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關於中國養老前景調查


我們根據富達國際和螞蟻財富聯合發佈的《2019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作為依據參考,分析當代社會對於養老問題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儘管受訪者在“做好養老準備”方面仍存較大阻礙, 而且相對來說女性面臨的挑戰更大,但是與去年相比仍然出現許多積極的變化和增長的跡象。


儲蓄人群年輕化


與2018年的第一次調研相比,更多的受訪者表示已經開始儲蓄。《報告》指出,有半數受訪者表示已經開始為退休進行儲蓄,相較於去年的46%有所上升,其中年輕一代的比例從44%增長到48%。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除了這些積極趨勢之外,《報告》也指出,儘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退休儲蓄,但他們的儲蓄額在下降。2018年人們每月儲蓄月收入的21%(1,389元)作為退休準備,但今年這一比例降卻至17%(1,052元)。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其他調研結果還表明,受訪者愈發渴望得到以個人需求為出發點的個性化 、專業化服務,以及專業財務分析工具與退休理財知識。此外,受訪者普遍想更早退休, 他們的目標退休年齡為從去年的57.6歲降至55.8歲。


“錢不夠用”仍是最大的障礙


為什麼儲蓄金額會下降或者有些受訪者乾脆就放棄儲蓄?69%(去年該比例為63%)尚未開始為退休儲蓄的受訪者表示,因為錢不夠用!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普遍面臨財務壓力,並且許多受訪者更傾向於優先考慮贍養父母和撫養子女,為自己進行退休儲蓄的優先級別並不高,這個比例在年輕一代中更高。

在30,425名年輕一代受訪者中,他們的前三大人生目標分別是:“為父母提供舒適的生活”(84%) 、“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77%) 和“事業成功”(71%) 。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同時約四分之三的年輕一代受訪者將創業作為自己當前的人生目標,而優先考慮退休儲蓄的只有一半 。


針對於《報告》的論點,說明的結論其實非常難更具有社會意義。作為聰明的中國人,數學計算能力冠絕全球。尤其是這代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90後甚至00後,也明白需要努力賺錢,積累儲蓄,以便應對現在已經出現的婚嫁、生子等固定開銷,以及未來的健康、養老等支出黑洞。但是收入瓶頸的侷限,限制了大家對於儲蓄的預期計劃。


其實解決這些難題的方法,有且只有兩個:

  • 開源節流
  • 常備不懈

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既要賺錢消費,也需要積累原始資本。同時,更關鍵的一點,提早準備,未雨綢繆,防範防患,儘早的養成儲蓄/穩健投資的習慣至關重要。


保險業的養老產業佈局


讓我們換個視角,看看從證券公司的研報中透漏了哪些養老市場的訊號。最近仔細讀了兩篇研究報告,一篇是興業證券的《中國三支柱養老體系及資產配置研究》,一篇是天風證券的《保險+養老社區”:佈局養老產業,搶佔藍海市場,提升保險服務覆蓋度》,前者側重從宏觀的角度去分析未來的養老資產配置的趨勢,後者更側重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從微觀處著手,為大家勾勒出未來保險公司在中國佈局養老產業鏈的趨勢。


不可逆的人口老齡化


如今我們面臨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撫養比上升,直接的原因是人均壽命延長和生育率的下降。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無論在樂觀還是悲觀預計下,到2035年,中國老年人口占比都將突破20%,老人撫養比突破30%。未來20年中國人口加速老齡化,養老保障需求將持續提升。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養老金三支柱的失衡,社保虧空?


在目前中國養老金三支柱體系中,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也就是社保,依然獨大。從當期收支的情況看,2019年21個省市養老金入不敷出,2018年達到22個省市,三分之二的省份養老金當期不夠發,需要財政補貼。未來五年,收不抵支的缺口會持續擴大。在不考慮財政補貼的情況下,2018年當期結餘為-2561.5億元,到2022年為-5335.8億元。


但實際而言,養老金還是會按時足額髮放。有企業職工養老基金結餘,有投資收益,有養老金的戰略儲備,還有從國企劃撥的資產。


個別省份實在付不出養老金,怎麼辦?中央財政兜底,全國統籌,富省補貼窮省,大家扯平。如果全國壓力都大怎麼辦?增加政府負債。日本就是這麼幹的。日本2017年度預算顯示,老齡化支出達32.5萬億日元,佔了預算總額的三分之一。有信用,繼續借款,保持高福利。


靠社會養老金,只能保證餓不死,要保持體面的老年生活,就看一點,你的財富是不是足夠。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2019年4月份,一本書名《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的相關內容被朋友圈刷屏了,因為這本書論點表明:2035年以後國家的養老金將耗盡結餘。


關於三支柱的模型簡要說明下:世界銀行在《防止老齡危機—保護老年人及促進增長》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養老金“三支柱”模式,即養老應當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具體表述如下:


  • “第一支柱”是政府向全體就業人員提供的公共養老金計劃(基本養老保險);
  • “第二支柱”是僱主向僱員提供的一種輔助性補充養老計劃(企業年金、職業年金);
  • “第三支柱”是個人購買的穩健金融投資或者養老保險,年金產品(商業保險等金融產品)。

整體來看,雖然我們有完整的三支柱養老體系,但是和美國等其他的成熟經濟體對標就會發現,我們的養老體系先天不足,有些過分依賴第一支柱。這不僅造成了國家的財政負擔,而且也不利於我們分散風險,提高收益,如不改良,社保基金的虧空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對標美國,我們的養老金保障水平低,第一支柱佔比過高,第三支柱缺位。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基本養老保險給財政帶來負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主要供款方是政府,政府給付老年人口基礎養老金,同時對中年居民的繳費予以補貼。


同時《研究報告》中羅列的第三支柱為:稅延養老金,於17年開始在中國試行,但效果一般。原因還是在於中國的稅收結構和美國不一樣。我們是以間接稅主導的國家,個人所得稅的比例本身就不高,所以用遞延個稅的方式推動養老保險,效果可能一般。在中國目前的先行階段,商業保險、信託、養老理財等金融產品為第三支柱的主要構成。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保險養老社區的突圍


在養老社區這塊,各家保險公司也在動作。泰康、太平、國壽、太保都已經建立養老社區。平安已入股碧桂園、融創中國、華夏幸福、旭輝控股等地產公司,佈局養老社區。恆大人壽也同樣在建立養生谷。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不可否認,目前泰康在養老社區方面全心全意的重資產運作,做得相當不錯。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但是想要入住泰康養老社區,所需要的門檻之高,讓大部分普通百姓望而卻步。


  • 保險客戶,目前的保證入住權門檻為總保費超過200萬,保費越高,享受的權利和服務就越多。
  • 非保險客戶,其實也可以入住泰康之家的養老社區的,但是需要繳納入門費(20萬),以及樂泰財富卡(100萬到300萬不等),然後還要繳納包含居家費用和餐費等居家費用。當然,非保險客戶不一定能夠保證入住。


而這些僅僅還是入住權,在進入泰康之家生活後,還要根據房型、服務、配套,繳納每個月的租金費用,至少1萬元/月。花銷其實不亞於前文提到的日本高端養老”老人之家“,但是就是這樣的高標準、高門檻的模式,居然供不應求。現在已經出現滿住的情況,可見中國養老市場的迫切需求如此剛需。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對於金融+養老的生態鏈,需要一個金融工具來幫助資金實現穿越經濟週期的鎖利,同時獲得穩健收益。以保險產品為例,具體落實到產品維度,最直接的就是帶有儲蓄功能的:(增額)終身壽險、年金險、分紅險。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證券的研報提供的幾家上市公司產品分析也一併摘錄到本文內,但從保險專業度的角度分析,術業有專攻,本著利益最大化原則綜合考慮市場中有更好的替代產品。但具化到產品會展開新的篇章,本文就不繼續展開了。只是重申,若想通過商業保險實現養老金的規劃配置,主要就是考慮年金險、增額終身壽、分紅險即可。


除了保險之外的金融養老分析


在以金融方式提高養老支付能力並提升家庭養老質量等方面,金融機構曾做過不少嘗試,例如以房養老、銀行養老金理財、掛鉤養老的保險理財、養老目標基金等。但從高齡者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來看,現行的金融產品大多隻有財富保值增值的功能,和其他非養老金融產品並無本質差別。


從現金流來看,銀行養老理財產品、養老保障管理產品、養老主題公募基金等,除收益、風險略有不同外,與普通金融產品並無本質區別,沒有抵禦破產和合理規避遺產稅的功能。

信託和人壽保險則能在持有人破產清算時起到保護作用,具有資產隔離功能;在持有人離世時可以合理避稅,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委託人的家族財富。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綜合來看,銀行對於破產清算、死亡等重大惡性風險的抵禦能力非常弱,收益性也較保險和信託存在不足。信託制度在財產管理和使用方面,具有極強的長期性和連續性。合法的信託財產在委託人遭遇破產時將不會被強制清算,未來遺產稅一旦開徵,還能夠起到合理避稅的作用,這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委託人的家族財富。


但信託最大的限制還是准入門檻過高,基本最低要求都需要至少300萬人民幣,對於普通家庭的養老需求無法實現。同時,信託的服務網點、產品專業、生活連接都存在很大的不適性。客觀而言,中國信託的潛力無限。以信託的方式滿足高齡者養老需求在海外十分常見。如100年生命支持信託(又稱“100年護照”)是日本三井住友信託銀行發行的一款信託產品,其目的是滿足高齡者財富保值、財富傳承及生活服務的需求,從而使他們能夠安享晚年。為了滿足高齡者生活服務的需求,這本“護照”配備了一系列與養老生活相關的服務優惠(102953項)。而且1000萬日元(約65萬人民幣)起售,比中國信託300萬人民幣的門檻降低了很多很多。


希望隨著中國立法、監管政策的完善,信託門檻的降低,社會對信託認可度的提高,養老信託的內容將更加豐富,並且發展成為普惠金融產品,提供各個層次的服務,推動養老產業全面發展,滿足各人群的需求,覆蓋大部分高齡者。


反觀保險,零門檻限制,而且在避稅避債、財富傳承的制度上具有極高的保障性。不得不說,從普及性和適用性而言,保險仍然是金融養老領域當一不二的老大!同時,得益於銀保監的強力監管,在產品、品牌、公信力方面,保險在金融領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雖然保險在收益性、流動性方面相對較弱,但作為養老功能,長期、穩定的特性正好與保險的功能相匹配。這也是世界各地,爭相通過保險來解決養老問題的共同特徵。而作為近15億的超級大國,我們寄希望於不管是保險,還是信託或是其他金融衍生品,能夠為迫切的養老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和價值!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總結


人生四大階段“生老病死”。

目前生、病、死這三個部分都有相對充分的市場化解決機制——生孩子前後人們去醫院、月子中心,小孩長大後又有無數市場化的教育機構覆蓋小孩從幼兒園到成人的教育需求(廣義的“生”);現代整個醫療產業也基本滿足了人們就醫和保健的相關需求(廣義的“病”);人死之後,中國也有發達的市場化殯葬服務來滿足人們對於“處理後事”的需求(廣義的“死”)。


唯獨“老”這一點,目前市場化程度明顯偏弱。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我們必須加大力度提供針對“老”的市場化服務。


對於養老這樣的世界性難題,不管各個國家、歷朝歷代,其實都並沒與發現最優解併發生複製。究其原因還是太過複雜的社會性問題,牽扯因素太多。就當代中國,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已經明晰,國家的制度性養老保障只是作為基石,完全的依託“國家養老”的想法已經慢慢脫離實際。而對於我們保險等金融從業者,我們寄希望於:

  • 國家養老+企業制度養老補充+個人養老的三支柱合力發展
  • 深入普及養老理念,力圖實現:長期投資、強制儲蓄、合理運用的個人養老生態
  • 養老產業的落地服務多元化


核心而言,養老無外乎就是兩個關鍵性的驅動要素:“錢”作為硬件+“服務”作為軟件。雖然當前中國養老金體系的缺陷很多,大家也不需要太過悲觀。一方面要對國家報以信任,另外一方面還是要靠自己的,可以在政府搭建的社會養老體系外,企業的年金體系外,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第三條支柱(比如:個人的商業保險)。


因為作為個體而言,“錢”的硬件必需性不言而喻,也是我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核心。至於服務,我們寄希望於市場驅動、產業支持,這個讓我們拭目以待。只是,請不要發生一個極其可悲又無奈的情況,那就是服務產業已經就緒,低門檻易享受。但沒有錢作為硬件支持,整個生態沒有啟動資金,還是運轉不暢,這就很讓人遺憾了。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養老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話題。


我們,包括我們的父母,要的不是能不能養老,而是如何體面地養老,如何過上幸福的老年生活。這背後不僅僅是我們作為子女的陪伴,更是需要有硬件+軟件的通力合作,希望本文可以給到諸位一些啟發。


References: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

天風證券的《“保險+養老社區”:佈局養老產業,搶佔藍海市場,提升保險服務覆蓋度》

興業證券的《中國三支柱養老體系及資產配置研究》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養老信託和信託養老白皮書》

富達國際和螞蟻財富聯合發佈2019《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


研報角度下的養老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