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讀碑札記】這字在某些人眼裡是醜書,但它醜得有高度。(11)


【讀碑札記】這字在某些人眼裡是醜書,但它醜得有高度。(11)


文丨 郭名高



在《西狹頌》中,“是”字極為憨樸。究其因,“曰”頭外撐,其下“������”部與之對比不夠強烈,以致頭大身輕,憨態可掬。

外緊內松是《西狹頌》的顯著特徵,或因如此,它的張力、氣象較漢碑諸品要突出得多。

《曹全碑》則不然,“是”字上部緊收,最後一筆捺畫則大膽伸展開來,收放對比極為懸殊;寫“日”字兩豎時,筆鋒鋪開,線形多方,左右夾角稜嶒分明,粗且有清剛之氣;其內二橫細且柔,接著幾筆或弧或點,又增添幾分韌勁。整個字收放自如、舉重若輕,空靈、俊美躍然紙上。

【讀碑札記】這字在某些人眼裡是醜書,但它醜得有高度。(11)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審美取向。若求大氣象,《西狹頌》是值得細加揣摩的。現就其中“是”字略作分析。

如圖中兩根紅線所示,“曰”字並列兩豎傾斜度大為不同:首筆近乎垂直,粗細變化不大,以內擫法行筆,略有弧度。繼之則內收右傾,以直線增添幾分骨力。二橫正欹相應,剛柔並濟,既破均勻,又多筋骨之變;其中橫畫,初筆先平行,繼而外拓作弧線,與中間一筆形成相向關係,也與第三橫相向。相繼兩橫,筆畫的形態略有變化,從而避免了空間均勻和線條平行。同時,應該注意“曰”字四角,如圖中紅色橢圓所示,多見稜角,是謂方筆。

【讀碑札記】這字在某些人眼裡是醜書,但它醜得有高度。(11)


“曰”下一橫,先仰後偃,藉助左右兩根藍色線條,可以清楚上下橫畫的長短關係。橫畫為曲,對接處可視作一個發力點,同時,也確定了豎畫的位置。豎畫雖短,卻有波折,應該留意它的起伏變化。整個字虛處極少,如圖中橢圓所示,不可忽略它的作用。

再看左下角的撇畫,實則傾斜的直線,因為用筆由細而粗,在提按上有所反覆,倒不顯得僵死。與末筆捺畫相接,它的硬度就乍現出來;捺畫初行外拓,經過上邊短豎後,忽而轉成內擫,繼而漸按漸粗,最後收筆露出磔尾。其形一波三折,其質由柔至剛,極為豐富、生動。事實上,若無這一筆的柔韌感,“是”字則失於僵死。

也就是說,在臨習之際,一定要讓線條鬆起來,關照方圓、粗細、剛柔等對比,這樣,字才能生動、鮮活。

與“是”字不同,《西狹頌》中“嘉”字出現過兩次,寫法迥異於其它碑帖。

很顯然,這個字上半部略左傾,其因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吉”字第二橫左低右高,作弧線,重心偏左;

二、其上短豎由粗及細,左傾,重心左移;

三、“口”部起筆短粗,橫畫又作弧線,仰多於偃,最後一筆橫畫左粗右細,重心也是朝左轉移。

雖然如此,“吉”又是一種似倒非倒的含蓄狀態,其左傾的趨勢並不突出。細加揣摩,應該留意起、收二橫:第一筆藏鋒後似作內擫法行筆,繼而外拓調鋒行進。線條雖有起伏,筆畫還是平穩的;“口”字最後一筆由粗到細,作凹曲狀,重心趨於水平。正是基於這兩筆相對粗重,且多平穩,才緩和了“吉”字的左傾之勢。

【讀碑札記】這字在某些人眼裡是醜書,但它醜得有高度。(11)


緩和不是解決,字如看山不喜平,需要一些矛盾衝突。

說"嘉”字特別,多因“吉”下無二點,緊接一筆長橫,方起圓出,幾經波折,被一方筆撇畫分割為二,左邊瘦勁,右邊圓挺;撇畫曲直起伏,用筆多有生機;繼之以橫折,勢如山傾樹倒,重心右移。此二筆當與其上“吉”字呼應。然過猶不及,所幸,右側“口”字端莊粗悍,左低右高,可作傾斜之依靠。

至此,“嘉”字極盡正欹、方圓、曲直、粗細、剛柔、疏密、錯落之手段,是經得起推敲和揣摩的,當悉數借鑑、運用。


2020年2月25日


郭名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特聘教授,西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西安市鄠邑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有:《心儀秦漢》《隨書法去遠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