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關於:善。

古今中外的思想中,善幾乎都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儒家《大學》一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善也是儒家思想的出發點和基石。儒家另外一本經典《中庸》也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在古希臘哲學中,蘇格拉底也提出,“知識即美德”。蘇格拉底也指出:知識就是最高的善,有知識的人,必定有美德,必定會做善事。相反,有知識的人而去作惡這是不可能的。同樣,他的學生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影子,是單調乏味的,而真實的世界才是光彩奪目的。而真實的世界是在太陽的照耀下才會表現出來。太陽就是善,而且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原則,也是完滿本身。柏拉圖講大多數人是愚蠢不堪的,只有少數人,哲學王才能洞見到善。

在哲學家康德的倫理哲學思想體系中,善的意志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所謂善的意志就是無條件的,不以某種條件目的為手段的,不具有社會功利性質的意志,這是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善良的意志是完全主觀的意志,以道德規律為追求的目標,最終的目標就是至善。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柏拉圖

善為什麼會被視為最高的道德原則,善到底又有多重要呢?我從四個層面來聊聊我的看法,這四個方面是層層遞進的。

首先,善是一種天性,每個人都有向善的本能。

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性向善,就像水會往下流一樣自然。孟子做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善就像大地的土壤,可以在上面長出繁盛的樹木和森林,但是如果經常有人去砍伐(作惡),那麼一個人就不會表現出善行,所以儒家思想講“為善去惡”。

善是一種天性,那這種天性是如何而來的呢?

來自於同理心或者說憐憫之心。孟子說“憐憫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能對其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別人悲傷,你會感到難過;別人感到幸福,你也會感到溫暖。

所以,善的第一個內涵,善是一種天性,每個人都有向善的本能傾向,這是善的第一個層層,也是最核心的地方,善是一種天性。

其次,與人為善,善是一種好的“選擇”

在一個人本善的基礎上,如果在社會生活的交往中,能夠以善的標準去約束和要求自己,那麼慢慢的這種善意就會不斷擴散開來,這就是“與人為善”。所以,我們將善作為道德標準,可以連接更多人的善意,這樣這個社會也都是充滿善意的。所以,善被作為一種實踐準則,一種道德標準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貝索斯

在很多年前,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在一次演講中說:善良比聰明更難,因為聰明是一種天賦,與生俱來,而善良是一種選擇,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為善,也可以選擇作惡,但是,顯然選擇為善更難。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無數的選擇構成的,而善良就是選擇的一種至高標準。

後來微信的張小龍在一次演講中也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會比人更聰明,但人比機器人更善良。到那個時候,善良不僅僅是一種道德品質,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重要特徵。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張小龍

第三,善不僅僅是“不作惡”,其實還可以“利他”

當然每個人當然都有自私自利的傾向,這個其實我們不可否認,但人類社會發展數千年,分工和合作是促進社會發展最主要的方式,而分工和合作中的利他行為,往往能促進人與人,組織和組織之間的生產合作。

在《利他之心》這本書中就詳細闡述了人類社會中,“利他”的基因是如何被保留下來,我們每個人不僅有善良的傾向,而且還有利他的傾向。按照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競爭法則,在一個團隊中,自私自利當然是最有利的,因為付出最少,但是收穫最多。但是在社會競爭中,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競爭,那就是團隊和組織的競爭,一個團隊和組織裡面利他行為的人少了,那麼這個團隊或者組織的競爭力也就是下降了,所以,自私自利的行為也就被遏制了,而利他行為也就被傳承和保留了下來。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第四,除了“善的本性”、“與人為善”、“利他行為”之外,其實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善的基礎上,人類社會建立起來了一整套道德體系。

每個人能夠否認人類的道德體系的作用,雖然人性中有很多惡的一面,比如著名的“人性七宗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但是正是有了一整套道德體系,才讓人類社會的文明持續繁榮,道德感遏制了人性的貪婪和邪惡。

那道德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當然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不過它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善”。前面我們說,善是儒家思想的基因和底色,是儒家倫理道德體系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在善的本性基礎上,發展出了:仁、義、禮、智等等道德原則。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亞當·斯密

在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也論述了,人類的道德感來自於同情共感能力,也可以理解為孟子的“憐憫之心”。 斯密用同情共感的基本原理來闡釋了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進而揭示出了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所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幾乎都將“至善”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或者說最底層的道德基礎。

為什麼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善的四個內涵和作用,它們是層層遞進的

上面我們從四個方面來論述了,善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天性,而且在善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構建一整套行為規範,在古代法律體系並不健全的情況下,靠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每個人都具有道德感,不僅僅是讓人看起來品德高尚,其實更重要的是,道德其實也是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這一切的基礎,都來自於我們今天講的一個字:善。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下一篇文章,我們接著聊聊“道德感”。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