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SCI至上”神話被打破,不再以量論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響

學術界有種怪象,就是評價一個人學術水平的高低,不是看他的論文寫的有多好,成果有多突出,而是看這個人的論文數量有多少。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學術圈往往都是以論文數量論英雄,介紹一個人也喜歡加上發了多少篇頂級期刊論文,可以說這種現象佔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流,讓許多人感覺到很是不公平。


“SCI至上”神話被打破,不再以量論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響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這對許多人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最起碼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進去。


“SCI至上”神話被打破,不再以量論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響


可能有很多人都體會過,不少高校的畢業條件就是需要一篇SCI論文,因此兩個做研究的碰到一起,常常就是說發了幾篇論文,影響因子怎麼樣,甚至有多少人轉引。炫富都已經落後,炫論文發表才是真正讓人羨慕。但是這也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甚至還有人為了學術成果而造假,嚴重影響學術質量。

1、什麼是SCI論文

SCI論文指的是被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創刊於1964年。分印刷版、光盤版和聯機板等載體。印刷版、光盤版從全球數萬種期刊中選出3300種科技期刊,涉及基礎科學的100餘個領域。每年報道60餘萬篇最新文獻,在國際學術研究中擁有重要地位。


“SCI至上”神話被打破,不再以量論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響


發表SCI論文是提升一名科學家知名度的最為快捷的方式,有些人一輩子可能拿不到諾貝爾獎,但如果擁有足夠數量的SCI論文,也是可以與國際上的一些大佬相提並論的,至於說有些人質疑這種方式是否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和學術水準,因為論文可以有套路,學術也可以造假,這種形式上出來的論文真的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嗎?

2、“SCI至上”背後的中國人

有過高校生活的人可能明白,發表一篇SCI論文確實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一些高校的畢業要求就是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很多人常說搞研究很容易成“禿子”,因為熬夜做研究就是他們的常態,有些時候花費大量的時間卻得出一個無用的結論,很容易讓一個人心裡崩潰,所以的辛勞也就化為烏有。前段時間有個新聞是一個做農業研究的博士生,苦心栽培四年的植物,在終於能夠作為研究成果的時候,卻被人家給吃了,這種打擊得有多大。對許多人來說,論文就是生命了。


“SCI至上”神話被打破,不再以量論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響


但是也有一些人卻是SCI論文的常客,因為自身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且有一定的地位,自然投稿的時候會讓編輯們多留意一下。前段時間網絡上熱搜不斷的高福院士就是有著近500多篇的SCI論文,這還不包括一些普通期刊的論文和學術專著,如果單論這些數量的話,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大佬,因為這就是大佬該有的水平。但真實並不是這樣,因為錯誤的判斷以及一些行為舉動讓國人對他很是不滿。

之前還有一個新聞說的是一位復旦大學的女博士同時和四位男博士交往,而其中一些男友還會專門送他一些SCI論文討她歡心,因為這個時代,博士找個對象實在是太難。但是現實最終讓這些人清醒,原來人家只是看上了他手上的這些珍貴物件。還有不少人的招婚啟示上寫著可以送SCI論文,這可比錢金貴多了,許多東西真的是用錢買不到的。


“SCI至上”神話被打破,不再以量論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響


而在高校裡邊,老師也是深受SCI 影響。如果要評職稱,就必須要有多少篇SCI論文,沒有的話連參與的資格也沒有。有些老師教學成果優秀,但就是與這些論文無緣,所以很久都沒有評副高以上的職稱。倒是一些教學成果不突出,但是人家有寫論文的方法,早早的評上職稱,甚至獲得了不小的知名度,至於這些人的實力如何,沒有人真正瞭解。

好在國家也是認識到了這種“SCI至上”的弊端,如果長此以往下去,一定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會磨滅很多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因為這些論文很容易成為一些人的主陣地,並不會給更多人機會。好在教育部審時度勢,做出調整,這無疑是十分明智的決策。


“SCI至上”神話被打破,不再以量論英雄,高福等人可能深受影響


此前曾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女士,因為論文數量不夠,沒有評選院士的資格,這完全是一種不正常的形式。而這次的改革,也會讓一些人露出真面目,到底有沒有真實力,這麼多的論文到底有沒有作用,也會一一浮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