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SCI至上”神话被打破,不再以量论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响

学术界有种怪象,就是评价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不是看他的论文写的有多好,成果有多突出,而是看这个人的论文数量有多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圈往往都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介绍一个人也喜欢加上发了多少篇顶级期刊论文,可以说这种现象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让许多人感觉到很是不公平。


“SCI至上”神话被打破,不再以量论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响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强调,要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这对许多人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最起码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进去。


“SCI至上”神话被打破,不再以量论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响


可能有很多人都体会过,不少高校的毕业条件就是需要一篇SCI论文,因此两个做研究的碰到一起,常常就是说发了几篇论文,影响因子怎么样,甚至有多少人转引。炫富都已经落后,炫论文发表才是真正让人羡慕。但是这也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甚至还有人为了学术成果而造假,严重影响学术质量。

1、什么是SCI论文

SCI论文指的是被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在国际学术研究中拥有重要地位。


“SCI至上”神话被打破,不再以量论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响


发表SCI论文是提升一名科学家知名度的最为快捷的方式,有些人一辈子可能拿不到诺贝尔奖,但如果拥有足够数量的SCI论文,也是可以与国际上的一些大佬相提并论的,至于说有些人质疑这种方式是否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和学术水准,因为论文可以有套路,学术也可以造假,这种形式上出来的论文真的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

2、“SCI至上”背后的中国人

有过高校生活的人可能明白,发表一篇SCI论文确实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一些高校的毕业要求就是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很多人常说搞研究很容易成“秃子”,因为熬夜做研究就是他们的常态,有些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却得出一个无用的结论,很容易让一个人心里崩溃,所以的辛劳也就化为乌有。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是一个做农业研究的博士生,苦心栽培四年的植物,在终于能够作为研究成果的时候,却被人家给吃了,这种打击得有多大。对许多人来说,论文就是生命了。


“SCI至上”神话被打破,不再以量论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人却是SCI论文的常客,因为自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且有一定的地位,自然投稿的时候会让编辑们多留意一下。前段时间网络上热搜不断的高福院士就是有着近500多篇的SCI论文,这还不包括一些普通期刊的论文和学术专著,如果单论这些数量的话,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他是大佬,因为这就是大佬该有的水平。但真实并不是这样,因为错误的判断以及一些行为举动让国人对他很是不满。

之前还有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位复旦大学的女博士同时和四位男博士交往,而其中一些男友还会专门送他一些SCI论文讨她欢心,因为这个时代,博士找个对象实在是太难。但是现实最终让这些人清醒,原来人家只是看上了他手上的这些珍贵物件。还有不少人的招婚启示上写着可以送SCI论文,这可比钱金贵多了,许多东西真的是用钱买不到的。


“SCI至上”神话被打破,不再以量论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响


而在高校里边,老师也是深受SCI 影响。如果要评职称,就必须要有多少篇SCI论文,没有的话连参与的资格也没有。有些老师教学成果优秀,但就是与这些论文无缘,所以很久都没有评副高以上的职称。倒是一些教学成果不突出,但是人家有写论文的方法,早早的评上职称,甚至获得了不小的知名度,至于这些人的实力如何,没有人真正了解。

好在国家也是认识到了这种“SCI至上”的弊端,如果长此以往下去,一定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磨灭很多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因为这些论文很容易成为一些人的主阵地,并不会给更多人机会。好在教育部审时度势,做出调整,这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决策。


“SCI至上”神话被打破,不再以量论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响


此前曾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女士,因为论文数量不够,没有评选院士的资格,这完全是一种不正常的形式。而这次的改革,也会让一些人露出真面目,到底有没有真实力,这么多的论文到底有没有作用,也会一一浮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