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什麼是“德”?

泰和道安


德者得了

這是德的原始意思,就是效法天地之道,反求諸己身,德性上身,並能夠得以驗證,可以謂之德。

道德經81篇,分為道篇和德篇

其中對德有很明確的劃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其實我以前沒有接觸過《道德經》,對道德經一點不瞭解。後來朋友推薦我帶孩子誦讀兒童啟蒙書,其中有一本有《道德經》,一看原文,才5000多字,當孩子背誦完《道德經》,陪著孩子誦讀了無數遍原文,又看了南懷瑾老人的解析書籍,也瞭解了一些皮毛。

感覺這種書籍,很多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把文言文轉化成白話文,就失去了其神韻所在。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誦讀原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真實不虛

我錄製了部分孩子誦讀的視頻在頭條,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原文是什麼內容!


陪菡寶讀古典


“德”是指什麼?現在發表一下我的觀點:所謂“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理想信念,道德品質高尚。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要闡明一下“德”和“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剛才我把“德”已做了解釋,那麼什麼是“才”呢?所謂的“才”,則是有聰明才智、處世靈活。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德”和“才”之間的關係曾有精闢的分析。他說。“德”和“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如果很聰明,我們一般都會習慣性地認為這個人道德品質高尚。就是在今天,我們誇一個小孩子,從來不說這個小孩“很老實”,而是誇他“很聰明”。司馬光說,這是天大的誤區。事實上,一個聰明的人,很可能是一個品質低劣的惡棍;而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很可能是一個智力平平的人。德才兼備固然是一種理想狀態,但二者兼得的人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寧肯任用有德無才的人,也不能選用有才無德的人。因為,以工具理論性為標誌的“智力”一旦掌握在壞人手裡,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將是巨大的,相反,那些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想做壞事,破壞性也是很小的。



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就是司馬光所說的那種有才無德的小人。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遊走於各國諸侯之間,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動之於利害,曉之於大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時而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時而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表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可謂“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但是,這些縱橫家在內心中並沒有堅守的信念和原則,也沒有價值的歸依,唯一的目的就是出人頭地,得到別人的賞識。誰賞識他們,他們就為誰出謀劃策。只要能達到目的,就不擇一切手段。正因為如此,孟子雖然承認縱橫家的雄才大略,但卻不把他們當作真正的大丈夫。他說,大丈夫應該“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應該像縱橫家那樣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實現功名不講道德。

說明:圖片源於網絡。


中州耕牛堂主


我個人以為,德就是一種思維方法,它從生活而來,順道而發,循道而為,自然而歸生命之法則。道發之於自然,德之於生活。合乎情,順乎理。情繫於心,理合乎情。思維之廣袤,德之於道理。人道合一,即德。心神合一,即道。天人合一,即易。天地同心,即神。山川合一,即靈。靈接天地意向,冥冥合一,大氣磅礴。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無所不及,無所不在,無所不有。道與德,串珠,玲瓏環佩,溢發生輝。生命之理,道德之源,自然之道,命之理盡。

思考見之於行動,古今之理篤行。



歲月如梭水如歌


古人云:厚德載物。說的就是,只要有好的德行,沒有承載不了的東西。


南懷瑾先生在《易經系傳別講》中說:“我們中國人是‘一德、二命、三風水’。懂了這些以後,便不要看風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其實“一德、二命、三風水”這也是古人對人生際遇原因的精闢概括。意思是說:德是一個人的根,它決定著人的命運窮富;看風水的陰陽術,只能改變人生一些小的方面。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有的金錢財富、權勢地位、名望聲譽、生活享受等等,都屬於物的範圍,都要靠德去承載。可見一個人真正的基礎還在於德,德是做人的根本。《朱子家訓》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告誡我們,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受得起金錢、權力、聲望這些福報。否則,德不配位,必定要承受災禍。人貴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德能才學處於什麼水平;人的追求要量力而行、適宜適度,不要超過自己的承載力。孔子認為,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德薄而位尊,二、智小而謀大,三、力小而任重。”

有言講“小勝靠勤,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其實表達的是三個境界。普通人過日子要勤快,勤能補拙,芸芸眾生智力、能力、體力相差不大,勤快的人過的比懶惰的人好,這是低層次的競爭;再往上提升一個階段,僅憑藉手腳的勤勞,是不能夠脫穎而出的,在超越大多數人的精英階層中,競爭的是智力,是通過大腦來比拼的,大多數人止步於這個階段;再往上升就是極少數人了,他們比頭腦聰慧的人還高一個層次,他們登臨絕頂、濟世憫人、心境高遠、心平氣和,勝在德行高尚,他們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影響長久地留給後世。

有人說:“人之靚麗,並非容顏,而是內心。心存善念,非靚也美,非富也貴”。有德自然香,這句話道出了許多的人生哲理,也關乎你的道德水準和做人的品質。有德行的人,講究道德修為,自然是德高望重,會贏得人們的敬佩。不講德行的人,做事不能堂堂正正,損人利己,這樣的人,不招人待見,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煉口德,就是修煉自己的氣場,一身正氣才能好運多多。口德好才能運勢好,運勢好才能少走彎路,多些成就。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這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修養,有了這樣的修養,你就能化腐朽為神奇,風生水起好運來。出言不慎,駟馬難追。


燚燊焱炎火


按現代咱們一般人的理解,德,就是一個人的操守。

德,在古漢語中,本意是七曜的運行,後來引申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

那麼,什麼是“德”?滄浪學疏才淺,大道理咱講不來,那麼,請允許滄浪用對幾句俗話去解釋。

先引用小瀋陽的小品裡一段話:什麼是善良?就是我吃肉的時候,沒能力給別人,但是我做到不吧嗒嘴,這就是最大的善良。

有老話兩句,一是破鼓亂人捶,二是牆倒眾人推。

對這兩句老話,滄浪做一下自己的解讀,這兩句話說明了一種從眾心理:落井下石,法不責眾!

但是,滄浪想說:人,落難,未必是該死,自古不缺冤死鬼啊!所以,滄浪想說,如果不是咬人的惡狗,沒必要去湊熱鬧痛打!套用小瀋陽的臺詞,滄浪說一句話:牆倒時,你可以不去扶,但也別上去再加一把推力;鼓破了,你可以不去修,但也別跟上去再加一槌!這是個人德的底線!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可同流別合汙!

守住底線,這是德的起步,也是最低境界。如果你有影響力,讓人跟你學,這是較高層次!如果你有號召力,那麼,你去扭轉社會道德觀,這是更高境界!

我等凡人,還是先守住底線,最起碼“不缺德”!

再以一句老話結束: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歡迎關注滄浪有話說,願與朋友們多交流!






滄浪有話說


什麼是“德”?

我們可以先來看“德”字的演變過程。

由此可見,“德”字是個會意字。“德”字的左邊是“彳”(chì)字,它表示道路或行動,右邊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寫法。甲骨文時期是表示一隻眼睛在看著木樁的影子運行;金文時期更形象一些,在木樁上疊加了一點,表示太陽照在木樁上,中間仍然是一隻眼睛在看,下邊加了個“心”字;在篆書以及現在的楷書中,基本與金文時期變化不大。

因此,百科上對於“德”字的解釋是這樣的:

本意是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運行。後來引申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德即是對道,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踐行、革命,是人文精神的一種傳播。

甲骨文的“德”字教導我們要“眼正”:要看清道路的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

金文的“德”字教導我們不但要“眼正”,而且也要“心正”:在四通八達的人生之路上,不但要用眼睛去選擇走哪條路,而且要用心去體悟走哪條路。要真正跟隨內心的想法,不被浮雲遮住眼,順應大道規律去做堂堂正正的事情。


而從“德”字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左邊的部分始終沒變,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德”與“行”是完全分不開的。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王陽明的心學,想起他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因為每個人的內心原本都具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是符合“聖人之道”的。只是我們的良知往往被塵埃所玷汙、被浮雲所遮蔽,因此需要我們重新去反思體悟、去掉私心雜念,為善去惡,最後達到“致良知”。

因此,王陽明認為,心即是理,知和行也是一體兩面,我們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良知重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德也即是理,德也即是心。做道德的事才能順應每個人的本心,才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

因此,修德要時時遵從自己的本心,遵守內心的準則,要努力提升心性,為善去惡,知行合一以致良知。


王者的野望


說德,其實不能離開道。因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是宇宙萬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德,是道的體現。也就是說,道是德的本性。

每個人對道與德的理解都不同。在老子眼裡,道與德,越高越簡單,越低越龐雜,因而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頗有點象金字塔,從上至下鋪下來,越往下越複雜,到人這一層面,道與德已具萬物之象。

而中國的文化就來源於對這種“象”的認知和領悟。“象”包括天象、地象、人象。天、地、人,古人謂之“三才”,因而也可統稱為三才之象。相對應的,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其顯象,就是德。據《易傳·繫辭下》記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而“三才之道”的顯象,就是其“德”性,《易·說卦》這樣描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即是說,天德是“陰與陽”,地德是“柔與剛”,人德是“仁與義”。對天而言,天無德,會陰陽失調,天道崩壞,蒼穹盡空;對地而言,地無德,會剛柔不濟,萬物凋敝;對人而言,人無德,就會仁義喪盡,天災人禍降罰之。

蒼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是因文字有“載道”之能,即“文以載道”,將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中國的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這種文化是由天、地、人之象演化而來,其內涵是“天人合一”。據《周易》記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因而,古之聖人將天文、人文演而化之,就形成了人的文化。據《周易》記述:“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zé,雜亂紛繁),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聖人對“象”的演化最終形成各種典禮制度,使“德”在人中不再抽象,而是具有了具體的行為標準。道家是“真”,佛家是“善”,儒家是“仁義禮智信”。這些“德”的標準,已經成為一種普世價值。荀子在《勸學》篇雲:“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其實,中國數千年各朝代的歷史,都在演繹著什麼是“德”以及“德”的重要性。譬如夏商周的興亡。大禹因治水之大功德而建立了巍巍大夏,卻因夏桀的殘暴無德而覆沒;連對鳥都“網開一面”的成湯,因仁德齊天,創立了商朝,後因商紂的亂德暴虐而滅亡;文王、武王因重仁德,諸侯依附,萬民歸順,僅以數千兵馬即滅了強大的商朝,並建立了著名的“周禮”,影響至今。

一個個朝代興衰的歷史,無不在詮釋著什麼是“德”?為什麼只有“有德者居之”?為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代的更替如此,人的權位富貴亦如是,皆是隨德而來,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這就是“德”。德對任何生命都至關重要。


白乙笑談


中國人的老祖宗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也就是說:道生時間,道生空間,道生宇宙,道生萬有,道生萬物,道生植物,道生動物,最後,道生人類!

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充滿宇宙萬有的!被生的不是道!被侷限於宇宙的不是道!道是超越宇宙而存在的!道可以不因宇宙而存在!但是,宇宙不能離開道而存在!

中國人的老祖宗告訴子孫:太初有道!道是生命的源頭,道是真理的本體,道是唯一的道路!順天行道便是德! 一切生命包括宇宙,都是道生的!產生宇宙和生命的生命叫做道!

道不是被造的!道不是被生的!被造的不是道!被生的不是道!

孔子編輯的四書五經中的《尚書》裡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天是道的另一個稱呼,老百姓也叫做老天爺!道是有性格的,有感情的,有脾氣的,是公義光明的!道對宇宙萬物和生命以及人類擁有絕對的主權!就象人對被人所造的手機一樣,人對自己造的手機有絕對的主權!

如果人向自己的手機按A,自己的手機不顯示A相關的內容,反而顯示B,這個手機就是問題手機!就是壞的手機!就是不正常的手機!就是不合格的手機!就是不能用的手機!就是要修理和更換的手機!如果不能修理和更換的手機,就是被人拋棄的手機!手機不順從人就壞手機!

同理,人不順從道,就是壞人或者叫罪人!順天行道叫做天人合一,稱為德!替天行道或逆天行道必然會出現天災和人禍!

道,有主權無中生有!道創造時間,創造空間,創造宇宙,創造萬有,創造萬物,創造生命!生命不是從宇宙產生的!生命是生命的源頭,道生的!

道,也叫做天,也叫做造物主,就是真理,就是生命,就是道路。就是真理的本體,就是唯一的道路,就是生命的源頭。道一直掌管宇宙萬有,使宇宙萬物有序運行。

人喜歡替天行道,人的替天行道的行為往往是人的逆天行為,往往會出現流無辜人血的罪惡,往往會憑自己的主觀意識或者自己的意識形態來剝奪他人的話語權,乃至超越法律剝奪他人的生命。或者以某某人或者以某某黨或者以某某政權或者以某某教的名義來剝奪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逆天的行為,這種逆天的行為會帶來咒詛,會使人腦殘,會使人的心智回到原始森林社會。甚至公然宣告與天鬥其樂無窮,狂妄自大。逆天行為也叫作不道德的行為。

順天行道,就是德,也叫天人合一。道就是創始成終的造物主。道是第一因的,道是無始無終的,道是開始也是結束,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永恆不變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是唯一的道路,是真理的本體,是生命的源頭!離開道,人就會空虛,離開道人就會貪婪,離開道人就會靠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來找短暫的暫時的滿足,還以為這就是生活。結果都是虛空,都是撲風。

順天行道便是德,也叫天人合一。


lihuazhang2017


這個問題,幾乎沒有爭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是國際準則。但是,既然是公司領導,你說的這個才、德、能,是指做人做事(人品),還是對外的社會、市場屬性。簡單說吧,這個領導人品不錯,但是帶領企業違反市場“公德”,給企業帶來利益,你說這個德是對呢,還是錯呢?恐怕,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一定有不同的答案。

舉一個例子:以小人手段還治其人之身。就是用小人的手段去對付小人,如果從對方來看,就是“無德”,對己方來看,就是“有德”。這個“德”,實際上是帶有立場性的。

再舉現實的職場例子。你的領導帶領員工,去挖了競爭對手的牆角,用了“小人”手段贏得了競爭,讓企業起死回生。你們說,你的領導是有德呢,還是無德呢?別說大話,這類殘酷的競爭,各種不擇手段,在職場上比比皆是。真正的“君子”,不搞不好市場競爭的。

別說別的小企業,就是那些著名的大企業,看看新聞吧,互相之間,下三濫的手段多了去了。國外的企業罵國內企業,抄襲、封殺,互相圍堵。企業之間互相舉報,下黑手。如果放在“德”的放大鏡下面,哪一個能擺在桌面上的。可能這個企業家,被員工譽為偉大的企業家,但是被競爭對手罵成“下三濫”。

總結如下,如果把“德”侷限於人品,人對人的品質,可以說,在企業內部,德是第一位的,否則員工不跟你幹事。但是“德”放大到社會文明這個高度,許多德才兼備的人,未必就合格。所以,我們更呼籲這個“德”超越狹義的“德”,而應該上升到社會文明層次的“德”,人人遵守社會公德、人性德性、市場法則,才是最大的“德”。


職場火鍋


💐💐💐《說.德》💐💐
💐💐【德】
字拆開由左部彳人偏旁;右部十.目.一.心組成。內涵有③,①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如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等;②是心意.信念如同心同德;③是恩惠如感恩戴德。


💐💐德字十五筆劃。左邊彳chⅠ古文中表示“行走”之意;右邊是“直”字,其字形象一隻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表示【眼睛要正】;二者結合就是【行得要正.看的要正】之義。西周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的形體基本相似,只是有的字形在右面眼睛了加了一顆“心”,這時的人們又給【德】字賦予了新的含義。除了【行正.目正】又加上一條標準.即【還要心正】。可見人們對【德】字的內涵標準是不斷認識和發展且要求越來越高,文明程度正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約到春秋時期,“直”字上部一豎漸變為“十”字形。《說文解字》小篆在“目”下加個“拐橫”。這樣一來,秦始皇用“小篆.書同文”後之【德】字便固定成形。

💐💐做為【正直.坦率.自然之“直”】一直被古人視為【德】之重要表徵。取其行進中往高層次.高境界攀登之意,在實踐中修行.修煉.精進。“彳”就像人之下肢的股.脛.足三節相連小步走。但【德】的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不是平地散佈,也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

💐💐對常人而言,【德】字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的大小,幸福的程度,輪迴的方向層次。所以,要【得】就須有【德】,要【得】就會有【失】,要【得】就要知【舍】,要【得】就須【付出】。

💐💐大多數人在寫【德】字時,本來的“十”“目”“一”“心”往往忽略掉“一”字,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可別小看這個“一”,《說文解字》曰:“惟初,太極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一橫把天地分開,上天下地而成“十”方世界.四面八方。“一”的上面“十”“目”即【滿天是眼】,古語云【舉目三尺有神靈】就是這個意思。“一”下面的“心”就是人心。俗話講【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即是講【老天的眼到處都是,滿天世界的看著你,千萬不要虧心】,要踏踏實實行路.實實在在做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人認為什麼是【德】,就是不管有沒有人看.有沒有法律約束追究,你的行為都要自覺去維護【天理道義】才是真正的【德】!有德者可得,失德者必失。

💐💐現在的人們往往將【德】看作虛無飄渺之物,以為道德只是一種說教而不知它在為人處世中的重要性,不知道德深層次涵義及其巨大地物質與精神力量,故離道甚遠。不勤修德,以致道德缺失,福緣漸淺矣!

💐💐人生在世,勤以修德,良善為本,就會成為社會有用之材。中國共產黨在選拔培養幹部的標準上首先注重【德才兼備.德行第一】。即使常人,無德者人亦嫌之;為人處世朋友寡之。重權要位有德者居之;德高望重眾必依之!

💐💐道德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中沉澱下來的行為準則。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為人立德是處世之本,只有樹德立品才會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德才兼備.必為棟樑;有才無德.自斷前程!【德】者.為人處世之本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