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我在“疫”线——我的战“疫”日记

我叫丁磊磊,是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也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甘肃省第六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名队员。

我在“疫”线——我的战“疫”日记

2020年2月24日,星期一,农历二月初二,那是我随队奔赴武汉疫区的第四天,我终身难忘的一天。经过前三天的休整和培训,是夜,我将进入武汉中心医院值第一个夜班。当晚七时,天空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一起乘车前往指定医院。途中,我始终没有初到异地的新鲜与喜悦来欣赏九省通衢的繁华都市、俊美建筑和显著地标;内心更多的是激动、期待、不安、担忧…

我在“疫”线——我的战“疫”日记

透过车窗,能看到路上寥寥无几的行人和车辆,一座本应繁华喧嚣的大城市,此时此刻却显得“另类”的安静,仿佛只能听见初春的鸟鸣,我们不知它们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它们也不知我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抵达医院,一行人步伐一致地进入大楼,省去了寒暄客套的话语,所有人都立即着手准备自己的工作。大家第一时间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紧张有序地穿戴全部的防护装备,全副武装起来谁也不认识谁,大家只能用记号笔在各自的防护服上写上名字和来自哪家医院,这样便于共事的小伙伴相互辨认和工作的有序开展。也有人写上了鼓励武汉的话语,为自己留一份纪念,也在给大家加油打气,我们曾在武汉为战胜疫情共同努力过。

我在“疫”线——我的战“疫”日记

来到病区,在岗的医护人员都投入在完全忘我的工作中,你帮我、我帮你,协调配合默契,全然忘了大家都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医院,但所有人都在为了一个目标——救治武汉的患者——而积极忙碌着。

初次介入陌生的医疗环境、面对不熟悉的患者和不同流程的工作,我在内心隐约感到焦灼不安,生怕因为自己工作中的些许瑕疵而影响了病患的救治。所幸,在武汉当地医护人员的交接指导下,很快我便掌握了工作流程。

那个夜晚,有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感到密不透风的缺氧;有戴三层手套对精细护理操作掌控的无力;有被防护镜和帽子沿、口罩的压力摩擦导致鼻梁、耳朵多处皮肤的破损;有被汗液顺着额头流进眼里的刺痛。但,当我透过模糊的防护镜看见患者的一个微笑,听到患者的一声谢谢,内心即刻充满了幸福。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感觉又是重生,心中百感交集,六七个小时的坚持是守望相助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我在“疫”线——我的战“疫”日记

一夜的工作下来,每个医护人员都是一身疲惫,但对于那些因疫情被隔离治疗无助的重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来说,我们就是他们的生命线,是被努力求生的患者信赖的“家人”和“战友”。他们和我们一样,最希望早日脱离疫情的魔爪,恢复到平日里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朴素欢乐。我们作为援鄂的医疗队员,因为自己职业带来的责任与使命,必须身着一身洁白的“战袍”,践行白衣天使的执着使命初心。

我在“疫”线——我的战“疫”日记

这些日子,虽然我们暂且离开了自己的小家,但在武汉,我们和同事、患者在一起又有了“大家”。我们各自都扮演着不同角色,是同事、亲人、朋友、战友,但却经历着相同的故事,互相关心、帮助、鼓励、学习。

是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让我与同事们相聚,是此次与疫情的战斗让我们相伴,是面对种种困难让我们相知和相信。借用此刻当地标志性的话语:遇见武汉、遇见你们!

我在“疫”线——我的战“疫”日记

自我奔赴武汉以来,每次打开微信时总有上百条的消息,都是来自无时不刻牵挂我的亲人、领导、朋友和同事,在这里我深表谢意与抱歉,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一一回复你们,请你们不必担心,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及家人,我一切安好,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待春暖花开,我们摘下口罩,凯旋而归之时,与你们相拥。勿念! (甘肃省第六批援鄂医疗队 丁磊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