断亲率部队冲杀,窦建德被生擒,兵败如山倒十万大军直接投降了。随后李世民带窦建德到了洛阳,让王世充看看被生擒窦建德。王世充看到之后就绝望了,停止了毫无希望的抵抗,选择了投降。

战役分析

在这一场战役中李世民的表现格外亮眼,用到的战术有:围城打援、知己知彼、坚壁挫锐、出其不意、乘胜追击。先是围城打援,利用窦建德援助王世充的心理据守虎牢;然后知己知彼,亲率部队去刺探敌情;之后坚壁挫锐,据守虎牢不断的消耗窦建德的士气;最后出其不意设伏于黄河北岸,初战胜利后果断追击窦建德余部,一举将窦建德大军打得土崩瓦解。而窦建德求胜心切,弃用凌敬的建议,自大得认为十万大军可以碾压李世民,最终导致部队失败。这是双方在战争时期的表现,而双方在动员时期的表现也是天壤之别。唐朝最高统战部对此次战役十分看重,战前动员做得也非常好。在开战之前李渊就下令城破之后,所有的战利品全部赏赐给将士。李渊最早就大肆封赏将士,现在又许下如此承诺,唐军人人嗜战,都在等着攻破城池瓜分战利品,作战情绪以及战斗力非常高。《资治通鉴》:世民使宇文士及奏请进围东都,上谓士及曰:“归语尔王:今取洛阳,止于息兵,克城之日,乘舆法物,图籍器械,非私家所须者,委汝收之;其余子女玉帛,并以分赐将士。”而窦建德则是十分失败,窦建德十分器重降将,这就导致了追随窦建德的武将心寒。武将为其出生入死得打仗,但是最终的待遇还不如降将,这就导致军队人心严重不合。窦建德弃用凌敬的建议就是因为将军们的劝说,短时的将军忽视了谋士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大败而归。而开战前的几次失利让部队作战情绪下降,在虎牢对峙一个月更是让部队人人思家欲归,在这种情况下窦建德如何打败李世民?除非窦建德有天神相助,不然失败就是必然的。

虎牢之战的影响

这一场战争奠定了李世民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由此可见后人对李世民的评价之高。李世民的军事手段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举将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阵营全部解决,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李渊特意开设了“天策上将”册封给李世民,间接导致了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布衣剑客


唐太宗李世民在没有称帝之前,他就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具有胆识和气魄。如果他没有成为皇帝的话,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代兵圣。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大家有谁对李世民特别熟悉,他从小是跟着他的哥哥李建成南征北战,之后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被李渊任命在长安处理国政。之后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慢慢展现,一开始李渊将李世民和他的弟弟,分开分别防守两个地区,李世民专门防守西部,就是今天的陕西和甘肃地区,李世民在这些地区干的特别好,接连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他的弟弟李元吉,是防守西边,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区,山西地区也是他们老李家的革命根据地,所以李渊就派李元吉看住自己的后院,但是李元吉他自己不争气,再几次交战中,他失败了,丢了李家的根据地,把山西给丢了,这件事让李渊特别的恼火,也顾不得了,立马派李世民前去征战山西,但是李世民很争气,一下子将山西又给挣回来了。

我上面是对李世民军事才能的一个小小的介绍,其实令李世民名声大振的却是虎牢关之役,也就是洛阳之役。接下来我就来分析一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役中有多么优秀?

第一部分,虎牢关之役之前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天下正处于隋末时代,天下大乱,各个英雄纷纷崭露头角。我先说一下,当时的天下格局,北方主要有三股势力,第一股势力就是李唐王朝,李家的实力是最强的。他们是在关中地区。第二股势力,在河南地区建立了一个帝国,叫做郑国,他的皇帝叫王世充。第三股势力是河北的,在这个地区建立了一个夏国,他的皇帝叫做窦建德。这三家都是叫做皇帝本质上是隋末时期的各个军阀。

因为这三股势力都称了帝,这就相当于放出一个信号。因为他们都想老百姓归附自己就给天下释放出一个信号,我要跟你们死磕到底,因为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在这三股势力中,李唐王朝的势力是最强的,所以李渊就派李世民去攻打河南的王世充。这个就是当时虎牢关之役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部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军事胆识

李世民打仗有一个风格,他喜欢只身冒险,他和其他的将领不一样,例如双方在开战的时候,李世民会带着几百人的小队先杀对方人马一个来回。这个做法看似很冒险,也很莽撞。但是这个对于古代的行军打仗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孙子兵法上面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但是在古代时期,交通和讯息都不发达,两军来交战,他们不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李世民要带着几百人的小队先杀对方一个来回,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李世民亲自感受一下对方的军队如何?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它既能感受到敌方军队的排兵布阵,又能感受到对方将领的军事素质,还能感受到敌兵的素质如何。

举个例子,当时在虎牢关之役之前,李世民先打的是河南的王世充,因为李世民用兵常常是不按常理出牌,弄得王世充节节败退,让王世充处处防守。在一次战役中,李世民就用了他往常的一个老方法,自己亲自带着几百个士兵先和王世充的军队来穿插一个回合,王世充当时一看,大好时机,决定要派兵去将李世民给彻底斩杀。所以王世充就派人去追击李世民,但是却遭到了李世民部队的埋伏,之后王世充结决败退,一直退守到洛阳城。

第三个部分,李世民的胆识过人

王世充打不过李世民,节节败退,退守到了当时的洛阳。洛阳城是当时隋炀帝让修建的东都,隋炀帝在修洛阳的时候,可是花了大价钱,把洛阳城修的十分牢固。当时王世充就想,我打不过你,我总可以防守吧?之后就开始拉开了一个长达半年的围攻战,李世民带着八万军队将洛阳城给围了,在这半年中,李世民不好过,那王世充更不好过,就在这时,王世充就给当时在河北的窦建德密信,现在是除掉李世民的大好时机,当时窦建德一响,你们两个已经斗得你死我活,我就可以在其中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一举两得啊!

所以窦建德就带着十万军队,朝着河南进军,这时候李世民的处境是非常的危险,现在是两面夹击,北边有赶过来的窦建德,洛阳城内有破釜沉舟的王世充,这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时候就要考验他的真正的胆识了。当时李渊听到李世民现在的处境,就下令让李世民回来,你是就分析了一下。他认为他可以。那李世民是怎么来解开两面夹击之势呢?

李世民认为他能够做到,他就带人来到虎牢关面前,也就是当时洛阳旁边的一个关口,去对阵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李世民就用了3500人。想这个差距也实在是太大了,那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他还是用了老办法带着这些人先在这窦建德十万大军中来回穿插了一遍。把窦建德给吓了一大跳,是那十万大军的士气低落,李世民当时可能就想,我先把你吓一大跳,先让你缓几天,最后窦建德的十万大军一次冲峰,一下子崩溃在战场上,窦建德被生擒活捉。在洛阳城内防守的王世充一听到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就被李世民这么给打垮了,窦建德本人被生擒了,那我防守还有什么个屁用?所以王世充就投降了李世民,最后李世民压着王世充和窦建德到了长安去见李渊。

从这个虎牢关之役中,你能够看出李世民的胆识和勇气,在这其中,你不得不服李世民。

总结

李世民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勇气,并且还凭借自己的高超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虎牢关之役的胜利。


经济战略


虎牢之战是唐朝统一中国中最重要的一仗,没有之一。当时唐王李世民带领8万军队进攻王世充、窦建德等多只农民领袖建立的反隋部队,最后结果以李世民大胜宣告结束。纵观虎牢关之战,战争先是李世民部队击败了王世充的先锋部队,然后再是包围洛阳,并击败了窦建德的援军,最终攻克洛阳。而取得关键性胜利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世民的军队绝对牛叉,战斗力强悍——这个相当于特种部队的玄甲兵,这是绝对的精锐部队,身穿重甲,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士兵,所以战力惊人!你想啊,这样一群从死人堆里趟出来的人,那战斗力能差吗,光那气势,就简直逆天。其中,在《旧唐书》中就记载有:“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的记载。拿在现代来说,李世民的手下这一个个都是神弹手加狙击手,(那个时代叫神箭手),而且是一大群。

第二呢就是将领运用得当,战士一心死战——(1)《旧唐书》说,“九月,太宗以五百骑先观战地,卒与世充万余人相遇,会战,复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获大将陈智略,”。。。。500人打败了1万多人。。可见如果将士没有必死的决心那肯定输定了;(2)世充众二万自方诸门临谷水而阵。太宗以精骑阵于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击之,兵才接,太宗以骑冲之,挺身先进,与通表里相应。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自辰及午,贼众始退。纵兵乘之,俘斩八千人,于是进营城下。”这又是8000人,又是以少胜多,(3)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这也是以少胜多,俘虏了5万人,还活捉了援军窦建德!!

第三就是猪一样的对手了,你要说李世民玄甲兵厉害,但是好歹王世充窦建德有10多万人,怎么样也不可能输的这么惨,为什么?那就是李世民遇见猪一样的对手,《旧唐书》说“太宗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太宗曰:“可击矣!”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意思是说李世民以逸待劳,等到中午时候,窦建德的兵都很饿了,而且还争着去饮水(因为窦建德后面就是一条河,你以为你窦建德是韩信可以“背水一战”啊,真是傻得出奇)于是李世民出击,窦建德打败,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斩夏侯渊的过程也是这样,不过不同的是夏侯渊没有傻到把军队布置到水边,让自己无路可退的地步,估计只有窦建德这些人能布置出这样的怪镇。

虎牢之战的影响,这一场战争奠定了李世民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由此可见后人对李世民的评价之高。李世民的军事手段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举将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阵营全部解决,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李渊特意开设了“天策上将”册封给李世民,间接导致了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杜楽生


你好!

虎牢之战:李世民个人生涯中最厉害战役,3500士兵击溃10万大军!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功绩的皇帝。李世民一生也是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役那是不计其数。在公元621年的时候,窦建德从板渚出牛口全部倾巢而出,当时十几万的大军可是有浩大的声势,并且十几公里都是擂鼓震天。

在唐军中是十分的惊慌失措,李世民在侦查敌阵之后,然后对将领们说还没有碰见过如此强大的敌手,这次能够这样,能逼近我们的城池,显然是并没有轻视我们。但是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不管他们,他们时间长了就会慢慢的泄气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在乘胜追击,一定是能够胜利,把他们给打败的。当时窦建德派了三百个骑兵,这就显示出了轻视李世民他们,并且还派人告诉李世民:“敢不敢交锋”。然后李世民派人去应战,结果是没有分出胜负,都返回了自己的营地。

这个时候,窦建德的那边的将领王琬到李世民阵前炫耀。他骑着昔日隋炀帝的坐骑青骢马,并且铠甲兵器什么的都是很新的。而尉迟敬德却进入敌阵,把王琬给活捉了,并且还把他的坐骑也给牵走了。李世民和他麾下武将除了上面的,还是有很多的英勇事迹的。对于《隋唐演义》中的好汉有的是虚构的,这些人就有李元霸、宇文成都、罗成这些人,有的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人。

唐军与夏军也出现过对峙,到了中午,口渴和疲劳也加剧了夏军士气的直接下落。李世民就命令宇文士和三百个骑兵在经过窦建德军阵的时候, 也给他说了计策,然后按照这个计策来做。这时,到了窦建德阵前,敌方果然有人动了。李世民的精锐骑兵在已经有动摇的地方进行集中。这样李世民进行攻击,所以导致敌军是猝不及防,加上疲劳,很容易的就溃败了。还有一点,就是唐军因为敌军的骑兵数量很多,所以就有些不利。但是,战争还是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后来夏军出现了很大的混乱,然后李世民派出了他的最精锐部队,窦建德的军队很快出现了崩溃的情况。在这次战役中,有很多的夏军被直接俘虏,也有3000多名被唐军直接杀死,但是李世民对俘虏直接就放走了,给了他们回到家乡的机会。后来窦建德战败的消息就被传到了洛阳,而王世充也投降了。这次战役对李世民来说,是一个很经典的战役,他用3500名士兵,击溃了10万大军,这也是他的个人战役生涯中最厉害的一次战役。


热情好男人


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统帅才能发挥到了极至,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李世民一举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军功显赫,李渊特设天策上将策封李世民,也间接导致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阿邱舅舅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非常强,而虎牢之战就是李世民的巅峰之作。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然后围点打援仅用三千多人就击败了窦建德十万大军,一举击破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阵营。

在这一场战役中李世民的表现格外亮眼,用到的战术有:围城打援、知己知彼、坚壁挫锐、出其不意、乘胜追击。先是围城打援,利用窦建德援助王世充的心理据守虎牢;然后知己知彼,亲率部队去刺探敌情;之后坚壁挫锐,据守虎牢不断的消耗窦建德的士气;最后出其不意设伏于黄河北岸,初战胜利后果断追击窦建德余部,一举将窦建德大军打得土崩瓦解。而窦建德求胜心切,弃用凌敬的建议,自大得认为十万大军可以碾压李世民,最终导致部队失败。



石月石贰


我不喜欢分析成功的经验,我讲过,一切成功的经验都是扭曲的。 所以,不能够说你按照这种方式去做,你也能成功。 谁也没有把握一定能赢。 就连李世民也一样。
打不赢怎么办?跑。 跑不掉怎么办?死掉。 死掉怎么办?死掉就死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向死而生,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再来看为什么能够打赢。   一、是不是一点胜算都没有? 不是。李世民决不会打无把握之战。 战略上,李世民不想放弃这个一战定天下的大好机会,他想做的是只是拖住窦建德,赢得时间,等待洛阳城破,再合兵消灭之。 虎牢关易守难攻,只要扼主关要,就可以赢得时间。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此战虽然是无比的凶险,但如果只是完成拖延时间的战略任务,也未尝没有把握。 不过,结局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不是拖住了窦建德,而是直接消灭了。   二、玄甲军 李世民有核武器,这就是玄甲军。一个人做出惊天动地之事,只要不是傻,必然心中有底,玄甲军就是李世民心中的底。就像你抱了一杆机关枪回到古代战场,你也敢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玄甲军是李世民的发明,这小子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技术控。李世民发明玄甲兵可能是结合了李密的“内军”和突厥“重骑兵”的做法,这是李世民打造的一种特种部队,“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 兵贵精而不贵多,玄甲军的统帅,士兵,坐骑,装备,给养都是一等一的水平,估计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坦克,善奔袭,善冲击,所向披靡。 李世民有一套很清晰的作战理念,就是先固守,消耗敌军,寻找战机;然后是决战,先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奇兵突起,前后夹击;最后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痛打落水狗,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彻底消灭。李世民用这种战术以少胜多,屡试不爽,很有心得,而执行侧面突击的真是玄甲军。   三、猪一样的对手 虎牢关之战,窦建德对李世民是压倒性的优势,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窦建德手里,无论是攻还是守是窦建德说了算。 但是,看起来窦建德一点都不急于拿下虎牢关,让人费解的是窦建德坐拥10万大军竟然不组织进攻。 因为窦建德的战略意图是坐收渔翁之利。 他还在观望形式,他想看李世民和王世充斗的两败俱伤,然后一举干掉两家。现在事后诸葛亮,我们可以说窦建德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但是你处在窦建德的处境下,你也会这么想,李世民和王世充各3万人,已经斗的疲惫不堪,窦建德10几万人,以逸待劳,不是很好的机会吗。 如果窦建德与李世民打起来,围城的唐军回援,王世充得以喘息,窦建德知道王世充也不是什么好鸟,这也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虎牢关3500人的部队,窦建德也没当回事,所以他不慌不忙的观望。 如果窦建德坚决一点,连续发送猛攻,虎牢关纵有天险,何愁不能拿下。   四、神一样的李世民 人多的好处不用解释。 但是人多也有缺点,就是指挥系统跟不上,信息传递慢,情绪容易蔓延,容易造成恐慌。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在自身士气极胜,敌方士气倦怠时发动强有力冲击,挫败对方锐气,打击敌方士气,让失败和恐慌的气氛在敌军中迅速蔓延,造成敌军恐慌,一旦敌军退却,就会进一步造成恐慌,然后发生指挥系统失灵,各自为战,各自逃命,不明就里的慌忙逃窜,人踩人事件,基本上就搞定了。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两个条件,1是敌方轻敌,没有认真布防,窦建德很配合的做到了。2是己方必须挫败对方的锐气,信息了解充分,时机把握准确,李世民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他通过一个个小规模战斗,以几十人,几百人的兵力挫败上万敌军,气势上完全压倒对方,让敌人胆寒,还时不时的俘获对方将领,对方是什么动向,营寨位置,主帅在哪儿,战略意图一清二楚。 然后,抓住机会,截断敌人粮道,进一步制造恐慌和不安。 最后,通过白河牧马,引诱窦建德来攻,来攻则不出战,消耗敌军士气,及至中午,敌军饥渴疲惫时,以泰山压顶之势,倾巢而出,并直扑敌军心脏---窦建德大营,一举擒获窦建德,大局定矣。 当然,这些只是战术的得当,真正重要的是,李世民胆色与勇气。 那一位身披金甲,腰跨白骏,英武的面庞的少年,在尘沙蔽日之中,策马冲锋,铁骑飞驰,所向披靡,摧枯拉朽,这是怎样的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梦回唐朝。


洋哥说事呀


李世民发明玄甲军,这小子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技术控。李世民发明玄甲兵可能是结合了李密的“内军”和突厥“重骑兵”的做法,这是李世民打造的一种特种部队,“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兵贵精而不贵多,玄甲军的统帅,士兵,坐骑,装备,给养都是一等一的水平,估计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坦克,善奔袭,善冲击,所向披靡。李世民有一套很清晰的作战理念,就是先固守,消耗敌军,寻找战机;然后是决战,先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奇兵突起,前后夹击;最后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痛打落水狗,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彻底消灭。李世民用这种战术以少胜多,屡试不爽,很有心得,而执行侧面突击的真是玄甲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