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肖申克的救贖》有哪些觀後感?

搞笑第一名


安迪,一個年輕的銀行家,被冤入獄。當他清楚的認識到法律不能給他公正的時候,他必須自我救贖。他一入獄就開始了他的越獄計劃,他以超強的耐力,二十年只做一件事,他以他高智商的大腦,他為越獄做周密的計劃。他成功越獄,並且換了一個身份,一個富豪,他用智慧讓肖申克監獄的貪腐官員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的越獄很高級,他消失的無影無蹤卻又光明正大的生活在陽光下,他享受著自由。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安迪卻不是這樣,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是一個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人,二十年的牢獄生活沒有改變他的信仰,他以自身的魅力影響著其他的犯人。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真正的人性!


西窗月侯


電影全篇我覺得傳達最多的就是希望和人性之韌!

安迪。故事主人翁,一個青年銀行家,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人之韌性,二十年的監獄生活也沒磨平他的意志。他嚮往自由,哪怕是一小會兒,監獄修屋頂他冒死對著囚長說的那席話,只為換來囚友們的一人兩瓶啤酒就可以看出他對自由的渴望。啤酒往往被賦予生活氣息,這彷彿可以使他短暫的忘記自己是個囚犯,只是一個裝修工人,與同事們辛苦勞作之後的一點點享受,即使是片刻也想要爭取過來。

20年,難以想象,裡面有太多的無奈、甚至是絕望,一個前程似錦的年輕人被冤入獄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用生活這個詞都過於奢侈,活著貌似更恰當。瑞德說:“起初你討厭它,然後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而安迪沒有被體制化,從來沒有過,這也是我由衷欽佩他的一點。摺頁印證了影片中那句有的鳥畢竟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翼太光輝了。但當它飛走時,你會由衷為它慶祝獲得了自由。

無論世界多麼悲涼,也總不乏滿懷希翼之人。安迪就是其中一個。也送給每一個人,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無論何時,希望我們都擁抱善良,滿懷希望,來此一遭,不負此生。


禿頭大星探


很高興能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

每次觀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聯想到最多的詞彙,就是自由、體制、人性!



首先我們說一說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中,主角安迪的自由,不是狹隘的肉體自由,而是更高層次的精神自由!

這一點,從影片中的幾段劇情中可以看出來。

①安迪入獄前是一位優秀的銀行家,頭腦靈活、興趣廣泛。哪怕是身處肖申克監獄之中,他也能利用自己的學識和特長,“自由”的調劑監獄中的生活。

②安迪品性堅毅,從不肯輕易放棄。從他寫信要求州ZF撥款重建監獄圖書館這一件事就能看出,面對困難,他從不退縮,具備和艱難困苦做抗爭的“自由”。



③安迪認為,沒有人有資格囚禁另一個人的靈魂。所以,他冒著被毆打、關禁閉的“風險”,為自己和所有獄友播放歌劇。這是他對於藝術和所有美好事物追求的自由。

④在知道湯米能夠證明自己是被冤枉的,而典獄長因此殺害了湯米之後。他認為自己有獲得自由的自由!所以一個人爬了500碼(約457.2米)下水道,越獄成功。然後取走了典獄長貪汙的錢,作為自己坐牢的補償。



有時候,我們可能對“愛”、“自由”等詞彙的理解有所偏差。

樂哥認為:“愛”、“自由”這兩個詞彙,從一定程度上講,是一種能力!愛身邊的人,是一種能力;在外界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擁有選擇自己想要生活的“自由”,更是一種能力!

我們假設,安迪是一個自暴自棄、毫無追求、怨天尤人的普通犯人,那麼,肖申克監獄中的奇蹟,絕對不會在他身上上演!

其次說一說體制。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唯一的區別就是:有的人圈子大,有的人圈子小。

(“圈子”的大小,由每個人的年齡、收入、受教育水平、社會地位、地理位置等決定。)

包括樂哥在內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或不願(不敢)突破自己的“圈子”。

因為,“圈子”對我們來說,既是束縛,也是保護。它就像肖申克監獄的圍牆,開始的時候,你痛恨它;後來,你習慣了它;到最後,你就離不開它了……

圈外是未知與風險,圈內是安逸與習慣。很多人的生活、心理“慣性”,遠遠大於他前進和突破的動力!



最後說一說人性。

影片中,安迪的高光鏡頭是比較多的——有時候是柔和的光,有時候是刺眼的光,光線打在安迪的臉上,反射到銀幕之外,淨化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靈。

安迪身上的光輝,更多是人性的光輝。哪怕黑暗如肖申克監獄那樣的地方,也掩蓋不了安迪身上的光輝。

對於安迪自己來講,19年的監獄生活,是他人生之中寶貴的經歷與財富。

19年時間,他不僅沒有隨波逐流、近墨者黑,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到了周圍的無數人。

他高尚的人格、不懈的堅持、不變的初衷……,不僅使自己獲得了最終救贖,也改變了瑞德等人的命運。



結語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史經典,一千個人解讀,會有一千個觀點。

希望我的回答,對題主有所幫助!

每天分享,每天進步。期待您的關注!謝謝!


樂之者電影


這部電影大概看了有五六遍了。即為男主人公安迪最終能逃出監獄和冤屈獲得自由而感到安慰,又為他在片首被冤枉入獄,以及在監獄裡被殘酷對待而感到悲傷。看似繁榮的社會和健全的體制,嚴格的法律,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依然是叢林法則。反映出美國體制本身的醜陋、腐敗與無厘頭,和叢林法則的殘酷與狡黠。

我深深體會到人不管走到哪裡,還是要精通一定的專業知識。安迪就是因為自己出色的財務管理能力,才有機會被獄長相中做他的助理,也才有機會能夠在外部世界,為自己做假身份,做假賬。

我體會到,衝動是魔鬼。如果安迪最初能夠更冷靜的面對當時的情況,可能也不會被冤枉入獄了。

我還體會到當你每天掙扎在生存與毀滅之間的時候,其他的一切需求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了。你每天只想著怎麼生存,怎麼逃跑。所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想想自己有時候為買不到一件衣服而生氣,簡直就是矯情。

最重要的我體會到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放棄希望。只要還活著,就要不停的憧憬美好,併為知之努力。


簡的世界


和電影《泰坦尼克號》一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卻注入了編劇的個人價值觀。激發下觀眾情緒而已!


小草碎石


這讓我想起了周潤發《監獄風雲》,兇悍的獄警和無辜的囚犯。肖申克的大多數監獄都是無辜的羔羊,替罪羊。瑞德說,這裡唯一的罪犯就是我。在這個監獄裡就像一個沒有希望的人。希望在這個監獄裡不是一件好事。就像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一樣,我希望讓人們發瘋,至少在這個監獄裡。

  但希望是安迪生存的唯一動力。安迪說:“不要忘記世界上有些東西可以穿透所有高牆,它們在我們心靈的深處,它們無法觸及或觸碰它們,這就是希望。”希望在你心中是美好的,也許是最好的。好事永遠不會消亡。情況確實如此。他花了20年的時間挖隧道,能夠承受50碼的排水管惡臭。

  當安迪去監獄長的辦公室為大家玩《費加羅的婚禮》時,那些囚犯是如此理解,希望和自由對他們來說非常誘人。當安迪走出菸斗,拼命地脫下他的衣服,看著天空時,他終於嚐到了自由的味道。

  入獄20年後,每個人都會瘋狂。在試用期間看到瑞德,我必須在最後一間浴室報告他。我想笑,但我不能笑。監獄在多大程度上摧毀了人類?在過去,我一直覺得終身監禁比死亡要好得多。看到它之後,當我看到老人掛著時,我意識到死亡有時是一種解脫。與終身監禁相比,我死得更好。

  當我看到裡德最後一次申請假釋時,他說的話真的很動人。 “我不後悔的一天。我回去看了過去。愚蠢的男孩犯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見了,只剩下這個噁心的東西已經下降。”冷漠的話語充滿了真實的感受,它被允許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像肖申克監獄這樣的地方或事物。各類institutionalizations的配合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心靈,逐漸改變對規則的最初反叛,隨大流......和瑞德說,有些鳥兒不會被關閉,因為它們的羽毛太滿。擺脫奴隸制的方法是填補你的翅膀,最重要的是和安迪一樣樂觀。

  在這當中,似乎看不到《肖申克的救贖》最後一個圖像,藍色的太平洋水域和白色的沙灘,船隻被遺棄,無記憶,溫暖的地方,這是存在於所有的心中一個美麗的夢。只要你不放棄,它就永遠不會消失。

  記住一個禱告:希望是好事,也許是最好的,沒有任何好事永遠消亡(希望是美好的,也許世界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永遠不會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